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oyQC作者:白云怡 郑琪world.huanqiu.comarticle环球舆情“中国人看世界”年度调查:七成国人认为“中国形象在变好”/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郑琪】编者的话:即将过去的2019年,世界显得有些动荡。叙利亚战火未熄,朝鲜半岛局势不明,拉美、印度出现的抗议规模之大让人意外,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饱受骚乱和社会分裂之苦。至于中国,香港“修例风波”的侵扰凸显内地安定发展的宝贵,而贸易战洗礼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韧劲让外界羡慕。从我们自己的视角看身处的这个世界,中国普通民众究竟有什么感受和认识?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对未来有哪些期待?《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中心日前以“中国人看世界”为题进行了年度民意调查,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第14次。调查显示,国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环境保持乐观,面对“中国威胁论”及一些涉华争议话题,他们变得更加理性与平和。 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最重要 中俄关系更紧密 环球舆情中心本次主要采用网络邀约的在线问卷填答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执行时间为2019年11月20日至11月29日,调查样本覆盖中国绝大部分省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286份。 和此前13年一样,“中美关系”继续名列受访者心目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提及率为82.1%;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提及率是42.1%,提及比例远低于前者;“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提及率为33.0%,排名第三;而其他双边关系的提及率均不足一成。 在中国周边关系中,受访者认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远超“中日关系”。74.8%的受访者认为“中俄关系”在中国与各周边国家关系中最为重要。对比以往的数据会发现,自2013年以来,中俄关系的重要性持续大幅提升,并在201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74.8%)。中日关系排名第二,提及率为39.8%。从2009年开始,中日关系已不再成为受访者心中最重要的周边关系。近7年,“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更已经跌落至四成以下。 “这两组数据反映出中国外部环境的客观机会和挑战,以及我国国民对国际认知的变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美关系长期占据榜首,充分说明无论喜欢还是讨厌,美国都是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最关键的外部变量。“在共和国70年的历史中,中美关系的每一次巨大变化都同时牵动着中国国内与国际发展的两个大局,所以中国国民在认知中始终将它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杨希雨表示,中俄关系与中日关系的对比,显示出俄罗斯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地位的上升,也说明中俄战略协作的成功与否将对中国的周边环境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尽管目前中日贸易和民间往来远超中俄,但整体上看中日关系逐渐趋冷,中俄交往则后来居上。 根据调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的重要性今年达到历史新高,提及率为23.5%,在中国周边关系中排名第三。历史数据显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从2007年向好发展,但在2010年出现“跳水”,之后有所好转,2012年开始又逐年下降,在2016年达到最低值8.6%。不过,从2017年至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提及率不断提升。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代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整体稳中有升,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还就海洋合作展开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也取得较大进展。“美国在过去一年对东南亚地区的投入与关注不多,这是南海局势得以相对平稳的重要外部因素。” 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当今中国的周边环境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这个问题,41.9%的受访者认为“有利”,41.3%认为“不利”,两者比例非常接近。与201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有利”的受访者比例下降了5.6个百分点,选择“不利”的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此外,八成(80.0%)受访者对中国未来所处国际环境的预期较为乐观:11.8%选择“越来越好”(相比去年下降了13.3个百分点),68.1% 认为“总体上将得到改善,但摩擦还会很多”(相比去年增加了3.4个百分点)。 “今年中国的周边环境整体稳定可控,尽管一些域外大国意欲挑动局势,但总体上分歧得到管控。”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刘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但在中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周边环境可能会增加一些新变数。 中美博弈 最关注“华为、5G” 最讨厌美国媒体 和去年一样,“中美博弈”依然是全球新闻中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同2018年相比,2019年的中美关系在受访者心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提及率上升了18.6个百分点。而在回答“在过去一年中,您关注过哪些与美国相关的事件”时,八成受访者选择“美国采取各种手段打压华为和5G技术”,“NBA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就香港问题发表不当言论”和“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提及率均超过六成半,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签证受限”“中美双方于10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解读称,华为与5G排在首位,说明大家普遍意识到中美竞争的核心与关键就是科技。