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kdXz article邓小平与中美建交(1)/e3pmh22ph/e3pmt8os0编者按: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在中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他外交生涯的一座高峰。钱江同志为此撰写了《邓小平与中美建交风云》一书(未出版),在采访众多当事人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邓小平与中美建交的幕后故事,资料翔实,可读性强。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和细节,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在国际外交事务中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卓越智慧。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刊登钱江的这部书稿。.没戴帽子就下了飞机美国东部时间1979年1月28日下午4时30分,(北京时间1月29日凌晨4时30分),邓小平乘坐的专机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南部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此时,正是华盛顿最寒冷的时节,机场上空飘着小雪。经过一昼夜的长途飞行,邓小平走出舷梯时依然神采奕奕,情绪饱满。他身穿厚厚的深灰色大衣,没有戴帽子。许多年以后,当时正从这架专机座位中站起来的医学专家吴蔚然教授回忆说:“小平同志把我们事先提醒的事忘了一半。我们医疗组在行前就分析说,小平同志和周恩来总理一样,外出时有一个习惯,不太喜欢穿大衣、戴帽子。1月的华盛顿很冷,我们特意提醒,出门的时候,要穿大衣、戴帽子。”可是,到达华盛顿,邓小平穿上大衣,但没戴帽子就下飞机了。 飞机比预定的时间到得稍晚了一些。严寒中,机场上有400多人前来迎接,其中包括美国各界人士、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以及旅美华侨,欢迎的人们手举中美两国国旗不停地挥动,一条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邓小平走下专机,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和夫人、国务卿万斯和夫人迎上前去握手。中国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到机场欢迎。到机场欢迎的还有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陈楚、副代表赖亚力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手持鲜花的女青年向邓小平和卓琳夫妇、方毅和殷森夫妇献花。美国的国宾馆按照预定安排,没有在机场的欢迎仪式,邓小平也没有发表讲话,更没有在空军基地久留,即与万斯、冀朝铸同车驶离机场。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坐在随后的一辆随行车上。卓琳则由万斯夫人相伴同车前往华盛顿市中心的美国国宾馆———伯莱尔宾馆。代表团大部分成员和随行中国新闻记者前往麦迪逊饭店下榻。伯莱尔国宾馆馆长施奈克夫人和国务院礼宾官员在门前迎候。国宾馆前,大约有60来人等在那里观看邓小平的到达。下车后的邓小平向他们挥手致意。然后,邓小平带着平静的神情走上伯莱尔宾馆普普通通的台阶,入住22—23房间:一个装饰典雅的套间,22室为书房,23室为卧室。卓琳住在他隔壁的24—25室,那里分别是卧室和会客室。这是一座临街而立的楼高4层、外观平常的爱尔兰式建筑,房前围以铁栏杆,窗楣上是白色的石头过梁,显得颇为别致。它的大门并不大,有一座小小的白色立柱门廊,方格形镶板大门,黄铜门环。美国国宾馆如此小巧而普通,使许多初到这个国家的人都感到惊讶。这座房屋始建于1810年,最初是一幢两层楼房。1830年后由来自肯塔基州的普雷斯顿·伯莱尔买下,增盖了第三层。伯莱尔的儿子蒙哥马利于1850年加盖了第四层阁楼。伯莱尔是杰克逊总统的亲信之一,有名的杰克逊“厨房内阁”成员经常在这所房子里聚会,商议重大事务。蒙哥马利后来深受林肯的信任,在内阁担任重要职务。此后世代更迭,伯莱尔宾馆在20世纪就成为声名远扬的国宾馆。1948—1952年白宫大修期间,杜鲁门总统就在这里办公和生活。和许多美国政府建筑物不同的是,这个国宾馆不向公众开放。小平的房间也需节能1月底的华盛顿寒意正浓,但邓小平一走进伯莱尔宾馆就感到室温合适。