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vlQ world.huanqiu.comarticle揭秘全球黑客组织“匿名者” 多次黑掉美中情局/e3pmh22ph/e3pmtcesq黑客团体“匿名者”以攻击山达基教官网成名,又“黑”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日本索尼公司和英国《太阳报》网站,在一些网民眼里是叛逆英雄,在各国网络监管部门眼中却是“互联网恐怖组织”,去年更是成为一场声势浩大跨国打击行动的目标。英国《观察家报》寻访一些曝光的“匿名者”成员和研究黑客现象的专家,试图揭开这个号称世界最大黑客团体的神秘面纱。相继“见光”落网“匿名者”2008年对山达基教(又称科学教)发动网络战,吸引全世界视线。不过,直到去年这一团体针对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发动一系列攻击,才让各国执法部门“忍无可忍”,着手全球追捕行动。2011年,“匿名者”分支组织LulzSec大举出击:“黑”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闯入索尼公司数据库,泄露用户名及密码;为报复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纪录片批评“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篡改了PBS官网主页,代之以一篇关于已故说唱歌手图帕克·沙库尔的文章;在中东政治动荡时期,将突尼斯和埃及的政府网站“改头换面”;侵入英国有组织犯罪重案局网站;在《太阳报》网络版首页张贴“报道”:该报大老板、媒体大亨鲁珀特·默多克被发现“死于著名的树雕花园”。 最后这篇恶搞“新闻”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提供了线索,网名“树雕”的LulzSec成员、18岁的杰克·戴维斯在去年7月落网。他是LulzSec非正式公关总监,该团体借助“推特”发布的微博宣言妙语连珠广为传播,也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戴维斯在英国受到5项与黑客行为相关的罪名指控,缴纳保释金后获释,成为“匿名者”见光第一人。继戴维斯之后,一连串“匿名者”成员相继落网,成为网络世界重大新闻:19岁的瑞安·克利里、16岁的“Tflow”、27岁的杰里米·哈蒙德、25岁的退伍士兵瑞安·阿克罗伊德、19岁的达伦·马丁和19岁的唐查·奥加贝尔。最近一次抓捕发生在今年8月,美国亚利桑那州20岁男子雷纳尔多·里韦拉落网。今年3月,媒体披露“匿名者”遭瓦解的缘起:FBI去年6月找到了住在纽约的LulzSec重要成员“萨布”。“萨布”真名埃克托尔·蒙塞古尔,28岁,波多黎各移民,两个孩子的父亲。FBI策反成功,“萨布”成为线人,消失24小时后重新上线。“萨布”对自己失踪的解释漏洞百出,让其他成员心生疑虑。“我对他满腹疑心,但我太傻,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戴维斯说,“一帮联邦警察四处搜捕我,这是电影里才会发生的场景。”网络曾是一切戴维斯不担心被捕,部分原因是他住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设得兰群岛,与伦敦相比荒僻而闭塞。戴维斯是标准“宅男”,尽管在社交媒体上呼风唤雨,在现实中却几乎没有朋友。当他出现在法庭上时,大家发现这名黑客身形单薄、皮肤苍白,是顶着一头油腻乱发的大男孩。互联网曾是戴维斯生活的全部,“我现在知道的一切全从网上学到,我最怀念的是维基百科”。他童年坎坷,13岁时继父在事故中丧生,从此辍学。他的计算机技巧说不上高明,但他有高明的写作和沟通能力。他的这种才能从来没有在学校获得认可,“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一种资格证书”,但在网上,这种天赋足以让他成为受人崇拜的“树雕”。他分管LulzSec的推特账户,发布的最后一条宣言颇有先知意味:“你不能逮捕一种思想。”