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DAa world.huanqiu.comarticle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谋求平衡的保守温和派/e3pmh22ph/e3pmh26vv【环球网综合报道】11月6日,耗时将近19个月的美国总统选举将最终尘埃落定。虽然依照先前长期预期奥巴马连任几成定局,但在三场总统辩论之后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在全国民调中迎来的所谓“黄金交叉”足以为本次选战增添足够多的戏剧性悬念。无论罗姆尼最终是否可以撬走白宫,这样一场挑战在任者的选举能打到难分高下的地步,已然不易。人们不禁要问,罗姆尼是如何做到的呢?商而优则仕根据多家民调显示,罗姆尼始终在经济与财政议题上领先于奥巴马。这一优势在如今已经济与就业为核心议题的选战大环境下,显得尤其关键。罗姆尼的商业才能源自家族的传统。整个60年代,老罗姆尼精心运营下的AMC跃升为可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抗衡的业界巨头,其本人也陡然频繁见诸于全美各大媒体,其中也包括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如此一位“乔布斯”式的父亲令青少年时代的罗姆尼极为崇拜,并开启了其以成功商人为目标的人生理想。1971年拿到杨百翰大学学士学位的罗姆尼,已然初为人父,但仍旧迫不及待地投身商业。其时以贵为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事务部部长的老罗姆尼并没有给儿子解决住房问题,而是强烈建议其继续深造。于是这才有了罗姆尼北上马萨诸塞州、进入哈佛商学院和法学院,苦读4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和法律博士学位的选择。正是因为经济和法律双重领域的精英训练,罗姆尼才得以在波士顿闯出一片天地,30岁加盟贝恩咨询公司,31岁成为该公司的副总裁,36岁创立“贝恩资本”投资基金,42岁升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可以讲,罗姆尼极为敏感地感知到了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他复制了父亲的商业辉煌,而且同样选择了所处时代中最具活力的商业领域。在商界个人奋斗的成功经验,让罗姆尼坚信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靠个人、公司等市场主体驱动,而非政府所为。这也可以解释其目前针对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公司税税率的大幅度削减计划的逻辑。 1998年秋天,一通来自犹他州盐湖城的电话为罗姆尼带来一次在全美范围展现经管能力的良机。当时深陷贿赂丑闻与财政困境的2002年冬奥会组委会诚邀他出马力挽狂澜。在接任组委会主席之后,罗姆尼旋即展开一系列行动,包括撤换投资商、理清预算、倾听多方意见、大力宣传谋求社会捐款,等等。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罗姆尼在财政支持的条件下,充分增加了安保投入。200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扩展了罗姆尼在全美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政治生涯再次向这位成功的商人敞开了大门。2002年,罗姆尼返回波士顿竞选马萨诸塞州州长成功,其后的4年中他以商业的精神运营州政府,不但短期内消除了赤字,而且还创造了盈余,这显然是目前美国所急需的。这一傲人的政绩,令罗姆尼本人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一定要同时具有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事务部门的经历,否则无法融会贯通,这也是其在选战中时常抨击奥巴马的重要软肋。保守党中的温和派在财经议题之外,罗姆尼持有的政治立场整体上属于保守派,如果细节判断则有一定的温和派倾向。罗姆尼的保守派源于其所皈依的传统摩门教义。早在1965年,刚刚进入斯坦福大学深造的罗姆尼因循家庭传统以传教士身份远赴法国传播摩门教义,一去就是两年半。这段法国之旅可谓是罗姆尼人生中的重要成长,他开始自己思考与处理问题,展现出出色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同时,也越发坚定了其心中关于传统宗教价值的恪守。而温和派的倾向则完全受到老罗姆尼政治生涯的影响。1962年,老罗姆尼谋求以共和党人身份参选密歇根州州长,一举击败在任民主党人,高调步入政坛。此时已是高中生的罗姆尼参与了父亲竞选过程,其后还在父亲的州长办公室里做过实习生,这也积累起他对政治的最初兴趣。