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0B2作者:乔恩·米查world.huanqiu.comarticle美刊:“美国梦”的升起和陨落/e3pmh22ph/e3pn61ka0原编者按 这篇文章不仅是关于美国梦理念的历史,而且解释了这一梦想或许正在褪色的原因。当我们开始一场势均力敌的总统角逐之际,你可以声称竞争的实质在于哪一个候选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美国梦仍然可行的感觉。从许多方面来看,如何使政府更好地为我们所有人服务就是这一场总统选举的本质所在,而这也就是我们都希望能够实现的美国梦。———《时代》周刊主编理查德·施滕格尔【美国《时代》周刊7月2日一期(提前出版)文章】题:美国梦的历史(作者乔恩·米查)勤劳守法的人们将获得较为安逸的生活,而他们的后人也会有更为殷实的未来,这样的老生常谈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悖论。民主资本主义的大敌———经济不平等———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正在加剧。失业率高得令人沮丧。国家长期的财政健康岌岌可危,美国的政治制度———即托马斯·杰斐逊所谓“世界最美好的希望”的引擎———没有显示出提供当前问题解决方案的任何迹象。艰难时期的远大期望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的。1931年5月1日,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完成了对自己最新著作序言的最后润色。当时国家处在历史上一个奇怪的时刻。尽管1929年的暴跌已经预示了将要持续多年的大萧条的开始,但人们还是存在一种进取和实现潜力的情绪。 艰难时期的远大期望,这个时刻符合亚当斯在他所著《美国的史诗》一书中提出的命题。正是这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使一个词组变得家喻户晓。亚当斯写道,他书中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这种认为明天将会比今天更好的信念由来已久,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亚当斯写道:“这种梦想或希望,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了。”新鲜的是亚当斯所使用的具体措辞:美国梦。从约翰·温思罗普以及清教徒对新世界实实在在的“山巅之城”的寻找,到本杰明·富兰克林“通向财富的道路”警句,再到霍雷肖·阿尔杰和他戏剧中希望改善社会地位的小人物,亚当斯的这一措辞曾经———而且现在仍然———体现着美国经验的最深刻根源。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梦想着个人和国家的进步。富兰克林·D·罗斯福就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希望和梦想的实践者之一。他在晚年回忆起自己母校格罗顿学校的校长恩迪科特·皮博迪说过的话。皮博迪曾对他说:“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们跃上高峰,而接下来一切会发生逆转,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要记住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文明的趋势是永远向前的。如果在数百年的高峰和低谷中间画一条线,那么它总是保持向上的走势。”罗斯福在1945年冬天发表最后一次总统就职演说时引用了这段话。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的国力和繁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总体而言,战后时代的美国人过上了亚当斯在暴跌阴影下曾描绘过的那种“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不管是谁站出来发表2013年总统就职演说,他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梦想遭遇沉重经济和文化压力的国家。简单地说,我们的时代处在危机中。美国梦可能正在悄悄溜走。我们以前曾经战胜过这样的挑战。要想重拾美国梦,就需要知道它的起源、它何以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以及它为什么如此重要。这一个理念是否拥有光明的前途,是美国人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追求自由和繁荣之梦上帝和黄金的梦想造就了美国。16世纪和17世纪的探索者寻求的是财富;虔诚的新教徒则前来寻求宗教自由。1630年,信徒约翰·温思罗普写下了一篇把美国影射为“山巅之城”的布道文,明确地把新世界同耶稣著名的山顶布道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从最初就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在白人定居者创业和梦想的时候,有色人种却遭受着一个为自由的扩张而自豪的新兴国度的征服与剥削。在把曾经推动了新世界的发现及早期岁月的美国梦写成法律的时候,18世纪70年代与英国决裂并建立新国家的英国移民们发现,奴隶制是个棘手的东西,但并非无法克服。杰斐逊1776年夏天在费城起草《独立宣言》时提出人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的思想,并以此作为美国立国之本。他把“希望”作为国家这部戏剧的中心思想。美国梦是关于自由和繁荣的梦想,但也是关于逃避和再创造的梦想。马克·吐温知道这一点。《哈克贝里·芬恩历险记》并没有回避美国生活中的种族主义和贪婪。如果说存在任何救赎的话,那就是偶尔出现的友爱和人道时刻。在这部小说的结尾处,奴隶吉姆获得了自由,哈克决定“投奔自由州”———这体现了一种永恒的美国式本能,是美国梦的精髓所在。西部的神话也是美国的神话: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投奔自由州,创造幸福的新生活。随着美国日益成熟,个人能够穿越千山万水一路向前这一信念的诱惑力也变得更加强烈。