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E34L world.huanqiu.comarticle潘基文请伊朗惹恼华盛顿 美逼联合国11小时改口/e3pmh22ph/e3pn4qomc【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一场美国与联合国之间的外交对峙出人意料地爆发,又出人意料地结束。危机始于美国时间19日晚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突然宣布邀请伊朗参加22日在瑞士举行的叙利亚问题国际大会,这迅速在华盛顿引发愤怒,次日上午潘基文宣布撤回对伊朗的邀请,印度《新闻与分析日报》称,潘基文从邀请到改口只有11个小时,德国《南德意志报》甚至称之为“外交丑闻”。这次的叙利亚问题大会是叙利亚危机爆发3年来国际社会最大的外交动作,也是叙政府与反对派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包括卢森堡、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都被邀请参加。俄罗斯21日批评潘基文撤回邀请“是一个错误”,伊朗则以“可悲”指称潘基文。潘基文祖国的报纸韩国《亚洲经济》21日略带同情地表示,潘基文与美国的摩擦已经不止一次,而潘基文为维护联合国的独立性不得不如此。外交对峙,潘基文屈服“潘基文冒着国际丑闻的风险,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掉头,这是一种外交禁忌。他希望平衡所有解决叙利亚冲突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德国新闻电视台21日评论“潘基文撤回对伊朗邀请”时表达了一些同情和理解:美国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在这场风波中可见一斑,而潘基文也无可奈何,去年美国就曾表示将抛开联合国实施对叙利亚的攻击。如果美国真这么做,联合国会更尴尬。美国《外交政策》20日称潘基文与华盛顿之间爆发的是“外交对峙”,对峙因潘基文最后关头邀请伊朗参会而开启,他在纽约说,“我相信增加出席者的国际性对展示团结而言是有用的、重要的,而两天后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艰苦会谈在瑞士开启”。 美国“连线”网站称,19日,美国对联合国邀请伊朗参加22日将在瑞士举行的叙利亚和平谈判“怒火满腔”,有报道称,美国国务卿克里亲自游说潘基文,要求取消对伊朗的邀请,还威胁如果伊朗出席美国就不参加。 20日上午,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马丁在纽约对记者表示,潘基文对周一伊朗方面公开表示不支持会议所设目标“深感失望”。该发言人说,既然伊朗“选择留在基本理解之外”,秘书长本人决定,日内瓦二次进程将在无伊朗出席的情况下继续。马尔代夫“山谷新闻”网站21日刊文称,“在邀请伊朗上,联合国背信”。利比亚《第比利斯邮报》21日刊登评论文章说,如果获得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潘基文的监听信息,那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投降得很快,上周日他发出邀请,当天夜间美国高声反对,周一潘基文就顺从地取消对伊朗的邀请。德国《南德意志报》说,潘基文在不到24小时内收回他的邀请函,这令人不可思议,在联合国很少出现。“潘基文撅着嘴,眯着眼睛,手托下巴,显得既委屈又茫然。”莫斯科的vestnikkavkaza网站21日刊登这样一幅图片,其文章评论称,这场外交争执严重损害联合国的形象,作为世界重要的政治家,几个小时内突然改变自己立场的古怪行为不会对其国际形象有什么帮助。俄罗斯“高加索先锋”网题为“伊朗再次被排除在玩家之外”的文章称,专家认为,数小时内对待伊朗参会的立场发生180度大转弯,这将严重损害联合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同时也表明,联合国只是美国手中的一个工具,要看这个超级大国的脸色行事。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华盛顿及其盟友不满德黑兰未能支持瑞士会议的潜在目标:保证和平进程将导致巴沙尔下台。联合国称,伊朗官员向联合国保证德黑兰赞同会议目标。美国官员和他们的盟友很快作梗,要求伊朗明确支持建立叙利亚过渡政府的目标。《洛杉矶时报》称,潘基文是资深外交官,素有发表公开声明谨慎小心的名声。目前不知道误解是如何产生的,联合国官员称,他们在公开邀请伊朗前,已与美国国务院进行过接触。“我行我素的潘基文与美国发生冲突。”