科技不仅直接影响两国各自国运的走势,更是一个综合性议题,包含着经济结构重塑的色彩。而NBA事件则显示,中美社会的核心价值存在显著差异。 对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来说,这一民调结果在意料之中。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选项中的事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曝光度较大,而且其中很多跟中国老百姓切身相关。他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中国民众看待美国的心态有了变化,从几十年前的“仰视”转变为“平视”,在部分人心目中甚至是“俯视”。总的来说,与以往相比,在对待涉及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的涉外事件上,中国民众的敏感度越来越强,容忍度越来越低。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回答“美国是否正在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一问题时,86.6%的受访者回答美国“有明显的遏制行为”,认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为5.3%。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会比较“波折”——56.7%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会“阶段性摩擦,时好时坏,波动较大”,只有7.3%的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摩擦逐渐减少,总体走向平稳”。而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持负面态度的比例为近三成。 此外,问及“在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您认为我国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近七成(66.5%)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参与谈判,将贸易战对本国的影响控制到最低”。认为“中国政府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不应做出让步”的受访者比例为30.2%;认为“中国政府应当保持强硬态度,抵制美国的产品与服务”的受访者比例为19.5%。 赵穗生表示,这一民调结果反映中国民众希望中美有更多合作,期待两国关系能平稳向前发展。但受访者对未来的看法——“阶段性摩擦,时好时坏,波动较大”,与他的个人预测存在偏差,因为该说法是对贸易摩擦前中美关系的描述,过去的中美摩擦以具体事件为起源,是政策层面分歧,两国关系的波动随具体事件的解决而结束,而现在的中美摩擦很多是力量博弈导致的,是伴随中国崛起而产生的。鉴于当前两国之间的各类“缓冲器”停摆,他认为中美关系将走向“螺旋式下滑”,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只是暂时止住了下滑。他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越来越多地被竞争性矛盾所定义,将趋向于“冷和平”,尽管“冷和平”不是正确的方向。 “中美关系已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密切协调、非常稳定的状态,进入到一个纷争点密集爆发的新阶段。这一巨大变化导致的一个客观后果是,两国社会对中美关系的关注和担心都显著提升。”李海东认为,经历了一年多的贸易战和美国全方位的打压,中国民众在看待中美关系时心态势必发生变化。但从国际关系的专业角度看,2020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中美或将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节点”,像2018和2019年这样紧张程度螺旋式上升、全方位“扭打”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 调查还显示,受访者对美国媒体的讨厌度颇高,达到70.8%,讨厌“美国政府”和“美国军队”的比例分别为52.0%和49.3%,但多数受访者对“美国民众”“美国大学/科研机构”“美国电子产品(苹果、微软)”持中立态度。赵穗生解释说,美国媒体近年来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负面,不仅对中国,对美国也是如此。美媒这种“狗咬人不报,人咬狗要报”的所谓新闻自由和报道方式,令中国民众觉得讨厌。他认为,过去一年,在中美关系下滑过程中,美国媒体起了负面、不光彩的作用。 中国之治 国际形象越来越好 民众心态更加理性 在调查中,近七成(69.7%)受访者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国际形象“变好”,12.3%的受访者表示“变差”,认为“保持不变”的比例为8.6%。至于哪些事项导致中国国际形象受损,“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的提及率相对较高,比例为27.9%,其次是“经济合作中,不遵守竞争规则、扰乱贸易秩序”,提及率为22.2%。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公众的感受和客观情况有一定吻合度,这说明中国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收获了较好的评价,虽然近年来和西方国家有一些摩擦,产生了一些负面声音,但中国的整体国际形象是正面的。 在“中国威胁论”问题上,近八成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程度的反驳、批驳或解释:47.1%的受访者赞同应该“针对其指责的内容,区别对待,或予以批驳,或予以解释”,比去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认为应该“毫不犹豫地给予反驳”的受访者比例为31.2%,比201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认为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比例为7.4%,比201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认为应“不予理睬”的受访者比例比2018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为8.6%。 “这体现出中国民众看待国际舆论的心态正变得日益理性与平和。这是一个积极趋势:一方面,对于恶意的污蔑造谣,我们要坚决回击;另一方面,对于善意的批评和有参考意义的言论,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接纳参考,或做出理性的解释。”张颐武表示,中国对外界的态度决不应是简单化的,需要不断探索更好的方式与平衡点。 值得一提的是,就“您最喜欢哪个国家”进行调查时,58.5%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相比去年上升18.6个百分点,中国也连续十年成为受访者最喜欢的国家,且远高于受访者选择喜欢其他国家的比例。并列第二的是俄罗斯和意大利,仅为4.7%;选择“美国”的比例为2.0%。在最想去的海外国家中,日本和瑞士排在前两位。