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L7uS world.huanqiu.comarticle走进英国二战遗产/e3pmh22ph/e3pn61ka0那场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处处建筑、遗址,还有其见证的反侵略、反战精神,以及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这里有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的角逐与决战,更有思考与教训。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它必须通过研究、展示等活动引导人们清醒认识曾经的过去,凝聚人类和平稳定发展的共识。今年2月联大第69届会议决定,将通过一系列活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二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苦难,世界各地为铭记二战历史教训设立了诸多纪念日及纪念地—— 70年前的1月27日,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获得解放,这一天也因此成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与伏尔加格勒留下很多反法西斯战争遗迹;美国在华盛顿设有国家二战纪念碑;以色列的“二战纪念馆”由法西斯杀害犹太人的14个集中营的象征物构成;德国为清醒地保持对纳粹罪行及其产生根源的记忆,在首都柏林市中心建有2711个混凝土方柱组成的纪念碑群,选址在原纳粹集团宣传部的位置。 全世界已有数以千计的二战纪念地,人们在一次次以二战为专题的考察中,不仅感受到令人震惊的二战史,也更加珍视这些遗产的教育价值。“面对全球冲突永无止境的本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伦敦遭遇德军大轰炸,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逾5万人死亡。对此,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在《伦敦精神》一书中描述道:“1941年5月19日,当人们醒来时,他们发现法院、伦敦塔、皇家造币厂都被袭击了——大桥被炸毁,大英博物馆中25万本藏书被烧尽,威斯敏斯特大厅燃起火焰,下议院也被毁坏。还有一枚炸弹甚至炸穿大本钟。”德军的轰炸促使英国皇家空军不断提升实力,后者恢复了制空权,开展了一次次对德国本土的反法西斯轰炸。2012年6月28日,“英国二战皇家空军纪念雕塑”揭幕,以纪念二战中牺牲的5.5万名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队伍的将士与各国在1939年至1945年空袭中遇难的平民。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队伍创建于1936年,其战时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2岁,约44%的将士阵亡。英国的二战遗产纪念地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有二战轰炸场景的展示。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是拥有多个分馆的全国性机构,成立于1917年,当初以记录一战史实和英国公众为此所做的贡献为主。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曾是皇家医院,其历史久远,大楼由詹姆斯·李维斯设计,1846年加了一个由悉尼·史密斯设计的圆顶,1930年其东西两翼被拆,腾出的地方修建了环绕博物馆的公园。1939年,博物馆的董事会增加了二战内容的馆藏,此后,战争博物馆成为记录20世纪战争冲突的国家博物馆。1966年,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首次扩建,该馆不仅有着传统博物馆的功能,还是一座国家级的艺术馆,一座大型国家级文字和视听记录档案馆,一个研究中心。在此之后,它多次扩建,包含了更加丰富的二战内容。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远远望去,仿佛是座教堂,只是门前摆放着2门大口径舰炮,显示着这座建筑的特殊身份,走进它,仿佛亲历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馆内展陈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伦敦遭轰炸的模拟展厅,展厅分成两部分,有防空洞及伦敦街区的内容。五个分馆中尤以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最具特色,它是来自柏林的建筑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结构主义代表作,该馆2002年对外开放,受到全世界广泛称赞。博物馆建筑由三个“碎片”集合并“冲撞”而成,表现对人类冲突与战争的反思。建筑师对此表白说,这处建筑关注的是“面对全球冲突永无止境的本质”,于是,“我脑海中便出现了一个地球散成碎片的意象”。这个建筑作品将战争的实质引入更深的层面,收获了建筑界、博物馆界的一系列奖项。领略战争与和平的真谛笔者专程考察了有“凤凰涅槃”之称的英国考文垂主教堂建筑群。这处教堂的重建向世人展示了对二战灾难的另一种纪念方式。考文垂是英国中部的一座小城,仅35万人,离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不远。