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KOr5作者:郭媛丹world.huanqiu.comarticle中国方队帅气亮相红场 喀秋莎是彩排“暖场”歌曲/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特派莫斯科记者 郭媛丹】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十点,俄罗斯红场阅兵式正式开始。这是尤为特别的一次阅兵仪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最与众不同的是,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在观礼台上并肩站立在一起的中俄领导人。时光荏苒,70年前,两国并肩作战同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70年后,中俄两国是好邻居、好伙伴,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种友好无须费尽心思去寻找,在阅兵场就能体现的淋漓尽致,首次出现在红场上的中国三军仪仗队是最典型的代表。与其它9个国家一样按字母排序中国应该排在第九位,但中国方队排在末位,与主宾国俄罗斯紧密相连。这展示了中俄关系紧密相连,也展示了中方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中国派出的方阵队列人数最多,这种调整也是为了整个队伍更协调。这是中国军方首次派方队参与红场阅兵,也是首次着第六代礼宾服出国执行任务;同时,这也是在三军仪仗队赴外执行的五次任务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共112名;踢正步距离最长的一次,250米;也是唯一一次伴着《喀秋莎》乐曲行进。三军仪仗队被称为“中国军队的名片”。帅气的礼服,挂95步枪,脚蹬皮靴、雪白的手套,整齐划一的军姿和步伐,在网络上的最新的评语是“解放军一出来画风都变了”。这是网民为三军仪仗队在此次红场阅兵彩排中的表现创造的新词。参加此次俄罗斯阅兵的队员平均身高1米88,每分钟120步,每步75公分,身姿挺拔,神情刚毅,个个都是“高颜值”。“踢正步的距离是250米,花费时间是2分52秒。”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告诉《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这是最精准的官方数据。2分52秒的惊艳全场,只有这些受阅官兵明白如何赢得的。根据介绍,从练兵场走向阅兵场,每个人每年平均要穿破七双皮鞋,数万次的端枪、托枪和长年穿马靴踢正步,日复一日的重复再重复就为了这一刹那。即便如此,韩捷表示,每一次接受任务都是重头开始。对于身经百战的三军仪仗队而言,参加红场阅兵最大挑战是路面不平,脚底容易打滑,出现队列不整齐。“马靴底特别容易打滑,一个人打滑,排面就会不整齐,一个排面不整齐就会影响到整个队列。”在现场勘查之后,在训练中开始寻找和红场地面相类似的坑坑洼洼训练场所。在正式阅兵之前,俄罗斯方面共安排了5次彩排,这也是中方赴外任务中彩排次数最多的一次。“现场感受还是有些不一样,第一次彩排并没有展示我们的最佳水平。从二次就开始渐入佳境,到第三次、第四次就达到完美状态。”仪仗队副大队长韩捷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表示。与以往历次执行任务不同,此次三军仪仗队铁汉柔情兼具一身。彩排中,受阅官兵迈着整齐的步伐,用俄语唱着《喀秋莎》,这是二战时的经典歌曲,是一首爱情歌曲,但节奏明快、流畅。足够流行,足够明朗,这是在诸多歌曲选择中《喀秋莎》脱颖而出的因素。在莫斯科的《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身处俄语氛围,两眼一抹黑,两耳变装饰,能用俄语学唱一首俄语歌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就是一句句硬生生背下来的,然后学会。”韩捷说,学唱歌和踢正步一样,没有任何捷径。李本涛认为,中国军人唱喀秋莎并不是“唱了一首歌”这样简单,歌曲第一段落是俄语,第二段是中文,这体现两国友好、两军友好,两国人民的友好。“当俄文版《喀秋莎》响起时,52个受阅方阵集体齐唱喀秋莎,场面很感人,感动了一大片,带动了一大片。”李本涛告诉《环球时报》、环球网。李本涛也纠正了一种外界的理解错误,“每次彩排中我们是踩着《喀秋莎》曲调行进,不是唱着。”原来唱《喀秋莎》是受阅方队在合练开场前候场时的“暖场”歌曲。这样的中国军人与此前外界印象中的呆板截然相反,在广场上过他们唱完了《喀秋莎》,在中方和外军的联欢晚会上,他们还跳起了军旅小苹果,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军人越来越生动。中国方队总领队徐洪生少将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表示,此次赴俄参加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两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进团结、友爱。