在当时的政治光谱变化较大的密歇根州,老罗姆尼必须以共和党人身份参选才能实现卡位,而其取胜的关键则在于相对更易接受的温和派立场,其在很多议题上的看法也深深塑造着罗姆尼的政治观念。接踵而至的问题是,罗姆尼要如何平衡保守和温和的天平呢?事实上,他在父母那里也可以找到某些程度的经验和教训。在1968年,也就是罗姆尼完成法国传教之旅回到美国之后,老罗姆尼决定角逐总统选举的党内初选,但无奈最终因温和立场败给了当时更具保守色彩的尼克松,最后只能接受后者的提名,出任内阁部长。这几乎是罗姆尼印象里父亲的第一次失败,也是最惨痛的一次。如此酸楚的记忆,显然教会了罗姆尼在竞选中要更多迎合选民,而非固执地坚持立场,特别是在其代表共和党问鼎总统宝座的今天。两年之后,罗姆尼的母亲莱诺尔代表共和党参选密歇根州国会参议员,最终不敌民主党在任者,罗姆尼同样亲历了这场至亲的失败,而且这同样是一场因为立场过于温和、不够保守的惨败。经过又一次失败后,罗姆尼更为清楚该如何在竞选中保持保守与温和的尺度,并且更为关注女性在两党政治中的地位与处境。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在本次选战中女性选民对这位共和党候选人罕见的垂青。成为中国批评者从长期观察而言,作为传统共和党人的罗姆尼对中国的偏见和曲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政治与人权、军事以及台湾问题。但与泛政治领域的极端消极站位迥异的是,罗姆尼在评价中国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时换上了较为中肯、甚至略带赞许的腔调。面对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规模,罗氏在其自传竞选书《无可致歉》中曾承认,“中国从其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得了经济力量”,而在这一大势中他也捕捉到了美国的“可乘之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实现国内稳定而需要的经济发展,让美国有机会与中国建立更大程度的协作关系,并把中国作为一个永久性的伙伴。”当论及教育的重要性时,罗姆尼也不忘举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例子:“十五年前,中国与印度在这些(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所授予的硕士学位仅只有美国的一般,而今天中国与印度在这些领域的硕士毕业生达到了美国的两倍以上。这一期间,中国在博士学位上也更具成就。正当美国的博士学位人数保持在7000至8000之间时,中国的博士学位人数却从1784人上升至12130人——比美国多了50%。”罗姆尼对华态度的矛盾取向,与其个人经历和宗教理念存在强烈关联。一方面,罗姆尼的摩门背景和早年赴法充当传教士的经历,可能使其在意识形态上极为顽固,即所谓的“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诱发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情绪。另一方面,罗姆尼是1975年投身商界、2002年才跳入政坛的。这段长达27年的金融投资业生涯,刚好与包括经贸密切往来在内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同步。换言之,罗姆尼以商人的视角见证了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敏感地关注到了中国经济的提速、深切地体会到了其中为自身乃至美国创造的巨大商机。而在《无可致歉》中,罗姆尼论及中国之时会更多带入其亲历的场景:2006年在清华大学与学生交流、2008年观看北京奥运会、多次与中国各级官员接触、参访中国各地企业与工厂,等等。这些也都说明,罗姆尼本人至少对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陌生,甚至其姿态还略显积极。在政经两大板块上复杂而矛盾的态度,基本符合一个典型美国共和党政客的中国印象。关键在于,罗姆尼能否在极化态度中寻求某种务实的平衡。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罗姆尼上台,在人权争议不存在转冷趋势的同时,两国军事交流可能将面对更为严峻的考验。就台湾议题而言,虽然目前两岸关系的缓和态势或将难以迎合这位共和党人的“一厢情愿”,但罗姆尼显然会延续共和党总统在涉台议题上的偏重,未来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或将加重。作为中美关系“压仓石”的经贸议题,应当是罗姆尼涉华政策中相对宽松或开放的关键一环。但随着2012年选情的胶着发展,被政治化炒作和情绪化渲染的中国议题,俨然成了罗姆尼攻击奥巴马的“王牌”。(刁大明)13522012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洋环球网135220122000011["9CaKrnJxDiD","9CaKrnJxCCY","9CaKrnJxCwM","9CaKrnJxCjD","9CaKrnJxCm2"]{"email":"刘洋@huanqiu.com","name":"刘洋"}
