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Yuiy作者:周骥滢world.huanqiu.comarticle周骥滢:华裔为什么影响不了美国大选?/e3pmh22ph/e3pmh26vv2016年美国大选的最后一章正式拉开帷幕。像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嘉年华,行将落幕。同时,它又像社会的假面:打打嘴炮,向天空举拳,引得众人一呼百应,或许只是哗众取宠。至于美国社会的问题,显然不会因为特朗普和希拉里的“互殴”得到解决。喧嚣之中,一个群体看上去尤为沉默,明明置身暴风眼中央,却投射出“漠不关心”的尴尬身影。他们分享着共同的身份标签——美国华裔。投?不投?正在美国军队当牙医的于宁,1997年来到美国。环球网记者透过微信的视频功能,和正在佛罗里达州服役的于宁聊起最近美国大选的一些丑闻。于宁说:“反正就是看他们在那边瞎吵吵呗。”于宁谈起自己的母亲,说她从来不参与大选投票,对这个也不关心。母亲希望挣点钱,退休后找个地方养老。于宁说:“有时候想一想,你投票能管什么用啊,真没什么用。” 虽然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在美国,华裔的投票率一直较低。美国皮尤调查中心2014年数据显示:在所有有资格投票的亚裔中,只有31%的人会投票,相比白人和黑人48%与44%的投票率,亚裔决定投票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在美国生活将近30年的律师胡宇谈到自己2011年曾参选市议员的一次经历。他和他的团队给当地3000多名具有投票资格的华人打电话,或者上门拉票。“这些人一开始答应得很好,结果到最后,有华人的姓的名字,7个都不到,”胡律师说到这里显得有些激动,“你干脆说我不投你(也比说投票却不投好)。”为什么旅美华人不愿意投票?有分析指出,或许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人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还有人说是语言问题,也有人认为,华裔不投票,很大原因是因为“忙”。在美国已经生活了20个年头的于宁,给了不投票的另一个理由:不知道投谁。于宁认为,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缺点都挺明显。特朗普说话不经大脑,事后再由竞选团队出来“擦屁股”;希拉里是老牌政客,嘴上甜言蜜语,背后却可能口蜜腹剑,典型的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对于最终选谁,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于宁还没有最终确定。他说,这届投不投无所谓。游戏美国政治家最愿意标榜自己的标签之一,就是民主。常以“推进民主为己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时常拿着这根“利剑”,向其他国家开炮。不过美国华人是怎么看待民主的呢?于宁说,美国民主制度最后竞选也就两大党。“除了两大党之外,你选谁基本上成功率都是零。现在除了这两大党的竞选人,还有其他竞选人。你问美国人,他们都不知道……虽然居民有选举权,但是也是从每个党里推荐出来的一个,你去选,就完了。”“美国人,谁有钱,谁能宣传自己,谁就能被选上。到最后就看谁的广告多,谁能成为家家户户都知晓的人物。举个例子,美国共产党也有推举总统候选人,像共产党推选的这些人,没钱上电视节目,也没法表达自己。”纵观美国最近几次大选,所耗费的资金都不下几十亿美元。各位总统候选人组织自己的竞选团队,到各个地方演讲、拉票,在电视上投放广告,与其说是比谁的政策好,不如说是比谁烧钱快。而能够拥有如此巨资的候选人,要么出身“世家”,本身就很富有,要么就是有大批财团支持。但是这些支持背后都含“附加条件”,当选的美国总统,会成为财团的傀儡,还是民众的救星,首先就要打上问号。在跟于宁的交流中,记者感到她对美国政治充满一种“看透了”的态度,所谓民主、所谓投票,不过如此。边缘人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有一个词汇叫做“边缘人”,是用来形容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对两个世界都陌生的人,他们也是“文化混血儿”,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体。而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很多都是这样的“混血儿”。1996年来到美国的彭晓觉得自己英语还不错,但是和美国人接触多了,还是会有隔阂感,觉得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纳入他们的圈子。这种排斥感,不是说对方很明显地表示出厌恶或者歧视,而是一些细节。彭晓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刚来美国)时都是穷学生,没钱去买书(因为书价很贵),就会去复印。很多学生选择联合复印,这样你十几页,我十几页,大家凑成一本书。”彭晓说:“美国学生也会复印,不过他们不会和中国学生去合作复印。”彭晓说:“他们会觉得你终究是外国人。”“你可以跟他们是很好的同事,平常也可以开玩笑,可以出去吃饭、喝酒,不过内心深处,他们不会把你当成一份子。这个很难,尤其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对于许多华裔来说,并不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从事计算及通讯网络工作的骆辉谈到自己和美国朋友的交流。他说,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中国理工科学生到美国留学会留在美国。