一个月后,一批警察冲进他的客厅,而后用一架包机把他押送到伦敦。那是他第一次涉足这一大都市,他说:“当时感觉就像去往未来。”《观察家报》记者卡萝尔·卡德瓦拉德约见戴维斯是在他被捕一年后,他依然纤瘦苍白,但健谈开朗。他受到“阴谋实施滥用计算机行为”的罪名指控,将作有罪辩护,定于明年4月出庭受审。他现在行动自由,但需配戴一只电子追踪器,每晚10时前必须回家。戴维斯如今唯一通信工具是一部旧式手机,令他自己也意外的是,他一点都不想念网络。“我内心其实感觉好多了。我的生活曾完全被互联网占据,总是在网上聊天或召集网友,此外一片空白。一年前,我就是那种嘟嘟囔囔、埋头走路的人。”戴维斯反思过去:“住在设得兰的时候,我不理解我们的行为对现实世界有什么影响。现在我经常到伦敦,多少明白世界确实在不停运转,躲在卧室不是个事。”只是感觉“好玩”LulzSec成员中有不少与戴维斯一样,家住在英国或爱尔兰偏远地区。《福布斯》杂志驻伦敦记者帕尔米·奥尔森今年6月在美国出版新书,揭秘“匿名者”代表的黑客世界。她在“匿名者”混迹的网上聊天室中发现,“不少人在讨论英国新闻、英国电视剧,打字是英式英语的拼写,可以看出他们是英国人”,而她为写书而接触的“匿名者”们多数“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像戴维斯一样,不少“匿名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聪明、才华出众,只因为生活闭塞,没有发挥才智的平台,才把网络当成出口。在一个搜索引擎搜不到的隐秘网络聊天室中,记者卡德瓦拉德与一个被捕却没有受到起诉的少年“匿名者”交谈。对方承认参与黑客行为幼稚、愚蠢、莽撞,“我造成很大损失,伤害很多无辜者,泄露数百万人的密码,让他们遭遇身份失窃的风险。这绝非正当行为,永远不是”。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那么做?“因为当时感觉好玩。”“好玩”是“匿名者”们共同的追求,嘲笑、讥讽、捉弄人、玩世不恭是“匿名者”圈子的流行文化。戴维斯猜想,这正是“匿名者”在英国有那么多追随者的原因,“匿名者”喜欢黑色幽默,与英式幽默特质相似。LulzSec组织名中的Lulz源于网络流行缩略语LOLs,意为大声笑。在奥尔森看来,让人们相信群体意识的力量是“匿名者”的最大“成就”。“匿名者”没有中心组织,没有正式会员制,只要你信仰“匿名者”,自认为是“匿名者”,那你就是“匿名者”。群体意识力量在“维基解密”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2010年,阿桑奇在“维基解密”公布美国保密外交文件后,网上支付公司“贝宝”等金融服务公司宣布不再接受给“维基解密”的捐赠汇款。当时“匿名者”聚集的聊天室爆满,一度有7000人登录上线,而平时通常最多1000人,超过3.5万人下载了“那个软件”。“那个软件”名为“低轨道离子加农炮”,使用者只需点几下鼠标,就能参与“黑客”攻击。利用这个软件,世界各地的“匿名者”追随者针对“贝宝”和维萨信用卡网站服务器发动了一场攻击。不过奥尔森说,真正成功“黑”了两家网站的其实是几个黑客,所谓群体意识力量只是“公关神话”。摒弃个人声名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科技文化教授加布丽埃拉·科尔曼从2008年“匿名者”攻击山达基教开始就关注这一黑客群体。当时网上流传一段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谈论他对山达基教信仰的视频,一群黑客开始针对山达基教“拍砖”。克鲁斯是山达基教这个被不少人视为“邪教”的宗教团体最知名的教友,那段视频原本是山达基教内部资料。山达基教会威胁起诉播放视频的所有网站,“匿名者”于是对山达基教会官网发起攻击。“匿名者”宣称,攻击目的是“对抗山达基教的洗脑,解救迷信该教的人”。攻击山达基教让“匿名者”意识到自身的数量优势,他们不仅在网上开战,还在线下组织全球示威。2008年2月10日,共计7000人在127座城市参加示威,“匿名者”进而演变成一股政治势力。示威者手举横幅,上书“我们是匿名者。我们是一个军团。我们不会宽恕,我们不会忘记。