考文垂教堂最初建于1373年至1393年,1918年才确立了主教堂的地位,它是考文垂的主要标志物。与英国多数宁静优美的城市相比,考文垂以制造业闻名,飞机、拖拉机乃至电子工业都很发达,正因为此,二战期间它被德军锁定为轰炸英国的第一个目标。1940年岁末,德军500多架次飞机对这座古城发起九小时闪电袭击,主教堂惨遭轰炸,包括尖顶和后殿在内的大部分建筑成了瓦砾。从保护遗产及城市精神出发,考文垂教堂的修复工作在轰炸结束后展开,但一波三折。1946年,修复后殿和塔楼的设计遭到否定,该方案由著名的英国建筑师吉尔伯特·斯考特设计,他的设计被认定为复古、没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为此,1950年再次进行方案竞赛,设计条件是保留主塔及原有两个地窖。1951年设计方案公布,经历十年建设,重建工程1962年竣工。尽管这个新作品最初不为现代建筑者、传统建筑者喜欢,但1999年英国电视四频道“遗产登记”专栏通过对英国50座最引人注目的现代建筑的测评发现,考文垂新的主教堂建筑位居首位,其影响力空前。重建的主教堂主立面采用红砂石,是地道的传统材质,同时建筑又充分利用玻璃、混凝土和钢,表现出工业化的考文垂战后重建的实力。原来被摧毁的建筑并没有复建,院落中保留着战争中被炸毁的老教堂后殿及塔楼断壁,这些破墙与残柱,与一对情侣相拥的青铜雕像对望,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新建筑与废墟遗迹呈90度直角,新老建筑的门廊设计极为用心,此处原为连接教堂和城市中心的通道,延续此通道之意,象征着教堂永远向世人开放。考文垂主教堂的室内设计极具特点,建筑的光与影是这个项目的耀眼之处,进入建筑内部,人们感觉到它好像是没有玻璃的建筑,其实,这种感受是由绚烂的玻璃花窗缩在凹槽里营造出来的。建筑师设计了约24.7米高、15.5米宽,具有近200种光色的腐蚀玻璃,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这种装饰玻璃还可将正午强烈的阳光变幻成一丝丝光束散落在教堂的中心场所,营造了令人沉思的空间氛围。驻足这个新教堂,我们能感受到喜悦与忧伤的交织。这里有让人能读懂的地方,更有让人深思之处,它成为英国二战史教育的绝佳场所,公众能够从这个场所领略战争与和平的真谛。汲取进步的营养“鲜血、苦干、眼泪和汗水”是人们对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政策的描述。英国人对丘吉尔的评价多种多样,但对他在二战中的贡献却是不容置疑的肯定。上世纪30年代,丘吉尔曾坚持战争对国家没有好处的观点,可战争把他推上了前台,他带领国家进行了一场不屈不挠的反法西斯战争。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莎士比亚是我们的第一作家,丘吉尔是我们的第一政治家。英国有大概430多条马路、大道和胡同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965年1月20日,丘吉尔走完了人生旅程,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大厅中停灵三天,人们以此表达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人的尊重。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丘吉尔逝世50周年。1953年,丘吉尔因二战题材回忆录《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融入那一段人类特殊的历史。有人说,丘吉尔的词汇量高达12万之多,甚至超过莎士比亚与狄更斯之和。任教于剑桥大学的彼得·克拉克在《丘吉尔先生的职业》一书中写道:“囿于政治繁忙,内心有着强烈创作冲动的丘吉尔,常常利用夜里和早晨的时间写作。”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丘吉尔发表的二战演说如此评价:“在黑暗的日子和更加黑暗的夜晚,当英格兰孤军无援时,他用演讲激活了英文语言,并使之派上了战场。”二战史权威专家称:“丘吉尔通常用短语、掷地有声的词汇、莎士比亚的表达方式。在纳粹铁蹄到处肆虐之际,他的演出,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丘吉尔虽已离世50载,但他的形象依然驻留在世界人民心中。丘吉尔的雕像就屹立在伦敦市中心,距泰晤士河边的大本钟不远,他那手执拐杖,双目炯炯直视前方议会大厦的神情令人难忘。在唐宁街之旁,还有对外开放的内阁战争博物馆和丘吉尔博物馆,这里曾经是二战时期英国制定并发布作战方案的指挥中枢。在梳理英国二战文化遗产时,我们感到,二战遗产为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这些遗产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主权意识,必须与世界各国共同抵制任何法西斯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在那些震撼心灵的二战纪念场所中,人们获得了思想升华。那场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处处建筑、遗址,还有其见证的反侵略、反战精神,以及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这里有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的角逐与决战,更有思考与教训,警示世人必须从历史的真相中汲取进步的营养。