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ccvx作者:赵觉珵world.huanqiu.comarticle听两位中国企业家讲“非洲故事”/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编者的话: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拉开帷幕,中非关系迎来新的历史时刻。这一盛事凸显非洲发展之路上的中国角色。近年来,尽管西方媒体屡屡发出所谓“中国剥削非洲”等指责,尽管在非洲面临复杂的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融入非洲,给当地带来改变的同时,也为中国产品赢得口碑。《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四达时代集团总裁庞新星和传音控股董事长竺兆江,这两家企业是各自领域在非中企的代表,前者引领和推动了非洲大陆的数字化进程,后者被称为手机界“非洲之王”。两位公司负责人都是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中国企业家代表,虽然所处行业和经历不同,他们对非洲市场、中非合作却有着相似的思考。“非洲不是西方媒体上的非洲”环球时报:四达时代是如何做出以非洲市场为重点的经营决策的?庞新星:非洲是全球经济最落后的大洲之一,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非洲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一方面,非洲的资源还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开发程度;另一方面,非洲各国的政治局势近年来相对稳定,发展经济逐渐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目标和共识,是人心所向。非洲的制度红利、资源红利、人口红利,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2007年,四达时代的第一个非洲子公司在卢旺达设立。不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对于投资非洲兴趣大大减退,但在我们眼中反而是机遇。环球时报:四达时代在非洲这10年,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改变?庞新星:2002年,我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发现一些国家,尤其是英语区非洲国家的电视业务都被一家公司垄断。在这些国家,电视的初装费达200美元,观看十几套节目的月收视费达47美元,最贵的套餐超过100美元。这样的价格让我大吃一惊,甚至以为翻译翻错了。其实,这正是一些公司通过垄断行业技术和市场扭曲了市场定价。因此,四达时代进入非洲市场时,提出一个全新愿景——让每一个非洲家庭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看得好数字电视,共享数字电视的美好。换言之,我们希望通过在当地普及数字电视,获得商业上的规模效应。通过多年来在非洲的投资运营,四达时代已搭建起包括节目中继、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和互联网视频的四大基础网络平台。目前,四达时代在30多个非洲国家成立了公司,为用户提供超过480套电视节目。四达时代目前的用户规模超过2000万,其中有1200多万数字电视用户。在今年6月世界杯开赛前,四达开始运营在线视频平台,App下载量有800多万。现在,四达时代的数字电视初装费在促销时只需要十几美元,最基本的节目包收视费不到3美元,包括30多套节目。这并不代表产品质量差、提供的收视服务不丰富,而是我们认为数字电视本身不应该是那么高的价格。2015年12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方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的人文合作计划包括“万村通”项目,这个项目让非洲25个国家的1万多个村庄的民众受益,四达时代是这个项目的实施方。预计到今年底,项目可以完成全部安装调试,明年3月前可以完全交付。环球时报:您怎么看中企在非洲否认本地化?庞新星:不要为了本地化而本地化。四达时代在非洲是B2C(企业对消费者)商业模式,而真正了解用户的往往是本地人,需要由熟悉本地市场的员工参与运营,这是企业的需求;非洲发展也需要培养人才、政府需要税收、百姓需要就业,这是社会的需求。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很多情况下是契合的。本地化最根本的是尊重,尊重本地人的文化,遵守本地法律,遵循本地习俗。可能大家都明白,但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尊重的同时也可以做一些引导。非洲人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平均教育水平较低等不足。比如中企在非洲普遍遇到的困难是当地员工不接受加班,尤其是周末。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会讲一些中国故事,利用非洲人很强的家庭观念,引导本地员工认识到,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赚钱。在我们的影响下,一些老员工开始学习中国员工勤俭持家。环球时报:近年来,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庞新星:这些年,非洲人眼中的中国变化很大。2002年我初到非洲时,当地人对中国企业、中国产品的认识就是便宜但质量低劣。而现在,在非洲人眼中,中国产品不但价格便宜,质量也相当不错。事实上,是中国企业的进步改变了非洲对中国的印象。比如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这些项目的施工质量、速度、施工现场管理,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大大改变了非洲对中国的印象。到非洲的中企越来越多,非洲人对中国人也很友好,出现的不好传言多是扭曲事实。