等着我们。”在科尔曼看来,“匿名者”反对主流社会推崇的几乎所有东西,摒弃追求个人声名,喜欢出风头或自称“匿名者”代言人的成员会遭驱逐。“他们几乎是社交媒体所代表的一切的极端对立面,夸张了匿名和隐私的重要性,因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都正在迅速遭受侵蚀。”这是戴维斯在网上的“自信”源泉:没有人知道他是个孩子。“每个人私底下都知道其他成员是孤独的怪人,但我们都忽略这一点,我们都在玩这个匿名者游戏,在里面大家都是打不败的匿名者。”戴维斯可能面临几年监禁,但他似乎不介意,甚至有所期待:“人家说监狱不好,但我和电脑一起在卧室里住了好多年,坐牢不会比这更差。我就想赶快服刑,在牢里接受教育,我想得到真正好的教育。”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是他不会被引渡到美国,因为他在那里同样受到起诉。美国对黑客行为处罚严厉,在那里受审的“匿名者”可能被判最长20年监禁。相对而言,在爱尔兰落网的“匿名者”没有受到起诉。尽管黑客已是全球现象,各国对网络执法还没有达成共识。律师让戴维斯看了数百页自己的聊天记录,曾经的热血沸腾如今并不让他得意:“我就想,这个叫‘树雕’的家伙是什么人?简直满口废话。我们原本是想干点好玩的事,有政治意义的事,有理想信念的事,结果弄得一片狼藉。”相关链接“匿名者”在行动惩罚说谎对象“匿名者”第一次集体行动的打击对象是网络安全公司HBGarY的首席执行官巴尔,起因是巴尔宣称已经成功渗透“匿名者”团体,知道谁是核心成员。为惩罚他的谎言,“匿名者”破解他的电子邮箱密码,将他的4万封邮件发布到网上供网民下载。2008年9月,“匿名者”成员侵入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主持人奥赖利的个人网站,窃取邮件地址、密码和家庭地址,发动两轮“拒绝服务”攻击。支援“维基解密”2010年12月,“匿名者”开始攻击与“维基解密”网站及其创始人阿桑奇发生争论的组织和个人。在“匿名者”攻击之下,那些与“维基解密”断绝往来的公司网站要么关闭,要么运行速度放缓,包括万事达、维萨和贝宝等。所有受攻击的公司都说它们的系统没有受到影响,贝宝公司称攻击在短时间内令支付速度变慢,但并不严重。攻击索尼网站2011年4月,“匿名者”针对索尼公司网站发起“拒绝服务”攻击,随后索尼公司网络系统出现中断,通过索尼在线游戏服务P1aYStation玩在线视频游戏的约1亿用户的姓名、出生日期及其他个人资料被盗,索尼被迫将P1aYStation在线网络关闭了近一个月。据索尼估计,包括安全强化费用在内,这次攻击造成了1.71亿美元损失。宣布“脸谱”末日“匿名者”在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传一段视频,宣称将让2011年11月5日成为著名社交网站“脸谱”的末日。“匿名者”在视频中指责“脸谱”破坏用户隐私,宣称将毁掉“脸谱”所有数据,并提醒“脸谱”用户及时下载个人信息。“黑”中情局网站2012年2月10日,“匿名者”3次大显身手,其中一次行动还令美国中情局网站瘫痪长达数小时。事后“匿名者”在“推特”上写道“行动告成”,这句话是美国特种部队队员用来汇报成功歼敌后的暗号。曝光“影子中情局”2012年2月27日,“匿名者”将美国一家全球安全智库的500万份电子邮件的第一批公之于世。这些邮件的日期从2004年7月直到2011年12月,揭示了这家被称为“影子中情局”的美国战略预测公司的运作秘密。28日,“维基解密”网站继续公开了一些从美国战略预测公司电子邮件中获取的信息,其中包括“基地”组织头目拉丹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联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病情推断,内容再次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当人们猜测“维基解密”如何获取这些邮件时,“匿名者”主动承认是他们给了“维基解密”这些邮件。沈敏1351237140000责编:张阳新民晚报135123714000011["9CaKrnJxtIb","9CaKrnJxr2l","9CaKrnJxqV3","9CaKrnJxqUQ"]{"email":"zhangyang@huanqiu.com","name":"张阳"}
