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Lowh world.huanqiu.comarticle76年前诏安保卫战的尘封往事/e3pmh22ph/e3pn61ka0本报讯(记者邹挺毅文/图)今年是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抗战史料遗迹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76年前,在广东潮汕一带的日本侵略军发动“闽南战役”,在日军的一次次进逼下,诏安县城沦陷。我方随即组织反击保卫战,光复沦陷5天的诏安县城,并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诏安分水关。如今,在诏安分水关,一座抗战胜利亭和《抗倭纪迹碑》,述说当年抗日将士保家卫国、打退来犯日寇的英勇故事。在诏安分水关东侧蛇山北麓长乐寺门口有一座古牌坊,是经由分水关的必经之路。在古牌坊边,有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建成的胜利亭和《抗倭纪迹碑》。碑文记载,抗日战争期间,诏安县军民据分水关之天险,曾三次打退来犯的日寇。抗战胜利后,时任诏安县长的钟日兴为宣扬其抗日战绩,于分水关上竖立《抗倭纪迹碑》供后人缅怀当年抗日英雄的英勇往事。5月19日,记者走访了诏安当地对这一战事颇有研究的黄家祥老先生。他说,1939年,在广东潮汕一带的日本侵略军,为了攫取福建沿海资源,发动了一次先占漳州继而进占泉州、福州为目的的所谓“闽南战役”。诏安是福建的“南大门”,首当其冲。在日军的一次次进逼下,诏安县城曾短时沦陷。我方随即组织反击保卫战,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县门,挫败了日寇的黄粱美梦。 说起这段抗日战事,黄老先生陷入了沉思。“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些战斗,但听老一辈人谈起,心灵总是会深深地震撼。”黄老先生感慨地说,在孩提时代就不止一次听过这三次激烈的战斗,长大后便有把这段战事挖掘整理的决心。经多年搜集研究,让他印象最深刻、事迹最完整的还是第一次诏安保卫战。那是在1939年6、7、8月间,日机侵入诏安30多架次,在城乡投弹60多枚,炸死群众13名,炸伤3名,炸毁房屋100多间,不但给诏安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更使城乡民众惊惶不安。民众一听到警报或飞机声,即四处逃匿。7月15日,自凌晨6时至傍晚6时,18架次日机轮番轰炸、扫射,在县城城内投弹19枚,炸毁炸坏民房64间。为防范日军空袭,学校实行“上疏散课”,有的是早晚上课,白天放假;有的则把课堂搬到郊外;有的孩子转到城郊乡村学校就读。在日军进攻诏安的前夕,即11月15日和17日,日军飞机两次到县城散发传单,宣传其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城内民众惊恐万状,纷纷到农村去躲避战乱,时称“走日本”。1939年11月28日,在日军大佐山本募的策划指挥下,时任伪中华和平救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的大汉奸黄大伟,率领日军150名,以伪军新编第五团为第一梯队,伪军警备团为第二梯队,共2000多名,从广东澄海出发,向闽粤交界分水关进犯。当时,诏安县内兵力不足。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日伪军30日傍晚突破分水关防线,诏安军民在分水关附近的松柏山,同日伪军进行激战。因敌我兵力悬殊,当晚8时,分水关被日伪军占领。日伪军怕遭伏击,不敢沿大路进犯,趁着夜色沿着九金山一带,越过琉璃岭,清晨到达白厝村。然后分兵二路,一向南山,一向双港,以钳形之势,在4架飞机的掩护下,向诏安县城进犯。日伪军在夺取良峰山后,于12月1日进入城区。福建“南大门”诏安沦落于日伪军之手,这对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第25集团军司令的陈仪,是一个莫大的震撼。于是,陈仪责令第25集团军务必迅速收复诏安县城。12月6日零时,25集团军按照预定计划开始反攻。3时半,收复凤山一带高地,敌军虽有顽抗,但经我军多次冲击,被迫退守县城。拂晓,敌机4架由厦门来助战,狂轰滥炸。我军于上午8时逼近城区,旋即克复良峰山阵地,猛烈攻城。下午3时半,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巷战。敌军凭借建筑物顽抗,激战至7日晨6时,城区大部分已为我军收复,约1400名日伪军向分水关方向逃窜,另有数百名向南山和沿海的宫口、仙塘、含英等处溃逃。诏安保卫战取得胜利,诏安县城遂告光复。至此,诏安县城计沦陷5天。