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RZg7 world.huanqiu.comarticle快听,这几个中国“蓝盔”的故事一定感动你!/e3pmh22ph/e3pmh26vv故事① 编外记者,记录将士的艰辛与士气“那沉甸甸的和平荣誉勋章,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被战火和艰辛浸泡过的昼与夜。尽管我们在昂松戈的32个兄弟为早日完成施工任务,不能回去参加授勋,但依旧感到光荣……当地时间3月25日深夜,西非马里昂松戈地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某工兵团下士管泰然,他和战友完成当天施工任务后,伴着战友的鼾声,记录下一天的经历和感悟。管泰然出身军人世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军人。2011年年底,管泰然应征入伍,机缘巧合来到爸爸曾经工作的团队,跟爷爷、爸爸干起了同一个兵种——工兵。2014年9月,他主动请缨随军区第二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出征,成为工程兵大队道桥中队的一员。在高温难耐、蚊虫肆虐的西非大漠,在持续的冲突对抗中,在时刻面临生死考验的维和任务区,这名“90后”士兵坚持用笔记录官兵维和经历。截至发稿时,他写下了101篇日记,共计9万余字,立体呈现了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翻阅管泰然的日记,维和官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在枪声和炮声中工作的常态跃然纸上——“报告声还没有落地,‘轰’的一声巨响,撕破了昂松戈的静谧。刚放下锹镐、手钻的兄弟们顾不上擦一把脸上的汗泥,就顶起钢盔,穿上防弹衣,压弹上膛。”“正当我面向祖国的方向,仰望祖国、问候亲人时,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过,来不及把情感一一铺开,便被眼前的现实惊醒。”“清晨4点,我们被炮弹的爆炸声惊醒,板房不停地晃动,通铺也猛烈地颤动着。”“狂风夹杂着沙粒,一刻不停地抽打在身上脸上,虽然戴着护具,可鼻子、嘴里钻的都是沙子,喘气都困难。”“脚下的黄沙深深浅浅,啃坏了我们一双又一双迷彩战靴。如果把战靴集合起来,相信他们将站成一个中队。磨损最快的还是手套,几乎三五天就洞连着洞了。”管泰然的日记,管泰然的日记,不是想告诉人们他只看到了这些令人惊恐的景象,更多的是在记录中国军人的和平使命。例如,官兵以三天搭建一栋的速度赢得对方“神奇的中国速度”的赞誉;在紧急出兵加奥机场、修复被炸毁的防御工事中,官兵头戴蓝盔、身着防弹衣,仅用一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几天的工程量,联马团官员连称“神奇”等,这些都被他写进日记里,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一篇篇“蓝盔日记”如同一只只和平鸽,将中国维和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奉献精神传递给了世界。《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报刊以不同形式刊载。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在网上看到日记后,称赞管泰然:“年龄很小,却很有思想。很了不起!”是什么让管泰然坚持在战乱环境下中写下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在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寻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战地记者,只是一名党让冲向哪里就冲向哪里的维和工兵分队中的战斗员。我不仅要握好手中枪,也要用好心中笔,记录那些握枪的面孔,讲述中国军人故事给世界听,展现中国军人风采让世界看。”故事②他在异乡梦中时,儿子在国内呱呱坠地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教员辛越赴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执行维和任务,执行任务期间,爱人齐萌分娩,无法陪伴身边。辛越结束维和任务后,作为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边防警官的齐萌结束产假返回工作岗位,两人继续天各一方。2014年2月,辛越作为联络官加入了由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队的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而那时,他的妻子齐萌,已经有了4个月的身孕,怀孕后,妊娠反应强烈,并伴有极其危险的先兆流产迹象。为了保住这个小生命,让这个降生在世界暂时见不到父亲的孩子有更多地跟父亲接触和亲近的机会,她提前申请产假,从西藏回到了辛越的身边。两个月的陪伴纵然短暂,可总还是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呀。可时间,还是毫不留情地走到了临行前。他们用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做了团聚时的最后一次围产期检查。