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Qhjo1作者:world.huanqiu.comgallery七十年望乡难舍故土情缘——记身在缅甸的中国抗日老兵/e3pmh22ph/e3pn6efsl中国日报网8月28日电(刘婧)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这个队伍中的一些士兵和军官,由于战乱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原因滞留在了缅甸,没有回国。今天,当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70年前,他们为国出征,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70年来,他们独在异乡,守望不远处的祖国,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落叶归根。1441155600000责编:fangfang中国日报网144115560000011[]{"gallery":{"members":[{"desc":" 93岁高龄的林峰已经无法站立,日常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2004年,作为远征军代表,林峰曾返回中国云南参加活动,并回他的老家广东梅县去看了一眼,但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已不能支撑他经常回国了。\r\n 现年已经93岁高龄的林峰曾是远征军的一名士兵。离开家乡出征时,他曾告诉母亲:“最多两年,仗一打完我就回家。”可这一别,就是59年。","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1744.jpg"},{"desc":"虽然,林峰的孩子们都已加入缅甸国籍,但林峰仍然要求他们学习汉语汉字。\r\n 1942年春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处于疯狂阶段,香港、汕头、潮州都相继沦陷。林峰的家乡,广东省梅县,城里到处张贴着“抗日救国”的宣传标语,学校和机关单位,全都在进行“抗日救国”的教育。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和鼓舞,当时正在读高二的林峰,也决定“投笔从戎,保家卫国”。\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2194.jpg"},{"desc":"林峰与他的两个儿子。\r\n 然而,当时林峰的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母亲的身体又不好,如果自己去参军,就只有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人在家,林峰觉得这有违孝道。但当母亲得知林峰的想法后,鼓励儿子说:“国家和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你若不去从军,这才是不孝。”最终,林峰听了母亲的话,考上了中央无线电军事通讯学校,从此踏上了从军报国的征程。\r\n 林峰说,回想起那时,对日全面抗战已有四年之久,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穷苦不堪,条件真是极为艰苦的,就连参军时到县城里报到,大家吃的都还是黑谷子饭,而且也吃不饱。但是,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为了拯救民族于万一,青年们都非常积极地投身于民族革命的大潮中。盖营房、运粮食,这些都得士兵们自己动手。\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2245.jpg"},{"desc":"林峰和他的一家。\r\n 说起抗战胜利后的生活,林峰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他本来决定回家去孝敬母亲,过安宁平静的生活。但由于当时无法立即成行,他只好在缅甸芒市逗留,并且做工谋生。在这期间,他帮助当地的遮放土司做了大量事情,包括成立学校、医院、调查户口、勘察地界和绘制地图等等工作。\r\n 直到1949年春,林峰与遮放土司的长女结婚,算是把家安在了缅甸。婚后,他们先后在缅甸的腊戌、南山等地经商,1985年迁至曼德勒。\r\n 林峰和他的缅甸妻子共育有8个子女,他们目前生活在缅甸各处。\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2674.jpg"},{"desc":"离开时,林峰挥手向我们道别。\r\n 林峰说,70年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家还在中国,还在广东梅县,自己仍然是中国人。\r\n\r\n 刘召回:在战争中活下来不可思议\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2693.jpg"},{"desc":"今年96岁的刘召回住在缅甸腊戌东南方郊外一个村子的窝棚里。\r\n 住在离曼德勒100多公里的腊戌的刘召回,家乡在四川省岳池县。刘召回清楚地记得,自己和其他五个一同参军的老乡出征前,全县的学生都赶来欢送。