原来,就在昨天夜里,布热津斯基还就此事和卡特总统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一本正经地对卡特说,我们已经向中国人表示,要遵守总统不久前下达的节约能源的命令,联邦政府所有建筑物室内温度都不超过华氏66度(18.8摄氏度)。因此。尽管中国方面要求将邓小平的卧室温度保持在21.6摄氏度(华氏71度),我还是回答:对此总统已经说了,这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副总理卧室的最高温度只能达到华氏66度。卡特吃了一惊,定神望着布热津斯基说:“你一定是跟我开玩笑吧?”他的话是认真的,来访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毕竟年届75岁,他的卧室怎么也得弄得暖和些。布热津斯基笑着露出了谜底:你难道忘记了,几个星期前,公布美国和中国建交公报的那天,正是你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美中建交谈判突然告吹了,让我虚惊了一场?布热津斯基马上说,请放心,对邓小平的接待将是“温暖”的。参加布热津斯基家宴邓小平一进伯莱尔宾馆几乎没有休息,马上换了一套衣服,前后不过5分钟,就催促礼宾人员赶紧安排出发,前往华盛顿郊外弗吉尼亚州的麦克莱恩,参加布热津斯基的家庭宴会。这顿饭是去年邓小平在北京宴请布热津斯基的时候定下的。此刻,邓小平特别嘱咐:“这个活动很重要,是我访美的第一个活动。你们不能延误,否则,会影响以后的一连串事情安排。”按通常的外交活动安排,主宾一到国宾馆,就出发参加私人宴会,一来很少见,二来时间安排也偏紧。因此,在中国代表团先遣组到美国打前站时,美国国务院礼宾司就提出过,如果你们认为一到华盛顿即前去布热津斯基家时间安排过紧,也是可以取消乃至重新安排的。然而,邓小平早在去年5月在北海仿膳宴请布热津斯基时,就表现出对布热津斯基家宴的重视,这深深影响了中国外交官。因此先遣组一口答应,这项活动不必更改。冀朝铸赶紧换上了一套衣服,跟在邓小平身后走出宾馆。这年,他正好50岁。按说,他已经过了当翻译的最好年龄。但是这回,外交部领导将邓小平访美的主要翻译任务交给他,冀朝铸回家后就对妻子汪向同说,虽然已转向外交官工作多年,这回给邓大人当翻译,是一定要当好的。为了办好这次晚餐,布热津斯基夫人忙了好几天,还请了国务卿万斯、美国驻华大使伍德科克以及奥克森伯格、霍尔布鲁克前来作陪,布热津斯基的两个儿子端盘子送菜,以示家宴的气氛。当邓小平的车队快到达时,布热津斯基迎了出来。没想到这时出了一点小岔子。布热津斯基一出门,起居室里的炉子突然倒烟,弄得满屋子烟味。布热津斯基夫人和奥克森伯格赶紧搬过电风扇,打开窗户一阵猛吹,总算赶在邓小平进屋前把起居室的空气调整好了。布热津斯基准备了不少酒,他知道邓小平喜欢喝白酒,因此把苏联大使多勃雷宁赠送的名牌伏特加酒也拿了出来。宴会一开始,布热津斯基又告诉邓小平,这瓶刚打开的苏联伏特加酒也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爱喝的,邓小平听了开怀大笑。席间布热津斯基发表感想说,中国人与法国人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别的国家。邓小平马上机敏地回答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菜最好;在欧洲,法国菜最好。”闲谈中,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开玩笑说,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总统在国会中遇到了同院外援蒋集团之间的困难,您在中国国内也遇到过这样的麻烦吗?邓小平应声回答:“有。”他的回答当然引起在场者的关注,人们都紧紧地盯住了邓小平。奥克森伯格在一旁想到:“这将是令人高兴的夜晚,多么坦率啊!我们将了解中国制定政策的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邓小平停顿了一下,诙谐地说:“台湾有人反对我这样做。”此言一出,满座笑声。席间,邓小平向布热津斯基表达了希望与卡特总统进行会谈的愿望,谈到他希望来到美国亲眼看看这个国家,学习一些好的东西。他还特别谈到,希望就越南问题和卡特总统单独进行一次会谈。这场家宴持续时间不长,用餐完毕后不久客人就起身告辞了。刚刚结束的家宴,是中美两国首脑正式会谈前的一场小小预演,双方就可能接触的问题亮了牌。若以打牌而论,邓小平已是打了半个世纪的高手了,自然成竹在胸。访问美国,是他的夙愿。如今夙愿已经成真,他将作为10亿中国人民的代表,在明天踏上白宫的红地毯。迈出这一步,对于关注着邓小平命运和中国命运的人们来说,实在太不平凡了。邓小平刚刚冲出一生中三起三落的巨大政治漩涡,正踏上自己生命中辉煌的新起点。