韩国《亚洲经济》21日称,最近潘基文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持续遭遇寒流。联合国本部内部正流传今后潘基文与美国摩擦可能越来越大的传闻。这一次,潘基文最后让步撤回对伊朗的邀请,算是给双方的神经战画上句号。但该事件的余波可能仍未消失,因为美国政府之所以积极推动潘基文推翻自己的决定,是因为对潘基文的不满已累积到一定程度。潘基文与美国爆出摩擦不是第一次,去年8月美国以巴沙尔政权曾使用化学武器为由要进行全面空袭,但潘基文强调必须要先彻查再采取行动,与美国政府发生正面冲突。当时潘基文曾与奥巴马发生舌战。去年底潘基文在参加驻联合国记者团的送年会时,公开了讽刺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自己的影像,这是对美国政府“软中有硬”的警告。联合国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潘基文虽然重视与美国的协调,但对美国单方面下达行动指令非常反感,这是潘基文在国际舞台上为保持联合国的独立性,不得不采取的选择。伊朗与俄罗斯提出批评“我们看来,取消邀请是可悲的。”“俄罗斯之声”援引伊朗外交部女发言人阿夫卡姆21日的讲话称,潘基文改变立场表明“遭受到某些压力”,她期待潘基文解释取消邀请的“真实原因”。伊朗新闻电视台网站上,有网民称,邀请俄罗斯可以理解,意大利和希腊尽管都是可怜的破产国家也接受了邀请,不过它们算是邻国,为什么连澳大利亚和墨西哥都受到邀请,而伊朗没有被邀请,“伊朗可是过去7000年以来该地区的关键国家”。2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记者会上称,潘基文撤回对伊朗参加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的邀请“是一个错误”,“事件无助于强化联合国的权威”,不过,他称这算不上一场灾难。俄新社说,拉夫罗夫强调,此次会议不会讨论叙利亚政权更迭的问题。“今日俄罗斯”网站上,有网民留言说,对伊朗受邀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反应再一次证明华盛顿控制了联合国,美国还控制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看上去美帝国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它的大规模联邦债务和普遍的不受欢迎”。美国看上去没有公开和伊朗撕破脸,危及其与德黑兰的关系缓和进程。《华盛顿时报》20日称,奥巴马政府对伊朗仍在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方针,白宫周一还称赞了德黑兰在核计划方面的进展,与此同时,它在幕后成功将伊朗赶出叙利亚和平大会。奥巴马政府官员说,美国对德黑兰同时在两个轨道上运转,是否邀请伊朗参加日内瓦和平大会与美国阻止伊朗核武计划是两码事。“阻止叙利亚传染病。”捷克《布拉格邮报》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一天刊文呼吁道,叙利亚战争溢出效应在恶化,美国和欧盟公民在进入叙利亚加入“圣战者”的队伍,外部支持者——伊朗、沙特、卡塔尔、俄罗斯、美国、土耳其、法国以及一些私人捐助者——支持的各种武装组织正在威胁这个多民族国家,一战后形成的中东国家边界正变得不那么清晰。该报称,如果第二次日内瓦和平大会失败,那么第三次日内瓦和平大会召开讨论的就不会是叙利亚问题,而是整个中东问题。美国、联合国与伊朗的这场外交风波似乎是一个不祥之兆。德国《明星》周刊21日称,“在会议开始前的纠纷挫伤和平协议的希望”。同一天《爱尔兰时报》称,首先是美国,接着是法国、沙特和叙利亚主要反对派机构“全国联盟”,一起拒绝伊朗参加美俄发起的叙利亚和平会议,这种“麦克风外交”对任何协议都不是好事。《菲律宾星报》21日题为“叙利亚国际会议将在低期待中开幕”的文章说,这是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第一次在国际和平会议上面对面坐在一起,外部大国强力推动会谈,它们担心最血腥的“阿拉伯之春”可能吞没整个地区,爆发教派战争。叙利亚冲突已造成13万人死亡、230万人沦为难民、650万人流离失所,十年前在叙利亚绝迹的一些疾病死灰复燃。这场冲突引发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释放出的宗教仇恨震颤整个中东。美国赢了潘基文,却没奈何巴沙尔在与联合国的交锋中,美国兵不血刃获得胜利,但在最根本的战役上却毫无进展。22日在瑞士蒙特勒开幕的第二次叙利亚和平大会,目标是启动建立叙利亚过渡政府的进程,结束叙利亚内战。美国最核心的目标是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赶下台。美国因潘基文邀请伊朗而勃然大怒的当天,巴沙尔在大马士革的总统府接受了法新社的采访。