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0KM作者:王昭world.huanqiu.comarticle随笔:回望卢梭/e3pmh22ph/e3pn61ka0新华网日内瓦6月28日电(记者王昭)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生于日内瓦。300年后的这一天,人们在他的出生地追忆他的人生,重读他的著作,感受他的力量,回望敢于独立思考、轻视机械教条、追求自由平等的卢梭。“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拥有的这一切荣誉和称号,是从“学徒、教师、跟班、秘书、乐谱抄写员”等的经历中得来的。卢梭自幼失母,父亲是个受教育良好的钟表匠。他五六岁起和父亲一起读书,常手不释卷。不过,父亲在他10岁时迁居,遗他于亲戚篱下,卢梭自己15岁时也离开了日内瓦。卢梭在青少年时代自谋生计、游学,目睹和亲历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与不公。卢梭因此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国家政府不应只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应着眼于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社会的平等。并非革命者的卢梭去世11年后,《社会契约论》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圣经”。 作为教育家,在《爱弥儿》中,卢梭阐述自己对教育的观点。他强调重视对儿童情感的教育,强调“回归自然”,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书本知识。卢梭并非道德高尚的完人。他弃5个亲生子女于巴黎的救济院,导致他的姓氏在身后无人继承,也为他在思想界的对手提供了诟病他私生活的证据。不过,卢梭也善于自省,在《忏悔录》中,卢梭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善与恶、灵魂与心迹展示给世人,呈现了无比的真诚。卢梭还是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村里的预言家》曾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偏爱。今天,卢梭甚至被欧洲生态主义者视为先驱,因他在作品中不仅描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更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卢梭的国籍一直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卢梭30多岁起长期居住巴黎,也曾因其“异端”思想一度被禁止进入法国。他被奉为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并于死去16年后进驻巴黎先贤祠。人们习惯上把卢梭当成法国人。在卢梭生活的时代,日内瓦是一个独立的小共和国。卢梭一生都以“日内瓦公民”自居,这可见于他诸多著作上的署名。在他有生之年,日内瓦对卢梭毫无厚待。他的成就在家乡遭人贬低,著作曾被堆在市政厅门口焚烧。如今,日内瓦和全瑞士都以卢梭为荣,瑞士人常以他的名字、著作命名学校、街道,瑞士人说,“要将瑞士亏欠卢梭的一切还给卢梭”。1340856649000责编:haina新华网134085664900011[]{"email":"haina@huanqiu.com","name":"haina"}
新华网日内瓦6月28日电(记者王昭)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生于日内瓦。300年后的这一天,人们在他的出生地追忆他的人生,重读他的著作,感受他的力量,回望敢于独立思考、轻视机械教条、追求自由平等的卢梭。“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拥有的这一切荣誉和称号,是从“学徒、教师、跟班、秘书、乐谱抄写员”等的经历中得来的。卢梭自幼失母,父亲是个受教育良好的钟表匠。他五六岁起和父亲一起读书,常手不释卷。不过,父亲在他10岁时迁居,遗他于亲戚篱下,卢梭自己15岁时也离开了日内瓦。卢梭在青少年时代自谋生计、游学,目睹和亲历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与不公。卢梭因此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国家政府不应只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应着眼于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社会的平等。并非革命者的卢梭去世11年后,《社会契约论》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圣经”。 作为教育家,在《爱弥儿》中,卢梭阐述自己对教育的观点。他强调重视对儿童情感的教育,强调“回归自然”,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书本知识。卢梭并非道德高尚的完人。他弃5个亲生子女于巴黎的救济院,导致他的姓氏在身后无人继承,也为他在思想界的对手提供了诟病他私生活的证据。不过,卢梭也善于自省,在《忏悔录》中,卢梭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善与恶、灵魂与心迹展示给世人,呈现了无比的真诚。卢梭还是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村里的预言家》曾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偏爱。今天,卢梭甚至被欧洲生态主义者视为先驱,因他在作品中不仅描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更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卢梭的国籍一直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卢梭30多岁起长期居住巴黎,也曾因其“异端”思想一度被禁止进入法国。他被奉为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并于死去16年后进驻巴黎先贤祠。人们习惯上把卢梭当成法国人。在卢梭生活的时代,日内瓦是一个独立的小共和国。卢梭一生都以“日内瓦公民”自居,这可见于他诸多著作上的署名。在他有生之年,日内瓦对卢梭毫无厚待。他的成就在家乡遭人贬低,著作曾被堆在市政厅门口焚烧。如今,日内瓦和全瑞士都以卢梭为荣,瑞士人常以他的名字、著作命名学校、街道,瑞士人说,“要将瑞士亏欠卢梭的一切还给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