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6nZ world.huanqiu.comarticle单仁平:莫对抵制日货做评价/e3pmh22ph/e3pn4ft6o单仁平理性爱国,以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对付在钓鱼岛主权上挑衅我们的日本,这是中国社会的唯一选择。但何为理性,却是要认真甄别的。日本是主动挑衅方,手段卑劣、阴险,中国的反应很强烈,这是钓鱼岛事态的正常逻辑。如果中国反应平平,反而是局势的“意外”。因此中国政府尤其是公众比较“激烈”,不能被轻易划入“非理性”范畴。中国大而复杂,各地公众依法表达情绪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个别与在华日本人冲突或打砸“日本货”的行为。这些具体行为决不应受到鼓励,它们都将受到依法处置。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行为不是中国人这些天抗议日本浪潮的主流和底色,它们是极低概率的,并受到公众主流意见的反对。 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这些天爱国的“理性分”总体上不算低。因为第一,社会主流意见对理性表达爱国的共识是清晰的。第二是非理性行为的发生率在减少,对那类行为的控制力在上升。把中国同很多陷入抗议浪潮的第三世界国家一比就清楚了。近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上发出“抵制日货”的呼吁,这种声音是理性的吗?对此一些国人陷入分歧。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出现“抵制日货”声音首先是非常正常的,发生严重对外冲突时,很多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冒出这样的呼声。然而中国不大会发生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抵制日货,那样造成的两败俱伤不符合中国利益。但中国在合适的优势点上对日本发动某项具体的经济制裁完全有可能,大概也有必要。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如此高的今天,买不买日本货,是中国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官方不应对此做表态,公众人物也不应条件反射一样,轻率做“应该”或者“愚蠢”的评价。中国消费者的个人意愿应当受到尊重,而且当抵制的规模不一样时,事情的严重性很不确定。从情理上说,在日本对中国有恶劣表现的当下,一些中国消费者没砸没打,只是以拒绝购买日本货表达愤怒,在他们没有其他更直接的表达工具时,做这种个性化选择不应受到指责。即使他们在互联网上做这种呼吁,与官方或社会公器做同样的呼吁是两回事。有部分国人会拒买日本货,这实在是日本在钓鱼岛做重大挑衅前就应当预判到的。讲清中日经济的密切联系很有必要,但如果我们对此比日本人还紧张,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应当知道,如今人们对爱国的理解和选择方式的偏好不尽相同,“抵制日货”不太可能变成中国社会不顾一切的运动。中国社会已经多元化了,公众的爱国主义行为也会受到自然的多元调配。中国舆论中总有一些声音对中国的自我道德要求很高,有时很难分辨究竟是这样的声音还是它们与之对立的声音“更理性”。或许这些声音的理性或者非理性都非绝对的,它们碰撞的结果比它们各自单独的要求都更与现实贴切。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内部争论不应激化,对日本的斗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转变成内斗,中国如果在钓鱼岛问题上搞出内部分裂,而日本却拧成一股绳,那中国可就输了。充分认识这一点并保持警惕,应是中国最大的理性。(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13478501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朱马烈环球时报134785014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2/0917/20120917125502384.jpg{"email":"zhumalie@huanqiu.com","name":"朱马烈"}
单仁平理性爱国,以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对付在钓鱼岛主权上挑衅我们的日本,这是中国社会的唯一选择。但何为理性,却是要认真甄别的。日本是主动挑衅方,手段卑劣、阴险,中国的反应很强烈,这是钓鱼岛事态的正常逻辑。如果中国反应平平,反而是局势的“意外”。因此中国政府尤其是公众比较“激烈”,不能被轻易划入“非理性”范畴。中国大而复杂,各地公众依法表达情绪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个别与在华日本人冲突或打砸“日本货”的行为。这些具体行为决不应受到鼓励,它们都将受到依法处置。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行为不是中国人这些天抗议日本浪潮的主流和底色,它们是极低概率的,并受到公众主流意见的反对。 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这些天爱国的“理性分”总体上不算低。因为第一,社会主流意见对理性表达爱国的共识是清晰的。第二是非理性行为的发生率在减少,对那类行为的控制力在上升。把中国同很多陷入抗议浪潮的第三世界国家一比就清楚了。近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上发出“抵制日货”的呼吁,这种声音是理性的吗?对此一些国人陷入分歧。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出现“抵制日货”声音首先是非常正常的,发生严重对外冲突时,很多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冒出这样的呼声。然而中国不大会发生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抵制日货,那样造成的两败俱伤不符合中国利益。但中国在合适的优势点上对日本发动某项具体的经济制裁完全有可能,大概也有必要。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如此高的今天,买不买日本货,是中国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官方不应对此做表态,公众人物也不应条件反射一样,轻率做“应该”或者“愚蠢”的评价。中国消费者的个人意愿应当受到尊重,而且当抵制的规模不一样时,事情的严重性很不确定。从情理上说,在日本对中国有恶劣表现的当下,一些中国消费者没砸没打,只是以拒绝购买日本货表达愤怒,在他们没有其他更直接的表达工具时,做这种个性化选择不应受到指责。即使他们在互联网上做这种呼吁,与官方或社会公器做同样的呼吁是两回事。有部分国人会拒买日本货,这实在是日本在钓鱼岛做重大挑衅前就应当预判到的。讲清中日经济的密切联系很有必要,但如果我们对此比日本人还紧张,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应当知道,如今人们对爱国的理解和选择方式的偏好不尽相同,“抵制日货”不太可能变成中国社会不顾一切的运动。中国社会已经多元化了,公众的爱国主义行为也会受到自然的多元调配。中国舆论中总有一些声音对中国的自我道德要求很高,有时很难分辨究竟是这样的声音还是它们与之对立的声音“更理性”。或许这些声音的理性或者非理性都非绝对的,它们碰撞的结果比它们各自单独的要求都更与现实贴切。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内部争论不应激化,对日本的斗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转变成内斗,中国如果在钓鱼岛问题上搞出内部分裂,而日本却拧成一股绳,那中国可就输了。充分认识这一点并保持警惕,应是中国最大的理性。(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