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Fk8t作者:青木 任彦 丁雨晴world.huanqiu.comarticle巴以冲突,欧洲感受冲击波/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巴以冲突正‘宣泄’在众多欧洲城市的大街小巷”。近年来在欧洲演化为暴力行为的反犹情绪,通常都与巴以冲突有关。连日来,加沙冲突已导致欧洲多个城市出现反以示威甚至骚乱。巴以问题被称为“世纪难题”,几十年来曾引发无数次战火。从历史看,巴以冲突根源在欧洲,但欧洲却一直没能在调解巴以冲突中扮演有力角色。有分析称,欧洲国家在巴以冲突上有不同考虑,而中东问题的复杂也让欧盟很难有大的举动。“欧洲出现反犹潮”据法新社24日报道,在中东参与调停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已从耶路撒冷和拉姆安拉返回开罗,随后美国航空公司取消停飞以色列的禁令。24日,欧洲航空安全局也取消停飞特拉维夫的警报。克里表示,争取巴以停火的斡旋取得进展。不过,有当地紧急救护组织称,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附近地区,以色列24日的炮火又导致7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巴以激烈冲突“连累”到欧洲社会。《纽约时报》称,随着数以千计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者将以色列描述为入侵者并寻求在国际上孤立以色列,以色列和哈马斯武装人员之间的冲突正“宣泄”在众多欧洲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欧洲拥有最大穆斯林和犹太人口的法国,已成为亲阿拉伯人士发泄对以色列怒火的“爆发点”。 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上周末,巴黎巴拜斯街区和郊区城市萨塞勒发生反以游行,并出现暴力。在有“小耶路撒冷”之称的萨塞勒,游行甚至演变为与警方的街头对抗、焚烧汽车以及打砸犹太人店铺的行为。法国总理瓦尔斯明确表示,“这就是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有右翼政党人士公开指责说,“(这些人是)为非作歹的暴徒”,“是在向法兰西共和国挑战”。23日晚,约2万名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士再次聚集巴黎街头,事前巴黎当局高度戒备。巴黎警方24日称,抗议活动和平结束,但23日晚,巴黎一家餐厅出现反犹事件,16人被逮捕。在德国,自以色列和哈马斯爆发冲突以来,各地抗议以色列的示威者经常高喊反犹口号。本周一晚间,示威者在柏林与警方发生冲突,13人被拘捕。据报道,德国城市埃森也有14人因涉嫌策划袭击犹太教堂而被捕。英国《每日邮报》称,巴勒斯坦的支持者到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馆前抗议,人们越来越担心某些抗议的反犹本质。一名抗议者的标语牌就将以色列总理和希特勒称作“军中兄弟”,一些在英国生活的犹太人则担心事态失控。“欧洲出现反犹潮”,德国《时代周报》称,连日来欧洲多国频发敌视犹太人的抗议活动。7月22日,德、法、意三国外长共同谴责在欧洲多个大城市发生的敌视犹太人的示威活动。巴以问题有些“敏感”巴以问题在欧洲有着特殊的“敏感”。英国小说家、记者希恩·托马斯在《每日电讯报》上写道,每次巴以冲突,真相都“首当其冲”。“与许多人一样,我对巴以问题的看法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极。一方面,以色列的英勇和顽强令我肃然起敬,但多年来,我却看到一个不同的以色列。正如历史学家所说,占领行为通常侵蚀并使占领者变得野蛮。”希恩说,过去几周,包括歌坛天后蕾哈娜和NBA巨星霍华德在内的许多名人都曾“犯错”:发出主题标签为“解放巴勒斯坦”的帖子后,迅速删除。CNN英籍女记者玛格纳贴出“就在炸弹落向加沙时,以色列人在斯德洛特山上喝彩并威胁摧毁我们的汽车……人渣。”玛格纳也迅速删除该贴,并被派往莫斯科。“我迷惑不解:或许,一遇到巴以问题,就不准一些人表达真实感受,也不允许某些记者告诉人们所有的真相”。德国《明镜》周刊创办人兼出版人鲁道尔夫·奥格斯坦之子小奥格斯坦说,作为德国人,对以色列须谨言慎行,他不能像瑞士人或西班牙人那样去写以色列;但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求真务实。据德国《世界报》报道,德国外长近日表示,“我们必须最终找到一条阻止巴以暴力升级的出路”,“现在不能达成停火,主要原因是在极端组织哈马斯那一边”。德国外长拒绝批评以色列。由于二战的关系,德国对以色列的政策一直异常谨慎,鲜少批评以色列一方,以免被套上反犹主义。不过,近年来,随着德国已经逐渐走出二战的困扰,对巴以冲突也更辩证地看待。德国电视二台的最新调查显示,1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冲突更多责任在以色列;9%的人认为在巴勒斯坦人;73%认为很难评估。法国社会对巴以冲突的看法也在两极化。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网站21日的一篇文章称,直到1967年中东战争,法国还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并记得大屠杀。