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K9O6作者:谢武world.huanqiu.comarticle俄加快"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改装 近年内有望复出/e3pmh22ph/e3pn61ka0俄海军“基洛夫”级“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资料图中国网讯 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成员弗拉基米尔波斯彼洛夫表示,该委员会下属的联合工作组将加快推进“基洛夫”级“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现代化改装工作。自2014年11月以来,北德文斯克船厂启动了“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维修改装,但鉴于其规模巨大,此项工作进展不顺。为此,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召集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工作组,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试图加速突进其改装维修和改装的进度。与“大舰时代远去”唱反调的“基洛夫”级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是苏联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打造的“基洛夫”级重型战列巡洋舰的三号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流观点是大型舰的时代已成过去,许多国家都在50年代将所拥有的战斗舰除役解体,仅美国保留有4艘“爱荷华”级战斗舰。当时,世界各国所建造的最大型水面作战舰只,是1961年完工的美国“长堤”号核动力巡洋舰,其排水量达17525吨。为了与美国海军全面抗衡,履行远洋作战使命,苏联在80年代初建成了二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级(苏联编号为1144型)。首舰“基洛夫”号于1977年下水,而当其在1980年完工后更成为各国军事观察家关注的焦点。“基洛夫”级设计时沿袭了苏联复杂的设计特点,并采用多套火控雷达系统,不同于只能对1个目标发动攻击的“宙斯盾”战舰,“基洛夫”级是世界上唯一真正意义上具备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能力的战舰。“基洛夫”级可以称为“海上武库”,舰载几乎涵盖所有海上作战武器系统。提供舰队防空和反潜,与敌方大型水面舰艇交战,包括打击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该舰为苏联首级采用核动力推进的水面战舰,满载排水量26396吨,首次装备了VLS(即垂直发射)系统和大量导弹,并配有3架直升机,其吨位之大,火力之强,一度使各国海军为之震惊。《简氏防务周刊》将其定级为“战列巡洋舰”。直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威力最为强大的水面战舰。 “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原计划共建造五艘,最后一艘因经费等诸多原因取消。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原“基洛夫”号)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原“伏龙芝”号)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加里宁”号)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号(原“安德罗波夫”号)1998年4月18日服役。首舰突出反潜能力;后继三艘则强化防空性能,苏联为之配套大量各型先进防空导弹,而且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垂直发射模式。第四艘“彼得大帝”号被称为苏联海军的“颠峰之作”,装备当时最先进的、最完整的作战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武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等,具有超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目前,四艘舰中仅“彼得大帝”号保持作战能力,服役于俄海军北方舰队。“基洛夫”级的三大特色:舰体大、功能全、武器多“基洛夫”级舰主要用于实施远洋反舰、反潜和防空作战。在作战时,它主要充当海上编队的核心力量,与其它舰只共同组成导弹巡洋舰编队,遂行攻击敌方战斗舰艇和破坏敌方交通线的任务。该级舰装备各型导弹近500枚,是美国载弹量最大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的四倍。苏联海军从未提出要它的后续舰方案。苏联解体后,“基洛夫”级改名为“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基洛夫”级的武器系统集中体现苏联海军当时最现代化的技术,一些已被世界各国海军广泛借鉴,被视为世界海军舰艇发展史上的精典之作。“基洛夫”级舰载“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系统,因为威力巨大,北约组织命名为SS-N-19“海难”,二十枚SS-N-19导弹安装在上甲板,呈一个60°仰角。“基洛夫”级配备一门130毫米AK-130 DP多用途双管舰炮(首舰为2座100毫米单管舰炮),备弹840发。火炮系统主要由一台火控计算机为基础连同一部多波段雷达、一套电视和光学目标瞄准器;另外,舰炮上安装一套Kondensor光学瞄准器单元。舰炮连接到雷达控制系统在遥控操作界面能完全自动化,也能使用瞄准器单元人工操作。AK-130 DP多用途双管舰炮射程22公里,而且最大的发射速度是35发/分钟,也能用于支援防空射击和对陆攻击。“基洛夫”级反潜系统主要由舰载反潜武器系统和舰载直升飞机机载反潜武器系统组成。“基洛夫”级装备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后甲板舰载二座2座6管RBU1000反潜火箭发射器,射程1000米,备有102枚火箭;另一座设置于舰艏。