黑客团体“匿名者”以攻击山达基教官网成名,又“黑”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日本索尼公司和英国《太阳报》网站,在一些网民眼里是叛逆英雄,在各国网络监管部门眼中却是“互联网恐怖组织”,去年更是成为一场声势浩大跨国打击行动的目标。英国《观察家报》寻访一些曝光的“匿名者”成员和研究黑客现象的专家,试图揭开这个号称世界最大黑客团体的神秘面纱。相继“见光”落网“匿名者”2008年对山达基教(又称科学教)发动网络战,吸引全世界视线。不过,直到去年这一团体针对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发动一系列攻击,才让各国执法部门“忍无可忍”,着手全球追捕行动。2011年,“匿名者”分支组织LulzSec大举出击:“黑”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闯入索尼公司数据库,泄露用户名及密码;为报复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纪录片批评“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篡改了PBS官网主页,代之以一篇关于已故说唱歌手图帕克·沙库尔的文章;在中东政治动荡时期,将突尼斯和埃及的政府网站“改头换面”;侵入英国有组织犯罪重案局网站;在《太阳报》网络版首页张贴“报道”:该报大老板、媒体大亨鲁珀特·默多克被发现“死于著名的树雕花园”。 最后这篇恶搞“新闻”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提供了线索,网名“树雕”的LulzSec成员、18岁的杰克·戴维斯在去年7月落网。他是LulzSec非正式公关总监,该团体借助“推特”发布的微博宣言妙语连珠广为传播,也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戴维斯在英国受到5项与黑客行为相关的罪名指控,缴纳保释金后获释,成为“匿名者”见光第一人。继戴维斯之后,一连串“匿名者”成员相继落网,成为网络世界重大新闻:19岁的瑞安·克利里、16岁的“Tflow”、27岁的杰里米·哈蒙德、25岁的退伍士兵瑞安·阿克罗伊德、19岁的达伦·马丁和19岁的唐查·奥加贝尔。最近一次抓捕发生在今年8月,美国亚利桑那州20岁男子雷纳尔多·里韦拉落网。今年3月,媒体披露“匿名者”遭瓦解的缘起:FBI去年6月找到了住在纽约的LulzSec重要成员“萨布”。“萨布”真名埃克托尔·蒙塞古尔,28岁,波多黎各移民,两个孩子的父亲。FBI策反成功,“萨布”成为线人,消失24小时后重新上线。“萨布”对自己失踪的解释漏洞百出,让其他成员心生疑虑。“我对他满腹疑心,但我太傻,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戴维斯说,“一帮联邦警察四处搜捕我,这是电影里才会发生的场景。”网络曾是一切戴维斯不担心被捕,部分原因是他住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设得兰群岛,与伦敦相比荒僻而闭塞。戴维斯是标准“宅男”,尽管在社交媒体上呼风唤雨,在现实中却几乎没有朋友。当他出现在法庭上时,大家发现这名黑客身形单薄、皮肤苍白,是顶着一头油腻乱发的大男孩。互联网曾是戴维斯生活的全部,“我现在知道的一切全从网上学到,我最怀念的是维基百科”。他童年坎坷,13岁时继父在事故中丧生,从此辍学。他的计算机技巧说不上高明,但他有高明的写作和沟通能力。他的这种才能从来没有在学校获得认可,“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一种资格证书”,但在网上,这种天赋足以让他成为受人崇拜的“树雕”。他分管LulzSec的推特账户,发布的最后一条宣言颇有先知意味:“你不能逮捕一种思想。”