但80年代黎巴嫩内战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的一系列人质危机、暗杀和袭击活动,令法国人感到震惊并引发多起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此后逐渐演化为法国社会穆斯林与犹太人的斗争。7月22日,欧盟国家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会后发表联合公报称,“以色列采取军事手段是正当防卫”,同时“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欧洲观察家”网站发表题为“欧盟为以色列对加沙入侵辩护”的文章,认为欧盟虽然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但并不反对其根本立场和所采用的手段,只是感觉其军事行动的后果让自己“震惊”。相比之下,欧盟对哈马斯的谴责则要严厉得多。比利时一名中东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虽然公报对巴以双方都“谴责”,但分量不同,对以色列更像一种严厉批评,像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规劝意味更多;而对巴勒斯坦,则明显是指责和批判。“不过,从历史看,欧盟对以色列的批评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欧洲处于巴以冲突的困惑中”有西方学者认为,欧洲的中东政策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边是欧洲大陆同中东在地理上的邻近、历史上的紧密联系以及得天独厚的贸易联系;另一边是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所结成的联盟。结果,20世纪90 年代前的大多数时间里,西欧未能在中东扮演和平缔造者的重要角色,而是表现中庸,甚至满足于通过多边途径参与涉及经济、环境、难民、水资源等全球性事务中。土耳其《世界公报》网站7月24日称,巴勒斯坦问题始于1917年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宣言承诺在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人建一个家园,允许欧洲的犹太人大批移民到巴勒斯坦,原先在此居住的阿拉伯人被迫流散,这成为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中东地区长期动乱的一个根源。作为始作俑者,1947年英国政府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后,为避免这一问题对它与阿拉伯世界关系造成进一步破坏,英国开始推行消极中立政策。如今,英国在巴以问题上仍涉入较少,常常显露出让他国带头、自己中立的态度。欧盟内部,各国态度也不尽相同。2009年初以色列进攻加沙地带,时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认为,以军袭击行动为防御性,但前任轮值主席国法国却发表声明谴责以军,英国官员则表示:“(捷克的声明)并不代表英国的立场”。有分析称,在以色列看来,法国严重偏向阿拉伯国家。其他国家如爱尔兰,由于有过殖民地经历等历史,对巴勒斯坦问题表现出很大敏感性,但现在表现得更加中立。荷兰被认为传统上持亲以立场,希腊和瑞典较亲阿拉伯,奥地利和波兰同德国对犹太人的敏感性相似。整体看,欧盟的政策没有对以色列产生太大压力,反而显得过于“奖赏”。而以色列把欧盟的“宠爱”视为理所当然。以色列资深记者阿基瓦·埃尔德曾写道,“以色列没有把欧盟当回事,不断忽视它,甚至羞辱它。”2012年,时任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巴默公开表示,欧盟的声音就是“令人讨厌的背景噪音”。去年,欧洲学院的学者迪米特里斯·波利斯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欧盟与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没有国家的国家建设》。该书对欧盟的巴以政策进行了梳理,认为长期以来欧盟在巴以问题上只是充当以色列的“传声筒”。不过,这一局面已有所改变。去年7月,欧盟通过一份针对巴以问题的政策指令,规定只有1967年之前确定的以色列边界之内的以色列企业才有资格获得欧盟的资金援助。该指令全面指导欧盟与以色列的关系发展,涉及科技、经济、文化、体育和学术合作等。该指令意味着欧盟想在巴以问题上改变玩平衡的战略取向。有分析称,对以色列,欧盟不像美国那样有影响力。此外,由于法、德、英等国有大量穆斯林移民,欧盟在选择中东政策上小心谨慎,以免中东矛盾扩散到欧洲。“欧洲处于巴以冲突的困惑中”,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称,欧洲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立场。德国新闻电视台称,欧盟一直参与所谓“四重奏”,即与美、俄、联合国在2002年组成的调解小组。欧盟同情巴勒斯坦,希望与其建立“特殊伙伴关系”。但巴以冲突的复杂性让其很难有大的举动。除了警告的话,目前还不可能有其他举措。