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exW作者:凌朔world.huanqiu.comarticle期待中菲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三论南海仲裁案及南海问题/e3pmh22ph/e3pn61ka0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凌朔)6月30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马尼拉正式宣誓就职。此前一天,应菲前总统阿基诺政府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对外称,将于7月12日公布所谓最终裁决。南海仲裁案闹剧终于要收场,菲新政府也该与前任的错误说再见,尽快回到通过谈判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来。中菲关系要改善,“解铃还需系铃人”,关键在于菲方。菲新政府能否承担起所应承担的“解铃人”角色,用多长时间、多大力度来抛弃前任政府留下的外交包袱,如何面对仲裁案对中菲关系造成的巨大伤害,人们拭目以待。 菲新政府做出实质性举动改善中菲关系的机会依然存在,尽最大可能补救仲裁案对中菲关系乃至地区局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机会依然存在。一个多月前,杜特尔特在总统选举中胜出的消息获得确认后,中国领导人致电祝贺。贺电表示,一个友好、稳定、健康发展的中菲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并深化中菲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是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责任。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中菲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杜特尔特随后在接受菲媒体采访时说,收到这份贺电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誉。此后至今,杜特尔特在不同场合释放出缓和菲中关系的积极信号。他提到不愿因黄岩岛与中国开战,提到不赞成菲律宾加入美国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中菲两国人民以及世界上所有真正关心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人们都期待中菲两国关系回到正途。这一段有来言有去语的非直接“对话”,被中菲媒体解读为外交关系回暖的积极信号。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位领导人在相关表态中均提及中菲关系的历史,强调中菲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历史,在现代国家间交往中,从不是寒暄的套词。不忘历史、尊重历史、常念历史,进而缔造历史,是国与国交往时重要的共同语言。在中菲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美好的篇章值得回忆,而南海,在历史上则是中菲友好平等交往的重要纽带。菲律宾史籍《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关于中菲南海交往史的故事。公元1626年,在今天菲律宾巴丹半岛的埃尔莫萨地区,正面临一场严重饥荒,而当时的马尼拉政府因种种原因爱莫能助。当地的天主教徒只好每天祈祷中国商船能按每年约定的时节前来救急。不久后,当六艘满载谷米的中国商船从南海驶入埃尔莫萨港时,当地人大呼这是“上天的恩赐”。几乎同一时期,中国福建地方志《闽书》也记载了一段与菲律宾的民间交往史。今天在中国普遍种植的番薯,原来是从吕宋国(今菲律宾)流传入境。有商人见吕宋国普遍种植番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便取了植株,经南海漂洋过海到达福建并种植成功。在广泛种植的前几年,番薯就帮助闽人挨过了一场严重的饥荒。同样是饥荒,同样是跨海交流,同样是相互受益,平等交流、共同发展、念及民生是唯一的道理。在漫长历史中,南海绝大多数时间在中菲之间扮演这样的纽带与平台。当然,这些历史,一些西方人并不了解、并无兴趣了解、即便了解也装作不了解。过去几年,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把菲中友好的传统放在一边,把民生需求与发展需求放在一边,执意随一些域外国家起舞,把某些域外国家的口头承诺当作安全保护伞和经济驱动力,大肆国际化南海问题,甘当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的急先锋。但事实是,外国军舰的频繁游弋加剧了南海的紧张,原本航行自由的海域反倒成了某些国家“横行自由”的演武场。菲律宾丝毫不会在游弋的外军舰只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全利益。在经济上,某些西方国家的承诺并未让菲律宾改善民生,反倒是激化的南海争端让很多菲律宾人失去了营生的根本。阿基诺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认知错误、决策错误和战略错误,最终只会把一切苦果转嫁到国民身上,甚至殃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只有加强合作、发展经济、互利共赢,才符合中菲两国的根本利益。明眼人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在处理中菲关系时的谨慎宽容和念及民生。在两国关系艰难的2015年,在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下滑7.8%、与东盟国家贸易下滑1.7%的背景下,中菲贸易逆势增长再创新高,达到4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中国目前已然是菲律宾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而且,两国间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互补优势明显,经济增长潜能巨大,投资合作前景广阔。相比某些国家给阿基诺开出的空头支票,中菲间产业互补优势、经济增长潜能和投资合作前景,才是务实、共赢的合作正道。上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先后会见菲律宾副总统劳雷尔和总统阿基诺夫人时提出和平解决南沙群岛争端的总体思路,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所以能形成这样有建设性的共识,是基于双方都认识到,虽然有困难,但希望远比困难多;虽然有分歧,但共同利益远比分歧大。有合作才有希望,共求发展才是出路。