一个月后,一批警察冲进他的客厅,而后用一架包机把他押送到伦敦。那是他第一次涉足这一大都市,他说:“当时感觉就像去往未来。”《观察家报》记者卡萝尔·卡德瓦拉德约见戴维斯是在他被捕一年后,他依然纤瘦苍白,但健谈开朗。他受到“阴谋实施滥用计算机行为”的罪名指控,将作有罪辩护,定于明年4月出庭受审。他现在行动自由,但需配戴一只电子追踪器,每晚10时前必须回家。戴维斯如今唯一通信工具是一部旧式手机,令他自己也意外的是,他一点都不想念网络。“我内心其实感觉好多了。我的生活曾完全被互联网占据,总是在网上聊天或召集网友,此外一片空白。一年前,我就是那种嘟嘟囔囔、埋头走路的人。”戴维斯反思过去:“住在设得兰的时候,我不理解我们的行为对现实世界有什么影响。现在我经常到伦敦,多少明白世界确实在不停运转,躲在卧室不是个事。”只是感觉“好玩”LulzSec成员中有不少与戴维斯一样,家住在英国或爱尔兰偏远地区。《福布斯》杂志驻伦敦记者帕尔米·奥尔森今年6月在美国出版新书,揭秘“匿名者”代表的黑客世界。她在“匿名者”混迹的网上聊天室中发现,“不少人在讨论英国新闻、英国电视剧,打字是英式英语的拼写,可以看出他们是英国人”,而她为写书而接触的“匿名者”们多数“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像戴维斯一样,不少“匿名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聪明、才华出众,只因为生活闭塞,没有发挥才智的平台,才把网络当成出口。在一个搜索引擎搜不到的隐秘网络聊天室中,记者卡德瓦拉德与一个被捕却没有受到起诉的少年“匿名者”交谈。对方承认参与黑客行为幼稚、愚蠢、莽撞,“我造成很大损失,伤害很多无辜者,泄露数百万人的密码,让他们遭遇身份失窃的风险。这绝非正当行为,永远不是”。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那么做?“因为当时感觉好玩。”“好玩”是“匿名者”们共同的追求,嘲笑、讥讽、捉弄人、玩世不恭是“匿名者”圈子的流行文化。戴维斯猜想,这正是“匿名者”在英国有那么多追随者的原因,“匿名者”喜欢黑色幽默,与英式幽默特质相似。LulzSec组织名中的Lulz源于网络流行缩略语LOLs,意为大声笑。在奥尔森看来,让人们相信群体意识的力量是“匿名者”的最大“成就”。“匿名者”没有中心组织,没有正式会员制,只要你信仰“匿名者”,自认为是“匿名者”,那你就是“匿名者”。群体意识力量在“维基解密”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2010年,阿桑奇在“维基解密”公布美国保密外交文件后,网上支付公司“贝宝”等金融服务公司宣布不再接受给“维基解密”的捐赠汇款。当时“匿名者”聚集的聊天室爆满,一度有7000人登录上线,而平时通常最多1000人,超过3.5万人下载了“那个软件”。“那个软件”名为“低轨道离子加农炮”,使用者只需点几下鼠标,就能参与“黑客”攻击。利用这个软件,世界各地的“匿名者”追随者针对“贝宝”和维萨信用卡网站服务器发动了一场攻击。不过奥尔森说,真正成功“黑”了两家网站的其实是几个黑客,所谓群体意识力量只是“公关神话”。摒弃个人声名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科技文化教授加布丽埃拉·科尔曼从2008年“匿名者”攻击山达基教开始就关注这一黑客群体。当时网上流传一段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谈论他对山达基教信仰的视频,一群黑客开始针对山达基教“拍砖”。克鲁斯是山达基教这个被不少人视为“邪教”的宗教团体最知名的教友,那段视频原本是山达基教内部资料。山达基教会威胁起诉播放视频的所有网站,“匿名者”于是对山达基教会官网发起攻击。“匿名者”宣称,攻击目的是“对抗山达基教的洗脑,解救迷信该教的人”。攻击山达基教让“匿名者”意识到自身的数量优势,他们不仅在网上开战,还在线下组织全球示威。2008年2月10日,共计7000人在127座城市参加示威,“匿名者”进而演变成一股政治势力。示威者手举横幅,上书“我们是匿名者。我们是一个军团。我们不会宽恕,我们不会忘记。等着我们。”