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2QNB作者:席会东world.huanqiu.comarticle【专家谈】传承弘扬丝路精神 共谱“一带一路”华章/e3pmh22ph/e3pn61ka0席会东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阐释了丝路精神的内容和价值,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和亚欧非各国人民两千多年多的丝路交往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的思想结晶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丝路精神的实质内涵和内在结构和平合作,就是通过对话交流、政策沟通来化解分歧、解决矛盾、达成和平,深化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交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平是开展合作的前提和保障,合作是实现和平的方法和手段。 开放包容,就是以广阔胸襟、宏大格局、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审视自身和他者,知人之长,知己之短,兼收并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多样化,通过和平合作实现区域的一体化世界的包容性发展。开放是包容的基础,包容是开放体现和保证。互学互鉴,就是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承认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文明的差异性是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基础,互学互鉴是丝路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弥合鸿沟、共同繁荣的重要机制。互利共赢,就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在和平合作、互学互鉴的基础上,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通过相互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解决共有的威胁和挑战,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是丝绸之路持续繁荣的基础。丝路精神是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精髓,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显著特征,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集中体现,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宗旨目标。就相互关系来看,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保障,互学互鉴是路径,互利共赢是目标。丝路精神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丝路精神根治于深厚的中华文明,和平合作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以和为贵是中国的处世原则和治世哲学。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国‘和’文化包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人和善的道德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儒释道同济共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国人一贯追求的格局和气度。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实现宗教宽容,在汉唐时期通过陆上丝路广泛吸纳兴起于印度的佛教,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推动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的繁荣。唐宋元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吸收波斯阿拉伯文明成果,伊斯兰教因而扎根中国西北地区。明清以来,中国全面吸纳西学,并逐渐将其中国化,促进了自身的不断完善。坚持对外开放、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是当代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互利共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宗旨和目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华文明所勾勒的世界愿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人追求的人生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将汉字、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养蚕技术、制瓷技术贡献世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丝路精神是丝路多元文明互鉴结晶和共有经验丝路精神是丝路多元文明互鉴的智慧结晶。丝绸之路历史表明,丝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是丝路畅通的前提,也是沿线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东亚汉帝国、中亚贵霜帝国、西亚安息帝国和欧洲罗马帝国的和平交往,建立了亚欧非大陆贸易网络的畅通,见证了丝绸之路三百年的贯通和昌盛。公元7到9世纪,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合作,促成了丝绸之路的高度繁荣。与之相对的是,战争和对抗会带来丝路的梗阻和中断,也会导致相关国家的衰落。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因丝路控制权而爆发战争,导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国所灭,而东罗马帝国也因而走向衰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是丝路留下的历史经验。丝路精神是东西方各国的共有经验。丝路实践昭示后人,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带来和平与繁荣,固步自封、排斥异己则会导致没落和冲突。汉唐王朝因开放包容而繁荣昌盛,明清王朝则因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阿拉伯帝国因开放包容,继承中东地区古代文明遗产,并通过百年翻译运动全面吸收欧洲文明成果而昌盛,其后因伊斯兰教内部教派冲突及与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对抗而走向衰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试图一国控制独享东西方贸易权,不仅引发了其与威尼斯等欧洲国家的战争冲突,还刺激欧洲人绕开传统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落。零和博弈只会走入死胡同,互利共赢才能走出丝路康庄大道。丝路精神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共同开辟的新丝绸之路,丝路精神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国际社会面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狭隘民族主义飞扬、极端宗教思想高涨、大国霸权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碎片化等一系列困境,中国适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描绘了全球治理蓝本和世界发展愿景。丝路精神则实现“一带一路”规划的蓝图和愿景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为解决世界发展困境开出了药方。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倡导不同宗教信仰和谐共处,坚持不同国家合作共赢,用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冲突对抗,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不仅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梦的路径。1495070040000责编:崔舒飞中国网14950700400002["9CaKrnK2Qzg","9CaKrnK2QnR","9CaKrnK2QHo"]{"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席会东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阐释了丝路精神的内容和价值,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和亚欧非各国人民两千多年多的丝路交往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的思想结晶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丝路精神的实质内涵和内在结构和平合作,就是通过对话交流、政策沟通来化解分歧、解决矛盾、达成和平,深化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交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平是开展合作的前提和保障,合作是实现和平的方法和手段。 开放包容,就是以广阔胸襟、宏大格局、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审视自身和他者,知人之长,知己之短,兼收并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多样化,通过和平合作实现区域的一体化世界的包容性发展。开放是包容的基础,包容是开放体现和保证。互学互鉴,就是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承认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文明的差异性是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基础,互学互鉴是丝路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弥合鸿沟、共同繁荣的重要机制。互利共赢,就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在和平合作、互学互鉴的基础上,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通过相互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解决共有的威胁和挑战,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是丝绸之路持续繁荣的基础。丝路精神是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精髓,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显著特征,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集中体现,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宗旨目标。就相互关系来看,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保障,互学互鉴是路径,互利共赢是目标。丝路精神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丝路精神根治于深厚的中华文明,和平合作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以和为贵是中国的处世原则和治世哲学。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国‘和’文化包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人和善的道德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儒释道同济共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国人一贯追求的格局和气度。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实现宗教宽容,在汉唐时期通过陆上丝路广泛吸纳兴起于印度的佛教,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推动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的繁荣。唐宋元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吸收波斯阿拉伯文明成果,伊斯兰教因而扎根中国西北地区。明清以来,中国全面吸纳西学,并逐渐将其中国化,促进了自身的不断完善。坚持对外开放、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是当代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互利共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宗旨和目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华文明所勾勒的世界愿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人追求的人生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将汉字、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养蚕技术、制瓷技术贡献世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丝路精神是丝路多元文明互鉴结晶和共有经验丝路精神是丝路多元文明互鉴的智慧结晶。丝绸之路历史表明,丝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是丝路畅通的前提,也是沿线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东亚汉帝国、中亚贵霜帝国、西亚安息帝国和欧洲罗马帝国的和平交往,建立了亚欧非大陆贸易网络的畅通,见证了丝绸之路三百年的贯通和昌盛。公元7到9世纪,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合作,促成了丝绸之路的高度繁荣。与之相对的是,战争和对抗会带来丝路的梗阻和中断,也会导致相关国家的衰落。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因丝路控制权而爆发战争,导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国所灭,而东罗马帝国也因而走向衰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是丝路留下的历史经验。丝路精神是东西方各国的共有经验。丝路实践昭示后人,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带来和平与繁荣,固步自封、排斥异己则会导致没落和冲突。汉唐王朝因开放包容而繁荣昌盛,明清王朝则因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阿拉伯帝国因开放包容,继承中东地区古代文明遗产,并通过百年翻译运动全面吸收欧洲文明成果而昌盛,其后因伊斯兰教内部教派冲突及与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对抗而走向衰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试图一国控制独享东西方贸易权,不仅引发了其与威尼斯等欧洲国家的战争冲突,还刺激欧洲人绕开传统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落。零和博弈只会走入死胡同,互利共赢才能走出丝路康庄大道。丝路精神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共同开辟的新丝绸之路,丝路精神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国际社会面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狭隘民族主义飞扬、极端宗教思想高涨、大国霸权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碎片化等一系列困境,中国适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描绘了全球治理蓝本和世界发展愿景。丝路精神则实现“一带一路”规划的蓝图和愿景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为解决世界发展困境开出了药方。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倡导不同宗教信仰和谐共处,坚持不同国家合作共赢,用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冲突对抗,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不仅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