诏安分水关建有抗战胜利亭与纪念碑1432612314000责编:千帆闽南日报1432612314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本报讯(记者邹挺毅文/图)今年是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抗战史料遗迹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76年前,在广东潮汕一带的日本侵略军发动“闽南战役”,在日军的一次次进逼下,诏安县城沦陷。我方随即组织反击保卫战,光复沦陷5天的诏安县城,并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诏安分水关。如今,在诏安分水关,一座抗战胜利亭和《抗倭纪迹碑》,述说当年抗日将士保家卫国、打退来犯日寇的英勇故事。在诏安分水关东侧蛇山北麓长乐寺门口有一座古牌坊,是经由分水关的必经之路。在古牌坊边,有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建成的胜利亭和《抗倭纪迹碑》。碑文记载,抗日战争期间,诏安县军民据分水关之天险,曾三次打退来犯的日寇。抗战胜利后,时任诏安县长的钟日兴为宣扬其抗日战绩,于分水关上竖立《抗倭纪迹碑》供后人缅怀当年抗日英雄的英勇往事。5月19日,记者走访了诏安当地对这一战事颇有研究的黄家祥老先生。他说,1939年,在广东潮汕一带的日本侵略军,为了攫取福建沿海资源,发动了一次先占漳州继而进占泉州、福州为目的的所谓“闽南战役”。诏安是福建的“南大门”,首当其冲。在日军的一次次进逼下,诏安县城曾短时沦陷。我方随即组织反击保卫战,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县门,挫败了日寇的黄粱美梦。 说起这段抗日战事,黄老先生陷入了沉思。“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些战斗,但听老一辈人谈起,心灵总是会深深地震撼。”黄老先生感慨地说,在孩提时代就不止一次听过这三次激烈的战斗,长大后便有把这段战事挖掘整理的决心。经多年搜集研究,让他印象最深刻、事迹最完整的还是第一次诏安保卫战。那是在1939年6、7、8月间,日机侵入诏安30多架次,在城乡投弹60多枚,炸死群众13名,炸伤3名,炸毁房屋100多间,不但给诏安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更使城乡民众惊惶不安。民众一听到警报或飞机声,即四处逃匿。7月15日,自凌晨6时至傍晚6时,18架次日机轮番轰炸、扫射,在县城城内投弹19枚,炸毁炸坏民房64间。为防范日军空袭,学校实行“上疏散课”,有的是早晚上课,白天放假;有的则把课堂搬到郊外;有的孩子转到城郊乡村学校就读。在日军进攻诏安的前夕,即11月15日和17日,日军飞机两次到县城散发传单,宣传其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城内民众惊恐万状,纷纷到农村去躲避战乱,时称“走日本”。1939年11月28日,在日军大佐山本募的策划指挥下,时任伪中华和平救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的大汉奸黄大伟,率领日军150名,以伪军新编第五团为第一梯队,伪军警备团为第二梯队,共2000多名,从广东澄海出发,向闽粤交界分水关进犯。当时,诏安县内兵力不足。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日伪军30日傍晚突破分水关防线,诏安军民在分水关附近的松柏山,同日伪军进行激战。因敌我兵力悬殊,当晚8时,分水关被日伪军占领。日伪军怕遭伏击,不敢沿大路进犯,趁着夜色沿着九金山一带,越过琉璃岭,清晨到达白厝村。然后分兵二路,一向南山,一向双港,以钳形之势,在4架飞机的掩护下,向诏安县城进犯。日伪军在夺取良峰山后,于12月1日进入城区。福建“南大门”诏安沦落于日伪军之手,这对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第25集团军司令的陈仪,是一个莫大的震撼。于是,陈仪责令第25集团军务必迅速收复诏安县城。12月6日零时,25集团军按照预定计划开始反攻。3时半,收复凤山一带高地,敌军虽有顽抗,但经我军多次冲击,被迫退守县城。拂晓,敌机4架由厦门来助战,狂轰滥炸。我军于上午8时逼近城区,旋即克复良峰山阵地,猛烈攻城。下午3时半,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巷战。敌军凭借建筑物顽抗,激战至7日晨6时,城区大部分已为我军收复,约1400名日伪军向分水关方向逃窜,另有数百名向南山和沿海的宫口、仙塘、含英等处溃逃。诏安保卫战取得胜利,诏安县城遂告光复。至此,诏安县城计沦陷5天。诏安分水关建有抗战胜利亭与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