想去加拿大的受访者相比去年下降幅度较大,从7.1%下降至1.1%。 15773842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577384220000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郑琪】编者的话:即将过去的2019年,世界显得有些动荡。叙利亚战火未熄,朝鲜半岛局势不明,拉美、印度出现的抗议规模之大让人意外,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饱受骚乱和社会分裂之苦。至于中国,香港“修例风波”的侵扰凸显内地安定发展的宝贵,而贸易战洗礼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韧劲让外界羡慕。从我们自己的视角看身处的这个世界,中国普通民众究竟有什么感受和认识?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对未来有哪些期待?《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中心日前以“中国人看世界”为题进行了年度民意调查,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第14次。调查显示,国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环境保持乐观,面对“中国威胁论”及一些涉华争议话题,他们变得更加理性与平和。 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最重要 中俄关系更紧密 环球舆情中心本次主要采用网络邀约的在线问卷填答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执行时间为2019年11月20日至11月29日,调查样本覆盖中国绝大部分省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286份。 和此前13年一样,“中美关系”继续名列受访者心目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提及率为82.1%;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提及率是42.1%,提及比例远低于前者;“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提及率为33.0%,排名第三;而其他双边关系的提及率均不足一成。 在中国周边关系中,受访者认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远超“中日关系”。74.8%的受访者认为“中俄关系”在中国与各周边国家关系中最为重要。对比以往的数据会发现,自2013年以来,中俄关系的重要性持续大幅提升,并在201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74.8%)。中日关系排名第二,提及率为39.8%。从2009年开始,中日关系已不再成为受访者心中最重要的周边关系。近7年,“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更已经跌落至四成以下。 “这两组数据反映出中国外部环境的客观机会和挑战,以及我国国民对国际认知的变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美关系长期占据榜首,充分说明无论喜欢还是讨厌,美国都是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最关键的外部变量。“在共和国70年的历史中,中美关系的每一次巨大变化都同时牵动着中国国内与国际发展的两个大局,所以中国国民在认知中始终将它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杨希雨表示,中俄关系与中日关系的对比,显示出俄罗斯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地位的上升,也说明中俄战略协作的成功与否将对中国的周边环境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尽管目前中日贸易和民间往来远超中俄,但整体上看中日关系逐渐趋冷,中俄交往则后来居上。 根据调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的重要性今年达到历史新高,提及率为23.5%,在中国周边关系中排名第三。历史数据显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从2007年向好发展,但在2010年出现“跳水”,之后有所好转,2012年开始又逐年下降,在2016年达到最低值8.6%。不过,从2017年至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提及率不断提升。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代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整体稳中有升,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还就海洋合作展开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也取得较大进展。“美国在过去一年对东南亚地区的投入与关注不多,这是南海局势得以相对平稳的重要外部因素。” 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当今中国的周边环境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这个问题,41.9%的受访者认为“有利”,41.3%认为“不利”,两者比例非常接近。与201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有利”的受访者比例下降了5.6个百分点,选择“不利”的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此外,八成(80.0%)受访者对中国未来所处国际环境的预期较为乐观:11.8%选择“越来越好”(相比去年下降了13.3个百分点),68.1% 认为“总体上将得到改善,但摩擦还会很多”(相比去年增加了3.4个百分点)。 “今年中国的周边环境整体稳定可控,尽管一些域外大国意欲挑动局势,但总体上分歧得到管控。”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刘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但在中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周边环境可能会增加一些新变数。 中美博弈 最关注“华为、5G” 最讨厌美国媒体 和去年一样,“中美博弈”依然是全球新闻中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同2018年相比,2019年的中美关系在受访者心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提及率上升了18.6个百分点。而在回答“在过去一年中,您关注过哪些与美国相关的事件”时,八成受访者选择“美国采取各种手段打压华为和5G技术”,“NBA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就香港问题发表不当言论”和“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提及率均超过六成半,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签证受限”“中美双方于10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解读称,华为与5G排在首位,说明大家普遍意识到中美竞争的核心与关键就是科技。