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teU作者:高永泽 张明world.huanqiu.comarticle黄岩岛事件历经月余 菲律宾政府立场现缓和/e3pmh22ph/e3pn61ka05月11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市马卡地的中国大使馆前,菲律宾警察制止一名菲律宾抗议者的过激行为。(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黄岩岛事件历经月余之后,在菲媒自说自话的鼓噪声中也出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其中菲律宾一些媒体文章也开始引用或转发中国学者的观点。菲政府立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本刊记者/高永泽 张明(发自菲律宾马尼拉)黄岩岛事件发生后,菲律宾三大报之一的《马尼拉公报》先是在显要位置制作了大幅专题《困境中的西菲律宾海》,继而将其置于右幅版面较小位置,直至事件进入第六周后,该专题已经“若无其事”地在头版消失了。 5月14日,《马尼拉公报》以及其他菲律宾主要媒体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首席大法官科罗纳被弹劾的官司。自从一个多月前,菲律宾军舰袭扰中国渔民并引发中菲舰船黄岩岛事件后,菲律宾主要媒体响应阿基诺政府立场,先后吹响了一波又一波舆论号角。而在美菲“2+2”外长加防长华盛顿会谈之后,特别是中菲恢复外交接触后,媒体的炒作也开始不那么热乎了。让媒体人为难的小示威在寄希望于美国的美菲“2+2”会谈基本破灭后,被煽动起来的民意,似乎让菲律宾政府有了新的底气,希望借此向中国施加国际舆论压力。早在4月26日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兴趣。当天,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商业新闻社的消息称,总部设在纽约的菲律宾侨民组织“菲美良政”主席洛伊达·尼古拉斯·刘易斯呼吁全世界的菲律宾裔在5月11日星期五的中午12点到所在地的中国使领馆举行示威活动,以抗议所谓“中国对菲律宾斯卡巴洛浅滩(即中国黄岩岛)的入侵行为”。 菲律宾裔百老汇明星莉亚·莎隆嘉也签名支持这一示威活动。菲律宾政府似乎很乐意看到这样的活动,也很快做出回应。“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同胞来表达他们的感情。我们只是呼吁他们在抗议时要保持有序、和平,因为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无论他们身处何处,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遵守所在地的法律法规。”菲律宾总统府副发言人阿比盖尔·瓦尔特说。作为外交官,瓦尔特很清楚在两国关系的敏感时刻,这种行为可能会激化中菲之间的紧张局势。尽管如此,她还称:“中国公民也可以表达他们对这一事件的想法,我们不会反对他们。”对此,5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我们注意到,菲方在此次黄岩岛事件中不断发表措辞强硬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严重损害了中菲双边关系的气氛。菲方还鼓动国内民众和海外侨民发起针对中国的游行示威。这种行为已经引发海内外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和关注。我们希望菲方不要进一步损伤两国关系。”经过多天的准备,菲律宾当地时间5月11日上午9点多,大批媒体记者来到马尼拉的中国大使馆前。近10点,乘坐吉普尼的示威人群开始在游行区域附近集中。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菲律宾安排了约200多名警察、五六辆消防车到场。中国使馆也要求人员减少进出。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现场观察,示威人群中大致有混社团的、贫民窟的、自发前来的三类群体,其中以第二类为最多。示威民众不仅每人可以免费吃一顿盒饭,还可以领一件衣服和300比索(约合44元人民币)。上午11点左右,示威民众基本到齐,让到场媒体意外的是,一共也就不到200人的规模,与组织方之前宣称“上千人”或“数万人”的规模大相径庭。持续不到1个小时,以老幼为主体的示威人群就开始逐渐散去,到场的媒体记者也开始打道回府。“实际上,很多前往报道的媒体人都对参加示威的人数有限感到‘为难’。”菲律宾大学亚洲问题学者林智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随后,纽约、洛杉矶等地也发生了几十人规模的反华示威活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5月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菲方鼓动民众举行反华示威游行,是导致事态扩大化、复杂化的错误举动。“这次示威活动是由一个叫公民行动党的前左翼政党策划实施的,该政党现在由阿基诺政府指派产生。政府没有直接参与组织示威,但对于规模如此之小很是失望。”林智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实际上,“菲美良政”组织反华活动也早有前科。去年7月8日,同样是针对中国的南海问题,该组织也曾号召发起类似的反华示威活动。