我们的政治重心一直在从东向西移动(实际上也在从北向南移动)。尽管1890年的人口普查宣称边疆地区已经不复存在,但收拾行装追求幸福生活的想法从未消退。政府让梦想成为可能不过在这个关于美国粗犷的个人主义故事的平民版本中缺少了一个角色:政府。正是政府使得个人的崛起成为可能。美国人从来都不愿意承认,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部门的机构,一直是使私营部门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鉴于独立战争的起源是反抗税收和反对遥远的权威,这种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并不完全站得住脚。林肯在整整150年前签署的《太平洋铁路法》和《宅地法》利用政府的权力在西部殖民。联邦政府通过铁路立法支持修建一条横跨大陆的铁路,这一巨大的工程对于整合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宅地法案使定居者可以把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小块农田据为己有,从而使新的生活成为可能。《莫里尔法》通过政府赠地设立大学,从而使全国各地的许多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进步时代”的立法通过使妇女获得选举权和举行参议员直选,给工业时代的冷漠注入了一些人性,并带来了权力的民主化。然而,兴盛的繁荣被证明是短命的,尾随而至的是罗斯福时代和他的“新政”。罗斯福决心要捍卫由杰斐逊和杰克逊所创建、并由林肯所拯救的世界。战争的剧变把美国提升至帝国地位,并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经济繁荣。战争终结了大萧条,但是“新政”为美国梦增添了新的意义:对政府在促进个人生活方面发挥作用的广泛期望。在希特勒和日本帝国被打败之后,美国梦重新燃起。通过《士兵安置法案》、住房贷款和抵押贷款利息的减免,以及州际铁路、公路的修建和冷战期间的防务开支,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美国人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甚至还包括那些被长期排除在外的人。引入瞩目的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民权运动被纳入美国梦语汇的框架中。当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挺身而出,向参加“向华盛顿进军”行动的人群发表演讲时,他表示自己对没有种族界限的美国的梦想“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他只是呼吁让美国黑人获得对大多数美国白人来说已经理所当然的正当生活方式:以“品德的优劣”来作为对人评判的标准。贫富差距使梦想虚幻这是一个熟悉的故事:种族歧视死亡之际,也正是许多白人认为美国梦陷入绝境的时候。原先多半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受到威胁。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似乎无能为力,在国内问题上没有立场。到1967年底,专栏作家约瑟夫·克拉夫特让“美国中产阶级”一词在政治圈中流行起来。理查德·尼克松称这些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从上世纪30年代幸存下来的美国梦险些在60年代被葬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是不平衡的。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表明,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美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虚幻了。经济公平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有些梦想实现了,有些则没有。不过,结果的公平与机会的公平不是一回事,而机会的公平才是美国理想的核心。亚当斯在《美国的史诗》一书中写道:“这个梦想在此得到了比其他任何地方更为充分的实现,尽管我们自己还存在着极不完美之处。”里根谈到美国的机遇时曾经滔滔不绝,比尔·克林顿也是如此。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却都来自美国的中产阶级———这个阶级可以让一个嗜酒的皮鞋推销员的儿子(里根)和同样嗜酒的汽车推销员的继子(克林顿)当上总统。当奥巴马或罗姆尼试图重建中产阶级的基石时,把里根和克林顿两人的政治遗产放在一起学习将会有所教益。里根和克林顿都不是教条主义者:他们相信个人创造生活和就业的能力。里根认为政府是问题所在,但他没有下力气解散政府。克林顿声称“大政府”时代将会结束,但当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推动的繁荣创造出空前的过剩时,他仍然把国家置于政治中心。不管他们的政敌如何坚持,奥巴马和罗姆尼也都不是教条主义者。今年新总统当选之时,关于救助和培育中产阶级的具体设想,似乎不会有总体经济的现状和前景来得重要。美国梦最基本的要求是就业。能说服足够多的选民相信自己而不是对方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候选人将获胜。他们两人都将谈论美国梦,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客能够恢复我们的父亲母亲曾拥有的那种信念。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越是张开双臂,我们就越强大。当我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分享梦想的时候,我们的梦想就会更有力量。而我们是唯一可以为美国梦一代代延续下去创造氛围的国家。亚当斯曾在1931年写道:“如果要让美国梦成真并长伴我们,那么这件事归根到底将取决于人民自己。”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未经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文本。)1340849457000责编:haina新华国际134084945700011[]{"email":"haina@huanqiu.com","name":"haina"}
