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KLk2 world.huanqiu.comarticle俄罗斯阅兵中国方队亮点多 高唱《喀秋莎》过红场/e3pmh22ph/e3pn61ka0>>焦点中国方队亮点多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据介绍,此次参加阅兵的中国方队亮点有很多。首先,五星红旗在整个方队的护卫下通过红场,接受检阅,意义非同一般;其次,中国方队根据红场场地特点进行了特别设计,陆海空三军各成4列以8乘12的队列走过红场,由于红场道路凹凸不平由石块拼成,中国仪仗队的步伐也经过特别设计,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与其他仪仗队均不同,铿锵有力、整齐划一;再次,此次中国仪仗兵将着第六代礼兵服在红场亮相,官兵平均身高1.88米,将中国军人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当中国军人用俄语唱起《喀秋莎》,以铿锵演绎柔情,52个俄罗斯阅兵方队齐声喝彩,有人边听边掉泪,有人加入合唱。 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选择《喀秋莎》是为了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5月4日夜,莫斯科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夜间彩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伴着军乐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正步踏过红场的青石路。那一刻,俄罗斯观众沸腾了。“一开始唱歌,其他方阵的军人和观众就开始鼓掌,很多人也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中国方队国旗手张洪杰说。欢呼,喝彩,随着节奏拍手,伴着旋律哼唱。4月25日,解放军三军仪仗队112名官兵抵达莫斯科,为参加红场阅兵进行准备训练。5月7日的日间彩排是他们参加的第六次彩排。护旗手张洪杰告诉新华社记者,这首俄语歌中国军人唱得不容易。不懂俄语,就用汉语标注。学歌用了一晚上,练歌用了一星期。可站在靶场上开喉放歌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选择《喀秋莎》这样一首中俄两国民众都耳熟能详的老歌,是为了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采访结束时,仪仗队战士郎需杰向记者透露,自己会唱的俄语歌可不止一首《喀秋莎》,到5月9日正式阅兵那天,中国仪仗队还会给俄罗斯民众带来新的惊喜。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喀秋莎”,俄罗斯永远的恋人“喀秋莎”作为一个鼓舞斗志的女性形象,曾是许多战士心中的“恋人”。有一种著名的火箭炮叫“喀秋莎”,在俄罗斯还有专门的“喀秋莎”纪念馆。诗与歌1938年,莫斯科著名文学家芮吉宁准备创办一本杂志,他把作曲家玛·布朗介尔和诗人米·伊萨柯夫斯基邀请到编辑部,希望他们为创刊号写一首歌曲。伊萨柯夫斯基想起了不久前才写下的八行诗,于是写下来交给了布朗介尔。歌词所表现出的诗情、纯真和音韵美一下子打动了作曲家,歌曲很快就谱成了。乐队指挥维·克努舍维茨基也十分喜欢这首歌,连连催促要其余几段歌词。为此,布朗介尔找到伊萨柯夫斯基,把他那一大张写满诗句的草稿要了来,从中再选出了八行诗,这就是现在的《喀秋莎》。歌曲的首次演出在莫斯科的联盟大厦圆柱大厅内举行,由著名歌唱家瓦莲金娜·巴季谢娃演唱,获得巨大成功,不得不重唱了三遍。歌声与大炮《喀秋莎》一下子就在全国流传开来,人们把它当作民歌来唱。德军入侵苏联缴获最多的唱片就是《喀秋莎》,那是当时的热销唱片。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歌曲流传更广。1941年7月14日,苏联军队把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БМ-13火箭炮第一次投入战场。因为发射架上标有生产厂家的缩语字母К,苏军士兵由此联想到当时的热门歌曲《喀秋莎》,就把这种火箭炮昵称为“喀秋莎”。伊萨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晚报》上谈过一段旧事:1943年的一个傍晚,苏军415步兵师的战士忽然听到前面不远的战壕里,德军士兵在放送《喀秋莎》,一遍又一遍。战士们愤怒了:“怎么能让肮脏的法西斯侮辱我们的《喀秋莎》?”于是出其不意地扑向敌人,经过一场短暂的无声的搏战,终于夺回了那架唱机和唱片。“喀秋莎”,是怎样来到中国的?歌曲《喀秋莎》最早的译配者,应该是赵沨先生,时间大约在1948年。大连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苏联歌集》,1949年2月的初版,其中就有赵沨译配的这首歌。据赵沨先生本人自述,他对俄语不太精通,是由他身边熟悉俄语的同志把歌词内容翻译出来,然后他根据曲调的节律要求编写成歌词。