不过中国依然需要加强在海外的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非文化真正相连相通。非洲不是西方媒体上的非洲,中国也不是西方媒体上的中国,中非双方仍然需要加深了解。环球时报:对于中非合作的未来,您有什么期待?庞新星:我认为中非没有根本性矛盾,只有合作需求,这是中非合作的根本。中非关系有很好的政治基础,有相似的历史经历,也有中非老一辈人打下的基础。从现实来看,中国与非洲之间经济存在互补性,而非洲的人口红利与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释放。过去3年,非洲部分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一段困难时间,如今情况好转,非洲新一轮发展周期即将开始。与此同时,中国提出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这些在非洲都很得人心。我对中非经贸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我们这样树起自己的口碑环球时报:传音将经营重点放在非洲已有10年时间,10年来,传音等中国企业为非洲和非洲人民带来了哪些改变?竺兆江:在创立传音前,我曾因工作关系去过很多国家。从欧美国家的机场出来,经常看到日韩企业的广告牌,因此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企业也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传音从进入非洲市场的第一天开始,就着重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所有产品都是根据消费者的痛点和期待开发的。比如非洲一些国家面临着停电问题,而传音的手机待机时间普遍较长;非洲很多国家电信运营商比较多,手机卡也多,传音手机支持双卡双待甚至多卡多待;西非地区较热,手机屏幕在打电话时容易被汗水腐蚀,传音在手机上加入防汗功能。还有被媒体报道比较多的,是传音手机针对非洲人的肤色进行补偿曝光,让非洲消费者拍出他们满意的照片。简而言之,就是让非洲消费者能享受到中国科技带来的好处。非洲消费者对传音的努力表示认可,这从我们逐年增加的市场份额和销量可以看出。2017年,传音共售出手机1.3亿部,其中70%以上都在非洲市场。在不少国家我都听到过类似说法:结婚或订婚时,男方要送一部传音手机以示诚意。这样的口碑实际上是我们一点点积累下来的。10年来,我们看到非洲人对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乃至整个中国印象的转变。过去在非洲,中国商品可能意味着质量不佳。当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以简单贸易的心态进入非洲市场,能够深度洞察当地需求、赋能当地企业的比较少。环球时报:您对非洲人有什么样的印象?竺兆江:在非洲经营及与非洲人打交道,特别令我愉悦。在我看来,非洲人淳朴、善良,只要能够开放、坦诚地交流,就可以得到他们信任,而且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就会非常牢固。环球时报:能谈谈您对中企在非洲进行本土化的体会吗?竺兆江: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对国外企业主要的需求基本都是资金、技术和对本地员工劳动技能、管理技能的提升。中国企业想要在非洲市场上长期立足,关键还是协助本地,共同成长。事实上,中企现在在非洲的角色比较像改革开放时到中国的外资企业。目前,传音正在埃塞俄比亚建设工业园区,一期工程今年10月就将完工。中国企业在非洲基本是以轻工类产品为主,电子类的不多,传音开设这一工业园也是一次探索,希望能带动当地电子类产业的提升。未来,传音也希望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园区能够成为与其他非洲国家合作的模板。与传音的合作也使得我们的合作伙伴获得共同成长,不少伙伴成为本国民营企业的前50名或前20名。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也有不少传音的合作伙伴作为企业代表来到北京。中企总体来讲在非洲有比较好的基础,非洲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印象在向正面发展。中国企业想要做好本地化,首先需要有令当地人受益的初心,其次要进行长期积累和沉淀,第三要立足长远打造品牌,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在具体行动上,要保证从高管到管理层能够层层递进。之所以有些企业花了资源但依然没有做好,我认为是在计划层层传递期间,越来越偏向从非洲获利、赚钱,本地化的初衷没有贯彻下去,导致行动发生变形。环球时报: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非洲经济的未来?竺兆江:中国企业集体“走出去”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一,中国企业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卖货”思维,开始面向本地消费者需求开展经营;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能够留下来的企业开始更加关注能够长期经营的品牌、口碑,不会再追求短期利益;第三,中国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已经获得提升。可以说,中企集体出海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个人非常看好非洲的潜力,传音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非洲是超过10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虽然起点较低,但它的人口结构年轻,是思维开放、接受新事物很快的一代人。从宏观环境来看,包括非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也都预示着非洲经济将更加开放、包容、创新。