【环球时报驻德国、比利时、美国特约特派记者 青木 任彦 丁雨晴】14062440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阳环球时报140624406000011["9CaKrnJFk5g","9CaKrnJFk3G","9CaKrnJFjdr","9CaKrnJFj1R","9CaKrnJFiWf"]{"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巴以冲突正‘宣泄’在众多欧洲城市的大街小巷”。近年来在欧洲演化为暴力行为的反犹情绪,通常都与巴以冲突有关。连日来,加沙冲突已导致欧洲多个城市出现反以示威甚至骚乱。巴以问题被称为“世纪难题”,几十年来曾引发无数次战火。从历史看,巴以冲突根源在欧洲,但欧洲却一直没能在调解巴以冲突中扮演有力角色。有分析称,欧洲国家在巴以冲突上有不同考虑,而中东问题的复杂也让欧盟很难有大的举动。“欧洲出现反犹潮”据法新社24日报道,在中东参与调停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已从耶路撒冷和拉姆安拉返回开罗,随后美国航空公司取消停飞以色列的禁令。24日,欧洲航空安全局也取消停飞特拉维夫的警报。克里表示,争取巴以停火的斡旋取得进展。不过,有当地紧急救护组织称,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附近地区,以色列24日的炮火又导致7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巴以激烈冲突“连累”到欧洲社会。《纽约时报》称,随着数以千计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者将以色列描述为入侵者并寻求在国际上孤立以色列,以色列和哈马斯武装人员之间的冲突正“宣泄”在众多欧洲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欧洲拥有最大穆斯林和犹太人口的法国,已成为亲阿拉伯人士发泄对以色列怒火的“爆发点”。 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上周末,巴黎巴拜斯街区和郊区城市萨塞勒发生反以游行,并出现暴力。在有“小耶路撒冷”之称的萨塞勒,游行甚至演变为与警方的街头对抗、焚烧汽车以及打砸犹太人店铺的行为。法国总理瓦尔斯明确表示,“这就是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有右翼政党人士公开指责说,“(这些人是)为非作歹的暴徒”,“是在向法兰西共和国挑战”。23日晚,约2万名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士再次聚集巴黎街头,事前巴黎当局高度戒备。巴黎警方24日称,抗议活动和平结束,但23日晚,巴黎一家餐厅出现反犹事件,16人被逮捕。在德国,自以色列和哈马斯爆发冲突以来,各地抗议以色列的示威者经常高喊反犹口号。本周一晚间,示威者在柏林与警方发生冲突,13人被拘捕。据报道,德国城市埃森也有14人因涉嫌策划袭击犹太教堂而被捕。英国《每日邮报》称,巴勒斯坦的支持者到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馆前抗议,人们越来越担心某些抗议的反犹本质。一名抗议者的标语牌就将以色列总理和希特勒称作“军中兄弟”,一些在英国生活的犹太人则担心事态失控。“欧洲出现反犹潮”,德国《时代周报》称,连日来欧洲多国频发敌视犹太人的抗议活动。7月22日,德、法、意三国外长共同谴责在欧洲多个大城市发生的敌视犹太人的示威活动。巴以问题有些“敏感”巴以问题在欧洲有着特殊的“敏感”。英国小说家、记者希恩·托马斯在《每日电讯报》上写道,每次巴以冲突,真相都“首当其冲”。“与许多人一样,我对巴以问题的看法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极。一方面,以色列的英勇和顽强令我肃然起敬,但多年来,我却看到一个不同的以色列。正如历史学家所说,占领行为通常侵蚀并使占领者变得野蛮。”希恩说,过去几周,包括歌坛天后蕾哈娜和NBA巨星霍华德在内的许多名人都曾“犯错”:发出主题标签为“解放巴勒斯坦”的帖子后,迅速删除。CNN英籍女记者玛格纳贴出“就在炸弹落向加沙时,以色列人在斯德洛特山上喝彩并威胁摧毁我们的汽车……人渣。”玛格纳也迅速删除该贴,并被派往莫斯科。“我迷惑不解:或许,一遇到巴以问题,就不准一些人表达真实感受,也不允许某些记者告诉人们所有的真相”。德国《明镜》周刊创办人兼出版人鲁道尔夫·奥格斯坦之子小奥格斯坦说,作为德国人,对以色列须谨言慎行,他不能像瑞士人或西班牙人那样去写以色列;但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求真务实。据德国《世界报》报道,德国外长近日表示,“我们必须最终找到一条阻止巴以暴力升级的出路”,“现在不能达成停火,主要原因是在极端组织哈马斯那一边”。德国外长拒绝批评以色列。由于二战的关系,德国对以色列的政策一直异常谨慎,鲜少批评以色列一方,以免被套上反犹主义。不过,近年来,随着德国已经逐渐走出二战的困扰,对巴以冲突也更辩证地看待。德国电视二台的最新调查显示,1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冲突更多责任在以色列;9%的人认为在巴勒斯坦人;73%认为很难评估。法国社会对巴以冲突的看法也在两极化。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网站21日的一篇文章称,直到1967年中东战争,法国还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并记得大屠杀。