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msD作者:蔺妍 黄健world.huanqiu.comarticle随笔:文化多元化的阿尔及利亚首都/e3pmh22ph/e3pn61ka0新华网阿尔及尔5月9日电(记者蔺妍 黄健)随着2011年7月南苏丹独立,位于西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取代苏丹成为非洲版图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3400多万人口。阿中部和南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约占国土面积的85%,48个省由疏至紧向北部地中海沿岸聚集。地中海畔的首都阿尔及尔素雅恬淡,沧桑古朴。在高山与海湾之间,阿尔及尔宛如一个半圆剧场。千百座白色建筑在起伏的山坡上层叠交错,小巷沿山势迂回曲折,陡峭地相连着,又纷纷涌向海岸线,人们往往在拐角处不经意间就从楼宇的缝隙里瞥见波澜不兴的地中海,而纷杂又相互包容的多元文化如夏花般在这座城市绽放。这座白蓝清透的城市,镌刻着欧亚非大陆霸权的更迭史,先后在腓尼基人、伊科西姆人和汪达尔人的海陆贸易中盛极一时;又曾在拜占庭、阿拉伯、西班牙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帝国统治下几度兴衰;1830年法国入侵,这里见证了阿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荡气回肠。时至今日,市中心欧式的雕花阳台与铜嵌的厚重木门仍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居住在老城卡斯巴哈的家庭主妇萨伊黛的家中收集了十几套茶具,包括马赛珐琅杯和波斯式铜壶。阳光从落地的纱幔照在席地而坐的孩子们脊背上。从窗口望出去,青色石板路和粗粒的石阶在山间密布出一张大网,破旧的白色房屋拥挤在一起,民宅、咖啡馆、小诊所和随处可见的公共浴室的外墙上,仍保有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蓝白色阿兹尼克瓷砖。房顶数以万计的卫星天线接受着来自欧美最前沿的流行信息,耸立其间的清真寺宣礼塔一天五次播放着悠远的诵经声。来自西方的开放理念与来自东方的古老信仰,就这样交融在一起。著名的罗马教堂“非洲圣母院”坐落在城市一隅的山地。老妇人布莎格拉静静地坐在第一排长凳上,裹着碎花头巾,身穿及地长袍。她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但她喜欢这座教堂的新拜占庭风格,浅米色的穹顶上,竖立着深古铜色的十字架。布莎格拉说,在阿尔及尔,你能看到不同宗教间的融合与尊重。伫立在城市另一座山地的解放英雄纪念碑“三叶塔”,现在仍是人们缅怀先烈之处。邮政人员本·米拉带着一家老小从150公里外的小镇开车前来参观。几乎没了牙齿的祖母在上世纪50年代反对法国殖民者的解放斗争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一个儿子。米拉骄傲地自称来自“革命家庭”,从他们一家人的言谈中总能感受到100多年的殖民史给阿尔及利亚人民心理造成的创伤。时值正午,山顶一所中学的孩子们下了课涌上狭窄的小巷。正读高二的伊斯玛仪说,当地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法语课,初一开始学英语,但基本只作考试要求。阿尔及尔50岁以上的老者们大多会讲法语,但年轻人则大多能讲流利的阿拉伯语。受全球化的影响,阿尔及尔这座城市也涌现许多新的文化元素。街头巷尾不时可以看到蒙着面纱、款款而行的窈窕少女,身着格呢西装的老派绅士,还有穿黑色骷髅T恤和锒铛作响牛仔裤的时尚青年。5月的地中海畔,空气湿润,阳光灿烂,鲜艳的三角梅花枝探出白色的院墙。美丽的阿尔及尔城,总让人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句话:“在我的内心里,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来源:新华网)1336567703000责编:haina新华网133656770300011[]{"email":"haina@huanqiu.com","name":"haina"}
新华网阿尔及尔5月9日电(记者蔺妍 黄健)随着2011年7月南苏丹独立,位于西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取代苏丹成为非洲版图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3400多万人口。阿中部和南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约占国土面积的85%,48个省由疏至紧向北部地中海沿岸聚集。地中海畔的首都阿尔及尔素雅恬淡,沧桑古朴。在高山与海湾之间,阿尔及尔宛如一个半圆剧场。千百座白色建筑在起伏的山坡上层叠交错,小巷沿山势迂回曲折,陡峭地相连着,又纷纷涌向海岸线,人们往往在拐角处不经意间就从楼宇的缝隙里瞥见波澜不兴的地中海,而纷杂又相互包容的多元文化如夏花般在这座城市绽放。这座白蓝清透的城市,镌刻着欧亚非大陆霸权的更迭史,先后在腓尼基人、伊科西姆人和汪达尔人的海陆贸易中盛极一时;又曾在拜占庭、阿拉伯、西班牙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帝国统治下几度兴衰;1830年法国入侵,这里见证了阿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荡气回肠。时至今日,市中心欧式的雕花阳台与铜嵌的厚重木门仍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居住在老城卡斯巴哈的家庭主妇萨伊黛的家中收集了十几套茶具,包括马赛珐琅杯和波斯式铜壶。阳光从落地的纱幔照在席地而坐的孩子们脊背上。从窗口望出去,青色石板路和粗粒的石阶在山间密布出一张大网,破旧的白色房屋拥挤在一起,民宅、咖啡馆、小诊所和随处可见的公共浴室的外墙上,仍保有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蓝白色阿兹尼克瓷砖。房顶数以万计的卫星天线接受着来自欧美最前沿的流行信息,耸立其间的清真寺宣礼塔一天五次播放着悠远的诵经声。来自西方的开放理念与来自东方的古老信仰,就这样交融在一起。著名的罗马教堂“非洲圣母院”坐落在城市一隅的山地。老妇人布莎格拉静静地坐在第一排长凳上,裹着碎花头巾,身穿及地长袍。她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但她喜欢这座教堂的新拜占庭风格,浅米色的穹顶上,竖立着深古铜色的十字架。布莎格拉说,在阿尔及尔,你能看到不同宗教间的融合与尊重。伫立在城市另一座山地的解放英雄纪念碑“三叶塔”,现在仍是人们缅怀先烈之处。邮政人员本·米拉带着一家老小从150公里外的小镇开车前来参观。几乎没了牙齿的祖母在上世纪50年代反对法国殖民者的解放斗争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一个儿子。米拉骄傲地自称来自“革命家庭”,从他们一家人的言谈中总能感受到100多年的殖民史给阿尔及利亚人民心理造成的创伤。时值正午,山顶一所中学的孩子们下了课涌上狭窄的小巷。正读高二的伊斯玛仪说,当地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法语课,初一开始学英语,但基本只作考试要求。阿尔及尔50岁以上的老者们大多会讲法语,但年轻人则大多能讲流利的阿拉伯语。受全球化的影响,阿尔及尔这座城市也涌现许多新的文化元素。街头巷尾不时可以看到蒙着面纱、款款而行的窈窕少女,身着格呢西装的老派绅士,还有穿黑色骷髅T恤和锒铛作响牛仔裤的时尚青年。5月的地中海畔,空气湿润,阳光灿烂,鲜艳的三角梅花枝探出白色的院墙。美丽的阿尔及尔城,总让人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句话:“在我的内心里,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