今年6月,叙利亚将举行大选,巴沙尔称,如果“民意支持我竞选,我对参加竞选一秒钟都不会犹豫”。法新社称,在45分钟的采访中,巴沙尔看上去很放松,他表示自己“竞选的可能性很大”。阿联酋“阿拉伯新闻频道”20日报道称,巴沙尔嘲讽反对派去年声称控制了叙利亚70%的国土,却不敢进入他们的“控制区”。他质问:“他们……来到边界,花上30分钟拍拍照,然后走人。他们如何能成政府部长?”巴沙尔还谈及第二次日内瓦和平大会,他说,会议主要目标应该是决定“打击恐怖主义”。他警告称,如果他的政府输掉该国的战争,那将意味着“混乱在整个中东扩散”。据叙利亚媒体报道,由于反对派决定参加这次日内瓦会议,目前“全国联盟”内部已土崩瓦解,“全国联盟”121名委员中目前已有67人退出。与之相比,巴沙尔一方则对会议进行了充分准备。20日巴沙尔同即将赴瑞士参会的外长穆阿利姆、新闻部长祖阿比等人谈话,要求必须维护叙利亚主权,对处于痛苦中的人民负责,阻止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外部干预,不放弃国家原则,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奥地利《新闻报》21日报道说,至少在理论上,叙利亚统治者巴沙尔下台可以流亡,但目前他没有试图放手。3年来,他仍牢牢把住总统位置。在外交方面,他赢得了胜利。西方战略家还担心一个问题:巴沙尔下台,谁能接替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日评论称,在叙利亚反对派参加和平会议呼吁建立过渡政府之际,美国的叙利亚政策事实上拥抱了长期以来的明显现实: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仍将掌控政权,至少暂时会如此。评论认为,奥巴马政府已经削弱了自己的政策:清除叙利亚化学武器以及本周在瑞士举行的和平大会都需要巴沙尔的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尽管美国官方的要求是巴沙尔“必须下台”,但和巴沙尔政府达成哪怕是短期交易都是对他仍掌控政权的一种承认。【环球时报驻美国、叙利亚、韩国、德国记者 萧达 焦翔 王刚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崔杰通 柳直 汪析】13903528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刘洋环球时报139035282000011["9CaKrnJDY3w","9CaKrnJCY9Y","9CaKrnJCtYX","9CaKrnJCoDG","9CaKrnJCcTY"]{"email":"刘洋@huanqiu.com","name":"刘洋"}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一场美国与联合国之间的外交对峙出人意料地爆发,又出人意料地结束。危机始于美国时间19日晚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突然宣布邀请伊朗参加22日在瑞士举行的叙利亚问题国际大会,这迅速在华盛顿引发愤怒,次日上午潘基文宣布撤回对伊朗的邀请,印度《新闻与分析日报》称,潘基文从邀请到改口只有11个小时,德国《南德意志报》甚至称之为“外交丑闻”。这次的叙利亚问题大会是叙利亚危机爆发3年来国际社会最大的外交动作,也是叙政府与反对派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包括卢森堡、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都被邀请参加。俄罗斯21日批评潘基文撤回邀请“是一个错误”,伊朗则以“可悲”指称潘基文。潘基文祖国的报纸韩国《亚洲经济》21日略带同情地表示,潘基文与美国的摩擦已经不止一次,而潘基文为维护联合国的独立性不得不如此。外交对峙,潘基文屈服“潘基文冒着国际丑闻的风险,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掉头,这是一种外交禁忌。他希望平衡所有解决叙利亚冲突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德国新闻电视台21日评论“潘基文撤回对伊朗邀请”时表达了一些同情和理解:美国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在这场风波中可见一斑,而潘基文也无可奈何,去年美国就曾表示将抛开联合国实施对叙利亚的攻击。如果美国真这么做,联合国会更尴尬。美国《外交政策》20日称潘基文与华盛顿之间爆发的是“外交对峙”,对峙因潘基文最后关头邀请伊朗参会而开启,他在纽约说,“我相信增加出席者的国际性对展示团结而言是有用的、重要的,而两天后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艰苦会谈在瑞士开启”。 