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Eg6作者:乌元春world.huanqiu.comarticle旅日华人学者:日本人误读中国 对话是最佳选择/e3pmh22ph/e3pmh26vv旅日华人学者岳光【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3月初在北京开幕。作为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华侨正通过关注中国“两会”,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近日,环球网推出“世界网友看两会”大型策划,邀请各国民众发表对中国的看法及期望。当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正处于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针对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环球网记者近日专访了旅日华人学者岳光先生。在日本生活了24年的岳光对两国文化、历史及政治制度颇有研究。他指出,从历史上日本吸收中华文明到近代爆发的多次中日战争,中日关系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严重倒退的今天,两国并不是无可作为。“要让更多渴望和平的百姓认同这样的道理,即对话是唯一最佳选择。” 岳光说。以下是专访实录:钓鱼岛问题成日本国会讨论焦点环球网: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已经开幕,这是换届之年的“两会”,举世瞩目。您是否了解和关注中国“两会”?您是否将“两会”作为一个观察中国内政和外交的窗口? 岳光:与往年的“两会”不同,今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并且在2012年中国的内政外交出现了新的课题。在互联网时代,国民对现实问题的担心很快就形成倾向性,政府如何将民意纳入新政,妥善解决民众的关注,是预测新一届中国政府走向重要因素之一。环球网:您对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有多少了解?日本有类似的政治盛会吗?如果有,您关注吗?岳光:每年的“两会”已经成为验证与预测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节点。会议讨论的内容涉及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在这里可以观察理念与现实间的差距。日本的议会制度至今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每年的这个时期,通常日本国会要审议政府的新年度预算案,为整个社会辩论今后的政策方向提供了一个大舞台。预算委员会的辩论都是直播,今年涉及中日关系,尤其钓鱼岛问题的讨论很多,首相、大臣要回答议员们提出对华政策的具体方针,自然吸引我们在日华人的关注。环球网:您最关注什么“两会”话题?您期待哪些话题可以在中国“两会”上讨论?岳光:我最关心的还是本来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但长时间做不到,结果导致民众对政府执政能力、对法律严肃性的信心受到打击的事情。比如,环保法不和刑法配套使用,导致环境污染事件不能从重处罚,无法警示社会。环保行政不作为也不能依法追究责任等,其社会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刑事案件。日本人严重误读中国环球网:您对目前中日双边关系如何评价?您怎么看待目前因钓鱼岛争端而倒退的中日关系?岳光:中日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日本尚处于蛮荒时代时,中国就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化、技术、国家制度等源源不断传入日本。然而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中日间还经历了5次大规模战争(汉民族从未主动挑事)。有人将中日关系和德法关系相提并论,认为建立资源“经营共同体”解决了德法国家矛盾,中日之间也可效法。日本一味强调发现东海的石油资源后,钓鱼岛问题风生水起。可以看出日本的底线即用那里的资源和中国建“互惠”关系。这说明日本严重误读了中国人的意识深层。尽管日本也算农耕社会,但毕竟不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国。“农耕”的哲学涵义是将爱情注入土地,将生命的全部化作甘泉孕育生灵,繁衍子孙,延续“生”的欲望,她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源泉。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生命,放弃丢失的土地就等于否定自己的文明。即便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延续下来的文明不但不能丢失,还必须进一步升华。而日本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出发看待领土纷争,设想通过“利益均衡”来淡化文明的尊严,是很幼稚的逻辑。最坏的结果是破坏文明的构造。因此战略决策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中日钓鱼岛问题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中国不能为维持“和平”而降低战略立足点。退一步,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东亚“三大岛”——朝鲜半岛、台湾岛、钓鱼岛都是环环相扣的,钓鱼岛问题解决方法的失误,会导致整个东亚和平安定大局的破裂。中国必须让美国人理解,比“领土”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延续”,这也应该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人类文明的底线。当然,中日关系严重倒退的今天,中国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中国尊重日本生存的空间和文化的尊严。同作为文明古国,两千年来中日也有友好交往的佳话,这也是人类史上只有亚洲才可能发生的。要让更多渴望和平的百姓认同这样的道理,即对话是唯一最佳选择。相信深受儒家教义影响的日本民族,对于“诚”的理解不应因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差异。“诚者天之道,知诚者人之道也”,这完全应该成为两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目前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有能源资源问题、粮食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公害问题及海上安全与反恐问题等等,由于各国价值观的差异,上述问题带有鲜明的“狭义的”利害关系性质。如果中日间共享东方价值观,上述问题将升格为“广义的”全人类共通的利害关系,中日间也就有了很广泛的合作前景。这难道不符合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吗?环球网:除了经济、政治和外交问题,您是否关注中国百姓的民生问题?您关注哪些民生话题?岳光:我认为,食品安全、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最为紧迫的课题。“三农”政策的观念不仅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是站在全球的高度去看待:它必须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的维系,也必须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中国必须放弃“GDP主义”环球网:您觉得中国目前有亟须改变的地方吗?您有何建议?您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有何评价?请谈谈您对中国未来十年的期望。岳光:应该将中国目前面临的诸多困难看成未来发展的机遇,而从最容易取得结果的方向入手,那就是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具体说就是生活安全质量的隐患。