▲(一)12015211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时报120152112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编者按: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在中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他外交生涯的一座高峰。钱江同志为此撰写了《邓小平与中美建交风云》一书(未出版),在采访众多当事人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邓小平与中美建交的幕后故事,资料翔实,可读性强。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和细节,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在国际外交事务中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卓越智慧。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刊登钱江的这部书稿。.没戴帽子就下了飞机美国东部时间1979年1月28日下午4时30分,(北京时间1月29日凌晨4时30分),邓小平乘坐的专机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南部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此时,正是华盛顿最寒冷的时节,机场上空飘着小雪。经过一昼夜的长途飞行,邓小平走出舷梯时依然神采奕奕,情绪饱满。他身穿厚厚的深灰色大衣,没有戴帽子。许多年以后,当时正从这架专机座位中站起来的医学专家吴蔚然教授回忆说:“小平同志把我们事先提醒的事忘了一半。我们医疗组在行前就分析说,小平同志和周恩来总理一样,外出时有一个习惯,不太喜欢穿大衣、戴帽子。1月的华盛顿很冷,我们特意提醒,出门的时候,要穿大衣、戴帽子。”可是,到达华盛顿,邓小平穿上大衣,但没戴帽子就下飞机了。 飞机比预定的时间到得稍晚了一些。严寒中,机场上有400多人前来迎接,其中包括美国各界人士、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以及旅美华侨,欢迎的人们手举中美两国国旗不停地挥动,一条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邓小平走下专机,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和夫人、国务卿万斯和夫人迎上前去握手。中国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到机场欢迎。到机场欢迎的还有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陈楚、副代表赖亚力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手持鲜花的女青年向邓小平和卓琳夫妇、方毅和殷森夫妇献花。美国的国宾馆按照预定安排,没有在机场的欢迎仪式,邓小平也没有发表讲话,更没有在空军基地久留,即与万斯、冀朝铸同车驶离机场。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坐在随后的一辆随行车上。卓琳则由万斯夫人相伴同车前往华盛顿市中心的美国国宾馆———伯莱尔宾馆。代表团大部分成员和随行中国新闻记者前往麦迪逊饭店下榻。伯莱尔国宾馆馆长施奈克夫人和国务院礼宾官员在门前迎候。国宾馆前,大约有60来人等在那里观看邓小平的到达。下车后的邓小平向他们挥手致意。然后,邓小平带着平静的神情走上伯莱尔宾馆普普通通的台阶,入住22—23房间:一个装饰典雅的套间,22室为书房,23室为卧室。卓琳住在他隔壁的24—25室,那里分别是卧室和会客室。这是一座临街而立的楼高4层、外观平常的爱尔兰式建筑,房前围以铁栏杆,窗楣上是白色的石头过梁,显得颇为别致。它的大门并不大,有一座小小的白色立柱门廊,方格形镶板大门,黄铜门环。美国国宾馆如此小巧而普通,使许多初到这个国家的人都感到惊讶。这座房屋始建于1810年,最初是一幢两层楼房。1830年后由来自肯塔基州的普雷斯顿·伯莱尔买下,增盖了第三层。伯莱尔的儿子蒙哥马利于1850年加盖了第四层阁楼。伯莱尔是杰克逊总统的亲信之一,有名的杰克逊“厨房内阁”成员经常在这所房子里聚会,商议重大事务。蒙哥马利后来深受林肯的信任,在内阁担任重要职务。此后世代更迭,伯莱尔宾馆在20世纪就成为声名远扬的国宾馆。1948—1952年白宫大修期间,杜鲁门总统就在这里办公和生活。和许多美国政府建筑物不同的是,这个国宾馆不向公众开放。小平的房间也需节能1月底的华盛顿寒意正浓,但邓小平一走进伯莱尔宾馆就感到室温合适。