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M8X world.huanqiu.comarticle《纽约时报》“停印” 背后的故事/e3pmh22ph/e3pmv9qtj美国传统报刊纷纷转型,寻求与网络、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媒介结合《环球人物》杂志驻美国特约记者沈红罗昶 周哲“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9月8日,在伦敦出席一个会议时,《纽约时报》集团主席阿瑟·苏兹伯格做出这番表述。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句话无异于晴天霹雳。华尔街一位年岁较长的高级投资顾问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每天早晨花2美元买一份《纽约时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头号大报”的辉煌与困惑19世纪初,纽约的报纸上充斥着花边新闻和哗众取宠的评论,公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污染”。这引起了一些有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人士的强烈不满。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决定出版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来打破花边新闻“统治”美国的现状。1851年9月18日,《纽约每日时报》终于与纽约的读者见面。后来,二人觉得这份报纸应该有一个更大气的名字,于是在1857年将其更名为《纽约时报》。然而,在浮躁的纽约,办一份严肃的报纸并不容易。直到1896年,《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也只有9000份左右。而且,当时它已负债30万美元,每周都要亏损2500多美元。危急时刻,一位名叫奥克斯的犹太富豪出现了。他“接管”了《纽约时报》,要求为纽约的精英阶层出版“一份严肃、庄重、富有教养的报纸”。那个时候,包括精英阶层在内的很多纽约人,都喜欢看着报纸吃早饭。奥克斯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一个反对“黄色新闻”的响亮口号:“报纸不该弄脏人们早餐桌上的餐巾!”随后,减价、增出“星期日杂志版”、取消“小说”栏目、增加“国际新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纽约时报》的发行量扶摇直上,只用四五年的时间,就突破了10万份的大关。在它的冲击下,纽约的其他报纸纷纷破产。 1935年,奥克斯因病去世。他的女婿苏兹伯格随即出任《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兼社长。从那时起,该报一直被苏兹伯格家族掌管。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1912年,对“泰坦尼克号”客轮遇难事件进行权威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独家全文刊载《凡尔赛和约》;1945年,详细向读者介绍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内情……几乎所有的国际大事,《纽约时报》都没有遗漏过。1918年,因“全面而准确地”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纽约时报》获得了普利策金质奖章。截至目前,该报已104次摘取普利策奖,将全球其他媒体都远远抛在身后。目前,《纽约时报》每份一般为100版(星期日出版200版),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从发行量上看,它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然而,近年来,《纽约时报》遇到了麻烦。该报副总裁凯莱·安德森在接受采访时说,自2001年以来,《纽约时报》的广告和发行都在下降。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发新的广告门类、推出新的订阅模式、限制新进员工的人数、不断推出新产品等,但也只能使广告和发行不出现大的波动。读者和广告都到哪里去了?《纽约时报》很早就发现,他们流失的读者和广告,差不多都是被网络、手机等吸引走的。早在5年前,该报就开始尝试从网络上赚钱。2005年9月,它启动了一项名为“时报精选”的订阅服务,对许多以往在网上免费提供的内容进行收费。然而,这一措施遭到了读者和专栏作家的一致反对。2007年9月17日,《纽约时报》不得不停止对部分上网的内容收费。但其网络化的步伐并未因此停下。该报的一位资深编辑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们的掌门人苏兹伯格坚持认为,“时报精选”的“流产”并不意味着失败,对上网的内容收费是大势所趋。这位编辑还透露,目前,《纽约时报》新闻编辑部每年的预算是1亿美元,而实际花销约为2亿美元。如果收费项目取得成功,就有可能弥补1亿美元的亏空。据悉,2010年年初,《纽约时报》将和谷歌合作推出一个新的付费阅读项目——“初次点击免费”。该项目允许读者免费读到一些特别的文章,但超过限量后就须付费。苏兹伯格表示:“对我们来说,开辟付费模式是向正确方向迈进。”