我们主要靠地球7%的耕地养活13亿人,这无疑对整个世界是极为重要的贡献。而13亿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水质、土壤、空气、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百姓的肌体健康、究极而言是关系中华民族基因的安全重大事项。这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绝不能与GDP成正比,在这方面政府的监管力度远远不够,而立法、执法的不足之处须由“督法”来弥补,这就是百姓的监督。百姓是最终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没有监督权是不合理的。没有13亿人饮食安全的保证,我们对世界的承诺就是空话。近二十年来,中国采取的政策“GDP主义”味道很浓。中国经济做大为世界注入活力,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在1997年和2008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得到验证,这说明中国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中国已经改变了亚洲以日本为先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二十年的最大成果。今后要让这个经济体的运行更加效率化,必须实施大胆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加大有效的内需,必须放弃“GDP主义”而实行“富民主义”。环球网:伴随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来自中国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您怎么看待“中国崛起”这件事?以及国外媒体经常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您认为世界是否真正了解中国?岳光:因中国的崛起模式超出所有政治家、预言家的想象,连中国人自己都感到惊讶。这说明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中国的潜力?显然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预测模型。其实,今天中国取得的成果令人惊讶不足为奇。如果抛开意识形态,从“结果”考察的话,这种发展存在诸多不可预见性。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污染物大量排出而得不到有效治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一些地区农业的荒废,以及法制手段的滞后导致收入差距加大,因此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等,每一项都是全球规模、不是哪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中国之庞大,由此造成的预期以外的负面影响如何对应?所以他们的担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这个大国的管理机制是否规范,是否足够参考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以保证自己的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与希望,中国不仅要表态,最重要的是,要有让人们“能理解得了的规则”。国外不理解,但从我们自身角度讲:第一,我们没有解释清楚;第二我们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尽管我们强调“中国模式”,但科学、合理的东西,世界应该是共通的,互相参考的。对于别人的指责、批评,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心态,只要对我们的发展有利,我们就应该接受。中国必然是大国,中国曾经就是大国,大国就要担待得起。13632188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朱稳坦环球网136321884000011["9CaKrnJzDkJ","9CaKrnJzDkr","9CaKrnJzDjA","9CaKrnJzDjv","9CaKrnJzDjU"]{"email":"zhuwentan@huanqiu.com","name":"朱稳坦"}
旅日华人学者岳光【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3月初在北京开幕。作为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华侨正通过关注中国“两会”,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近日,环球网推出“世界网友看两会”大型策划,邀请各国民众发表对中国的看法及期望。当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正处于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针对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环球网记者近日专访了旅日华人学者岳光先生。在日本生活了24年的岳光对两国文化、历史及政治制度颇有研究。他指出,从历史上日本吸收中华文明到近代爆发的多次中日战争,中日关系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严重倒退的今天,两国并不是无可作为。“要让更多渴望和平的百姓认同这样的道理,即对话是唯一最佳选择。” 岳光说。以下是专访实录:钓鱼岛问题成日本国会讨论焦点环球网: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已经开幕,这是换届之年的“两会”,举世瞩目。您是否了解和关注中国“两会”?您是否将“两会”作为一个观察中国内政和外交的窗口? 岳光:与往年的“两会”不同,今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并且在2012年中国的内政外交出现了新的课题。在互联网时代,国民对现实问题的担心很快就形成倾向性,政府如何将民意纳入新政,妥善解决民众的关注,是预测新一届中国政府走向重要因素之一。环球网:您对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有多少了解?日本有类似的政治盛会吗?如果有,您关注吗?岳光:每年的“两会”已经成为验证与预测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节点。会议讨论的内容涉及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在这里可以观察理念与现实间的差距。日本的议会制度至今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每年的这个时期,通常日本国会要审议政府的新年度预算案,为整个社会辩论今后的政策方向提供了一个大舞台。预算委员会的辩论都是直播,今年涉及中日关系,尤其钓鱼岛问题的讨论很多,首相、大臣要回答议员们提出对华政策的具体方针,自然吸引我们在日华人的关注。环球网:您最关注什么“两会”话题?您期待哪些话题可以在中国“两会”上讨论?岳光:我最关心的还是本来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但长时间做不到,结果导致民众对政府执政能力、对法律严肃性的信心受到打击的事情。比如,环保法不和刑法配套使用,导致环境污染事件不能从重处罚,无法警示社会。环保行政不作为也不能依法追究责任等,其社会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刑事案件。日本人严重误读中国环球网:您对目前中日双边关系如何评价?您怎么看待目前因钓鱼岛争端而倒退的中日关系?岳光:中日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日本尚处于蛮荒时代时,中国就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化、技术、国家制度等源源不断传入日本。然而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中日间还经历了5次大规模战争(汉民族从未主动挑事)。有人将中日关系和德法关系相提并论,认为建立资源“经营共同体”解决了德法国家矛盾,中日之间也可效法。