学生们用竹竿挑着很长很长的一串大红鞭炮放,直到自己走出了很远了,都还能听得到炮仗的响声。\r\n 提起战场上的事,刘召回一直觉得自己命大,和自己一同出来参军、一起打过仗的人都死了,而只有自己活了过来。打了那么多少场仗,每次子弹都像雨点一样在周围飞,他甚至感觉自己活着有点不可思议。\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3130.jpg"},{"desc":" 这两枚奖章是老人屋里保存得最干净的两样物品。提起当年战场上的功绩,年迈的老人忽然就提起了兴致:“密支那、八莫、新街、头江、帕敢、瓦城、腾冲、来凤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r\n “白天,用炮轰,晚上他们就用刺刀戳。我们守在阵地,白天日本人攻不上来,他们就晚上往上冲,他们也不开枪,就趁着夜黑冲上来用刺刀刺我们。他们的刺刀比我们长,比我们快,好多战友被他们刺死了。”\r\n 就这样,刘召回和他的战友们攻下过高黎贡山,攻下过来凤山,攻下过腾冲城……\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3524.jpg"},{"desc":" 如今,刘召回腿脚不行了,只能在小屋四周走动,他最小的孩子,为了照顾他,在腊戌周围打短工为生。几十年来,刘召回一直保持着中国身份,但因为教育、就业、外出等诸多不便,他的孩子不得不入了缅甸国籍。\r\n 收复腾冲城后,刘召回娶了一个当地女人结婚,并很快生了孩子,大难不死的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平和安详的幸福。就给远在四川老家的亲人写信,告诉他们自己拥有的幸福。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刘召回并没收到回音。\r\n 上世纪50年代,刘召回携带妻子儿女,进入缅甸腊戌的深山。在缅甸的日子里,刘召回没有对别人说起自己是远征军老兵的身份。多年后,他们一家走出山区,靠刘召回在腊戌城里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r\n 几十年来,刘召回一直保持着中国国籍,但因为教育、就业、外出等的诸多不便,他的孩子不得不入了缅甸国籍。刘召回说,自己心里一直希望能够举家迁回祖国,他是中国人这个事实,从未改变过,在缅甸生活了大半辈子,也从未消减他对故土的思念。\r\n\r\n 李光钿:“我是中国人”--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3137.jpg"},{"desc":"93岁的李光钿是原远征军军官,他住在缅甸密支那,祖籍云南宣威县。\r\n 今年93岁的李光钿住在缅甸密支那,他是云南宣威县人,1940年参军。\r\n 1941年,李光钿任远征军71军28师83团2营82炮排排长,驻守怒江东岸。1944年远征军大反攻时,李光钿负伤后留在龙陵黄草坝军部,日本投降后流落到腾冲、缅甸。李光钿密支那家中的客厅里,挂满了照片,还有中国的字画。李光钿说,家里的布局与中国的老家没有区别。\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4333.jpg"},{"desc":"李光钿把简历写在一张纸上,塑封好,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r\n 缅甸把李光细视为中国人,而中国又视他为旅缅华侨。“我是中国人。”这是李光钿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李光钿把简历写在一张纸上,塑封好,他说:“我年纪大了,只能用这个证明自己的身份了。哪怕我回不了中国,我也要让子孙们回去,他们都是中国人。”为了解决孩子们的教育和行动自由问题,李光钿允许后代加入缅甸国籍,但他自己一直不肯加入。\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4911.jpg"},{"desc":" 李光钿密支那家中的客厅里,挂满了照片,还有中国的字画。李光钿说,家里的布局与中国的老家没有区别。\r\n 李光钿曾于1990、2009和今年4月回过中国三次。2015年4月,他受云南慈善总会邀请“回家看看”。李光钿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为国家打仗才到的缅甸,我想把家搬回中国,能不能给我们全家落户?”\r\n 乡音改不掉,乡情割不断,也许老兵也会时常在梦里回到那些生养他们的地方,梦到亲人期盼的目光。\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0902\/20150902090124704.jpg"}]}}
中国日报网8月28日电(刘婧)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这个队伍中的一些士兵和军官,由于战乱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原因滞留在了缅甸,没有回国。今天,当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70年前,他们为国出征,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70年来,他们独在异乡,守望不远处的祖国,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