
及时公布信息 提供物资保障
良好应急教育 总统适时表态
美国马萨诸塞州时间4月15日,是当地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当天,马萨诸塞州全州放假迎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
这一天,也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滚滚浓烟、满身鲜血的市民、令人心悸的尖叫……三起连续爆炸让波士顿公众瞬间回到了2001年“9·11”那令人崩溃的现场。
波士顿警方和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组织者证实,当地时间15日下午,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两起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3人死亡、140多人受伤。
到目前为止,主导爆炸案调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波士顿当地执法部门,甚至在事发后表态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未将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用奥巴马的话说,可以肯定这是一起造成众多美国人伤亡的爆炸事件,但尚不知爆炸案是何人所为,也不好揣测作案动机。
但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高级情报官员说,从爆炸装置数目、藏匿地点、引爆时间看,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袭击。也有白宫官员对美国媒体“放风”,称爆炸事件中出现多个爆炸装置,显然是“恐怖行为”。执法人员也视之为“恐怖行为”,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
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街道弥漫白色浓烟后,警卫人员立刻拆除赛道围栏,疏散人群;救援车辆疾驰爆炸现场,急救人员开始在现场救治伤者,并用担架护送部分伤者前往附近临时医护帐篷和医院。
在爆炸现场的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通过微博发文称,美国应急部门的速度非常快。
在美国应急部门救助伤员、控制现场的同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也迅速介入开展对爆炸袭击的调查。执法人员紧急关闭当地的手机通信系统,以防止有人通过手机遥控炸弹爆炸。波士顿警方也宣布在事发地区上空实施禁飞。
同样的应急工作在波士顿之外的美国其他城市同时启动。
距波士顿较近的两座核电站均加强安保,对进入该地的车辆、材料和个人加强安检。
同处东北部地区并经历过“9·11”恐怖袭击的大都会纽约和美国首都华盛顿也加强了警戒。美国特工处增加了白宫的安保人员,并对白宫周边地区实施戒严。五角大楼附近地铁站已停止使用。
洛杉矶地区也加强了政府办公地、购物中心、公交站、机场、港口、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措施。
洛杉矶市市长安东尼奥·维拉雷戈萨发表讲话说:“洛杉矶市政府正与警方密切合作,监控局势,为波士顿提供任何可能的帮助。公共安全部门将在所有公共场合和体育活动中保持警惕。”
纽约市警察局副局长保罗·布朗对媒体说,纽约在酒店和多处景点加强了警戒,部署紧急应变车辆,直至警方获得有关波士顿爆炸案的更多消息。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随后发表声明说,纽约警方已经派遣1000名警员执行反恐任务,保护纽约市的安全。纽约大都会运输署同时宣布将加强地铁安保措施,在地铁和通勤列车内增加巡逻,对乘客的书包等随身物品进行安检。
芝加哥警察也正对极可能成为爆炸目标的建筑物和场所进行检查,芝加哥应急管理和通讯办公室要求警官调查可疑包裹和可疑目标时遵循适当程序,芝加哥公共交通等机构要求乘客发现可疑情况立刻报告警方。
爆炸事件发生后,加州紧急事务管理部门启动全州威胁评估系统,这是2001年“9·11”事件后建立的。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橙县及沙加缅度等大城市官员根据联邦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资讯,评估有可能受到的恐怖威胁,并相应做出决定。
设定37项应急核心能力
“此次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的安全调查机构立即启动,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施隔离措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后美国所采取的应急处置行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这说明“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精心打造的国内安全机制已经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
自从发生袭击美国本土的“9·11”事件后,美国国内一直在检讨国内安全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本土始终没有遭到恐怖袭击,美国的安全措施相对松弛。可是自“9·11”事件后,美国开始检讨本国的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美国国会修改法律,组建了国土安全部,全面负责美国本土的国家安全问题。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特别措施,以确保美国公民的安全、授权美国联邦调查机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对美国境内的通信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所有这些,都说明美国正在实行内紧外松的政策,以防备不测。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雪峰,就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作过深入研究,他曾撰文称,“9·11”事件发生后,为了推进国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美国政府启动了以开发《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全国响应框架》等为核心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开发了大量工作指南、手册和应用工具,建设了信息化的规程及其应用工具共享平台,并通过财政支持等激励手段推动全国各地采用上述规程和应用工具。2011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其主旨是以全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重新梳理有关规程(有400多人直接参与这项工作),力图建设一个更加整合、规范、有效的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2004年,在《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颁布了《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该文件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权威地阐述全美应急管理机制的规程。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文件,更是日益成为美国通用的指挥体系标准。此外,《全国响应框架》则具体规定了在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联邦层面的响应机制。而且,美国注重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在《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于2007年颁布了《目标能力表》。表中提出37项核心能力,供风险评估、计划、培训、演练、工作评估等使用。《目标能力表》对每一项能力都有数十页描述,整个文本达588页。其中,针对每项能力都详细描述了其定义、产出、与《全国响应框架》中相关功能的关系、对完成相关任务的贡献、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流程图等。2011年,在《第8号总统政策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颁布了新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应急准备目标》,其中又提出了与前述27项能力大同小异的31项应急管理能力目标。
公众5分钟内获得信息
“美国是将应急管理放在国家战略层面来推进的。”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早在2000年,美国就对应急管理体系作出了种种规划,此后按照规划稳步推进。此次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后,美国之所以能迅速启动应急措施,主要在于其抓住了应急管理的几个关键核心要素。
其中最突出的是官方及时发布信息,此举是为了应对社会恐慌。美国规定,在任何一个城市发生恐怖事件后,公众应该在5分钟内获得关于恐怖事件的信息,以此稳定公众情绪。在此次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后,马萨诸塞州州长帕特里克即要求人们不要聚集在公共场所,立即回到家中,等待当局进一步消息。
同时,美国抓住了物资保障这一关键要素,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这一点在此次爆炸事件发生后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国民教育也是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重点。在美国,政府会经常性地组织应急演练,公众在遇到突发事件后,可以很快从恐慌情绪中恢复秩序。
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发誓将全力追缉波士顿爆炸案的凶手,并指出美国各地需要加强警戒。对此,唐钧认为,美国最高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作出表态,也是美国启动应急联动机制的一个关键要素。
唐钧认为,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后,其应急处置态度比较理性。
4月15日下午的爆炸事件发生后,当地警方及时拆除赛道护栏疏散公众;医务人员迅速展开救治;执法人员也在现场进行搜索,排除其他可能发生的爆炸危险。可以说,这一连串的处置都具有科学性。
另外,不管是官方还是媒体,在“抢时间”的同时谨慎对待信息,确保消息的真实性,这种理性的作法有助于社会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
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的当天下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听取了白宫国土安全顾问、国土安全部部长、联邦调查局局长等高级官员的情况汇报,并致电波士顿市长和马萨诸塞州州长表达慰问。他重申,已指示联邦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一切资源,帮助他们展开应对工作和调查工作,并协助美国各地加强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