15360162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婕环球时报153601626000011["9CaKrnK7G9G","9CaKrnKcckC","9CaKrnKccjC","9CaKrnKcckw","9CaKrnKc9Fb","9CaKrnKc9Fa"]//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904/09/24/20180904092444746.jpg{"email":"liujie@huanqiu.com","name":"刘婕"}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编者的话: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拉开帷幕,中非关系迎来新的历史时刻。这一盛事凸显非洲发展之路上的中国角色。近年来,尽管西方媒体屡屡发出所谓“中国剥削非洲”等指责,尽管在非洲面临复杂的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融入非洲,给当地带来改变的同时,也为中国产品赢得口碑。《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四达时代集团总裁庞新星和传音控股董事长竺兆江,这两家企业是各自领域在非中企的代表,前者引领和推动了非洲大陆的数字化进程,后者被称为手机界“非洲之王”。两位公司负责人都是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中国企业家代表,虽然所处行业和经历不同,他们对非洲市场、中非合作却有着相似的思考。“非洲不是西方媒体上的非洲”环球时报:四达时代是如何做出以非洲市场为重点的经营决策的?庞新星:非洲是全球经济最落后的大洲之一,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非洲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一方面,非洲的资源还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开发程度;另一方面,非洲各国的政治局势近年来相对稳定,发展经济逐渐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目标和共识,是人心所向。非洲的制度红利、资源红利、人口红利,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2007年,四达时代的第一个非洲子公司在卢旺达设立。不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对于投资非洲兴趣大大减退,但在我们眼中反而是机遇。环球时报:四达时代在非洲这10年,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改变?庞新星:2002年,我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发现一些国家,尤其是英语区非洲国家的电视业务都被一家公司垄断。在这些国家,电视的初装费达200美元,观看十几套节目的月收视费达47美元,最贵的套餐超过100美元。这样的价格让我大吃一惊,甚至以为翻译翻错了。其实,这正是一些公司通过垄断行业技术和市场扭曲了市场定价。因此,四达时代进入非洲市场时,提出一个全新愿景——让每一个非洲家庭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看得好数字电视,共享数字电视的美好。换言之,我们希望通过在当地普及数字电视,获得商业上的规模效应。通过多年来在非洲的投资运营,四达时代已搭建起包括节目中继、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和互联网视频的四大基础网络平台。目前,四达时代在30多个非洲国家成立了公司,为用户提供超过480套电视节目。四达时代目前的用户规模超过2000万,其中有1200多万数字电视用户。在今年6月世界杯开赛前,四达开始运营在线视频平台,App下载量有800多万。现在,四达时代的数字电视初装费在促销时只需要十几美元,最基本的节目包收视费不到3美元,包括30多套节目。这并不代表产品质量差、提供的收视服务不丰富,而是我们认为数字电视本身不应该是那么高的价格。2015年12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方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的人文合作计划包括“万村通”项目,这个项目让非洲25个国家的1万多个村庄的民众受益,四达时代是这个项目的实施方。预计到今年底,项目可以完成全部安装调试,明年3月前可以完全交付。环球时报:您怎么看中企在非洲否认本地化?庞新星:不要为了本地化而本地化。四达时代在非洲是B2C(企业对消费者)商业模式,而真正了解用户的往往是本地人,需要由熟悉本地市场的员工参与运营,这是企业的需求;非洲发展也需要培养人才、政府需要税收、百姓需要就业,这是社会的需求。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很多情况下是契合的。本地化最根本的是尊重,尊重本地人的文化,遵守本地法律,遵循本地习俗。可能大家都明白,但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尊重的同时也可以做一些引导。非洲人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平均教育水平较低等不足。比如中企在非洲普遍遇到的困难是当地员工不接受加班,尤其是周末。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会讲一些中国故事,利用非洲人很强的家庭观念,引导本地员工认识到,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赚钱。在我们的影响下,一些老员工开始学习中国员工勤俭持家。环球时报:近年来,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庞新星:这些年,非洲人眼中的中国变化很大。2002年我初到非洲时,当地人对中国企业、中国产品的认识就是便宜但质量低劣。而现在,在非洲人眼中,中国产品不但价格便宜,质量也相当不错。事实上,是中国企业的进步改变了非洲对中国的印象。比如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这些项目的施工质量、速度、施工现场管理,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大大改变了非洲对中国的印象。