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QwkJ world.huanqiu.comarticle背景资料:国际减灾日/e3pmh22ph/e3pn61ka0<article><section data-type="rtext"><p>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 10月13日是第26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传统、土著和地方知识力量”,旨在强调民间的一些传统防灾减灾知识和经验在防治灾害过程中的重要性。</p><p>自然灾害每年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p><p>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1989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国际减灾日。“减灾十年”结束后,联合国大会决定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开展防灾减灾运动。</p><p>2009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将10月13日指定为国际减灾日,意在提高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如何采取行动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p> <adv-loader __attr__inner="7004636" __attr__style="width: auto;position: relative;float: left;border: 1px solid #ebebeb; padding: 20px;overflow: hidden;margin: 10px 30px 40px 0;"></adv-loader> <p>根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发布的《世界灾害报告2014》,2013年全球共发生逾300起自然灾害,造成2万多人丧生,约1亿人受影响,经济损失达1186亿美元。联合国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1930万人因各类自然灾害背井离乡,而许多自然灾害受气候变化影响还在加剧。</p><p>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突出在应对灾害风险时当地民众世代积累的许多防灾减灾的知识、经验和做法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就地取材按照传统样式建造的飓风庇护所可以在风暴中挽救许多生命;而在非洲的喀麦隆,人们在播种前先浸泡玉米和豆类的种子来抵御干旱。</p><p>这些民间传统的防灾减灾知识是对现代科学的补充。因此,在防治灾害的过程中,应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采取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提升受灾地民众的抗灾能力,从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p></section></article>1444734103000责编:千帆<a href="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013/c157278-27693613.html" >新华网</a>1444734103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