临行前,齐萌坚持挺着大肚子站在人群的最前面,不停地招着手,不停地望着汽车离开的方向大声地说着再见。抵达任务区后,8小时的时差和糟糕的网络成了隔在夫妻中间的屏障。在仅有的宝贵通话时间里,除了孩子和老人,埃博拉成了另外一个频频出现的关键词。那时,国内铺天盖地的关于埃博拉这个致命病毒的报道让辛越家人一直揪着心。每次打电话即将结束时,妻子总是像叮咛孩子一样,不厌其烦地督促辛越勤洗手、勤洗澡,记得吃维生素,出门的时候注意戴口罩、手套、眼罩等防疫护具。2014年8月15日上午,连续加班一天一夜的辛越强抵着内心的困倦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听到辛越哈欠连天的声音,妻子让他抓紧睡觉,小心抵抗力下降身体里的疟原虫会发作。下午起床的时候,辛越就在手机里看到了病床上抱着儿子笑靥如花的妻子。原来,打电话的时候,妻子已经躺在产房里待产,为了不让辛越担心,怕影响他工作,她强忍着痛打完了电话,就在辛越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她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从那儿以后,一有闲暇辛越就会举着手机站在防暴队营区的集装箱顶和大芒果树下,祈祷着天上飘来的手机信号带来儿子顽皮乖巧的照片或视频。每当看到儿子阳光般温暖的笑容,顿时心中所有的孤独、恐惧、困倦和疲惫都一扫而空。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里,辛越断断续续地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弥补他内心里这段缺失的父爱。“儿子,你的爸爸在那段没有陪在你身边的日子里,代表着祖国,为这世界的和平和繁荣昌盛,为了无数个像你一样需要关心和呵护的孩子,奉献过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儿子,爸爸妈妈很抱歉,你这么小,就让你面临两场长久的分别。等到爸爸回去的时候,妈妈也该结束产假回到那片属于她的高原肩负起她作为一名边防警官的职责了。你可能要提前断奶,要很长一段时间都见不到妈妈,但爸妈还是希望你能学会坚强,爸爸答应你,等你长大,爸爸一定带你一起到妈妈和她的姐妹们共同驻守的边防哨所,一起共同见证妈妈们的飒爽英姿,巾帼风采。孩儿他妈,我跟儿子,在家里,等你回家。”故事③ 她五送丈夫去非洲:“记住,出去了,要给咱国家争光”2014年11月18日晚7时,中国第十三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第一梯队出征。山东章丘市明水街道办宋家墨村的肖丛丛带着4岁的女儿韩筱羽,到济南机场为准备出国维和的丈夫、陆军第26集团军某工兵团军士长韩兴送行。屈指数来,这已是她第五次送丈夫踏出国门。肖丛丛先后在2006年(中国第一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08年(中国第四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10年(中国第七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12年(中国第十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14年(中国第十三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5次送丈夫出国执行维和任务。肖丛丛与韩兴结婚后,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一个人在家赡养公爹公婆,抚养幼小的孩子,从没有怨言。丈夫在部队担负着别人替代不了的工作,所以,工兵团从2006年第一次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出国维和以来,8年时间里,该团奉命5次组建维和部队,赴南苏丹(瓦乌)执行维和任务。韩兴和他的战友们每次出国都在8个月以上。但每次只要组织召唤,韩兴征求妻子意见时,她都说:“嫁给你,就支持你!部队需要你去,是信得过你。记住,出去了,要给咱国家争光。”事先得知丈夫11月18日要出征,乘坐的大巴车经过章丘服务区,她带着孩子早早就到了服务区,后来丈夫打电话说,维和人员乘坐的大巴中途只在淄博服务区作短暂停留,不在章丘停留。肖丛丛又带着女儿赶到淄博服务区,她的愿望就是为丈夫送行,鼓励丈夫为国争光。当披着红花、红带子的大巴车一进服务区,她就抱着女儿匆匆来到车前。韩兴看到妻子跑这么远的路来送自己,眼睛湿润了。女儿见到爸爸显得格外亲。随后,部队领导让肖丛丛母女俩上了大巴。在往济南机场的路上,夫妻俩坐在大巴的最后排,女儿调皮,妈妈就让她玩手机,看着还不懂事的女儿,夫妻俩默默无言。车上的战友们看到肖嫂子到来都很高兴,都说肖嫂子很伟大,于是大家提议一起合个影。晚上7点,这位贤惠的军嫂在济南遥墙机场安检口送即将出征的丈夫,女儿送给爸爸一个小纸包起来的口香糖,上面是妈妈握着她的手写下的“给爸爸”。终于到了临别时刻。肖丛丛还用每次送丈夫出国时说的那句话:“你放心,我会照顾好爸妈,会带好孩子。记住,出去,要给咱国家争光。”韩兴走向安检口的时候,女儿向爸爸挥手,尽管她不知道爸爸即将去哪里。韩兴登机了,肖丛丛站在和丈夫告别的地方,很长时间没移动步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张梦旭编辑整理)1449162360000责编:何卓谦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144916236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1204/20151204010712436.jpg{"email":"hezhuoqian@huanqiu.com","name":"何卓谦"}