虽然在工作上没出现什么问题,但是融入主流社会,语言还是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骆辉也谈到自己的“美国梦”。他说,一开始认为实现“美国梦”就是凭自己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但是慢慢发现:“美国梦”其实很复杂,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语言、族裔等都是限制。”他如此说。撕裂一些美国学者曾经说,这一次的美国大选将美国社会整个撕裂开来,因此无论谁最终入主白宫,如何弥合社会裂痕,是关键问题。美国标榜自己是一个大型的移民社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但是这些文化如何融合,如何将白人、黑人、墨西哥裔、华人融合成一个美国人的概念,却绝非易事。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生活也有百年历史了,但是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的任期内日渐消弭,数例美国黑人死于白人警察“过度执法”的新闻,不断挑逗着社会脆弱的神经。这种撕裂与其说是两党候选人之间的 “无差别攻击”,不如说是选举制度本身导致的后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多数受访华人对于美国政治的看法。一些参与竞选的华裔发现,美国其他族裔很乐于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但华裔则较少。但是你不参与,你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而参与政治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投票。所有候选人,无论是竞选美国总统,还是竞选地方官员,都会去研究不同族裔的投票率。投票人数多、投票率高,候选人在准备竞选方案、制定政策的时候,就会倾向某一个族裔。而不发声的这些人,则会被视为“你不说话、你的利益被剥夺也不会有意见”的人群。以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就是当候选人竞选时,他会为了拉拢某些族裔而制定相关的竞选政策,而一些族裔也会为了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格外青睐某一些候选人。彭晓说,对于华人来说,谁的主张对华人有利,我们就选谁。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放在一边。她说:“我们华人要选一个对我们、对我们下一代有利的总统。”14785884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lengchunyang环球网147858840000011["9CaKrnJYue1","9CaKrnJYuc9","9CaKrnJYtU9","9CaKrnJYtP0","9CaKrnJYtfm"]{"email":"lengchunyang@huanqiu.com","name":"lengchunyang"}
2016年美国大选的最后一章正式拉开帷幕。像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嘉年华,行将落幕。同时,它又像社会的假面:打打嘴炮,向天空举拳,引得众人一呼百应,或许只是哗众取宠。至于美国社会的问题,显然不会因为特朗普和希拉里的“互殴”得到解决。喧嚣之中,一个群体看上去尤为沉默,明明置身暴风眼中央,却投射出“漠不关心”的尴尬身影。他们分享着共同的身份标签——美国华裔。投?不投?正在美国军队当牙医的于宁,1997年来到美国。环球网记者透过微信的视频功能,和正在佛罗里达州服役的于宁聊起最近美国大选的一些丑闻。于宁说:“反正就是看他们在那边瞎吵吵呗。”于宁谈起自己的母亲,说她从来不参与大选投票,对这个也不关心。母亲希望挣点钱,退休后找个地方养老。于宁说:“有时候想一想,你投票能管什么用啊,真没什么用。” 虽然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在美国,华裔的投票率一直较低。美国皮尤调查中心2014年数据显示:在所有有资格投票的亚裔中,只有31%的人会投票,相比白人和黑人48%与44%的投票率,亚裔决定投票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在美国生活将近30年的律师胡宇谈到自己2011年曾参选市议员的一次经历。他和他的团队给当地3000多名具有投票资格的华人打电话,或者上门拉票。“这些人一开始答应得很好,结果到最后,有华人的姓的名字,7个都不到,”胡律师说到这里显得有些激动,“你干脆说我不投你(也比说投票却不投好)。”为什么旅美华人不愿意投票?有分析指出,或许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人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还有人说是语言问题,也有人认为,华裔不投票,很大原因是因为“忙”。在美国已经生活了20个年头的于宁,给了不投票的另一个理由:不知道投谁。于宁认为,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缺点都挺明显。特朗普说话不经大脑,事后再由竞选团队出来“擦屁股”;希拉里是老牌政客,嘴上甜言蜜语,背后却可能口蜜腹剑,典型的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对于最终选谁,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于宁还没有最终确定。他说,这届投不投无所谓。游戏美国政治家最愿意标榜自己的标签之一,就是民主。