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GV8h world.huanqiu.comarticle拉达:坚韧的俄罗斯国车/e3pmh22ph/e3pn61ka0四方的前脸、平直的腰线、有棱有角的车身……经典的拉达轿车以这样的造型屹立俄罗斯车坛40多年。现如今,这款车依然在莫斯科街头穿梭。就像伏特加一样,老拉达已成为俄罗斯的符号:烈酒折射了当地人刚烈的性格;老爷车则显示了这个民族坚韧的品格。“拉达开得比火箭快”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决定打造一款廉价的国民轿车,特意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引进技术,在伏尔加河畔的陶里亚蒂开设了拉达工厂。1971年,首款拉达日古力下线,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老拉达,这款车40多年里卖掉2000多万辆,成为苏联汽车工业不朽的传奇。虽然进口车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拉达品牌本身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老拉达还在发挥余热。记者近几年常驻莫斯科,呼啸来往的老拉达依然随处可见,不少还作为警车仍在服役当中。 记得有一次坐夜班火车回莫斯科,记者在火车站叫到一辆老款拉达出租车。在深夜空旷的大街上,司机一上主路就狠踩油门,直接把车速提到八九十公里。连续并线、急起急停,老拉达的优良性能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这辆已到报废年限的老车还能如此矫捷。“拉达开得比火箭快”这是华人总结的俄罗斯“四大怪”之一。俄罗斯人爱飙车,动力强劲、操控灵便的拉达正合其口味,而皮实耐用的特点又让它成为不二之选。尽管已经停产,但拉达车的保有量太大,所以在俄罗斯,这款车的配件至今依然好找,有故障随处可修。拉达不光“开得比火箭快”,它的生产周期也堪比火箭。在鼎盛时期,拉达汽车的生产线总长超过270公里,日产量达2500辆,也就是说,每22秒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苏联的出口产品作为苏联老大哥的工业成就,拉达不仅在俄国内产销两旺,也一度卖到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在漫长的冷战时期,拉达是东欧和苏联加盟国年轻人最追捧的汽车品牌之一。在那个年代,大洋彼岸的美国兴起“肌肉车文化”;而在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拉达则是都市生活的标志。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拉达也曾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北方城市还把它作为出租车使用。在当时,拉达更是一些民企老板的第一部私家车,“先富起来”的他们能开上自己的拉达,这是足够让人羡慕的事情。在东北,拉达的知名度更高。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拉达车就开始进入黑龙江,一度成为轿车市场上的主力品牌。黑龙江甚至曾经流传着“冬天开拉达,夏天坐尼桑”的顺口溜。前一句的意思是拉达车更适应冰雪道路条件;后一句则是指日本车的空调系统更好。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德国、日本品牌的大举进入,拉达也逐渐淡出中国市场。对很多东北人来说,拉达轿车承载了他们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坚韧的国车拉达并非不思进取,老车型至今仍未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还是它过于成功。从1970年投产,到2012年4月全面停产,老拉达不仅成为俄罗斯城市的移动风景,更深深根植到俄罗斯当代文化当中。俄罗斯人讲求实用,并不太在意面子。在莫斯科街头,有商贩把拉达当小货车,车里塞满瓜果蔬菜;也有职场人身着笔挺西装,开着破拉达上班;还有人拿它玩起改装,拆掉消音器,换上大口径排气管,加速的轰鸣声不亚于超级跑车;甚至还有人东拼西凑,自制了加长版的豪华拉达。透过这些稀奇古怪的拉达,能看到俄罗斯人的可爱之处。事实上,便宜才是俄罗斯人依然钟爱老拉达的最现实因素。90年代初,一辆新拉达大约卖4000美元;而目前在二手车市上,一辆老拉达也就几百美元。低廉的身价有时也让它遭到嫌弃,以至于俄罗斯流传着一个冷笑话:警察抓到一个偷老拉达车的嫌犯,没把他带到警局,而是精神病院。意思是“精神正常的人为什么要偷这么一辆破车”。记者曾于2012年自驾穿越西伯利亚,发现越是偏远地区,老拉达车就越多,这一方面是由偏远地区消费能力决定,另一方面拉达更高的底盘、更大的接近角更适合农村路况。在农村,甚至有人把拉达改装成拖拉机,干起农活来也是一把好手。当然,拉达也并非无所不能。记者连续几年在莫斯科观察到,每当冬天雪季一到,街上的拉达车就难觅踪影,俄罗斯漫长的严冬对于任何汽车都是考验,何况是古董级的老拉达。不过一开春,这些老爷车又像刚放学的小学生,跑到大街小巷撒欢。何时焕发第二春?再耐用的汽车也有开不动的一天,年复一年,俄罗斯街头老拉达越来越少,但拉达作为俄罗斯汽车工业的象征,至今仍保持发展活力。多年来,拉达立足中低端乘用车市场,不断拓展产品领域,涵盖两厢小型车、三厢紧凑型车、旅行车和越野车。