美国“连线”网站称,19日,美国对联合国邀请伊朗参加22日将在瑞士举行的叙利亚和平谈判“怒火满腔”,有报道称,美国国务卿克里亲自游说潘基文,要求取消对伊朗的邀请,还威胁如果伊朗出席美国就不参加。 20日上午,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马丁在纽约对记者表示,潘基文对周一伊朗方面公开表示不支持会议所设目标“深感失望”。该发言人说,既然伊朗“选择留在基本理解之外”,秘书长本人决定,日内瓦二次进程将在无伊朗出席的情况下继续。马尔代夫“山谷新闻”网站21日刊文称,“在邀请伊朗上,联合国背信”。利比亚《第比利斯邮报》21日刊登评论文章说,如果获得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潘基文的监听信息,那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投降得很快,上周日他发出邀请,当天夜间美国高声反对,周一潘基文就顺从地取消对伊朗的邀请。德国《南德意志报》说,潘基文在不到24小时内收回他的邀请函,这令人不可思议,在联合国很少出现。“潘基文撅着嘴,眯着眼睛,手托下巴,显得既委屈又茫然。”莫斯科的vestnikkavkaza网站21日刊登这样一幅图片,其文章评论称,这场外交争执严重损害联合国的形象,作为世界重要的政治家,几个小时内突然改变自己立场的古怪行为不会对其国际形象有什么帮助。俄罗斯“高加索先锋”网题为“伊朗再次被排除在玩家之外”的文章称,专家认为,数小时内对待伊朗参会的立场发生180度大转弯,这将严重损害联合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同时也表明,联合国只是美国手中的一个工具,要看这个超级大国的脸色行事。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华盛顿及其盟友不满德黑兰未能支持瑞士会议的潜在目标:保证和平进程将导致巴沙尔下台。联合国称,伊朗官员向联合国保证德黑兰赞同会议目标。美国官员和他们的盟友很快作梗,要求伊朗明确支持建立叙利亚过渡政府的目标。《洛杉矶时报》称,潘基文是资深外交官,素有发表公开声明谨慎小心的名声。目前不知道误解是如何产生的,联合国官员称,他们在公开邀请伊朗前,已与美国国务院进行过接触。“我行我素的潘基文与美国发生冲突。”韩国《亚洲经济》21日称,最近潘基文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持续遭遇寒流。联合国本部内部正流传今后潘基文与美国摩擦可能越来越大的传闻。这一次,潘基文最后让步撤回对伊朗的邀请,算是给双方的神经战画上句号。但该事件的余波可能仍未消失,因为美国政府之所以积极推动潘基文推翻自己的决定,是因为对潘基文的不满已累积到一定程度。潘基文与美国爆出摩擦不是第一次,去年8月美国以巴沙尔政权曾使用化学武器为由要进行全面空袭,但潘基文强调必须要先彻查再采取行动,与美国政府发生正面冲突。当时潘基文曾与奥巴马发生舌战。去年底潘基文在参加驻联合国记者团的送年会时,公开了讽刺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自己的影像,这是对美国政府“软中有硬”的警告。联合国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潘基文虽然重视与美国的协调,但对美国单方面下达行动指令非常反感,这是潘基文在国际舞台上为保持联合国的独立性,不得不采取的选择。伊朗与俄罗斯提出批评“我们看来,取消邀请是可悲的。”“俄罗斯之声”援引伊朗外交部女发言人阿夫卡姆21日的讲话称,潘基文改变立场表明“遭受到某些压力”,她期待潘基文解释取消邀请的“真实原因”。伊朗新闻电视台网站上,有网民称,邀请俄罗斯可以理解,意大利和希腊尽管都是可怜的破产国家也接受了邀请,不过它们算是邻国,为什么连澳大利亚和墨西哥都受到邀请,而伊朗没有被邀请,“伊朗可是过去7000年以来该地区的关键国家”。2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记者会上称,潘基文撤回对伊朗参加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的邀请“是一个错误”,“事件无助于强化联合国的权威”,不过,他称这算不上一场灾难。俄新社说,拉夫罗夫强调,此次会议不会讨论叙利亚政权更迭的问题。“今日俄罗斯”网站上,有网民留言说,对伊朗受邀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反应再一次证明华盛顿控制了联合国,美国还控制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看上去美帝国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它的大规模联邦债务和普遍的不受欢迎”。