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Jcy world.huanqiu.comarticle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一直在电影中寻找中俄文化共鸣/e3pmh22ph/e3pn61ka0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章利新 谈昦玄)70岁的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来过中国8次,其中最近3次都是为了一部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这部反映中俄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影片即将于8月21日在中国上映。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日本宣布投降后,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血洗当地村庄并袭击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这股日军。影片描绘了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刻画了中日俄三国三个家庭因为战争发生惨烈变化。谈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贡献,作为俄方总监制的米哈尔科夫1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帮助导演从大的方面清理思路,把握方向。” 其实,他的贡献远不止此。第一次,米哈尔科夫在中国待了三天,导了三场戏,主要是涉及俄罗斯文化和演员的段落。据中方导演董亚春回忆,米哈尔科夫拍戏时从不坐在监视器前面,而是跟着肩扛摄像机一路跑,设计长镜头、修改台词和细节……工作非常投入。第二次,他待了七天,都在剪辑室里度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最终把一部120分钟的作品剪成了93分钟。“老米剪去了大量过于务实的情节和场景,他的全局观非常好,总能抓住核心,把故事的逻辑和情感脉络梳理得更清晰,强化人物的感染力。”董亚春这样评价这位同行。这一次中国之行,他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牌的推销员。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部“主旋律”电影打动了这位大导演,让他如此投入?“我对中国一直很感兴趣,也一直想拍具有东方元素的电影,《蒙古精神》就是这种尝试。”米哈尔科夫说。《蒙古精神》荣获1991年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这部电影曾在内蒙古取景,那时他已经开始结识中国电影人。《战火中的芭蕾》则给了米哈尔科夫又一次尝试的机会。“这是非常适合中俄合作的题材,有共同的抗战历史,两国演员共同参与,又有各自文化的展现,比如芭蕾。看到剧本和一些片段后,这个故事的优美打动了我。”米哈尔科夫说,于是他决定参与进来。另外,他相信这部电影在历史和人文情感层面能引发两国民众的共鸣。“两个国家都经历过战争、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战争,也一起面对过共同的敌人,两国的军人面对战争、保家卫国的勇敢、牺牲精神都是一样的。”他说。米哈尔科夫偏爱战争题材。在他看来,战争进行时,一切都无法幸免,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就连家具、杯子、桌椅都被卷入战争,也可以用来表现战争。因此,电影展现战争必须是多元的,“因为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切都沾染了硝烟的味道”。“相比之下,好莱坞战争大片多数以军人视角切入,较少关注被战争牵连的小人物,虽然视觉效果是好的,但没有那种深入骨髓、影响全民族的痛苦感。”这位俄罗斯导演直率地说,他始终坚持从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命运去展现战争和历史。作为俄罗斯电影家协会主席,米哈尔科夫承认目前中俄两国电影方面的合作还有待加强。他解释说:“很多俄罗斯导演有合作的想法和愿望,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所谓合适,就是即使是中国故事,俄罗斯导演也能把握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真正的电影人是没有民族界限的,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的困境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语言不同,电影语言也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电影人合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说,这次合作让他获得了很多精神享受。中俄团队彼此尊重、包容各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这贯穿在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谈到中国电影的现状,这位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会主席的导演不吝赞美之词:“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每年都会诞生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庞大的市场、成熟的技术,让人看好中国电影的前景。”米哈尔科夫认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国际上广为人知,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电影产业。1440064986000责编:千帆新华网1440064986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章利新 谈昦玄)70岁的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来过中国8次,其中最近3次都是为了一部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这部反映中俄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影片即将于8月21日在中国上映。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日本宣布投降后,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血洗当地村庄并袭击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这股日军。影片描绘了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刻画了中日俄三国三个家庭因为战争发生惨烈变化。谈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贡献,作为俄方总监制的米哈尔科夫1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帮助导演从大的方面清理思路,把握方向。” 其实,他的贡献远不止此。第一次,米哈尔科夫在中国待了三天,导了三场戏,主要是涉及俄罗斯文化和演员的段落。据中方导演董亚春回忆,米哈尔科夫拍戏时从不坐在监视器前面,而是跟着肩扛摄像机一路跑,设计长镜头、修改台词和细节……工作非常投入。第二次,他待了七天,都在剪辑室里度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最终把一部120分钟的作品剪成了93分钟。“老米剪去了大量过于务实的情节和场景,他的全局观非常好,总能抓住核心,把故事的逻辑和情感脉络梳理得更清晰,强化人物的感染力。”董亚春这样评价这位同行。这一次中国之行,他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牌的推销员。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部“主旋律”电影打动了这位大导演,让他如此投入?“我对中国一直很感兴趣,也一直想拍具有东方元素的电影,《蒙古精神》就是这种尝试。”米哈尔科夫说。《蒙古精神》荣获1991年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这部电影曾在内蒙古取景,那时他已经开始结识中国电影人。《战火中的芭蕾》则给了米哈尔科夫又一次尝试的机会。“这是非常适合中俄合作的题材,有共同的抗战历史,两国演员共同参与,又有各自文化的展现,比如芭蕾。看到剧本和一些片段后,这个故事的优美打动了我。”米哈尔科夫说,于是他决定参与进来。另外,他相信这部电影在历史和人文情感层面能引发两国民众的共鸣。“两个国家都经历过战争、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战争,也一起面对过共同的敌人,两国的军人面对战争、保家卫国的勇敢、牺牲精神都是一样的。”他说。米哈尔科夫偏爱战争题材。在他看来,战争进行时,一切都无法幸免,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就连家具、杯子、桌椅都被卷入战争,也可以用来表现战争。因此,电影展现战争必须是多元的,“因为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切都沾染了硝烟的味道”。“相比之下,好莱坞战争大片多数以军人视角切入,较少关注被战争牵连的小人物,虽然视觉效果是好的,但没有那种深入骨髓、影响全民族的痛苦感。”这位俄罗斯导演直率地说,他始终坚持从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命运去展现战争和历史。作为俄罗斯电影家协会主席,米哈尔科夫承认目前中俄两国电影方面的合作还有待加强。他解释说:“很多俄罗斯导演有合作的想法和愿望,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所谓合适,就是即使是中国故事,俄罗斯导演也能把握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真正的电影人是没有民族界限的,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的困境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语言不同,电影语言也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电影人合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说,这次合作让他获得了很多精神享受。中俄团队彼此尊重、包容各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这贯穿在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谈到中国电影的现状,这位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会主席的导演不吝赞美之词:“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每年都会诞生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庞大的市场、成熟的技术,让人看好中国电影的前景。”米哈尔科夫认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国际上广为人知,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电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