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UG14作者:张育萌 马丽world.huanqiu.comarticle日本破冰船“白濑”号曾为报恩展开南极救援行动/e3pmh22ph/e3pmh26vv【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日本zakzak网站3月18日报道。日本自1957年开始以文部科学省为中心展开了南极大陆的考察活动。由“南极观测船”负责运送考察人员、相关资料及机械器材,官方将其命名为“破冰船”。第一代破冰船是由日本旧海军的特务舰“宗谷号”改造而成,1956年重新就役下水,后来成为了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第二代碎冰“富士”(1965-1983年)以后,文部省建造的破冰船,则都为海上自卫队所用。“富士”后建造的第三代破冰船即为初代的“白濑”号(1982-2008年)。“白濑”号的名字源于地名。最初,日本原想以1912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的白濑矗陆军中尉的名字来命名,但由于一直以来都没有以人名命名军舰的先例,因此作罢。1961年,日本将昭和基地西南方向约100千米处的冰川命名为“白濑冰川”,“白濑”号才得以正名。 其后,随着使用年限高达20年以上的初代“白濑”船体不断腐朽,新一代破冰船开始被建造。日本文部科学省原计划建造排水量为2万吨的举行破冰船,但却没有得到财务省的许可。经过反复交涉后决定将排水量压缩至1.25万吨,并对船名进行公开征集,最后决定仍延续一代船名“白濑”。然而,预算交涉耽误了时间,新“白濑”号需要延迟一年才可投入使用。但由于当时第一代“白濑”已经停止使用,日本的南极考察陷入了窘境,再继续收集数据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日本文部省在2008年秋季第50次南极考察时,委托了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进行运送。多亏了南极光,日本的南极考察才得以继续。新“白濑”号于2009年投入使用,全长138米,宽28米,定员约为250人。客船构造,船内通道、楼梯宽敞,自带电梯,并设有船长、船员及考察人员的专用区域。上个月末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在南极海域触礁,无法移动船体,船员及考察员66人纷纷前往莫森基地避难。3月6日,“白濑”号接收了搭乘直升机抵达的66名避难者。并于3月12日,将他们送往距离2300千米的Casey基地。送别之日,“白濑”号的所有船员及考察人员集体在格纳库内列队,目送澳大利亚的考察人员。不停挥手送别,直至直升机从视野里消失。这是“白濑”号对2008年事件的报恩。(实习编译:张育萌 审稿:马丽)14585236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chuxiaohui环球网145852368000011["9CaKrnJSSDz","9CaKrnJS4Zj","9CaKrnJRSFF","9CaKrnJRwgY","9CaKrnJJTa8"]{"email":"chuxiaohui@huanqiu.com","name":"chuxiaohui"}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日本zakzak网站3月18日报道。日本自1957年开始以文部科学省为中心展开了南极大陆的考察活动。由“南极观测船”负责运送考察人员、相关资料及机械器材,官方将其命名为“破冰船”。第一代破冰船是由日本旧海军的特务舰“宗谷号”改造而成,1956年重新就役下水,后来成为了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第二代碎冰“富士”(1965-1983年)以后,文部省建造的破冰船,则都为海上自卫队所用。“富士”后建造的第三代破冰船即为初代的“白濑”号(1982-2008年)。“白濑”号的名字源于地名。最初,日本原想以1912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的白濑矗陆军中尉的名字来命名,但由于一直以来都没有以人名命名军舰的先例,因此作罢。1961年,日本将昭和基地西南方向约100千米处的冰川命名为“白濑冰川”,“白濑”号才得以正名。 其后,随着使用年限高达20年以上的初代“白濑”船体不断腐朽,新一代破冰船开始被建造。日本文部科学省原计划建造排水量为2万吨的举行破冰船,但却没有得到财务省的许可。经过反复交涉后决定将排水量压缩至1.25万吨,并对船名进行公开征集,最后决定仍延续一代船名“白濑”。然而,预算交涉耽误了时间,新“白濑”号需要延迟一年才可投入使用。但由于当时第一代“白濑”已经停止使用,日本的南极考察陷入了窘境,再继续收集数据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日本文部省在2008年秋季第50次南极考察时,委托了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进行运送。多亏了南极光,日本的南极考察才得以继续。新“白濑”号于2009年投入使用,全长138米,宽28米,定员约为250人。客船构造,船内通道、楼梯宽敞,自带电梯,并设有船长、船员及考察人员的专用区域。上个月末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在南极海域触礁,无法移动船体,船员及考察员66人纷纷前往莫森基地避难。3月6日,“白濑”号接收了搭乘直升机抵达的66名避难者。并于3月12日,将他们送往距离2300千米的Casey基地。送别之日,“白濑”号的所有船员及考察人员集体在格纳库内列队,目送澳大利亚的考察人员。不停挥手送别,直至直升机从视野里消失。这是“白濑”号对2008年事件的报恩。(实习编译:张育萌 审稿: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