美国看上去没有公开和伊朗撕破脸,危及其与德黑兰的关系缓和进程。《华盛顿时报》20日称,奥巴马政府对伊朗仍在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方针,白宫周一还称赞了德黑兰在核计划方面的进展,与此同时,它在幕后成功将伊朗赶出叙利亚和平大会。奥巴马政府官员说,美国对德黑兰同时在两个轨道上运转,是否邀请伊朗参加日内瓦和平大会与美国阻止伊朗核武计划是两码事。“阻止叙利亚传染病。”捷克《布拉格邮报》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一天刊文呼吁道,叙利亚战争溢出效应在恶化,美国和欧盟公民在进入叙利亚加入“圣战者”的队伍,外部支持者——伊朗、沙特、卡塔尔、俄罗斯、美国、土耳其、法国以及一些私人捐助者——支持的各种武装组织正在威胁这个多民族国家,一战后形成的中东国家边界正变得不那么清晰。该报称,如果第二次日内瓦和平大会失败,那么第三次日内瓦和平大会召开讨论的就不会是叙利亚问题,而是整个中东问题。美国、联合国与伊朗的这场外交风波似乎是一个不祥之兆。德国《明星》周刊21日称,“在会议开始前的纠纷挫伤和平协议的希望”。同一天《爱尔兰时报》称,首先是美国,接着是法国、沙特和叙利亚主要反对派机构“全国联盟”,一起拒绝伊朗参加美俄发起的叙利亚和平会议,这种“麦克风外交”对任何协议都不是好事。《菲律宾星报》21日题为“叙利亚国际会议将在低期待中开幕”的文章说,这是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第一次在国际和平会议上面对面坐在一起,外部大国强力推动会谈,它们担心最血腥的“阿拉伯之春”可能吞没整个地区,爆发教派战争。叙利亚冲突已造成13万人死亡、230万人沦为难民、650万人流离失所,十年前在叙利亚绝迹的一些疾病死灰复燃。这场冲突引发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释放出的宗教仇恨震颤整个中东。美国赢了潘基文,却没奈何巴沙尔在与联合国的交锋中,美国兵不血刃获得胜利,但在最根本的战役上却毫无进展。22日在瑞士蒙特勒开幕的第二次叙利亚和平大会,目标是启动建立叙利亚过渡政府的进程,结束叙利亚内战。美国最核心的目标是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赶下台。美国因潘基文邀请伊朗而勃然大怒的当天,巴沙尔在大马士革的总统府接受了法新社的采访。今年6月,叙利亚将举行大选,巴沙尔称,如果“民意支持我竞选,我对参加竞选一秒钟都不会犹豫”。法新社称,在45分钟的采访中,巴沙尔看上去很放松,他表示自己“竞选的可能性很大”。阿联酋“阿拉伯新闻频道”20日报道称,巴沙尔嘲讽反对派去年声称控制了叙利亚70%的国土,却不敢进入他们的“控制区”。他质问:“他们……来到边界,花上30分钟拍拍照,然后走人。他们如何能成政府部长?”巴沙尔还谈及第二次日内瓦和平大会,他说,会议主要目标应该是决定“打击恐怖主义”。他警告称,如果他的政府输掉该国的战争,那将意味着“混乱在整个中东扩散”。据叙利亚媒体报道,由于反对派决定参加这次日内瓦会议,目前“全国联盟”内部已土崩瓦解,“全国联盟”121名委员中目前已有67人退出。与之相比,巴沙尔一方则对会议进行了充分准备。20日巴沙尔同即将赴瑞士参会的外长穆阿利姆、新闻部长祖阿比等人谈话,要求必须维护叙利亚主权,对处于痛苦中的人民负责,阻止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外部干预,不放弃国家原则,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奥地利《新闻报》21日报道说,至少在理论上,叙利亚统治者巴沙尔下台可以流亡,但目前他没有试图放手。3年来,他仍牢牢把住总统位置。在外交方面,他赢得了胜利。西方战略家还担心一个问题:巴沙尔下台,谁能接替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日评论称,在叙利亚反对派参加和平会议呼吁建立过渡政府之际,美国的叙利亚政策事实上拥抱了长期以来的明显现实: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仍将掌控政权,至少暂时会如此。评论认为,奥巴马政府已经削弱了自己的政策:清除叙利亚化学武器以及本周在瑞士举行的和平大会都需要巴沙尔的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尽管美国官方的要求是巴沙尔“必须下台”,但和巴沙尔政府达成哪怕是短期交易都是对他仍掌控政权的一种承认。【环球时报驻美国、叙利亚、韩国、德国记者 萧达 焦翔 王刚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崔杰通 柳直 汪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