到非洲的中企越来越多,非洲人对中国人也很友好,出现的不好传言多是扭曲事实。不过中国依然需要加强在海外的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非文化真正相连相通。非洲不是西方媒体上的非洲,中国也不是西方媒体上的中国,中非双方仍然需要加深了解。环球时报:对于中非合作的未来,您有什么期待?庞新星:我认为中非没有根本性矛盾,只有合作需求,这是中非合作的根本。中非关系有很好的政治基础,有相似的历史经历,也有中非老一辈人打下的基础。从现实来看,中国与非洲之间经济存在互补性,而非洲的人口红利与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释放。过去3年,非洲部分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一段困难时间,如今情况好转,非洲新一轮发展周期即将开始。与此同时,中国提出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这些在非洲都很得人心。我对中非经贸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我们这样树起自己的口碑环球时报:传音将经营重点放在非洲已有10年时间,10年来,传音等中国企业为非洲和非洲人民带来了哪些改变?竺兆江:在创立传音前,我曾因工作关系去过很多国家。从欧美国家的机场出来,经常看到日韩企业的广告牌,因此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企业也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传音从进入非洲市场的第一天开始,就着重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所有产品都是根据消费者的痛点和期待开发的。比如非洲一些国家面临着停电问题,而传音的手机待机时间普遍较长;非洲很多国家电信运营商比较多,手机卡也多,传音手机支持双卡双待甚至多卡多待;西非地区较热,手机屏幕在打电话时容易被汗水腐蚀,传音在手机上加入防汗功能。还有被媒体报道比较多的,是传音手机针对非洲人的肤色进行补偿曝光,让非洲消费者拍出他们满意的照片。简而言之,就是让非洲消费者能享受到中国科技带来的好处。非洲消费者对传音的努力表示认可,这从我们逐年增加的市场份额和销量可以看出。2017年,传音共售出手机1.3亿部,其中70%以上都在非洲市场。在不少国家我都听到过类似说法:结婚或订婚时,男方要送一部传音手机以示诚意。这样的口碑实际上是我们一点点积累下来的。10年来,我们看到非洲人对中国企业、中国品牌乃至整个中国印象的转变。过去在非洲,中国商品可能意味着质量不佳。当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以简单贸易的心态进入非洲市场,能够深度洞察当地需求、赋能当地企业的比较少。环球时报:您对非洲人有什么样的印象?竺兆江:在非洲经营及与非洲人打交道,特别令我愉悦。在我看来,非洲人淳朴、善良,只要能够开放、坦诚地交流,就可以得到他们信任,而且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就会非常牢固。环球时报:能谈谈您对中企在非洲进行本土化的体会吗?竺兆江: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对国外企业主要的需求基本都是资金、技术和对本地员工劳动技能、管理技能的提升。中国企业想要在非洲市场上长期立足,关键还是协助本地,共同成长。事实上,中企现在在非洲的角色比较像改革开放时到中国的外资企业。目前,传音正在埃塞俄比亚建设工业园区,一期工程今年10月就将完工。中国企业在非洲基本是以轻工类产品为主,电子类的不多,传音开设这一工业园也是一次探索,希望能带动当地电子类产业的提升。未来,传音也希望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园区能够成为与其他非洲国家合作的模板。与传音的合作也使得我们的合作伙伴获得共同成长,不少伙伴成为本国民营企业的前50名或前20名。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也有不少传音的合作伙伴作为企业代表来到北京。中企总体来讲在非洲有比较好的基础,非洲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印象在向正面发展。中国企业想要做好本地化,首先需要有令当地人受益的初心,其次要进行长期积累和沉淀,第三要立足长远打造品牌,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在具体行动上,要保证从高管到管理层能够层层递进。之所以有些企业花了资源但依然没有做好,我认为是在计划层层传递期间,越来越偏向从非洲获利、赚钱,本地化的初衷没有贯彻下去,导致行动发生变形。环球时报: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非洲经济的未来?竺兆江:中国企业集体“走出去”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一,中国企业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卖货”思维,开始面向本地消费者需求开展经营;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能够留下来的企业开始更加关注能够长期经营的品牌、口碑,不会再追求短期利益;第三,中国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已经获得提升。可以说,中企集体出海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个人非常看好非洲的潜力,传音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非洲是超过10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虽然起点较低,但它的人口结构年轻,是思维开放、接受新事物很快的一代人。从宏观环境来看,包括非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也都预示着非洲经济将更加开放、包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