【环球网综合报道】11月6日,耗时将近19个月的美国总统选举将最终尘埃落定。虽然依照先前长期预期奥巴马连任几成定局,但在三场总统辩论之后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在全国民调中迎来的所谓“黄金交叉”足以为本次选战增添足够多的戏剧性悬念。无论罗姆尼最终是否可以撬走白宫,这样一场挑战在任者的选举能打到难分高下的地步,已然不易。人们不禁要问,罗姆尼是如何做到的呢?商而优则仕根据多家民调显示,罗姆尼始终在经济与财政议题上领先于奥巴马。这一优势在如今已经济与就业为核心议题的选战大环境下,显得尤其关键。罗姆尼的商业才能源自家族的传统。整个60年代,老罗姆尼精心运营下的AMC跃升为可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抗衡的业界巨头,其本人也陡然频繁见诸于全美各大媒体,其中也包括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如此一位“乔布斯”式的父亲令青少年时代的罗姆尼极为崇拜,并开启了其以成功商人为目标的人生理想。1971年拿到杨百翰大学学士学位的罗姆尼,已然初为人父,但仍旧迫不及待地投身商业。其时以贵为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事务部部长的老罗姆尼并没有给儿子解决住房问题,而是强烈建议其继续深造。于是这才有了罗姆尼北上马萨诸塞州、进入哈佛商学院和法学院,苦读4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和法律博士学位的选择。正是因为经济和法律双重领域的精英训练,罗姆尼才得以在波士顿闯出一片天地,30岁加盟贝恩咨询公司,31岁成为该公司的副总裁,36岁创立“贝恩资本”投资基金,42岁升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可以讲,罗姆尼极为敏感地感知到了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他复制了父亲的商业辉煌,而且同样选择了所处时代中最具活力的商业领域。在商界个人奋斗的成功经验,让罗姆尼坚信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靠个人、公司等市场主体驱动,而非政府所为。这也可以解释其目前针对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公司税税率的大幅度削减计划的逻辑。 1998年秋天,一通来自犹他州盐湖城的电话为罗姆尼带来一次在全美范围展现经管能力的良机。当时深陷贿赂丑闻与财政困境的2002年冬奥会组委会诚邀他出马力挽狂澜。在接任组委会主席之后,罗姆尼旋即展开一系列行动,包括撤换投资商、理清预算、倾听多方意见、大力宣传谋求社会捐款,等等。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罗姆尼在财政支持的条件下,充分增加了安保投入。200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扩展了罗姆尼在全美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政治生涯再次向这位成功的商人敞开了大门。2002年,罗姆尼返回波士顿竞选马萨诸塞州州长成功,其后的4年中他以商业的精神运营州政府,不但短期内消除了赤字,而且还创造了盈余,这显然是目前美国所急需的。这一傲人的政绩,令罗姆尼本人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一定要同时具有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事务部门的经历,否则无法融会贯通,这也是其在选战中时常抨击奥巴马的重要软肋。保守党中的温和派在财经议题之外,罗姆尼持有的政治立场整体上属于保守派,如果细节判断则有一定的温和派倾向。罗姆尼的保守派源于其所皈依的传统摩门教义。早在1965年,刚刚进入斯坦福大学深造的罗姆尼因循家庭传统以传教士身份远赴法国传播摩门教义,一去就是两年半。这段法国之旅可谓是罗姆尼人生中的重要成长,他开始自己思考与处理问题,展现出出色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同时,也越发坚定了其心中关于传统宗教价值的恪守。而温和派的倾向则完全受到老罗姆尼政治生涯的影响。1962年,老罗姆尼谋求以共和党人身份参选密歇根州州长,一举击败在任民主党人,高调步入政坛。此时已是高中生的罗姆尼参与了父亲竞选过程,其后还在父亲的州长办公室里做过实习生,这也积累起他对政治的最初兴趣。