科技不仅直接影响两国各自国运的走势,更是一个综合性议题,包含着经济结构重塑的色彩。而NBA事件则显示,中美社会的核心价值存在显著差异。 对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来说,这一民调结果在意料之中。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选项中的事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曝光度较大,而且其中很多跟中国老百姓切身相关。他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中国民众看待美国的心态有了变化,从几十年前的“仰视”转变为“平视”,在部分人心目中甚至是“俯视”。总的来说,与以往相比,在对待涉及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的涉外事件上,中国民众的敏感度越来越强,容忍度越来越低。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回答“美国是否正在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一问题时,86.6%的受访者回答美国“有明显的遏制行为”,认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为5.3%。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会比较“波折”——56.7%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会“阶段性摩擦,时好时坏,波动较大”,只有7.3%的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摩擦逐渐减少,总体走向平稳”。而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持负面态度的比例为近三成。 此外,问及“在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您认为我国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近七成(66.5%)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参与谈判,将贸易战对本国的影响控制到最低”。认为“中国政府在与美国的谈判中不应做出让步”的受访者比例为30.2%;认为“中国政府应当保持强硬态度,抵制美国的产品与服务”的受访者比例为19.5%。 赵穗生表示,这一民调结果反映中国民众希望中美有更多合作,期待两国关系能平稳向前发展。但受访者对未来的看法——“阶段性摩擦,时好时坏,波动较大”,与他的个人预测存在偏差,因为该说法是对贸易摩擦前中美关系的描述,过去的中美摩擦以具体事件为起源,是政策层面分歧,两国关系的波动随具体事件的解决而结束,而现在的中美摩擦很多是力量博弈导致的,是伴随中国崛起而产生的。鉴于当前两国之间的各类“缓冲器”停摆,他认为中美关系将走向“螺旋式下滑”,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只是暂时止住了下滑。他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越来越多地被竞争性矛盾所定义,将趋向于“冷和平”,尽管“冷和平”不是正确的方向。 “中美关系已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密切协调、非常稳定的状态,进入到一个纷争点密集爆发的新阶段。这一巨大变化导致的一个客观后果是,两国社会对中美关系的关注和担心都显著提升。”李海东认为,经历了一年多的贸易战和美国全方位的打压,中国民众在看待中美关系时心态势必发生变化。但从国际关系的专业角度看,2020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中美或将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节点”,像2018和2019年这样紧张程度螺旋式上升、全方位“扭打”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 调查还显示,受访者对美国媒体的讨厌度颇高,达到70.8%,讨厌“美国政府”和“美国军队”的比例分别为52.0%和49.3%,但多数受访者对“美国民众”“美国大学/科研机构”“美国电子产品(苹果、微软)”持中立态度。赵穗生解释说,美国媒体近年来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负面,不仅对中国,对美国也是如此。美媒这种“狗咬人不报,人咬狗要报”的所谓新闻自由和报道方式,令中国民众觉得讨厌。他认为,过去一年,在中美关系下滑过程中,美国媒体起了负面、不光彩的作用。 中国之治 国际形象越来越好 民众心态更加理性 在调查中,近七成(69.7%)受访者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国际形象“变好”,12.3%的受访者表示“变差”,认为“保持不变”的比例为8.6%。至于哪些事项导致中国国际形象受损,“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的提及率相对较高,比例为27.9%,其次是“经济合作中,不遵守竞争规则、扰乱贸易秩序”,提及率为22.2%。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公众的感受和客观情况有一定吻合度,这说明中国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收获了较好的评价,虽然近年来和西方国家有一些摩擦,产生了一些负面声音,但中国的整体国际形象是正面的。 在“中国威胁论”问题上,近八成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程度的反驳、批驳或解释:47.1%的受访者赞同应该“针对其指责的内容,区别对待,或予以批驳,或予以解释”,比去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认为应该“毫不犹豫地给予反驳”的受访者比例为31.2%,比201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认为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比例为7.4%,比201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认为应“不予理睬”的受访者比例比2018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为8.6%。 “这体现出中国民众看待国际舆论的心态正变得日益理性与平和。这是一个积极趋势:一方面,对于恶意的污蔑造谣,我们要坚决回击;另一方面,对于善意的批评和有参考意义的言论,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接纳参考,或做出理性的解释。”张颐武表示,中国对外界的态度决不应是简单化的,需要不断探索更好的方式与平衡点。 值得一提的是,就“您最喜欢哪个国家”进行调查时,58.5%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相比去年上升18.6个百分点,中国也连续十年成为受访者最喜欢的国家,且远高于受访者选择喜欢其他国家的比例。并列第二的是俄罗斯和意大利,仅为4.7%;选择“美国”的比例为2.0%。在最想去的海外国家中,日本和瑞士排在前两位。想去加拿大的受访者相比去年下降幅度较大,从7.1%下降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