只要菲方珍视历史,正视现实,及时走出一些域外势力挖设的陷阱,“解铃”就不再是难事。1467369498000责编:千帆新华社146736949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凌朔)6月30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马尼拉正式宣誓就职。此前一天,应菲前总统阿基诺政府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对外称,将于7月12日公布所谓最终裁决。南海仲裁案闹剧终于要收场,菲新政府也该与前任的错误说再见,尽快回到通过谈判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来。中菲关系要改善,“解铃还需系铃人”,关键在于菲方。菲新政府能否承担起所应承担的“解铃人”角色,用多长时间、多大力度来抛弃前任政府留下的外交包袱,如何面对仲裁案对中菲关系造成的巨大伤害,人们拭目以待。 菲新政府做出实质性举动改善中菲关系的机会依然存在,尽最大可能补救仲裁案对中菲关系乃至地区局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机会依然存在。一个多月前,杜特尔特在总统选举中胜出的消息获得确认后,中国领导人致电祝贺。贺电表示,一个友好、稳定、健康发展的中菲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并深化中菲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是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责任。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中菲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杜特尔特随后在接受菲媒体采访时说,收到这份贺电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誉。此后至今,杜特尔特在不同场合释放出缓和菲中关系的积极信号。他提到不愿因黄岩岛与中国开战,提到不赞成菲律宾加入美国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中菲两国人民以及世界上所有真正关心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人们都期待中菲两国关系回到正途。这一段有来言有去语的非直接“对话”,被中菲媒体解读为外交关系回暖的积极信号。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位领导人在相关表态中均提及中菲关系的历史,强调中菲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历史,在现代国家间交往中,从不是寒暄的套词。不忘历史、尊重历史、常念历史,进而缔造历史,是国与国交往时重要的共同语言。在中菲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美好的篇章值得回忆,而南海,在历史上则是中菲友好平等交往的重要纽带。菲律宾史籍《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关于中菲南海交往史的故事。公元1626年,在今天菲律宾巴丹半岛的埃尔莫萨地区,正面临一场严重饥荒,而当时的马尼拉政府因种种原因爱莫能助。当地的天主教徒只好每天祈祷中国商船能按每年约定的时节前来救急。不久后,当六艘满载谷米的中国商船从南海驶入埃尔莫萨港时,当地人大呼这是“上天的恩赐”。几乎同一时期,中国福建地方志《闽书》也记载了一段与菲律宾的民间交往史。今天在中国普遍种植的番薯,原来是从吕宋国(今菲律宾)流传入境。有商人见吕宋国普遍种植番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便取了植株,经南海漂洋过海到达福建并种植成功。在广泛种植的前几年,番薯就帮助闽人挨过了一场严重的饥荒。同样是饥荒,同样是跨海交流,同样是相互受益,平等交流、共同发展、念及民生是唯一的道理。在漫长历史中,南海绝大多数时间在中菲之间扮演这样的纽带与平台。当然,这些历史,一些西方人并不了解、并无兴趣了解、即便了解也装作不了解。过去几年,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把菲中友好的传统放在一边,把民生需求与发展需求放在一边,执意随一些域外国家起舞,把某些域外国家的口头承诺当作安全保护伞和经济驱动力,大肆国际化南海问题,甘当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的急先锋。但事实是,外国军舰的频繁游弋加剧了南海的紧张,原本航行自由的海域反倒成了某些国家“横行自由”的演武场。菲律宾丝毫不会在游弋的外军舰只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全利益。在经济上,某些西方国家的承诺并未让菲律宾改善民生,反倒是激化的南海争端让很多菲律宾人失去了营生的根本。阿基诺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认知错误、决策错误和战略错误,最终只会把一切苦果转嫁到国民身上,甚至殃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只有加强合作、发展经济、互利共赢,才符合中菲两国的根本利益。明眼人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在处理中菲关系时的谨慎宽容和念及民生。在两国关系艰难的2015年,在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下滑7.8%、与东盟国家贸易下滑1.7%的背景下,中菲贸易逆势增长再创新高,达到4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中国目前已然是菲律宾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而且,两国间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互补优势明显,经济增长潜能巨大,投资合作前景广阔。相比某些国家给阿基诺开出的空头支票,中菲间产业互补优势、经济增长潜能和投资合作前景,才是务实、共赢的合作正道。上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先后会见菲律宾副总统劳雷尔和总统阿基诺夫人时提出和平解决南沙群岛争端的总体思路,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所以能形成这样有建设性的共识,是基于双方都认识到,虽然有困难,但希望远比困难多;虽然有分歧,但共同利益远比分歧大。有合作才有希望,共求发展才是出路。只要菲方珍视历史,正视现实,及时走出一些域外势力挖设的陷阱,“解铃”就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