赵沨先生当时只编写了两段歌词,相当于原词的第一和第四段: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走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驻守边疆卫国的战士,怀念那个天真的姑娘,勇敢保卫祖国的土地,喀秋莎爱情佑护着她。1956年,上海《广播歌选》准备重新发表这首歌曲。编辑吕寒柏保留了赵沨的第一段词,对他另一段词作了些修改,又补译了第二、第三段,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传唱的版本了。据中华读书报、环球时报>>同步播报8名小记者昨启程赴俄深度探访成都友好城市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成都市教育局、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政府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办,成都商报社承办的“成都-伏尔加格勒青少年小记者交换项目”昨日正式启程。来自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的叶泉钦,成都外国语学校刘倍瑞,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田家瑜,成都金苹果公学伍馨悦,三原外国语学校吴宇航,大邑县北街小学刘林怡佳,成师附小慧源校区的黄海,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吴怡逍等8位小记者,代表成都青少年踏上了飞往俄罗斯的航班。他们将在成都市的友好城市伏尔加格勒展开为期八天的文化交流之旅。能去俄罗斯让这群小记者们相当兴奋,最让大家期待的莫过于5月9日前往伏尔加格勒烈士广场观看“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活动。此外,小记者们还会欣赏二战胜利主题音乐会,采访二战老兵,观看歌剧《静静的顿河》,采访市长或伏尔加格勒市杜马议员等。此次俄罗斯之行小记者们准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学习简单的俄语,了解俄罗斯的风俗习惯,查找资料了解伏尔加格勒。作为友好城市首次互访交流小记者团队,行前一周,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还特别安排大家参观了“成都市国际友城馆”。小记者们每个人还带着写稿的任务,重大活动后会及时从前方发回相关报道;拍摄一部微电影全面展现在俄罗斯八天的生活也是这次小记者们的重要工作。成都商报小记者俱乐部微信公众号(cdsbxjz)将随时奉上俄罗斯活动精彩报道。成都商报记者 王勤1431041693000责编:千帆成都商报1431041693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焦点中国方队亮点多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据介绍,此次参加阅兵的中国方队亮点有很多。首先,五星红旗在整个方队的护卫下通过红场,接受检阅,意义非同一般;其次,中国方队根据红场场地特点进行了特别设计,陆海空三军各成4列以8乘12的队列走过红场,由于红场道路凹凸不平由石块拼成,中国仪仗队的步伐也经过特别设计,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与其他仪仗队均不同,铿锵有力、整齐划一;再次,此次中国仪仗兵将着第六代礼兵服在红场亮相,官兵平均身高1.88米,将中国军人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当中国军人用俄语唱起《喀秋莎》,以铿锵演绎柔情,52个俄罗斯阅兵方队齐声喝彩,有人边听边掉泪,有人加入合唱。 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选择《喀秋莎》是为了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5月4日夜,莫斯科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夜间彩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伴着军乐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正步踏过红场的青石路。那一刻,俄罗斯观众沸腾了。“一开始唱歌,其他方阵的军人和观众就开始鼓掌,很多人也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中国方队国旗手张洪杰说。欢呼,喝彩,随着节奏拍手,伴着旋律哼唱。4月25日,解放军三军仪仗队112名官兵抵达莫斯科,为参加红场阅兵进行准备训练。5月7日的日间彩排是他们参加的第六次彩排。护旗手张洪杰告诉新华社记者,这首俄语歌中国军人唱得不容易。不懂俄语,就用汉语标注。学歌用了一晚上,练歌用了一星期。可站在靶场上开喉放歌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选择《喀秋莎》这样一首中俄两国民众都耳熟能详的老歌,是为了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采访结束时,仪仗队战士郎需杰向记者透露,自己会唱的俄语歌可不止一首《喀秋莎》,到5月9日正式阅兵那天,中国仪仗队还会给俄罗斯民众带来新的惊喜。