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jdA world.huanqiu.comarticle应对“天外来客” 只有各国协力建设新型搜索机制/e3pmh22ph/e3pmtj7gd这是2月15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拍摄的陨石在空中留下的轨迹。当日,陨石突袭车里雅宾斯克州,导致约1200人受伤,近3000座建筑物受损。新华社/美联今日视点它引发了一次与核爆炸相当的巨大冲击,但对于太空岩石来讲,这颗陨星居然还算太小,以至于预警网络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线报道,2月15日,一颗陨星滑落俄罗斯中西部地区。尽管陨石并没直接砸到人,但在影响最为严重的车里雅宾斯克州,冲击波震碎了无数玻璃窗,伤者逾千。而使此事件更为人瞩目的是,在16小时之后,小行星2012 DA14正“按预定计划”飞掠地球,尽管天文学家指出二者仅是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实际并不存在关联性,这两起事件还是引发了人们对“天外来星”可能造成危害的强烈担忧。是后知后觉也好,是后怕也罢,全球网民正在前所未有的关注地外天体袭击地球的相关种种。预警网络:有体积下限在俄陨星坠落事件中,人们最为不解的是:像这样一颗和地球撞了个满怀的家伙,在距地面20公里至30公里的空中爆炸解体,释放出相当于20颗原子弹的能量,威力实在不小。当时我们人类应对地外天体袭击的预警网络干什么去了?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国家危机情况管理中心主任索洛霍夫的回答是:“这颗陨星太小了,我们无法对其跟踪。”他不是在开玩笑。据英国《自然》杂志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全球性小行星观测望远镜网也未探测到这颗陨石。位于马萨诸塞州的追踪小行星中心主任蒂莫西斯帕尔表示,据他所知,他的中心亦没有提前发现陨石。位于德国的欧洲空间局下属空间碎片研究室负责人海纳克林克瑞德对此作出解释:“地外天体预警网络的确可以观测到那些具有潜在撞击地球危险的天体,但其设计之初,旨在发现较大的物体――直径在100米至1公里范围内。”而NASA的“太空卫士”项目,现已可以定位地球周边93%左右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并确认其中可能威胁地球的份子,但前提是小行星直径不小于1000米。而俄坠落陨星,直径是15米上下的。应对措施:拟建新型搜索机制目前,NASA旗下多台先进的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大型天体,而据俄罗斯安全问题专家称,俄美最先进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均无法探测到小行星的威胁,或只有大功率雷达才能监控到近地空间的异常。那么在陨星出现以后,可否临时对其采取拦截或击灭的手段呢?据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分析,现阶段不但追踪陨星有难度,拦截和击灭也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时至今日,应对空间天体撞地的几大对策――核武器爆破、导弹撞击使其变轨、绳索拖曳改变重心使其变轨、航天器登陆安置发动机使其变轨、发射太阳帆使其变轨等等,都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切实的施行,即便在可预见的未来,拦截系统恐怕也不会大规模应用。海纳克林克瑞德进一步解释称,如果陨石规模如此之小,岩石流星体的颜色又很深,在空间的背景下,实难提前发现。对于陨星在空中爆炸解体,以目前技术水平,亦无法做出预警。因而现阶段,“我们不得不忍受它。”他说。不过,据美国太空网最新消息称,搜索近地空间中红外波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发现具有潜在危险的小型天体,这种方式已获得许多科学家的认同。而一个由非营利性私人组织B612基金会建造、具有“红外眼”的太空望远镜――“哨兵”,计划将于2017年发射入轨,其任务执行期内以“红外眼”搜索约50万颗近地小行星,作为一个私人性质的深空观测站,能够为人类找出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具体方式是帮助研究人员绘制出一张前所未有的详尽、动态的太阳系内部地图,借此识别在数年或数十年后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太空岩石,给人类一个足够的时间进行小行星的“偏转”任务;同时,该地图也将为人类勘探和开采小行星提供最大的帮助。另据欧空局发言人称,地外天体袭击地球无疑属“全球挑战”,只有各国协力才能得获解决方案。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对建立一个更牢靠精准的小行星及地外天体搜索网表达了热情。除了灾害,天外来星还带来什么俄坠落陨星是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当流星体穿越大气层后还未灰飞烟灭,其“残骸”就是陨星,坠落地表即人们见到的陨石。天文学家们说:“每一次陨石落地,你都不知道其中包含些什么。”它在地球上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但在车里雅宾斯克州下跌的碎片,却可以告诉天文学家许多有关太阳系早期的信息;一些在太空中碰撞破碎开来的部分,让人们得以看到一个更大的太空岩石的内部核心;甚至,某种类型的陨石携带了地球上生命的关键元素,它可以告诉人类:我们自身是如何来到地球上的。尽管如此,可没人会感谢带来灾害的陨石。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撰文称,其实陨石坠落地球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它们大部分被燃烧殆尽,剩下来的都被海洋“消化了”――毕竟从覆盖面积来看,“地球”其实是颗“水球”;而像2012 DA14小行星这样和地球擦身而过的事件平均每几十就会发生一次,只不过距离远近不同,人们需严加防范那些可摧毁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高危级近地小行星。小行星和陨星二者几乎同时如此近距离光临地球非常罕见,且具有历史性。除了科研研究价值外,亦敲响了对人类加强太空领域探索和防御的警钟,其提醒着我们:地外空间的一点点变化,就可能影响我们辛苦建设的全部所有。1361129880000责编:王一科技日报136112988000011["9CaKrnJzj19","9CaKrnJziYS","9CaKrnJziED","9CaKrnJziC1","9CaKrnJziBd"]{"email":"王一@huanqiu.com","name":"王一"}