(文/金磊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1431927460000责编:千帆人民1431927460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那场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处处建筑、遗址,还有其见证的反侵略、反战精神,以及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这里有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的角逐与决战,更有思考与教训。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它必须通过研究、展示等活动引导人们清醒认识曾经的过去,凝聚人类和平稳定发展的共识。今年2月联大第69届会议决定,将通过一系列活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二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苦难,世界各地为铭记二战历史教训设立了诸多纪念日及纪念地—— 70年前的1月27日,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获得解放,这一天也因此成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与伏尔加格勒留下很多反法西斯战争遗迹;美国在华盛顿设有国家二战纪念碑;以色列的“二战纪念馆”由法西斯杀害犹太人的14个集中营的象征物构成;德国为清醒地保持对纳粹罪行及其产生根源的记忆,在首都柏林市中心建有2711个混凝土方柱组成的纪念碑群,选址在原纳粹集团宣传部的位置。 全世界已有数以千计的二战纪念地,人们在一次次以二战为专题的考察中,不仅感受到令人震惊的二战史,也更加珍视这些遗产的教育价值。“面对全球冲突永无止境的本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伦敦遭遇德军大轰炸,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逾5万人死亡。对此,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在《伦敦精神》一书中描述道:“1941年5月19日,当人们醒来时,他们发现法院、伦敦塔、皇家造币厂都被袭击了——大桥被炸毁,大英博物馆中25万本藏书被烧尽,威斯敏斯特大厅燃起火焰,下议院也被毁坏。还有一枚炸弹甚至炸穿大本钟。”德军的轰炸促使英国皇家空军不断提升实力,后者恢复了制空权,开展了一次次对德国本土的反法西斯轰炸。2012年6月28日,“英国二战皇家空军纪念雕塑”揭幕,以纪念二战中牺牲的5.5万名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队伍的将士与各国在1939年至1945年空袭中遇难的平民。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队伍创建于1936年,其战时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2岁,约44%的将士阵亡。英国的二战遗产纪念地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有二战轰炸场景的展示。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是拥有多个分馆的全国性机构,成立于1917年,当初以记录一战史实和英国公众为此所做的贡献为主。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曾是皇家医院,其历史久远,大楼由詹姆斯·李维斯设计,1846年加了一个由悉尼·史密斯设计的圆顶,1930年其东西两翼被拆,腾出的地方修建了环绕博物馆的公园。1939年,博物馆的董事会增加了二战内容的馆藏,此后,战争博物馆成为记录20世纪战争冲突的国家博物馆。1966年,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首次扩建,该馆不仅有着传统博物馆的功能,还是一座国家级的艺术馆,一座大型国家级文字和视听记录档案馆,一个研究中心。在此之后,它多次扩建,包含了更加丰富的二战内容。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远远望去,仿佛是座教堂,只是门前摆放着2门大口径舰炮,显示着这座建筑的特殊身份,走进它,仿佛亲历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馆内展陈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伦敦遭轰炸的模拟展厅,展厅分成两部分,有防空洞及伦敦街区的内容。五个分馆中尤以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最具特色,它是来自柏林的建筑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结构主义代表作,该馆2002年对外开放,受到全世界广泛称赞。博物馆建筑由三个“碎片”集合并“冲撞”而成,表现对人类冲突与战争的反思。建筑师对此表白说,这处建筑关注的是“面对全球冲突永无止境的本质”,于是,“我脑海中便出现了一个地球散成碎片的意象”。这个建筑作品将战争的实质引入更深的层面,收获了建筑界、博物馆界的一系列奖项。领略战争与和平的真谛笔者专程考察了有“凤凰涅槃”之称的英国考文垂主教堂建筑群。这处教堂的重建向世人展示了对二战灾难的另一种纪念方式。考文垂是英国中部的一座小城,仅35万人,离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不远。