(来源:中国新闻网)出现理性的声音“好像大多数菲律宾人对目前的僵局并不感兴趣,因此,平面媒体没有把反华示威作为头条,广电媒体也没有给予黄金时段。”林智聪说。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菲律宾采访发现,很多民众忙于生计,无暇关心政府的对外政策。某种程度上,其关注度尚不及进行已达数月的首席大法官科罗纳弹劾案。“一般民众没有对此明确表态,他们只是在民族感情上支持菲律宾政府。虽然菲律宾也有林智聪、维克托·阿齐斯(后者4月28日在《马尼拉标准今日报》发表文章称黄岩岛属于中国)这样的人士,但毕竟是少数,菲律宾主流人士(在黄岩岛问题上)还是支持政府的。”菲律宾《世界日报》总主笔侯培水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黄岩岛事件历经月余之后,在菲媒自说自话的鼓噪声中也出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其中菲律宾一些媒体文章也开始引用或转发中国学者观点。5月8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言人张华应媒体问询,向菲律宾媒体和在菲的其他媒体翻译转发了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易平的文章,认为菲此举缺乏法律依据,中国没有应诉的义务。随后,菲律宾ABS-CBN电视新闻网等媒体发表了这篇文章。同样的问题,菲律宾媒体也发出了类似的声音。《每日问询者报》5月10日发表曾担任过菲律宾驻希腊大使、总统发言人以及新闻部长等职务的提格劳的文章称,阿基诺政府将黄岩岛问题提交国际法庭,试图乞求美国对菲律宾予以援助是尴尬且可笑的,因为美国根本没有加入《国际海洋法公约》,而且中菲两国加入公约时也都对主权问题作了保留。这无疑捅破了菲律宾政府聒噪已久,小动作不断,赚取国际舆论背后的最后一层“窗户纸”。“我们希望对话能够达成外交成果,不过外交成果对于结束当前的僵局而言,最多只会是一个临时性的方案。最终,我们需要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5月11日,菲律宾外交部长罗萨里奥向媒体称。虽然,罗萨里奥并未指明“全面的解决方案”的具体含义,但他曾在美国参加美菲“2+2”会谈后表示,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采取外交,司法和政治三轨方式解决问题。事实,如果罗萨里奥所指全面解决方案是通过外交、司法和政治三轨方式解决的话,那么,提交国际法庭的司法之路未见光明,寻求美国支持的政治之路屡遭挫折,外交协商显然也应该属于其选项之中的明智之举。菲政府表态仍然强硬,但在侯培水看来,菲政府立场“总体上,已经有些缓和了”。(来源:中国新闻网)1337328463000责编:haina中国新闻网133732846300011[]{"email":"haina@huanqiu.com","name":"haina"}
5月11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市马卡地的中国大使馆前,菲律宾警察制止一名菲律宾抗议者的过激行为。(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黄岩岛事件历经月余之后,在菲媒自说自话的鼓噪声中也出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其中菲律宾一些媒体文章也开始引用或转发中国学者的观点。菲政府立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本刊记者/高永泽 张明(发自菲律宾马尼拉)黄岩岛事件发生后,菲律宾三大报之一的《马尼拉公报》先是在显要位置制作了大幅专题《困境中的西菲律宾海》,继而将其置于右幅版面较小位置,直至事件进入第六周后,该专题已经“若无其事”地在头版消失了。 5月14日,《马尼拉公报》以及其他菲律宾主要媒体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首席大法官科罗纳被弹劾的官司。自从一个多月前,菲律宾军舰袭扰中国渔民并引发中菲舰船黄岩岛事件后,菲律宾主要媒体响应阿基诺政府立场,先后吹响了一波又一波舆论号角。而在美菲“2+2”外长加防长华盛顿会谈之后,特别是中菲恢复外交接触后,媒体的炒作也开始不那么热乎了。让媒体人为难的小示威在寄希望于美国的美菲“2+2”会谈基本破灭后,被煽动起来的民意,似乎让菲律宾政府有了新的底气,希望借此向中国施加国际舆论压力。早在4月26日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兴趣。当天,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商业新闻社的消息称,总部设在纽约的菲律宾侨民组织“菲美良政”主席洛伊达·尼古拉斯·刘易斯呼吁全世界的菲律宾裔在5月11日星期五的中午12点到所在地的中国使领馆举行示威活动,以抗议所谓“中国对菲律宾斯卡巴洛浅滩(即中国黄岩岛)的入侵行为”。 菲律宾裔百老汇明星莉亚·莎隆嘉也签名支持这一示威活动。菲律宾政府似乎很乐意看到这样的活动,也很快做出回应。“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同胞来表达他们的感情。我们只是呼吁他们在抗议时要保持有序、和平,因为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无论他们身处何处,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遵守所在地的法律法规。”