在当时的政治光谱变化较大的密歇根州,老罗姆尼必须以共和党人身份参选才能实现卡位,而其取胜的关键则在于相对更易接受的温和派立场,其在很多议题上的看法也深深塑造着罗姆尼的政治观念。接踵而至的问题是,罗姆尼要如何平衡保守和温和的天平呢?事实上,他在父母那里也可以找到某些程度的经验和教训。在1968年,也就是罗姆尼完成法国传教之旅回到美国之后,老罗姆尼决定角逐总统选举的党内初选,但无奈最终因温和立场败给了当时更具保守色彩的尼克松,最后只能接受后者的提名,出任内阁部长。这几乎是罗姆尼印象里父亲的第一次失败,也是最惨痛的一次。如此酸楚的记忆,显然教会了罗姆尼在竞选中要更多迎合选民,而非固执地坚持立场,特别是在其代表共和党问鼎总统宝座的今天。两年之后,罗姆尼的母亲莱诺尔代表共和党参选密歇根州国会参议员,最终不敌民主党在任者,罗姆尼同样亲历了这场至亲的失败,而且这同样是一场因为立场过于温和、不够保守的惨败。经过又一次失败后,罗姆尼更为清楚该如何在竞选中保持保守与温和的尺度,并且更为关注女性在两党政治中的地位与处境。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在本次选战中女性选民对这位共和党候选人罕见的垂青。成为中国批评者从长期观察而言,作为传统共和党人的罗姆尼对中国的偏见和曲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政治与人权、军事以及台湾问题。但与泛政治领域的极端消极站位迥异的是,罗姆尼在评价中国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时换上了较为中肯、甚至略带赞许的腔调。面对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规模,罗氏在其自传竞选书《无可致歉》中曾承认,“中国从其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得了经济力量”,而在这一大势中他也捕捉到了美国的“可乘之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实现国内稳定而需要的经济发展,让美国有机会与中国建立更大程度的协作关系,并把中国作为一个永久性的伙伴。”当论及教育的重要性时,罗姆尼也不忘举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例子:“十五年前,中国与印度在这些(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所授予的硕士学位仅只有美国的一般,而今天中国与印度在这些领域的硕士毕业生达到了美国的两倍以上。这一期间,中国在博士学位上也更具成就。正当美国的博士学位人数保持在7000至8000之间时,中国的博士学位人数却从1784人上升至12130人——比美国多了50%。”罗姆尼对华态度的矛盾取向,与其个人经历和宗教理念存在强烈关联。一方面,罗姆尼的摩门背景和早年赴法充当传教士的经历,可能使其在意识形态上极为顽固,即所谓的“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诱发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情绪。另一方面,罗姆尼是1975年投身商界、2002年才跳入政坛的。这段长达27年的金融投资业生涯,刚好与包括经贸密切往来在内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同步。换言之,罗姆尼以商人的视角见证了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敏感地关注到了中国经济的提速、深切地体会到了其中为自身乃至美国创造的巨大商机。而在《无可致歉》中,罗姆尼论及中国之时会更多带入其亲历的场景:2006年在清华大学与学生交流、2008年观看北京奥运会、多次与中国各级官员接触、参访中国各地企业与工厂,等等。这些也都说明,罗姆尼本人至少对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陌生,甚至其姿态还略显积极。在政经两大板块上复杂而矛盾的态度,基本符合一个典型美国共和党政客的中国印象。关键在于,罗姆尼能否在极化态度中寻求某种务实的平衡。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罗姆尼上台,在人权争议不存在转冷趋势的同时,两国军事交流可能将面对更为严峻的考验。就台湾议题而言,虽然目前两岸关系的缓和态势或将难以迎合这位共和党人的“一厢情愿”,但罗姆尼显然会延续共和党总统在涉台议题上的偏重,未来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或将加重。作为中美关系“压仓石”的经贸议题,应当是罗姆尼涉华政策中相对宽松或开放的关键一环。但随着2012年选情的胶着发展,被政治化炒作和情绪化渲染的中国议题,俨然成了罗姆尼攻击奥巴马的“王牌”。(刁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