但80年代黎巴嫩内战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的一系列人质危机、暗杀和袭击活动,令法国人感到震惊并引发多起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此后逐渐演化为法国社会穆斯林与犹太人的斗争。7月22日,欧盟国家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会后发表联合公报称,“以色列采取军事手段是正当防卫”,同时“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欧洲观察家”网站发表题为“欧盟为以色列对加沙入侵辩护”的文章,认为欧盟虽然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但并不反对其根本立场和所采用的手段,只是感觉其军事行动的后果让自己“震惊”。相比之下,欧盟对哈马斯的谴责则要严厉得多。比利时一名中东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虽然公报对巴以双方都“谴责”,但分量不同,对以色列更像一种严厉批评,像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规劝意味更多;而对巴勒斯坦,则明显是指责和批判。“不过,从历史看,欧盟对以色列的批评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欧洲处于巴以冲突的困惑中”有西方学者认为,欧洲的中东政策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边是欧洲大陆同中东在地理上的邻近、历史上的紧密联系以及得天独厚的贸易联系;另一边是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所结成的联盟。结果,20世纪90 年代前的大多数时间里,西欧未能在中东扮演和平缔造者的重要角色,而是表现中庸,甚至满足于通过多边途径参与涉及经济、环境、难民、水资源等全球性事务中。土耳其《世界公报》网站7月24日称,巴勒斯坦问题始于1917年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宣言承诺在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人建一个家园,允许欧洲的犹太人大批移民到巴勒斯坦,原先在此居住的阿拉伯人被迫流散,这成为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中东地区长期动乱的一个根源。作为始作俑者,1947年英国政府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后,为避免这一问题对它与阿拉伯世界关系造成进一步破坏,英国开始推行消极中立政策。如今,英国在巴以问题上仍涉入较少,常常显露出让他国带头、自己中立的态度。欧盟内部,各国态度也不尽相同。2009年初以色列进攻加沙地带,时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认为,以军袭击行动为防御性,但前任轮值主席国法国却发表声明谴责以军,英国官员则表示:“(捷克的声明)并不代表英国的立场”。有分析称,在以色列看来,法国严重偏向阿拉伯国家。其他国家如爱尔兰,由于有过殖民地经历等历史,对巴勒斯坦问题表现出很大敏感性,但现在表现得更加中立。荷兰被认为传统上持亲以立场,希腊和瑞典较亲阿拉伯,奥地利和波兰同德国对犹太人的敏感性相似。整体看,欧盟的政策没有对以色列产生太大压力,反而显得过于“奖赏”。而以色列把欧盟的“宠爱”视为理所当然。以色列资深记者阿基瓦·埃尔德曾写道,“以色列没有把欧盟当回事,不断忽视它,甚至羞辱它。”2012年,时任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巴默公开表示,欧盟的声音就是“令人讨厌的背景噪音”。去年,欧洲学院的学者迪米特里斯·波利斯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欧盟与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没有国家的国家建设》。该书对欧盟的巴以政策进行了梳理,认为长期以来欧盟在巴以问题上只是充当以色列的“传声筒”。不过,这一局面已有所改变。去年7月,欧盟通过一份针对巴以问题的政策指令,规定只有1967年之前确定的以色列边界之内的以色列企业才有资格获得欧盟的资金援助。该指令全面指导欧盟与以色列的关系发展,涉及科技、经济、文化、体育和学术合作等。该指令意味着欧盟想在巴以问题上改变玩平衡的战略取向。有分析称,对以色列,欧盟不像美国那样有影响力。此外,由于法、德、英等国有大量穆斯林移民,欧盟在选择中东政策上小心谨慎,以免中东矛盾扩散到欧洲。“欧洲处于巴以冲突的困惑中”,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称,欧洲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立场。德国新闻电视台称,欧盟一直参与所谓“四重奏”,即与美、俄、联合国在2002年组成的调解小组。欧盟同情巴勒斯坦,希望与其建立“特殊伙伴关系”。但巴以冲突的复杂性让其很难有大的举动。除了警告的话,目前还不可能有其他举措。【环球时报驻德国、比利时、美国特约特派记者 青木 任彦 丁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