14311453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lideyi环球网143114538000011["9CaKrnJKOnx","9CaKrnJKOl2","9CaKrnJKOml","9CaKrnJKOiM","9CaKrnJKOf9"]{"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特派莫斯科记者 郭媛丹】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十点,俄罗斯红场阅兵式正式开始。这是尤为特别的一次阅兵仪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最与众不同的是,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在观礼台上并肩站立在一起的中俄领导人。时光荏苒,70年前,两国并肩作战同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70年后,中俄两国是好邻居、好伙伴,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种友好无须费尽心思去寻找,在阅兵场就能体现的淋漓尽致,首次出现在红场上的中国三军仪仗队是最典型的代表。与其它9个国家一样按字母排序中国应该排在第九位,但中国方队排在末位,与主宾国俄罗斯紧密相连。这展示了中俄关系紧密相连,也展示了中方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中国派出的方阵队列人数最多,这种调整也是为了整个队伍更协调。这是中国军方首次派方队参与红场阅兵,也是首次着第六代礼宾服出国执行任务;同时,这也是在三军仪仗队赴外执行的五次任务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共112名;踢正步距离最长的一次,250米;也是唯一一次伴着《喀秋莎》乐曲行进。三军仪仗队被称为“中国军队的名片”。帅气的礼服,挂95步枪,脚蹬皮靴、雪白的手套,整齐划一的军姿和步伐,在网络上的最新的评语是“解放军一出来画风都变了”。这是网民为三军仪仗队在此次红场阅兵彩排中的表现创造的新词。参加此次俄罗斯阅兵的队员平均身高1米88,每分钟120步,每步75公分,身姿挺拔,神情刚毅,个个都是“高颜值”。“踢正步的距离是250米,花费时间是2分52秒。”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告诉《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这是最精准的官方数据。2分52秒的惊艳全场,只有这些受阅官兵明白如何赢得的。根据介绍,从练兵场走向阅兵场,每个人每年平均要穿破七双皮鞋,数万次的端枪、托枪和长年穿马靴踢正步,日复一日的重复再重复就为了这一刹那。即便如此,韩捷表示,每一次接受任务都是重头开始。对于身经百战的三军仪仗队而言,参加红场阅兵最大挑战是路面不平,脚底容易打滑,出现队列不整齐。“马靴底特别容易打滑,一个人打滑,排面就会不整齐,一个排面不整齐就会影响到整个队列。”在现场勘查之后,在训练中开始寻找和红场地面相类似的坑坑洼洼训练场所。在正式阅兵之前,俄罗斯方面共安排了5次彩排,这也是中方赴外任务中彩排次数最多的一次。“现场感受还是有些不一样,第一次彩排并没有展示我们的最佳水平。从二次就开始渐入佳境,到第三次、第四次就达到完美状态。”仪仗队副大队长韩捷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表示。与以往历次执行任务不同,此次三军仪仗队铁汉柔情兼具一身。彩排中,受阅官兵迈着整齐的步伐,用俄语唱着《喀秋莎》,这是二战时的经典歌曲,是一首爱情歌曲,但节奏明快、流畅。足够流行,足够明朗,这是在诸多歌曲选择中《喀秋莎》脱颖而出的因素。在莫斯科的《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身处俄语氛围,两眼一抹黑,两耳变装饰,能用俄语学唱一首俄语歌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就是一句句硬生生背下来的,然后学会。”韩捷说,学唱歌和踢正步一样,没有任何捷径。李本涛认为,中国军人唱喀秋莎并不是“唱了一首歌”这样简单,歌曲第一段落是俄语,第二段是中文,这体现两国友好、两军友好,两国人民的友好。“当俄文版《喀秋莎》响起时,52个受阅方阵集体齐唱喀秋莎,场面很感人,感动了一大片,带动了一大片。”李本涛告诉《环球时报》、环球网。李本涛也纠正了一种外界的理解错误,“每次彩排中我们是踩着《喀秋莎》曲调行进,不是唱着。”原来唱《喀秋莎》是受阅方队在合练开场前候场时的“暖场”歌曲。这样的中国军人与此前外界印象中的呆板截然相反,在广场上过他们唱完了《喀秋莎》,在中方和外军的联欢晚会上,他们还跳起了军旅小苹果,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军人越来越生动。中国方队总领队徐洪生少将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表示,此次赴俄参加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两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进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