日本一味强调发现东海的石油资源后,钓鱼岛问题风生水起。可以看出日本的底线即用那里的资源和中国建“互惠”关系。这说明日本严重误读了中国人的意识深层。尽管日本也算农耕社会,但毕竟不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国。“农耕”的哲学涵义是将爱情注入土地,将生命的全部化作甘泉孕育生灵,繁衍子孙,延续“生”的欲望,她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源泉。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生命,放弃丢失的土地就等于否定自己的文明。即便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延续下来的文明不但不能丢失,还必须进一步升华。而日本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出发看待领土纷争,设想通过“利益均衡”来淡化文明的尊严,是很幼稚的逻辑。最坏的结果是破坏文明的构造。因此战略决策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中日钓鱼岛问题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中国不能为维持“和平”而降低战略立足点。退一步,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东亚“三大岛”——朝鲜半岛、台湾岛、钓鱼岛都是环环相扣的,钓鱼岛问题解决方法的失误,会导致整个东亚和平安定大局的破裂。中国必须让美国人理解,比“领土”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延续”,这也应该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人类文明的底线。当然,中日关系严重倒退的今天,中国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中国尊重日本生存的空间和文化的尊严。同作为文明古国,两千年来中日也有友好交往的佳话,这也是人类史上只有亚洲才可能发生的。要让更多渴望和平的百姓认同这样的道理,即对话是唯一最佳选择。相信深受儒家教义影响的日本民族,对于“诚”的理解不应因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差异。“诚者天之道,知诚者人之道也”,这完全应该成为两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目前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有能源资源问题、粮食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公害问题及海上安全与反恐问题等等,由于各国价值观的差异,上述问题带有鲜明的“狭义的”利害关系性质。如果中日间共享东方价值观,上述问题将升格为“广义的”全人类共通的利害关系,中日间也就有了很广泛的合作前景。这难道不符合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吗?环球网:除了经济、政治和外交问题,您是否关注中国百姓的民生问题?您关注哪些民生话题?岳光:我认为,食品安全、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最为紧迫的课题。“三农”政策的观念不仅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是站在全球的高度去看待:它必须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的维系,也必须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中国必须放弃“GDP主义”环球网:您觉得中国目前有亟须改变的地方吗?您有何建议?您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有何评价?请谈谈您对中国未来十年的期望。岳光:应该将中国目前面临的诸多困难看成未来发展的机遇,而从最容易取得结果的方向入手,那就是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具体说就是生活安全质量的隐患。我们主要靠地球7%的耕地养活13亿人,这无疑对整个世界是极为重要的贡献。而13亿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水质、土壤、空气、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百姓的肌体健康、究极而言是关系中华民族基因的安全重大事项。这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绝不能与GDP成正比,在这方面政府的监管力度远远不够,而立法、执法的不足之处须由“督法”来弥补,这就是百姓的监督。百姓是最终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没有监督权是不合理的。没有13亿人饮食安全的保证,我们对世界的承诺就是空话。近二十年来,中国采取的政策“GDP主义”味道很浓。中国经济做大为世界注入活力,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在1997年和2008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得到验证,这说明中国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中国已经改变了亚洲以日本为先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二十年的最大成果。今后要让这个经济体的运行更加效率化,必须实施大胆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加大有效的内需,必须放弃“GDP主义”而实行“富民主义”。环球网:伴随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来自中国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您怎么看待“中国崛起”这件事?以及国外媒体经常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您认为世界是否真正了解中国?岳光:因中国的崛起模式超出所有政治家、预言家的想象,连中国人自己都感到惊讶。这说明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中国的潜力?显然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预测模型。其实,今天中国取得的成果令人惊讶不足为奇。如果抛开意识形态,从“结果”考察的话,这种发展存在诸多不可预见性。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污染物大量排出而得不到有效治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一些地区农业的荒废,以及法制手段的滞后导致收入差距加大,因此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等,每一项都是全球规模、不是哪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中国之庞大,由此造成的预期以外的负面影响如何对应?所以他们的担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这个大国的管理机制是否规范,是否足够参考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以保证自己的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是更多的机遇与希望,中国不仅要表态,最重要的是,要有让人们“能理解得了的规则”。国外不理解,但从我们自身角度讲:第一,我们没有解释清楚;第二我们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尽管我们强调“中国模式”,但科学、合理的东西,世界应该是共通的,互相参考的。对于别人的指责、批评,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心态,只要对我们的发展有利,我们就应该接受。中国必然是大国,中国曾经就是大国,大国就要担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