原编者按 这篇文章不仅是关于美国梦理念的历史,而且解释了这一梦想或许正在褪色的原因。当我们开始一场势均力敌的总统角逐之际,你可以声称竞争的实质在于哪一个候选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美国梦仍然可行的感觉。从许多方面来看,如何使政府更好地为我们所有人服务就是这一场总统选举的本质所在,而这也就是我们都希望能够实现的美国梦。———《时代》周刊主编理查德·施滕格尔【美国《时代》周刊7月2日一期(提前出版)文章】题:美国梦的历史(作者乔恩·米查)勤劳守法的人们将获得较为安逸的生活,而他们的后人也会有更为殷实的未来,这样的老生常谈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悖论。民主资本主义的大敌———经济不平等———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正在加剧。失业率高得令人沮丧。国家长期的财政健康岌岌可危,美国的政治制度———即托马斯·杰斐逊所谓“世界最美好的希望”的引擎———没有显示出提供当前问题解决方案的任何迹象。艰难时期的远大期望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的。1931年5月1日,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完成了对自己最新著作序言的最后润色。当时国家处在历史上一个奇怪的时刻。尽管1929年的暴跌已经预示了将要持续多年的大萧条的开始,但人们还是存在一种进取和实现潜力的情绪。 艰难时期的远大期望,这个时刻符合亚当斯在他所著《美国的史诗》一书中提出的命题。正是这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使一个词组变得家喻户晓。亚当斯写道,他书中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这种认为明天将会比今天更好的信念由来已久,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亚当斯写道:“这种梦想或希望,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了。”新鲜的是亚当斯所使用的具体措辞:美国梦。从约翰·温思罗普以及清教徒对新世界实实在在的“山巅之城”的寻找,到本杰明·富兰克林“通向财富的道路”警句,再到霍雷肖·阿尔杰和他戏剧中希望改善社会地位的小人物,亚当斯的这一措辞曾经———而且现在仍然———体现着美国经验的最深刻根源。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梦想着个人和国家的进步。富兰克林·D·罗斯福就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希望和梦想的实践者之一。他在晚年回忆起自己母校格罗顿学校的校长恩迪科特·皮博迪说过的话。皮博迪曾对他说:“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们跃上高峰,而接下来一切会发生逆转,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要记住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文明的趋势是永远向前的。如果在数百年的高峰和低谷中间画一条线,那么它总是保持向上的走势。”罗斯福在1945年冬天发表最后一次总统就职演说时引用了这段话。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的国力和繁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总体而言,战后时代的美国人过上了亚当斯在暴跌阴影下曾描绘过的那种“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不管是谁站出来发表2013年总统就职演说,他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梦想遭遇沉重经济和文化压力的国家。简单地说,我们的时代处在危机中。美国梦可能正在悄悄溜走。我们以前曾经战胜过这样的挑战。要想重拾美国梦,就需要知道它的起源、它何以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以及它为什么如此重要。这一个理念是否拥有光明的前途,是美国人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追求自由和繁荣之梦上帝和黄金的梦想造就了美国。16世纪和17世纪的探索者寻求的是财富;虔诚的新教徒则前来寻求宗教自由。1630年,信徒约翰·温思罗普写下了一篇把美国影射为“山巅之城”的布道文,明确地把新世界同耶稣著名的山顶布道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从最初就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在白人定居者创业和梦想的时候,有色人种却遭受着一个为自由的扩张而自豪的新兴国度的征服与剥削。在把曾经推动了新世界的发现及早期岁月的美国梦写成法律的时候,18世纪70年代与英国决裂并建立新国家的英国移民们发现,奴隶制是个棘手的东西,但并非无法克服。杰斐逊1776年夏天在费城起草《独立宣言》时提出人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的思想,并以此作为美国立国之本。他把“希望”作为国家这部戏剧的中心思想。美国梦是关于自由和繁荣的梦想,但也是关于逃避和再创造的梦想。马克·吐温知道这一点。《哈克贝里·芬恩历险记》并没有回避美国生活中的种族主义和贪婪。如果说存在任何救赎的话,那就是偶尔出现的友爱和人道时刻。在这部小说的结尾处,奴隶吉姆获得了自由,哈克决定“投奔自由州”———这体现了一种永恒的美国式本能,是美国梦的精髓所在。西部的神话也是美国的神话: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投奔自由州,创造幸福的新生活。随着美国日益成熟,个人能够穿越千山万水一路向前这一信念的诱惑力也变得更加强烈。我们的政治重心一直在从东向西移动(实际上也在从北向南移动)。