故事① 编外记者,记录将士的艰辛与士气“那沉甸甸的和平荣誉勋章,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被战火和艰辛浸泡过的昼与夜。尽管我们在昂松戈的32个兄弟为早日完成施工任务,不能回去参加授勋,但依旧感到光荣……当地时间3月25日深夜,西非马里昂松戈地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某工兵团下士管泰然,他和战友完成当天施工任务后,伴着战友的鼾声,记录下一天的经历和感悟。管泰然出身军人世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军人。2011年年底,管泰然应征入伍,机缘巧合来到爸爸曾经工作的团队,跟爷爷、爸爸干起了同一个兵种——工兵。2014年9月,他主动请缨随军区第二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出征,成为工程兵大队道桥中队的一员。在高温难耐、蚊虫肆虐的西非大漠,在持续的冲突对抗中,在时刻面临生死考验的维和任务区,这名“90后”士兵坚持用笔记录官兵维和经历。截至发稿时,他写下了101篇日记,共计9万余字,立体呈现了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翻阅管泰然的日记,维和官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在枪声和炮声中工作的常态跃然纸上——“报告声还没有落地,‘轰’的一声巨响,撕破了昂松戈的静谧。刚放下锹镐、手钻的兄弟们顾不上擦一把脸上的汗泥,就顶起钢盔,穿上防弹衣,压弹上膛。”“正当我面向祖国的方向,仰望祖国、问候亲人时,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过,来不及把情感一一铺开,便被眼前的现实惊醒。”“清晨4点,我们被炮弹的爆炸声惊醒,板房不停地晃动,通铺也猛烈地颤动着。”“狂风夹杂着沙粒,一刻不停地抽打在身上脸上,虽然戴着护具,可鼻子、嘴里钻的都是沙子,喘气都困难。”“脚下的黄沙深深浅浅,啃坏了我们一双又一双迷彩战靴。如果把战靴集合起来,相信他们将站成一个中队。磨损最快的还是手套,几乎三五天就洞连着洞了。”管泰然的日记,管泰然的日记,不是想告诉人们他只看到了这些令人惊恐的景象,更多的是在记录中国军人的和平使命。例如,官兵以三天搭建一栋的速度赢得对方“神奇的中国速度”的赞誉;在紧急出兵加奥机场、修复被炸毁的防御工事中,官兵头戴蓝盔、身着防弹衣,仅用一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几天的工程量,联马团官员连称“神奇”等,这些都被他写进日记里,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一篇篇“蓝盔日记”如同一只只和平鸽,将中国维和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奉献精神传递给了世界。《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报刊以不同形式刊载。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在网上看到日记后,称赞管泰然:“年龄很小,却很有思想。很了不起!”是什么让管泰然坚持在战乱环境下中写下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在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寻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战地记者,只是一名党让冲向哪里就冲向哪里的维和工兵分队中的战斗员。我不仅要握好手中枪,也要用好心中笔,记录那些握枪的面孔,讲述中国军人故事给世界听,展现中国军人风采让世界看。”故事②他在异乡梦中时,儿子在国内呱呱坠地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教员辛越赴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执行维和任务,执行任务期间,爱人齐萌分娩,无法陪伴身边。辛越结束维和任务后,作为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边防警官的齐萌结束产假返回工作岗位,两人继续天各一方。2014年2月,辛越作为联络官加入了由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队的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而那时,他的妻子齐萌,已经有了4个月的身孕,怀孕后,妊娠反应强烈,并伴有极其危险的先兆流产迹象。为了保住这个小生命,让这个降生在世界暂时见不到父亲的孩子有更多地跟父亲接触和亲近的机会,她提前申请产假,从西藏回到了辛越的身边。两个月的陪伴纵然短暂,可总还是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呀。可时间,还是毫不留情地走到了临行前。