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kgg作者:杜海川world.huanqiu.comarticle“智能农业”在日本有喜有忧/e3pmh22ph/e3pmh2398【本报赴日本特派记者 杜海川】和农业大国中国相比,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但是其发达的农业技术以及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令全球惊叹。近几十年来,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日本被迫探索出一种减少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智能农业模式。《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随中日韩三国联合采访团一起赴日本调研农业,在这里,记者看到最先进的日本农业经营模式,也了解了其失败的教训。白天电脑种菜,晚上机器人守夜记者一行首站是日本静冈县磐田市的富士通“秋彩”智能农场。秋彩农场园区占地8.5万平方米,有12个足球场大。园内有很多高达6米的蔬菜大棚,外部是全玻璃结构。大棚顶部的钢架结构也非常少,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保证更大面积的光照。在进入其中一个种植彩椒的大棚前,记者被要求穿上塑料外套,戴上橡胶手套并进行鞋底和手部消毒。工作人员还提醒记者,不要用手碰植株,保证环境尽可能无菌。 走在一行行的植物中间,记者看到植株被栽培在专用的人工栽培土中,水、营养液以及二氧化碳等从底部经管道接入。彩椒的枝干沿着悬垂的钢丝不断长高,工作人员需要一种专门的升降车进入成排的植株中进行采摘。而大棚内的湿度和营养液的供应量,都由电脑控制。秋彩农场专务伊藤胜敏告诉记者,秋彩农场由日本知名IT企业富士通与一家农业金融企业以及磐田本地一家种子研发企业,在2016年共同合资建立。目前,秋彩农场已初步实现环境控制的高度自动化和作业管理的可视化。工作人员能够在主楼通过多个显示屏实时观测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日光照量等数据,实现远程操作和云数据化。日本台风多发,当台风来袭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开闭大棚的天窗。伊藤胜敏告诉记者,大棚夜间有自助机器人沿轨道行走,用LED灯等设备对植株进行监测,并形成光合作用彩色成像图,供工作人员调整温度、湿度等。“植物工厂”成投资热门离开静冈,记者一行来到千叶县一家植物工厂。所谓“植物工厂”,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在很短周期和很小空间内就可实现植物大批量生产,实现农作物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植物工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欧,却在日本得到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00多座植物工厂,其中一半在日本。在国立千叶大学园区被蔬菜大棚簇拥的一个二层小楼里,记者见到74岁的日本植物工厂研究会理事长古在丰树。古在对参观植物工厂的记者说,植物工厂是密闭的环境,工作人员通过一套千叶县独有的“成长管理系统”对蔬菜生长进行监控。蔬菜从开始种植到成苗需要约20天,在此基础上,再过十多天就可以收获。一个需要10个人管理的植物工厂大棚,一年能收获100万株蔬菜,销售1亿日元(约合584万元人民币)。在参观室,记者也见到供家庭和大学教学使用的小型植物工厂,大小同冰箱冷柜相当,还可以通过网络App和其他人建立联系。近些年,植物工厂已成为全球农业投资的热门对象。而投资增加的原因之一,据古在介绍,是LED灯在植物工厂的大规模使用。以往植物工厂的成本中,电费约占25%,LED灯使用之后带来电费大幅下降,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据了解,人工光型的植物工厂主要是生产各种蔬菜,研究人员则关心附加值更高的药材,例如当归等。在中国也有植物工厂专注于化妆品原材料的生产。日本农业的前车之鉴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日本一些植物工厂管理不善、七成盈利难,东芝等大企业纷纷撤资的消息。此前,很多日本农户为拿到政府高达70%的补贴,纷纷上马植物工厂。但由于不掌握相关技术,这些植物工厂在耗尽政府补贴之后,又接连倒闭。有评论称,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反面教材。对此,古在表示,目前在日本真正盈利的植物工厂大概占30%。但他认为,70%的植物工厂出现赤字并不值得惊讶,“媒体对新生事物的负面不应该过分渲染,50年前没有人认同大棚种植蔬菜,现在日本80%的西红柿和90%的草莓都在温室内种植”。除此之外,资金缺乏也是制约日本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古在丰树表示,因为投资不足,日本和韩国在植物工厂领域的发展处在危险状态。日本首富、日本软银集团CEO孙正义曾投资一家美国植物工厂引发热议,而中国LED企业三安集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在福建投建的世界最大规模植物工厂,也令古在丰树印象深刻。日本农民虽然有“绣花”般细致的耐心,但是日本农业企业长期存在“单打独斗”现象,也是制约其农业发展壮大的因素。伊藤胜敏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秋彩农场成立的初衷时就表示,以往日本的农业存在“指向单向性”,“研究就研究,生产就生产,流通就流通”。以日本农业育种模式为例,日本全国目前只有两家大型育种公司,许多小规模育种作坊培育的种子品质其实并不差,但是因为没有打通下游,所以附加值较低。▲15157236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潇环球时报151572360000011[]