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喀秋莎”,俄罗斯永远的恋人“喀秋莎”作为一个鼓舞斗志的女性形象,曾是许多战士心中的“恋人”。有一种著名的火箭炮叫“喀秋莎”,在俄罗斯还有专门的“喀秋莎”纪念馆。诗与歌1938年,莫斯科著名文学家芮吉宁准备创办一本杂志,他把作曲家玛·布朗介尔和诗人米·伊萨柯夫斯基邀请到编辑部,希望他们为创刊号写一首歌曲。伊萨柯夫斯基想起了不久前才写下的八行诗,于是写下来交给了布朗介尔。歌词所表现出的诗情、纯真和音韵美一下子打动了作曲家,歌曲很快就谱成了。乐队指挥维·克努舍维茨基也十分喜欢这首歌,连连催促要其余几段歌词。为此,布朗介尔找到伊萨柯夫斯基,把他那一大张写满诗句的草稿要了来,从中再选出了八行诗,这就是现在的《喀秋莎》。歌曲的首次演出在莫斯科的联盟大厦圆柱大厅内举行,由著名歌唱家瓦莲金娜·巴季谢娃演唱,获得巨大成功,不得不重唱了三遍。歌声与大炮《喀秋莎》一下子就在全国流传开来,人们把它当作民歌来唱。德军入侵苏联缴获最多的唱片就是《喀秋莎》,那是当时的热销唱片。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歌曲流传更广。1941年7月14日,苏联军队把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БМ-13火箭炮第一次投入战场。因为发射架上标有生产厂家的缩语字母К,苏军士兵由此联想到当时的热门歌曲《喀秋莎》,就把这种火箭炮昵称为“喀秋莎”。伊萨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晚报》上谈过一段旧事:1943年的一个傍晚,苏军415步兵师的战士忽然听到前面不远的战壕里,德军士兵在放送《喀秋莎》,一遍又一遍。战士们愤怒了:“怎么能让肮脏的法西斯侮辱我们的《喀秋莎》?”于是出其不意地扑向敌人,经过一场短暂的无声的搏战,终于夺回了那架唱机和唱片。“喀秋莎”,是怎样来到中国的?歌曲《喀秋莎》最早的译配者,应该是赵沨先生,时间大约在1948年。大连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苏联歌集》,1949年2月的初版,其中就有赵沨译配的这首歌。据赵沨先生本人自述,他对俄语不太精通,是由他身边熟悉俄语的同志把歌词内容翻译出来,然后他根据曲调的节律要求编写成歌词。赵沨先生当时只编写了两段歌词,相当于原词的第一和第四段: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走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驻守边疆卫国的战士,怀念那个天真的姑娘,勇敢保卫祖国的土地,喀秋莎爱情佑护着她。1956年,上海《广播歌选》准备重新发表这首歌曲。编辑吕寒柏保留了赵沨的第一段词,对他另一段词作了些修改,又补译了第二、第三段,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传唱的版本了。据中华读书报、环球时报>>同步播报8名小记者昨启程赴俄深度探访成都友好城市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成都市教育局、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政府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办,成都商报社承办的“成都-伏尔加格勒青少年小记者交换项目”昨日正式启程。来自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的叶泉钦,成都外国语学校刘倍瑞,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田家瑜,成都金苹果公学伍馨悦,三原外国语学校吴宇航,大邑县北街小学刘林怡佳,成师附小慧源校区的黄海,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吴怡逍等8位小记者,代表成都青少年踏上了飞往俄罗斯的航班。他们将在成都市的友好城市伏尔加格勒展开为期八天的文化交流之旅。能去俄罗斯让这群小记者们相当兴奋,最让大家期待的莫过于5月9日前往伏尔加格勒烈士广场观看“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活动。此外,小记者们还会欣赏二战胜利主题音乐会,采访二战老兵,观看歌剧《静静的顿河》,采访市长或伏尔加格勒市杜马议员等。此次俄罗斯之行小记者们准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学习简单的俄语,了解俄罗斯的风俗习惯,查找资料了解伏尔加格勒。作为友好城市首次互访交流小记者团队,行前一周,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还特别安排大家参观了“成都市国际友城馆”。小记者们每个人还带着写稿的任务,重大活动后会及时从前方发回相关报道;拍摄一部微电影全面展现在俄罗斯八天的生活也是这次小记者们的重要工作。成都商报小记者俱乐部微信公众号(cdsbxjz)将随时奉上俄罗斯活动精彩报道。成都商报记者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