在科尔曼看来,“匿名者”反对主流社会推崇的几乎所有东西,摒弃追求个人声名,喜欢出风头或自称“匿名者”代言人的成员会遭驱逐。“他们几乎是社交媒体所代表的一切的极端对立面,夸张了匿名和隐私的重要性,因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都正在迅速遭受侵蚀。”这是戴维斯在网上的“自信”源泉:没有人知道他是个孩子。“每个人私底下都知道其他成员是孤独的怪人,但我们都忽略这一点,我们都在玩这个匿名者游戏,在里面大家都是打不败的匿名者。”戴维斯可能面临几年监禁,但他似乎不介意,甚至有所期待:“人家说监狱不好,但我和电脑一起在卧室里住了好多年,坐牢不会比这更差。我就想赶快服刑,在牢里接受教育,我想得到真正好的教育。”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是他不会被引渡到美国,因为他在那里同样受到起诉。美国对黑客行为处罚严厉,在那里受审的“匿名者”可能被判最长20年监禁。相对而言,在爱尔兰落网的“匿名者”没有受到起诉。尽管黑客已是全球现象,各国对网络执法还没有达成共识。律师让戴维斯看了数百页自己的聊天记录,曾经的热血沸腾如今并不让他得意:“我就想,这个叫‘树雕’的家伙是什么人?简直满口废话。我们原本是想干点好玩的事,有政治意义的事,有理想信念的事,结果弄得一片狼藉。”相关链接“匿名者”在行动惩罚说谎对象“匿名者”第一次集体行动的打击对象是网络安全公司HBGarY的首席执行官巴尔,起因是巴尔宣称已经成功渗透“匿名者”团体,知道谁是核心成员。为惩罚他的谎言,“匿名者”破解他的电子邮箱密码,将他的4万封邮件发布到网上供网民下载。2008年9月,“匿名者”成员侵入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主持人奥赖利的个人网站,窃取邮件地址、密码和家庭地址,发动两轮“拒绝服务”攻击。支援“维基解密”2010年12月,“匿名者”开始攻击与“维基解密”网站及其创始人阿桑奇发生争论的组织和个人。在“匿名者”攻击之下,那些与“维基解密”断绝往来的公司网站要么关闭,要么运行速度放缓,包括万事达、维萨和贝宝等。所有受攻击的公司都说它们的系统没有受到影响,贝宝公司称攻击在短时间内令支付速度变慢,但并不严重。攻击索尼网站2011年4月,“匿名者”针对索尼公司网站发起“拒绝服务”攻击,随后索尼公司网络系统出现中断,通过索尼在线游戏服务P1aYStation玩在线视频游戏的约1亿用户的姓名、出生日期及其他个人资料被盗,索尼被迫将P1aYStation在线网络关闭了近一个月。据索尼估计,包括安全强化费用在内,这次攻击造成了1.71亿美元损失。宣布“脸谱”末日“匿名者”在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传一段视频,宣称将让2011年11月5日成为著名社交网站“脸谱”的末日。“匿名者”在视频中指责“脸谱”破坏用户隐私,宣称将毁掉“脸谱”所有数据,并提醒“脸谱”用户及时下载个人信息。“黑”中情局网站2012年2月10日,“匿名者”3次大显身手,其中一次行动还令美国中情局网站瘫痪长达数小时。事后“匿名者”在“推特”上写道“行动告成”,这句话是美国特种部队队员用来汇报成功歼敌后的暗号。曝光“影子中情局”2012年2月27日,“匿名者”将美国一家全球安全智库的500万份电子邮件的第一批公之于世。这些邮件的日期从2004年7月直到2011年12月,揭示了这家被称为“影子中情局”的美国战略预测公司的运作秘密。28日,“维基解密”网站继续公开了一些从美国战略预测公司电子邮件中获取的信息,其中包括“基地”组织头目拉丹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联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病情推断,内容再次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当人们猜测“维基解密”如何获取这些邮件时,“匿名者”主动承认是他们给了“维基解密”这些邮件。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