【本报赴日本特派记者 杜海川】和农业大国中国相比,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但是其发达的农业技术以及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令全球惊叹。近几十年来,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日本被迫探索出一种减少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智能农业模式。《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随中日韩三国联合采访团一起赴日本调研农业,在这里,记者看到最先进的日本农业经营模式,也了解了其失败的教训。白天电脑种菜,晚上机器人守夜记者一行首站是日本静冈县磐田市的富士通“秋彩”智能农场。秋彩农场园区占地8.5万平方米,有12个足球场大。园内有很多高达6米的蔬菜大棚,外部是全玻璃结构。大棚顶部的钢架结构也非常少,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保证更大面积的光照。在进入其中一个种植彩椒的大棚前,记者被要求穿上塑料外套,戴上橡胶手套并进行鞋底和手部消毒。工作人员还提醒记者,不要用手碰植株,保证环境尽可能无菌。 走在一行行的植物中间,记者看到植株被栽培在专用的人工栽培土中,水、营养液以及二氧化碳等从底部经管道接入。彩椒的枝干沿着悬垂的钢丝不断长高,工作人员需要一种专门的升降车进入成排的植株中进行采摘。而大棚内的湿度和营养液的供应量,都由电脑控制。秋彩农场专务伊藤胜敏告诉记者,秋彩农场由日本知名IT企业富士通与一家农业金融企业以及磐田本地一家种子研发企业,在2016年共同合资建立。目前,秋彩农场已初步实现环境控制的高度自动化和作业管理的可视化。工作人员能够在主楼通过多个显示屏实时观测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日光照量等数据,实现远程操作和云数据化。日本台风多发,当台风来袭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开闭大棚的天窗。伊藤胜敏告诉记者,大棚夜间有自助机器人沿轨道行走,用LED灯等设备对植株进行监测,并形成光合作用彩色成像图,供工作人员调整温度、湿度等。“植物工厂”成投资热门离开静冈,记者一行来到千叶县一家植物工厂。所谓“植物工厂”,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在很短周期和很小空间内就可实现植物大批量生产,实现农作物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植物工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欧,却在日本得到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00多座植物工厂,其中一半在日本。在国立千叶大学园区被蔬菜大棚簇拥的一个二层小楼里,记者见到74岁的日本植物工厂研究会理事长古在丰树。古在对参观植物工厂的记者说,植物工厂是密闭的环境,工作人员通过一套千叶县独有的“成长管理系统”对蔬菜生长进行监控。蔬菜从开始种植到成苗需要约20天,在此基础上,再过十多天就可以收获。一个需要10个人管理的植物工厂大棚,一年能收获100万株蔬菜,销售1亿日元(约合584万元人民币)。在参观室,记者也见到供家庭和大学教学使用的小型植物工厂,大小同冰箱冷柜相当,还可以通过网络App和其他人建立联系。近些年,植物工厂已成为全球农业投资的热门对象。而投资增加的原因之一,据古在介绍,是LED灯在植物工厂的大规模使用。以往植物工厂的成本中,电费约占25%,LED灯使用之后带来电费大幅下降,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据了解,人工光型的植物工厂主要是生产各种蔬菜,研究人员则关心附加值更高的药材,例如当归等。在中国也有植物工厂专注于化妆品原材料的生产。日本农业的前车之鉴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日本一些植物工厂管理不善、七成盈利难,东芝等大企业纷纷撤资的消息。此前,很多日本农户为拿到政府高达70%的补贴,纷纷上马植物工厂。但由于不掌握相关技术,这些植物工厂在耗尽政府补贴之后,又接连倒闭。有评论称,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反面教材。对此,古在表示,目前在日本真正盈利的植物工厂大概占30%。但他认为,70%的植物工厂出现赤字并不值得惊讶,“媒体对新生事物的负面不应该过分渲染,50年前没有人认同大棚种植蔬菜,现在日本80%的西红柿和90%的草莓都在温室内种植”。除此之外,资金缺乏也是制约日本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古在丰树表示,因为投资不足,日本和韩国在植物工厂领域的发展处在危险状态。日本首富、日本软银集团CEO孙正义曾投资一家美国植物工厂引发热议,而中国LED企业三安集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在福建投建的世界最大规模植物工厂,也令古在丰树印象深刻。日本农民虽然有“绣花”般细致的耐心,但是日本农业企业长期存在“单打独斗”现象,也是制约其农业发展壮大的因素。伊藤胜敏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秋彩农场成立的初衷时就表示,以往日本的农业存在“指向单向性”,“研究就研究,生产就生产,流通就流通”。以日本农业育种模式为例,日本全国目前只有两家大型育种公司,许多小规模育种作坊培育的种子品质其实并不差,但是因为没有打通下游,所以附加值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