“基洛夫”级舰载SA-N-6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使用十二套发射装置,共备弹96枚。“基洛夫”级从第二艘“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开始装备SA-N-9垂直发射近程防空导弹,在舰体前、后段各设有2座垂直发射装置,共备弹128枚。“基洛夫”级舰载SA-N-4近程防空导弹采用传统发射方式,2座双联发射装置装备在舰体两侧位置,共备弹40枚。导弹射高25-5000米,射程1.2-10公里。“基洛夫”级庞大的身躯能容纳三架Ka-27PL“蜗牛”或Ka-25RT“荷尔蒙”舰载直升飞机,机库在舰尾甲板下,备有一座升降机。甲板上有一个半埋式机库,能容纳并维修一架直升机。直升飞机装备用于反潜战使用的海面搜索雷达,声纳浮标、吊放式声纳和磁性异常探测器。船舶推进系统以核动力和蒸气轮机组的一个结合为基础。核动力由二座压水核反应堆和二台辅助燃油加热锅炉组成;蒸气轮机组安装四台蒸气轮机,总功率为150000马力。双轴驱动两部4叶片固定斜度螺旋浆。推进系统提供31节的一个全速,还安装一套轮机发电机组。俄罗斯“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虽然战斗力惊人,对舰、对空、对潜均有远、中、近三层火力,作战覆盖面广,但体积过于庞大和造价昂贵,因此以后苏联开始发展较小的常规动力“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俄在航母和“基洛夫”级之间的抉择:“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复出2009年11月11日,俄罗斯联邦主管装备的国防部副部长对外宣布:俄海军将计划重新启用两艘闲置的“基洛夫”级巡洋舰:“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和“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并尽快对其进行修复与现代化改装。现任俄罗斯海军司令维索茨基海军上将曾表示,在不久的将来要建造5-6艘核动力航母战斗群,而伴随这一需求的必然是强大续航力和作战能力的大型战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无论是从技术储备还是从战术需要来看,都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俄罗斯为什么降低了先前大力发展航母的调门,反而急于修复和改装老式战舰?其中的原因颇有些耐人寻味,或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基洛夫”级舰龄不长,而且建造之初工艺、原材料选择标准极高,苏联解体后无力保养“基洛夫”级。苏联解体后,俄海军的现役航母和几艘即将完工的航母都因为经费拮据和性能不佳,只好连卖带拆,最终只剩下唯一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然而,该航母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相比,其综合作战能力不强。更令俄罗斯感到懊恼的是,继承自苏联的众多专业造船厂却没有一家建造过航母,俄罗斯造船企业连改装旧航母都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面对军费不足,俄罗斯海军领导人只好被迫转而改装和修复一些仍具潜力的老式舰艇,而在诸多老式水面战舰中,俄军方高层首先想到的就是极具威力,又夺人眼球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其次,由“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组成的海上编队有着超强的立体作战能力,足以胜任航母编队的绝大多数功能。“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素有“海上武库”之誉,舰上装备有500多枚各型导弹。正是倚仗这些威力强大的武器,使之具备了与敌大型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等实施立体作战,包括打击航空母舰的能力。事实上,“基洛夫”级中现役唯一一艘“彼得大帝”号巡洋舰近些年表现突出,格外令人刮目相看。但真正使俄罗斯当局高层下决心同意“基洛夫”级舰复出,还在于其一系列出色表现。2009年1月,“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编队现身亚丁湾,并连续抓获3艘海盗船,以其不俗的威力和多能的功夫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一切使俄罗斯进一步敲定修复与改装它的决议,使之能及早满足俄海军在世界各大海域活动和“展示肌肉”的需要。再次,“基洛夫”级巡洋舰上的核动力装置具有卓越性能,可为核动力航母“保驾护航”,是俄海军选择它的又一重要原因。尽管现在看来,“基洛夫”级舰的核动力装置并不算先进,功率相对较低,但苏联海军采用核-蒸汽联合动力的独特配置基本满足了大吨位战舰的要求,使舰艇的最大航速达到了32节。对于核动力装置,俄罗斯海军历来情有独钟: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长续航力,极低的粉尘污染,以及占用空间相对较小。此番,俄罗斯海军决定让“基洛夫”级的3号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复出,自然与该舰装设有核动力装置分不开。据悉,自2014年11月以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在北德文斯克船厂启动维修改装,鉴于其现代化改装的规模之大,此项工作进展不顺。在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的要求下,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工作组,组织和协调各项工作,确保一百多个相关企业能够紧密合作。近期,联合工作组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召集所有企业领导在北德文斯克船厂召开会议,以解决目前工作中疑难问题。根据联合工作组发布的信息,“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的现代化改装任务有望在2019年前全部完成。