尽管1890年的人口普查宣称边疆地区已经不复存在,但收拾行装追求幸福生活的想法从未消退。政府让梦想成为可能不过在这个关于美国粗犷的个人主义故事的平民版本中缺少了一个角色:政府。正是政府使得个人的崛起成为可能。美国人从来都不愿意承认,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部门的机构,一直是使私营部门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鉴于独立战争的起源是反抗税收和反对遥远的权威,这种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并不完全站得住脚。林肯在整整150年前签署的《太平洋铁路法》和《宅地法》利用政府的权力在西部殖民。联邦政府通过铁路立法支持修建一条横跨大陆的铁路,这一巨大的工程对于整合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宅地法案使定居者可以把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小块农田据为己有,从而使新的生活成为可能。《莫里尔法》通过政府赠地设立大学,从而使全国各地的许多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进步时代”的立法通过使妇女获得选举权和举行参议员直选,给工业时代的冷漠注入了一些人性,并带来了权力的民主化。然而,兴盛的繁荣被证明是短命的,尾随而至的是罗斯福时代和他的“新政”。罗斯福决心要捍卫由杰斐逊和杰克逊所创建、并由林肯所拯救的世界。战争的剧变把美国提升至帝国地位,并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经济繁荣。战争终结了大萧条,但是“新政”为美国梦增添了新的意义:对政府在促进个人生活方面发挥作用的广泛期望。在希特勒和日本帝国被打败之后,美国梦重新燃起。通过《士兵安置法案》、住房贷款和抵押贷款利息的减免,以及州际铁路、公路的修建和冷战期间的防务开支,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美国人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甚至还包括那些被长期排除在外的人。引入瞩目的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民权运动被纳入美国梦语汇的框架中。当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挺身而出,向参加“向华盛顿进军”行动的人群发表演讲时,他表示自己对没有种族界限的美国的梦想“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他只是呼吁让美国黑人获得对大多数美国白人来说已经理所当然的正当生活方式:以“品德的优劣”来作为对人评判的标准。贫富差距使梦想虚幻这是一个熟悉的故事:种族歧视死亡之际,也正是许多白人认为美国梦陷入绝境的时候。原先多半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受到威胁。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似乎无能为力,在国内问题上没有立场。到1967年底,专栏作家约瑟夫·克拉夫特让“美国中产阶级”一词在政治圈中流行起来。理查德·尼克松称这些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从上世纪30年代幸存下来的美国梦险些在60年代被葬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是不平衡的。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表明,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美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虚幻了。经济公平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有些梦想实现了,有些则没有。不过,结果的公平与机会的公平不是一回事,而机会的公平才是美国理想的核心。亚当斯在《美国的史诗》一书中写道:“这个梦想在此得到了比其他任何地方更为充分的实现,尽管我们自己还存在着极不完美之处。”里根谈到美国的机遇时曾经滔滔不绝,比尔·克林顿也是如此。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却都来自美国的中产阶级———这个阶级可以让一个嗜酒的皮鞋推销员的儿子(里根)和同样嗜酒的汽车推销员的继子(克林顿)当上总统。当奥巴马或罗姆尼试图重建中产阶级的基石时,把里根和克林顿两人的政治遗产放在一起学习将会有所教益。里根和克林顿都不是教条主义者:他们相信个人创造生活和就业的能力。里根认为政府是问题所在,但他没有下力气解散政府。克林顿声称“大政府”时代将会结束,但当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推动的繁荣创造出空前的过剩时,他仍然把国家置于政治中心。不管他们的政敌如何坚持,奥巴马和罗姆尼也都不是教条主义者。今年新总统当选之时,关于救助和培育中产阶级的具体设想,似乎不会有总体经济的现状和前景来得重要。美国梦最基本的要求是就业。能说服足够多的选民相信自己而不是对方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候选人将获胜。他们两人都将谈论美国梦,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客能够恢复我们的父亲母亲曾拥有的那种信念。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越是张开双臂,我们就越强大。当我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分享梦想的时候,我们的梦想就会更有力量。而我们是唯一可以为美国梦一代代延续下去创造氛围的国家。亚当斯曾在1931年写道:“如果要让美国梦成真并长伴我们,那么这件事归根到底将取决于人民自己。”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未经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