原来,就在昨天夜里,布热津斯基还就此事和卡特总统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一本正经地对卡特说,我们已经向中国人表示,要遵守总统不久前下达的节约能源的命令,联邦政府所有建筑物室内温度都不超过华氏66度(18.8摄氏度)。因此。尽管中国方面要求将邓小平的卧室温度保持在21.6摄氏度(华氏71度),我还是回答:对此总统已经说了,这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副总理卧室的最高温度只能达到华氏66度。卡特吃了一惊,定神望着布热津斯基说:“你一定是跟我开玩笑吧?”他的话是认真的,来访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毕竟年届75岁,他的卧室怎么也得弄得暖和些。布热津斯基笑着露出了谜底:你难道忘记了,几个星期前,公布美国和中国建交公报的那天,正是你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美中建交谈判突然告吹了,让我虚惊了一场?布热津斯基马上说,请放心,对邓小平的接待将是“温暖”的。参加布热津斯基家宴邓小平一进伯莱尔宾馆几乎没有休息,马上换了一套衣服,前后不过5分钟,就催促礼宾人员赶紧安排出发,前往华盛顿郊外弗吉尼亚州的麦克莱恩,参加布热津斯基的家庭宴会。这顿饭是去年邓小平在北京宴请布热津斯基的时候定下的。此刻,邓小平特别嘱咐:“这个活动很重要,是我访美的第一个活动。你们不能延误,否则,会影响以后的一连串事情安排。”按通常的外交活动安排,主宾一到国宾馆,就出发参加私人宴会,一来很少见,二来时间安排也偏紧。因此,在中国代表团先遣组到美国打前站时,美国国务院礼宾司就提出过,如果你们认为一到华盛顿即前去布热津斯基家时间安排过紧,也是可以取消乃至重新安排的。然而,邓小平早在去年5月在北海仿膳宴请布热津斯基时,就表现出对布热津斯基家宴的重视,这深深影响了中国外交官。因此先遣组一口答应,这项活动不必更改。冀朝铸赶紧换上了一套衣服,跟在邓小平身后走出宾馆。这年,他正好50岁。按说,他已经过了当翻译的最好年龄。但是这回,外交部领导将邓小平访美的主要翻译任务交给他,冀朝铸回家后就对妻子汪向同说,虽然已转向外交官工作多年,这回给邓大人当翻译,是一定要当好的。为了办好这次晚餐,布热津斯基夫人忙了好几天,还请了国务卿万斯、美国驻华大使伍德科克以及奥克森伯格、霍尔布鲁克前来作陪,布热津斯基的两个儿子端盘子送菜,以示家宴的气氛。当邓小平的车队快到达时,布热津斯基迎了出来。没想到这时出了一点小岔子。布热津斯基一出门,起居室里的炉子突然倒烟,弄得满屋子烟味。布热津斯基夫人和奥克森伯格赶紧搬过电风扇,打开窗户一阵猛吹,总算赶在邓小平进屋前把起居室的空气调整好了。布热津斯基准备了不少酒,他知道邓小平喜欢喝白酒,因此把苏联大使多勃雷宁赠送的名牌伏特加酒也拿了出来。宴会一开始,布热津斯基又告诉邓小平,这瓶刚打开的苏联伏特加酒也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爱喝的,邓小平听了开怀大笑。席间布热津斯基发表感想说,中国人与法国人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别的国家。邓小平马上机敏地回答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菜最好;在欧洲,法国菜最好。”闲谈中,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开玩笑说,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总统在国会中遇到了同院外援蒋集团之间的困难,您在中国国内也遇到过这样的麻烦吗?邓小平应声回答:“有。”他的回答当然引起在场者的关注,人们都紧紧地盯住了邓小平。奥克森伯格在一旁想到:“这将是令人高兴的夜晚,多么坦率啊!我们将了解中国制定政策的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邓小平停顿了一下,诙谐地说:“台湾有人反对我这样做。”此言一出,满座笑声。席间,邓小平向布热津斯基表达了希望与卡特总统进行会谈的愿望,谈到他希望来到美国亲眼看看这个国家,学习一些好的东西。他还特别谈到,希望就越南问题和卡特总统单独进行一次会谈。这场家宴持续时间不长,用餐完毕后不久客人就起身告辞了。刚刚结束的家宴,是中美两国首脑正式会谈前的一场小小预演,双方就可能接触的问题亮了牌。若以打牌而论,邓小平已是打了半个世纪的高手了,自然成竹在胸。访问美国,是他的夙愿。如今夙愿已经成真,他将作为10亿中国人民的代表,在明天踏上白宫的红地毯。迈出这一步,对于关注着邓小平命运和中国命运的人们来说,实在太不平凡了。邓小平刚刚冲出一生中三起三落的巨大政治漩涡,正踏上自己生命中辉煌的新起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