菲律宾总统府副发言人阿比盖尔·瓦尔特说。作为外交官,瓦尔特很清楚在两国关系的敏感时刻,这种行为可能会激化中菲之间的紧张局势。尽管如此,她还称:“中国公民也可以表达他们对这一事件的想法,我们不会反对他们。”对此,5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我们注意到,菲方在此次黄岩岛事件中不断发表措辞强硬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严重损害了中菲双边关系的气氛。菲方还鼓动国内民众和海外侨民发起针对中国的游行示威。这种行为已经引发海内外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和关注。我们希望菲方不要进一步损伤两国关系。”经过多天的准备,菲律宾当地时间5月11日上午9点多,大批媒体记者来到马尼拉的中国大使馆前。近10点,乘坐吉普尼的示威人群开始在游行区域附近集中。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菲律宾安排了约200多名警察、五六辆消防车到场。中国使馆也要求人员减少进出。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现场观察,示威人群中大致有混社团的、贫民窟的、自发前来的三类群体,其中以第二类为最多。示威民众不仅每人可以免费吃一顿盒饭,还可以领一件衣服和300比索(约合44元人民币)。上午11点左右,示威民众基本到齐,让到场媒体意外的是,一共也就不到200人的规模,与组织方之前宣称“上千人”或“数万人”的规模大相径庭。持续不到1个小时,以老幼为主体的示威人群就开始逐渐散去,到场的媒体记者也开始打道回府。“实际上,很多前往报道的媒体人都对参加示威的人数有限感到‘为难’。”菲律宾大学亚洲问题学者林智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随后,纽约、洛杉矶等地也发生了几十人规模的反华示威活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5月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菲方鼓动民众举行反华示威游行,是导致事态扩大化、复杂化的错误举动。“这次示威活动是由一个叫公民行动党的前左翼政党策划实施的,该政党现在由阿基诺政府指派产生。政府没有直接参与组织示威,但对于规模如此之小很是失望。”林智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实际上,“菲美良政”组织反华活动也早有前科。去年7月8日,同样是针对中国的南海问题,该组织也曾号召发起类似的反华示威活动。(来源:中国新闻网)出现理性的声音“好像大多数菲律宾人对目前的僵局并不感兴趣,因此,平面媒体没有把反华示威作为头条,广电媒体也没有给予黄金时段。”林智聪说。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菲律宾采访发现,很多民众忙于生计,无暇关心政府的对外政策。某种程度上,其关注度尚不及进行已达数月的首席大法官科罗纳弹劾案。“一般民众没有对此明确表态,他们只是在民族感情上支持菲律宾政府。虽然菲律宾也有林智聪、维克托·阿齐斯(后者4月28日在《马尼拉标准今日报》发表文章称黄岩岛属于中国)这样的人士,但毕竟是少数,菲律宾主流人士(在黄岩岛问题上)还是支持政府的。”菲律宾《世界日报》总主笔侯培水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黄岩岛事件历经月余之后,在菲媒自说自话的鼓噪声中也出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其中菲律宾一些媒体文章也开始引用或转发中国学者观点。5月8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言人张华应媒体问询,向菲律宾媒体和在菲的其他媒体翻译转发了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易平的文章,认为菲此举缺乏法律依据,中国没有应诉的义务。随后,菲律宾ABS-CBN电视新闻网等媒体发表了这篇文章。同样的问题,菲律宾媒体也发出了类似的声音。《每日问询者报》5月10日发表曾担任过菲律宾驻希腊大使、总统发言人以及新闻部长等职务的提格劳的文章称,阿基诺政府将黄岩岛问题提交国际法庭,试图乞求美国对菲律宾予以援助是尴尬且可笑的,因为美国根本没有加入《国际海洋法公约》,而且中菲两国加入公约时也都对主权问题作了保留。这无疑捅破了菲律宾政府聒噪已久,小动作不断,赚取国际舆论背后的最后一层“窗户纸”。“我们希望对话能够达成外交成果,不过外交成果对于结束当前的僵局而言,最多只会是一个临时性的方案。最终,我们需要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5月11日,菲律宾外交部长罗萨里奥向媒体称。虽然,罗萨里奥并未指明“全面的解决方案”的具体含义,但他曾在美国参加美菲“2+2”会谈后表示,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采取外交,司法和政治三轨方式解决问题。事实,如果罗萨里奥所指全面解决方案是通过外交、司法和政治三轨方式解决的话,那么,提交国际法庭的司法之路未见光明,寻求美国支持的政治之路屡遭挫折,外交协商显然也应该属于其选项之中的明智之举。菲政府表态仍然强硬,但在侯培水看来,菲政府立场“总体上,已经有些缓和了”。(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