他们用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做了团聚时的最后一次围产期检查。临行前,齐萌坚持挺着大肚子站在人群的最前面,不停地招着手,不停地望着汽车离开的方向大声地说着再见。抵达任务区后,8小时的时差和糟糕的网络成了隔在夫妻中间的屏障。在仅有的宝贵通话时间里,除了孩子和老人,埃博拉成了另外一个频频出现的关键词。那时,国内铺天盖地的关于埃博拉这个致命病毒的报道让辛越家人一直揪着心。每次打电话即将结束时,妻子总是像叮咛孩子一样,不厌其烦地督促辛越勤洗手、勤洗澡,记得吃维生素,出门的时候注意戴口罩、手套、眼罩等防疫护具。2014年8月15日上午,连续加班一天一夜的辛越强抵着内心的困倦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听到辛越哈欠连天的声音,妻子让他抓紧睡觉,小心抵抗力下降身体里的疟原虫会发作。下午起床的时候,辛越就在手机里看到了病床上抱着儿子笑靥如花的妻子。原来,打电话的时候,妻子已经躺在产房里待产,为了不让辛越担心,怕影响他工作,她强忍着痛打完了电话,就在辛越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她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从那儿以后,一有闲暇辛越就会举着手机站在防暴队营区的集装箱顶和大芒果树下,祈祷着天上飘来的手机信号带来儿子顽皮乖巧的照片或视频。每当看到儿子阳光般温暖的笑容,顿时心中所有的孤独、恐惧、困倦和疲惫都一扫而空。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里,辛越断断续续地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弥补他内心里这段缺失的父爱。“儿子,你的爸爸在那段没有陪在你身边的日子里,代表着祖国,为这世界的和平和繁荣昌盛,为了无数个像你一样需要关心和呵护的孩子,奉献过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儿子,爸爸妈妈很抱歉,你这么小,就让你面临两场长久的分别。等到爸爸回去的时候,妈妈也该结束产假回到那片属于她的高原肩负起她作为一名边防警官的职责了。你可能要提前断奶,要很长一段时间都见不到妈妈,但爸妈还是希望你能学会坚强,爸爸答应你,等你长大,爸爸一定带你一起到妈妈和她的姐妹们共同驻守的边防哨所,一起共同见证妈妈们的飒爽英姿,巾帼风采。孩儿他妈,我跟儿子,在家里,等你回家。”故事③ 她五送丈夫去非洲:“记住,出去了,要给咱国家争光”2014年11月18日晚7时,中国第十三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第一梯队出征。山东章丘市明水街道办宋家墨村的肖丛丛带着4岁的女儿韩筱羽,到济南机场为准备出国维和的丈夫、陆军第26集团军某工兵团军士长韩兴送行。屈指数来,这已是她第五次送丈夫踏出国门。肖丛丛先后在2006年(中国第一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08年(中国第四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10年(中国第七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12年(中国第十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2014年(中国第十三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5次送丈夫出国执行维和任务。肖丛丛与韩兴结婚后,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一个人在家赡养公爹公婆,抚养幼小的孩子,从没有怨言。丈夫在部队担负着别人替代不了的工作,所以,工兵团从2006年第一次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出国维和以来,8年时间里,该团奉命5次组建维和部队,赴南苏丹(瓦乌)执行维和任务。韩兴和他的战友们每次出国都在8个月以上。但每次只要组织召唤,韩兴征求妻子意见时,她都说:“嫁给你,就支持你!部队需要你去,是信得过你。记住,出去了,要给咱国家争光。”事先得知丈夫11月18日要出征,乘坐的大巴车经过章丘服务区,她带着孩子早早就到了服务区,后来丈夫打电话说,维和人员乘坐的大巴中途只在淄博服务区作短暂停留,不在章丘停留。肖丛丛又带着女儿赶到淄博服务区,她的愿望就是为丈夫送行,鼓励丈夫为国争光。当披着红花、红带子的大巴车一进服务区,她就抱着女儿匆匆来到车前。韩兴看到妻子跑这么远的路来送自己,眼睛湿润了。女儿见到爸爸显得格外亲。随后,部队领导让肖丛丛母女俩上了大巴。在往济南机场的路上,夫妻俩坐在大巴的最后排,女儿调皮,妈妈就让她玩手机,看着还不懂事的女儿,夫妻俩默默无言。车上的战友们看到肖嫂子到来都很高兴,都说肖嫂子很伟大,于是大家提议一起合个影。晚上7点,这位贤惠的军嫂在济南遥墙机场安检口送即将出征的丈夫,女儿送给爸爸一个小纸包起来的口香糖,上面是妈妈握着她的手写下的“给爸爸”。终于到了临别时刻。肖丛丛还用每次送丈夫出国时说的那句话:“你放心,我会照顾好爸妈,会带好孩子。记住,出去,要给咱国家争光。”韩兴走向安检口的时候,女儿向爸爸挥手,尽管她不知道爸爸即将去哪里。韩兴登机了,肖丛丛站在和丈夫告别的地方,很长时间没移动步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张梦旭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