这是2月15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拍摄的陨石在空中留下的轨迹。当日,陨石突袭车里雅宾斯克州,导致约1200人受伤,近3000座建筑物受损。新华社/美联今日视点它引发了一次与核爆炸相当的巨大冲击,但对于太空岩石来讲,这颗陨星居然还算太小,以至于预警网络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线报道,2月15日,一颗陨星滑落俄罗斯中西部地区。尽管陨石并没直接砸到人,但在影响最为严重的车里雅宾斯克州,冲击波震碎了无数玻璃窗,伤者逾千。而使此事件更为人瞩目的是,在16小时之后,小行星2012 DA14正“按预定计划”飞掠地球,尽管天文学家指出二者仅是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实际并不存在关联性,这两起事件还是引发了人们对“天外来星”可能造成危害的强烈担忧。是后知后觉也好,是后怕也罢,全球网民正在前所未有的关注地外天体袭击地球的相关种种。预警网络:有体积下限在俄陨星坠落事件中,人们最为不解的是:像这样一颗和地球撞了个满怀的家伙,在距地面20公里至30公里的空中爆炸解体,释放出相当于20颗原子弹的能量,威力实在不小。当时我们人类应对地外天体袭击的预警网络干什么去了?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国家危机情况管理中心主任索洛霍夫的回答是:“这颗陨星太小了,我们无法对其跟踪。”他不是在开玩笑。据英国《自然》杂志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全球性小行星观测望远镜网也未探测到这颗陨石。位于马萨诸塞州的追踪小行星中心主任蒂莫西斯帕尔表示,据他所知,他的中心亦没有提前发现陨石。位于德国的欧洲空间局下属空间碎片研究室负责人海纳克林克瑞德对此作出解释:“地外天体预警网络的确可以观测到那些具有潜在撞击地球危险的天体,但其设计之初,旨在发现较大的物体――直径在100米至1公里范围内。”而NASA的“太空卫士”项目,现已可以定位地球周边93%左右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并确认其中可能威胁地球的份子,但前提是小行星直径不小于1000米。而俄坠落陨星,直径是15米上下的。应对措施:拟建新型搜索机制目前,NASA旗下多台先进的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大型天体,而据俄罗斯安全问题专家称,俄美最先进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均无法探测到小行星的威胁,或只有大功率雷达才能监控到近地空间的异常。那么在陨星出现以后,可否临时对其采取拦截或击灭的手段呢?据俄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分析,现阶段不但追踪陨星有难度,拦截和击灭也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时至今日,应对空间天体撞地的几大对策――核武器爆破、导弹撞击使其变轨、绳索拖曳改变重心使其变轨、航天器登陆安置发动机使其变轨、发射太阳帆使其变轨等等,都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切实的施行,即便在可预见的未来,拦截系统恐怕也不会大规模应用。海纳克林克瑞德进一步解释称,如果陨石规模如此之小,岩石流星体的颜色又很深,在空间的背景下,实难提前发现。对于陨星在空中爆炸解体,以目前技术水平,亦无法做出预警。因而现阶段,“我们不得不忍受它。”他说。不过,据美国太空网最新消息称,搜索近地空间中红外波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发现具有潜在危险的小型天体,这种方式已获得许多科学家的认同。而一个由非营利性私人组织B612基金会建造、具有“红外眼”的太空望远镜――“哨兵”,计划将于2017年发射入轨,其任务执行期内以“红外眼”搜索约50万颗近地小行星,作为一个私人性质的深空观测站,能够为人类找出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具体方式是帮助研究人员绘制出一张前所未有的详尽、动态的太阳系内部地图,借此识别在数年或数十年后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太空岩石,给人类一个足够的时间进行小行星的“偏转”任务;同时,该地图也将为人类勘探和开采小行星提供最大的帮助。另据欧空局发言人称,地外天体袭击地球无疑属“全球挑战”,只有各国协力才能得获解决方案。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对建立一个更牢靠精准的小行星及地外天体搜索网表达了热情。除了灾害,天外来星还带来什么俄坠落陨星是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当流星体穿越大气层后还未灰飞烟灭,其“残骸”就是陨星,坠落地表即人们见到的陨石。天文学家们说:“每一次陨石落地,你都不知道其中包含些什么。”它在地球上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但在车里雅宾斯克州下跌的碎片,却可以告诉天文学家许多有关太阳系早期的信息;一些在太空中碰撞破碎开来的部分,让人们得以看到一个更大的太空岩石的内部核心;甚至,某种类型的陨石携带了地球上生命的关键元素,它可以告诉人类:我们自身是如何来到地球上的。尽管如此,可没人会感谢带来灾害的陨石。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撰文称,其实陨石坠落地球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它们大部分被燃烧殆尽,剩下来的都被海洋“消化了”――毕竟从覆盖面积来看,“地球”其实是颗“水球”;而像2012 DA14小行星这样和地球擦身而过的事件平均每几十就会发生一次,只不过距离远近不同,人们需严加防范那些可摧毁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高危级近地小行星。小行星和陨星二者几乎同时如此近距离光临地球非常罕见,且具有历史性。除了科研研究价值外,亦敲响了对人类加强太空领域探索和防御的警钟,其提醒着我们:地外空间的一点点变化,就可能影响我们辛苦建设的全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