常以“推进民主为己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时常拿着这根“利剑”,向其他国家开炮。不过美国华人是怎么看待民主的呢?于宁说,美国民主制度最后竞选也就两大党。“除了两大党之外,你选谁基本上成功率都是零。现在除了这两大党的竞选人,还有其他竞选人。你问美国人,他们都不知道……虽然居民有选举权,但是也是从每个党里推荐出来的一个,你去选,就完了。”“美国人,谁有钱,谁能宣传自己,谁就能被选上。到最后就看谁的广告多,谁能成为家家户户都知晓的人物。举个例子,美国共产党也有推举总统候选人,像共产党推选的这些人,没钱上电视节目,也没法表达自己。”纵观美国最近几次大选,所耗费的资金都不下几十亿美元。各位总统候选人组织自己的竞选团队,到各个地方演讲、拉票,在电视上投放广告,与其说是比谁的政策好,不如说是比谁烧钱快。而能够拥有如此巨资的候选人,要么出身“世家”,本身就很富有,要么就是有大批财团支持。但是这些支持背后都含“附加条件”,当选的美国总统,会成为财团的傀儡,还是民众的救星,首先就要打上问号。在跟于宁的交流中,记者感到她对美国政治充满一种“看透了”的态度,所谓民主、所谓投票,不过如此。边缘人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有一个词汇叫做“边缘人”,是用来形容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对两个世界都陌生的人,他们也是“文化混血儿”,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体。而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很多都是这样的“混血儿”。1996年来到美国的彭晓觉得自己英语还不错,但是和美国人接触多了,还是会有隔阂感,觉得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纳入他们的圈子。这种排斥感,不是说对方很明显地表示出厌恶或者歧视,而是一些细节。彭晓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刚来美国)时都是穷学生,没钱去买书(因为书价很贵),就会去复印。很多学生选择联合复印,这样你十几页,我十几页,大家凑成一本书。”彭晓说:“美国学生也会复印,不过他们不会和中国学生去合作复印。”彭晓说:“他们会觉得你终究是外国人。”“你可以跟他们是很好的同事,平常也可以开玩笑,可以出去吃饭、喝酒,不过内心深处,他们不会把你当成一份子。这个很难,尤其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对于许多华裔来说,并不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从事计算及通讯网络工作的骆辉谈到自己和美国朋友的交流。他说,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中国理工科学生到美国留学会留在美国。虽然在工作上没出现什么问题,但是融入主流社会,语言还是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骆辉也谈到自己的“美国梦”。他说,一开始认为实现“美国梦”就是凭自己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但是慢慢发现:“美国梦”其实很复杂,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语言、族裔等都是限制。”他如此说。撕裂一些美国学者曾经说,这一次的美国大选将美国社会整个撕裂开来,因此无论谁最终入主白宫,如何弥合社会裂痕,是关键问题。美国标榜自己是一个大型的移民社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但是这些文化如何融合,如何将白人、黑人、墨西哥裔、华人融合成一个美国人的概念,却绝非易事。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生活也有百年历史了,但是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的任期内日渐消弭,数例美国黑人死于白人警察“过度执法”的新闻,不断挑逗着社会脆弱的神经。这种撕裂与其说是两党候选人之间的 “无差别攻击”,不如说是选举制度本身导致的后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多数受访华人对于美国政治的看法。一些参与竞选的华裔发现,美国其他族裔很乐于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但华裔则较少。但是你不参与,你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而参与政治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投票。所有候选人,无论是竞选美国总统,还是竞选地方官员,都会去研究不同族裔的投票率。投票人数多、投票率高,候选人在准备竞选方案、制定政策的时候,就会倾向某一个族裔。而不发声的这些人,则会被视为“你不说话、你的利益被剥夺也不会有意见”的人群。以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就是当候选人竞选时,他会为了拉拢某些族裔而制定相关的竞选政策,而一些族裔也会为了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格外青睐某一些候选人。彭晓说,对于华人来说,谁的主张对华人有利,我们就选谁。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放在一边。她说:“我们华人要选一个对我们、对我们下一代有利的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