(谢武)1429505424000责编:千帆中国网1429505424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俄海军“基洛夫”级“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资料图中国网讯 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成员弗拉基米尔波斯彼洛夫表示,该委员会下属的联合工作组将加快推进“基洛夫”级“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现代化改装工作。自2014年11月以来,北德文斯克船厂启动了“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维修改装,但鉴于其规模巨大,此项工作进展不顺。为此,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召集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工作组,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试图加速突进其改装维修和改装的进度。与“大舰时代远去”唱反调的“基洛夫”级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是苏联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打造的“基洛夫”级重型战列巡洋舰的三号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流观点是大型舰的时代已成过去,许多国家都在50年代将所拥有的战斗舰除役解体,仅美国保留有4艘“爱荷华”级战斗舰。当时,世界各国所建造的最大型水面作战舰只,是1961年完工的美国“长堤”号核动力巡洋舰,其排水量达17525吨。为了与美国海军全面抗衡,履行远洋作战使命,苏联在80年代初建成了二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级(苏联编号为1144型)。首舰“基洛夫”号于1977年下水,而当其在1980年完工后更成为各国军事观察家关注的焦点。“基洛夫”级设计时沿袭了苏联复杂的设计特点,并采用多套火控雷达系统,不同于只能对1个目标发动攻击的“宙斯盾”战舰,“基洛夫”级是世界上唯一真正意义上具备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能力的战舰。“基洛夫”级可以称为“海上武库”,舰载几乎涵盖所有海上作战武器系统。提供舰队防空和反潜,与敌方大型水面舰艇交战,包括打击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该舰为苏联首级采用核动力推进的水面战舰,满载排水量26396吨,首次装备了VLS(即垂直发射)系统和大量导弹,并配有3架直升机,其吨位之大,火力之强,一度使各国海军为之震惊。《简氏防务周刊》将其定级为“战列巡洋舰”。直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威力最为强大的水面战舰。 “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原计划共建造五艘,最后一艘因经费等诸多原因取消。首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原“基洛夫”号)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原“伏龙芝”号)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加里宁”号)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号(原“安德罗波夫”号)1998年4月18日服役。首舰突出反潜能力;后继三艘则强化防空性能,苏联为之配套大量各型先进防空导弹,而且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垂直发射模式。第四艘“彼得大帝”号被称为苏联海军的“颠峰之作”,装备当时最先进的、最完整的作战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武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等,具有超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目前,四艘舰中仅“彼得大帝”号保持作战能力,服役于俄海军北方舰队。“基洛夫”级的三大特色:舰体大、功能全、武器多“基洛夫”级舰主要用于实施远洋反舰、反潜和防空作战。在作战时,它主要充当海上编队的核心力量,与其它舰只共同组成导弹巡洋舰编队,遂行攻击敌方战斗舰艇和破坏敌方交通线的任务。该级舰装备各型导弹近500枚,是美国载弹量最大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的四倍。苏联海军从未提出要它的后续舰方案。苏联解体后,“基洛夫”级改名为“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基洛夫”级的武器系统集中体现苏联海军当时最现代化的技术,一些已被世界各国海军广泛借鉴,被视为世界海军舰艇发展史上的精典之作。“基洛夫”级舰载“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系统,因为威力巨大,北约组织命名为SS-N-19“海难”,二十枚SS-N-19导弹安装在上甲板,呈一个60°仰角。“基洛夫”级配备一门130毫米AK-130 DP多用途双管舰炮(首舰为2座100毫米单管舰炮),备弹840发。火炮系统主要由一台火控计算机为基础连同一部多波段雷达、一套电视和光学目标瞄准器;另外,舰炮上安装一套Kondensor光学瞄准器单元。舰炮连接到雷达控制系统在遥控操作界面能完全自动化,也能使用瞄准器单元人工操作。AK-130 DP多用途双管舰炮射程22公里,而且最大的发射速度是35发/分钟,也能用于支援防空射击和对陆攻击。“基洛夫”级反潜系统主要由舰载反潜武器系统和舰载直升飞机机载反潜武器系统组成。“基洛夫”级装备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后甲板舰载二座2座6管RBU1000反潜火箭发射器,射程1000米,备有102枚火箭;另一座设置于舰艏。