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mp80 article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智斗印度总理尼赫鲁(图)/e3pmh22ph/e3pmt8os020世纪40年代末,印度和中国先后独立。历史遗留下的中印边境纠纷,严重影响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60年代初期,中国高层为和平解决中印领土争端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周恩来总理更是四访新德里。短暂的“蜜月期”因为相似的殖民地经历和共同的“反帝”诉求,中印这两个亚洲古国在建国初期曾有过一段平顺的“蜜月期”。1954年6月,周恩来按毛泽东的指示,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第一次访问印度。抵达新德里时,周恩来在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愿中印两国友谊“一天比一天发展”。从机场到市区的道路上,10余万印度群众夹道欢迎,并为周恩来戴上金盏花和金香木编制的花环。访印期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6次正式会谈。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发表,重申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个月后,尼赫鲁偕女儿英迪拉·甘地回访中国。毛泽东在会见尼赫鲁时说:“朋友之间有时也有分歧……这种吵架同我们和杜勒斯(美国国务卿)的吵架,性质是不同的。中印签订了关于西藏某些问题的协定,这有利于消除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因素。”同一年,尼赫鲁再次来到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达赖、班禅等一起出席了印度驻华大使馆举行了招待会。1956 年底,周恩来再度访问印度并停留12 天。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印度群众的欢迎,“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响彻印度大地。在这一时期,出于外交的需要,中印边界领土争议曾一度被搁置,中印双方都默契地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中印间的领土纠纷,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潜伏在和平友好的表象之下。未谋面的“口水战”印度虽然刚从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脱离出来,但其强烈的大国主义情绪却毫无收敛。在西藏问题上,尼赫鲁设计出一个“理想边界”,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邦作为印度的防务内线,把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而“麦克马洪线”正是他眼中印中边界的理想分界线。中共高层对尼赫鲁的野心早有警觉。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表明:“同有些国家的一部分边界尚未划定。我们准备同邻邦确定这些边界,在此以前我们同意维持现状……至于我们如何同邻国来确定边界,那只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许有别的方法。”他通过这段话,谨慎而清晰地表达了中国高层对中印边界争议的态度。1958年12月,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这是印中两国总理正式交涉边界问题的第一封信,正式将中印边境问题“摆上台面”。尼赫鲁言辞强硬地提出,“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毫无疑问是印度的。1959年1月,周总理在回信中声明,“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决定的,它从未被中国任何政府承认过。在与周恩来用书信方式“唇枪舌战”的同时,尼赫鲁公然发动了军事挑衅。1959年8月至10月,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上相继发生中印武装部队交火事件,全长2000公里的中印边界全线紧张。1959年9月8日,周恩来严辞批评印方行为,要求“印度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的印度军队和行政人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3天后,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告,阐明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态度和方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1959年11月,中国最高层在杭州举行决策会议,中心议题仍是中印边界争端。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但尼赫鲁置若罔闻。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1252565100000责编:佚名《环球人物》125256510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20世纪40年代末,印度和中国先后独立。历史遗留下的中印边境纠纷,严重影响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60年代初期,中国高层为和平解决中印领土争端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周恩来总理更是四访新德里。短暂的“蜜月期”因为相似的殖民地经历和共同的“反帝”诉求,中印这两个亚洲古国在建国初期曾有过一段平顺的“蜜月期”。1954年6月,周恩来按毛泽东的指示,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第一次访问印度。抵达新德里时,周恩来在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愿中印两国友谊“一天比一天发展”。从机场到市区的道路上,10余万印度群众夹道欢迎,并为周恩来戴上金盏花和金香木编制的花环。访印期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6次正式会谈。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发表,重申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个月后,尼赫鲁偕女儿英迪拉·甘地回访中国。毛泽东在会见尼赫鲁时说:“朋友之间有时也有分歧……这种吵架同我们和杜勒斯(美国国务卿)的吵架,性质是不同的。中印签订了关于西藏某些问题的协定,这有利于消除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因素。”同一年,尼赫鲁再次来到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达赖、班禅等一起出席了印度驻华大使馆举行了招待会。1956 年底,周恩来再度访问印度并停留12 天。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印度群众的欢迎,“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响彻印度大地。在这一时期,出于外交的需要,中印边界领土争议曾一度被搁置,中印双方都默契地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中印间的领土纠纷,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潜伏在和平友好的表象之下。未谋面的“口水战”印度虽然刚从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脱离出来,但其强烈的大国主义情绪却毫无收敛。在西藏问题上,尼赫鲁设计出一个“理想边界”,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邦作为印度的防务内线,把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而“麦克马洪线”正是他眼中印中边界的理想分界线。中共高层对尼赫鲁的野心早有警觉。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表明:“同有些国家的一部分边界尚未划定。我们准备同邻邦确定这些边界,在此以前我们同意维持现状……至于我们如何同邻国来确定边界,那只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许有别的方法。”他通过这段话,谨慎而清晰地表达了中国高层对中印边界争议的态度。1958年12月,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这是印中两国总理正式交涉边界问题的第一封信,正式将中印边境问题“摆上台面”。尼赫鲁言辞强硬地提出,“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毫无疑问是印度的。1959年1月,周总理在回信中声明,“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决定的,它从未被中国任何政府承认过。在与周恩来用书信方式“唇枪舌战”的同时,尼赫鲁公然发动了军事挑衅。1959年8月至10月,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上相继发生中印武装部队交火事件,全长2000公里的中印边界全线紧张。1959年9月8日,周恩来严辞批评印方行为,要求“印度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的印度军队和行政人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3天后,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告,阐明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态度和方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1959年11月,中国最高层在杭州举行决策会议,中心议题仍是中印边界争端。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但尼赫鲁置若罔闻。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