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1285744020000责编:佚名《环球人物》128574402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美国传统报刊纷纷转型,寻求与网络、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媒介结合《环球人物》杂志驻美国特约记者沈红罗昶 周哲“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9月8日,在伦敦出席一个会议时,《纽约时报》集团主席阿瑟·苏兹伯格做出这番表述。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句话无异于晴天霹雳。华尔街一位年岁较长的高级投资顾问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每天早晨花2美元买一份《纽约时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头号大报”的辉煌与困惑19世纪初,纽约的报纸上充斥着花边新闻和哗众取宠的评论,公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污染”。这引起了一些有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人士的强烈不满。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决定出版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来打破花边新闻“统治”美国的现状。1851年9月18日,《纽约每日时报》终于与纽约的读者见面。后来,二人觉得这份报纸应该有一个更大气的名字,于是在1857年将其更名为《纽约时报》。然而,在浮躁的纽约,办一份严肃的报纸并不容易。直到1896年,《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也只有9000份左右。而且,当时它已负债30万美元,每周都要亏损2500多美元。危急时刻,一位名叫奥克斯的犹太富豪出现了。他“接管”了《纽约时报》,要求为纽约的精英阶层出版“一份严肃、庄重、富有教养的报纸”。那个时候,包括精英阶层在内的很多纽约人,都喜欢看着报纸吃早饭。奥克斯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一个反对“黄色新闻”的响亮口号:“报纸不该弄脏人们早餐桌上的餐巾!”随后,减价、增出“星期日杂志版”、取消“小说”栏目、增加“国际新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纽约时报》的发行量扶摇直上,只用四五年的时间,就突破了10万份的大关。在它的冲击下,纽约的其他报纸纷纷破产。 1935年,奥克斯因病去世。他的女婿苏兹伯格随即出任《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兼社长。从那时起,该报一直被苏兹伯格家族掌管。自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1912年,对“泰坦尼克号”客轮遇难事件进行权威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独家全文刊载《凡尔赛和约》;1945年,详细向读者介绍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内情……几乎所有的国际大事,《纽约时报》都没有遗漏过。1918年,因“全面而准确地”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纽约时报》获得了普利策金质奖章。截至目前,该报已104次摘取普利策奖,将全球其他媒体都远远抛在身后。目前,《纽约时报》每份一般为100版(星期日出版200版),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从发行量上看,它是仅次于《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美国第三大报纸。但从影响力上看,它以覆盖全世界的实力,牢牢占据着“美国头号大报”的位置。然而,近年来,《纽约时报》遇到了麻烦。该报副总裁凯莱·安德森在接受采访时说,自2001年以来,《纽约时报》的广告和发行都在下降。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发新的广告门类、推出新的订阅模式、限制新进员工的人数、不断推出新产品等,但也只能使广告和发行不出现大的波动。读者和广告都到哪里去了?《纽约时报》很早就发现,他们流失的读者和广告,差不多都是被网络、手机等吸引走的。早在5年前,该报就开始尝试从网络上赚钱。2005年9月,它启动了一项名为“时报精选”的订阅服务,对许多以往在网上免费提供的内容进行收费。然而,这一措施遭到了读者和专栏作家的一致反对。2007年9月17日,《纽约时报》不得不停止对部分上网的内容收费。但其网络化的步伐并未因此停下。该报的一位资深编辑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们的掌门人苏兹伯格坚持认为,“时报精选”的“流产”并不意味着失败,对上网的内容收费是大势所趋。这位编辑还透露,目前,《纽约时报》新闻编辑部每年的预算是1亿美元,而实际花销约为2亿美元。如果收费项目取得成功,就有可能弥补1亿美元的亏空。据悉,2010年年初,《纽约时报》将和谷歌合作推出一个新的付费阅读项目——“初次点击免费”。该项目允许读者免费读到一些特别的文章,但超过限量后就须付费。苏兹伯格表示:“对我们来说,开辟付费模式是向正确方向迈进。”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