考文垂教堂最初建于1373年至1393年,1918年才确立了主教堂的地位,它是考文垂的主要标志物。与英国多数宁静优美的城市相比,考文垂以制造业闻名,飞机、拖拉机乃至电子工业都很发达,正因为此,二战期间它被德军锁定为轰炸英国的第一个目标。1940年岁末,德军500多架次飞机对这座古城发起九小时闪电袭击,主教堂惨遭轰炸,包括尖顶和后殿在内的大部分建筑成了瓦砾。从保护遗产及城市精神出发,考文垂教堂的修复工作在轰炸结束后展开,但一波三折。1946年,修复后殿和塔楼的设计遭到否定,该方案由著名的英国建筑师吉尔伯特·斯考特设计,他的设计被认定为复古、没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为此,1950年再次进行方案竞赛,设计条件是保留主塔及原有两个地窖。1951年设计方案公布,经历十年建设,重建工程1962年竣工。尽管这个新作品最初不为现代建筑者、传统建筑者喜欢,但1999年英国电视四频道“遗产登记”专栏通过对英国50座最引人注目的现代建筑的测评发现,考文垂新的主教堂建筑位居首位,其影响力空前。重建的主教堂主立面采用红砂石,是地道的传统材质,同时建筑又充分利用玻璃、混凝土和钢,表现出工业化的考文垂战后重建的实力。原来被摧毁的建筑并没有复建,院落中保留着战争中被炸毁的老教堂后殿及塔楼断壁,这些破墙与残柱,与一对情侣相拥的青铜雕像对望,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新建筑与废墟遗迹呈90度直角,新老建筑的门廊设计极为用心,此处原为连接教堂和城市中心的通道,延续此通道之意,象征着教堂永远向世人开放。考文垂主教堂的室内设计极具特点,建筑的光与影是这个项目的耀眼之处,进入建筑内部,人们感觉到它好像是没有玻璃的建筑,其实,这种感受是由绚烂的玻璃花窗缩在凹槽里营造出来的。建筑师设计了约24.7米高、15.5米宽,具有近200种光色的腐蚀玻璃,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这种装饰玻璃还可将正午强烈的阳光变幻成一丝丝光束散落在教堂的中心场所,营造了令人沉思的空间氛围。驻足这个新教堂,我们能感受到喜悦与忧伤的交织。这里有让人能读懂的地方,更有让人深思之处,它成为英国二战史教育的绝佳场所,公众能够从这个场所领略战争与和平的真谛。汲取进步的营养“鲜血、苦干、眼泪和汗水”是人们对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政策的描述。英国人对丘吉尔的评价多种多样,但对他在二战中的贡献却是不容置疑的肯定。上世纪30年代,丘吉尔曾坚持战争对国家没有好处的观点,可战争把他推上了前台,他带领国家进行了一场不屈不挠的反法西斯战争。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莎士比亚是我们的第一作家,丘吉尔是我们的第一政治家。英国有大概430多条马路、大道和胡同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965年1月20日,丘吉尔走完了人生旅程,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大厅中停灵三天,人们以此表达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人的尊重。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丘吉尔逝世50周年。1953年,丘吉尔因二战题材回忆录《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融入那一段人类特殊的历史。有人说,丘吉尔的词汇量高达12万之多,甚至超过莎士比亚与狄更斯之和。任教于剑桥大学的彼得·克拉克在《丘吉尔先生的职业》一书中写道:“囿于政治繁忙,内心有着强烈创作冲动的丘吉尔,常常利用夜里和早晨的时间写作。”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丘吉尔发表的二战演说如此评价:“在黑暗的日子和更加黑暗的夜晚,当英格兰孤军无援时,他用演讲激活了英文语言,并使之派上了战场。”二战史权威专家称:“丘吉尔通常用短语、掷地有声的词汇、莎士比亚的表达方式。在纳粹铁蹄到处肆虐之际,他的演出,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丘吉尔虽已离世50载,但他的形象依然驻留在世界人民心中。丘吉尔的雕像就屹立在伦敦市中心,距泰晤士河边的大本钟不远,他那手执拐杖,双目炯炯直视前方议会大厦的神情令人难忘。在唐宁街之旁,还有对外开放的内阁战争博物馆和丘吉尔博物馆,这里曾经是二战时期英国制定并发布作战方案的指挥中枢。在梳理英国二战文化遗产时,我们感到,二战遗产为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这些遗产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主权意识,必须与世界各国共同抵制任何法西斯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在那些震撼心灵的二战纪念场所中,人们获得了思想升华。那场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处处建筑、遗址,还有其见证的反侵略、反战精神,以及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这里有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的角逐与决战,更有思考与教训,警示世人必须从历史的真相中汲取进步的营养。(文/金磊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