“基洛夫”级舰载SA-N-6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使用十二套发射装置,共备弹96枚。“基洛夫”级从第二艘“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开始装备SA-N-9垂直发射近程防空导弹,在舰体前、后段各设有2座垂直发射装置,共备弹128枚。“基洛夫”级舰载SA-N-4近程防空导弹采用传统发射方式,2座双联发射装置装备在舰体两侧位置,共备弹40枚。导弹射高25-5000米,射程1.2-10公里。“基洛夫”级庞大的身躯能容纳三架Ka-27PL“蜗牛”或Ka-25RT“荷尔蒙”舰载直升飞机,机库在舰尾甲板下,备有一座升降机。甲板上有一个半埋式机库,能容纳并维修一架直升机。直升飞机装备用于反潜战使用的海面搜索雷达,声纳浮标、吊放式声纳和磁性异常探测器。船舶推进系统以核动力和蒸气轮机组的一个结合为基础。核动力由二座压水核反应堆和二台辅助燃油加热锅炉组成;蒸气轮机组安装四台蒸气轮机,总功率为150000马力。双轴驱动两部4叶片固定斜度螺旋浆。推进系统提供31节的一个全速,还安装一套轮机发电机组。俄罗斯“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虽然战斗力惊人,对舰、对空、对潜均有远、中、近三层火力,作战覆盖面广,但体积过于庞大和造价昂贵,因此以后苏联开始发展较小的常规动力“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俄在航母和“基洛夫”级之间的抉择:“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复出2009年11月11日,俄罗斯联邦主管装备的国防部副部长对外宣布:俄海军将计划重新启用两艘闲置的“基洛夫”级巡洋舰:“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和“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并尽快对其进行修复与现代化改装。现任俄罗斯海军司令维索茨基海军上将曾表示,在不久的将来要建造5-6艘核动力航母战斗群,而伴随这一需求的必然是强大续航力和作战能力的大型战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无论是从技术储备还是从战术需要来看,都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俄罗斯为什么降低了先前大力发展航母的调门,反而急于修复和改装老式战舰?其中的原因颇有些耐人寻味,或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基洛夫”级舰龄不长,而且建造之初工艺、原材料选择标准极高,苏联解体后无力保养“基洛夫”级。苏联解体后,俄海军的现役航母和几艘即将完工的航母都因为经费拮据和性能不佳,只好连卖带拆,最终只剩下唯一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然而,该航母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相比,其综合作战能力不强。更令俄罗斯感到懊恼的是,继承自苏联的众多专业造船厂却没有一家建造过航母,俄罗斯造船企业连改装旧航母都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面对军费不足,俄罗斯海军领导人只好被迫转而改装和修复一些仍具潜力的老式舰艇,而在诸多老式水面战舰中,俄军方高层首先想到的就是极具威力,又夺人眼球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其次,由“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组成的海上编队有着超强的立体作战能力,足以胜任航母编队的绝大多数功能。“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素有“海上武库”之誉,舰上装备有500多枚各型导弹。正是倚仗这些威力强大的武器,使之具备了与敌大型水面舰艇、潜艇、飞机等实施立体作战,包括打击航空母舰的能力。事实上,“基洛夫”级中现役唯一一艘“彼得大帝”号巡洋舰近些年表现突出,格外令人刮目相看。但真正使俄罗斯当局高层下决心同意“基洛夫”级舰复出,还在于其一系列出色表现。2009年1月,“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编队现身亚丁湾,并连续抓获3艘海盗船,以其不俗的威力和多能的功夫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一切使俄罗斯进一步敲定修复与改装它的决议,使之能及早满足俄海军在世界各大海域活动和“展示肌肉”的需要。再次,“基洛夫”级巡洋舰上的核动力装置具有卓越性能,可为核动力航母“保驾护航”,是俄海军选择它的又一重要原因。尽管现在看来,“基洛夫”级舰的核动力装置并不算先进,功率相对较低,但苏联海军采用核-蒸汽联合动力的独特配置基本满足了大吨位战舰的要求,使舰艇的最大航速达到了32节。对于核动力装置,俄罗斯海军历来情有独钟: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长续航力,极低的粉尘污染,以及占用空间相对较小。此番,俄罗斯海军决定让“基洛夫”级的3号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复出,自然与该舰装设有核动力装置分不开。据悉,自2014年11月以来,“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在北德文斯克船厂启动维修改装,鉴于其现代化改装的规模之大,此项工作进展不顺。在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的要求下,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工作组,组织和协调各项工作,确保一百多个相关企业能够紧密合作。近期,联合工作组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召集所有企业领导在北德文斯克船厂召开会议,以解决目前工作中疑难问题。根据联合工作组发布的信息,“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的现代化改装任务有望在2019年前全部完成。(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