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为拉达打气,几年前自掏腰包购买了一辆拉达涅瓦越野车。今年以来,美欧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俄罗斯也毫不手软,对西方国家部分产品实施进口禁令,鼓励国内进口替代。2014年9月,俄罗斯又宣布对“不友好国家”汽车产品采取进口限制的措施,这一决定对俄罗斯车企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尽管有政策扶植,但拉达要想继续称霸国内车市也并非轻而易举。由于需求疲弱,俄罗斯2014年车市一片惨淡,前11个月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1.6%,而拉达的降幅更达16%,降幅为销量前五车企之最。同样在俄主打经济适用牌的丰田则逆市而上,销量一举挤进前五。或许是因为老拉达打下的烙印太深,拉达设计师们的理念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产品设计总是跟不上时代,过于单调的外形令其品牌形象不佳,“过时”的帽子迟迟摘不下来。就凭这一条,拉达无论性价比再高、再适合俄罗斯市场,也注定会损失大量年轻消费者。 好在拉达的母公司——伏尔加汽车集团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2011年挖来前沃尔沃的设计总监史蒂夫马丁,而公司首位外国总裁——前通用汽车高管、瑞典人博安德森也已上任,俄业内对这二人组合寄予厚望,相信他们能给拉达带来全新的理念。2012年,拉达推出Vesta和X-Ray两款新车,其造型让拉达的面貌焕然一新,外形设计不仅跟上了时下趋势,也丝毫看不出抄袭痕迹。史蒂夫马丁表示,两款车的现代化设计将颠覆拉达以往的品牌形象,他们将借鉴韩系汽车的经验,从外观下手,提升整体形象。凭借变革性的新产品,拉达一方面希望重新找回失去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希望继续制造成本,更大发挥其价格优势;同时,拉达也希望在新兴国家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与国际制造厂商展开竞争。(文/刘怡然)斯蒂夫·马丁和拉达。坚韧的国车拉达并非不思进取,老车型至今仍未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还是它过于成功。从1970年投产,到2012年4月全面停产,老拉达不仅成为俄罗斯城市的移动风景,更深深根植到俄罗斯当代文化当中。俄罗斯人讲求实用,并不太在意面子。在莫斯科街头,有商贩把拉达当小货车,车里塞满瓜果蔬菜;也有职场人身着笔挺西装,开着破拉达上班;还有人拿它玩起改装,拆掉消音器,换上大口径排气管,加速的轰鸣声不亚于超级跑车;甚至还有人东拼西凑,自制了加长版的豪华拉达。透过这些稀奇古怪的拉达,能看到俄罗斯人的可爱之处。事实上,便宜才是俄罗斯人依然钟爱老拉达的最现实因素。90年代初,一辆新拉达大约卖4000美元;而目前在二手车市上,一辆老拉达也就几百美元。低廉的身价有时也让它遭到嫌弃,以至于俄罗斯流传着一个冷笑话:警察抓到一个偷老拉达车的嫌犯,没把他带到警局,而是精神病院。意思是“精神正常的人为什么要偷这么一辆破车”。记者曾于2012年自驾穿越西伯利亚,发现越是偏远地区,老拉达车就越多,这一方面是由偏远地区消费能力决定,另一方面拉达更高的底盘、更大的接近角更适合农村路况。在农村,甚至有人把拉达改装成拖拉机,干起农活来也是一把好手。当然,拉达也并非无所不能。记者连续几年在莫斯科观察到,每当冬天雪季一到,街上的拉达车就难觅踪影,俄罗斯漫长的严冬对于任何汽车都是考验,何况是古董级的老拉达。不过一开春,这些老爷车又像刚放学的小学生,跑到大街小巷撒欢。何时焕发第二春?再耐用的汽车也有开不动的一天,年复一年,俄罗斯街头老拉达越来越少,但拉达作为俄罗斯汽车工业的象征,至今仍保持发展活力。多年来,拉达立足中低端乘用车市场,不断拓展产品领域,涵盖两厢小型车、三厢紧凑型车、旅行车和越野车。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为拉达打气,几年前自掏腰包购买了一辆拉达涅瓦越野车。今年以来,美欧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俄罗斯也毫不手软,对西方国家部分产品实施进口禁令,鼓励国内进口替代。2014年9月,俄罗斯又宣布对“不友好国家”汽车产品采取进口限制的措施,这一决定对俄罗斯车企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尽管有政策扶植,但拉达要想继续称霸国内车市也并非轻而易举。由于需求疲弱,俄罗斯2014年车市一片惨淡,前11个月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1.6%,而拉达的降幅更达16%,降幅为销量前五车企之最。同样在俄主打经济适用牌的丰田则逆市而上,销量一举挤进前五。或许是因为老拉达打下的烙印太深,拉达设计师们的理念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产品设计总是跟不上时代,过于单调的外形令其品牌形象不佳,“过时”的帽子迟迟摘不下来。就凭这一条,拉达无论性价比再高、再适合俄罗斯市场,也注定会损失大量年轻消费者。 好在拉达的母公司——伏尔加汽车集团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2011年挖来前沃尔沃的设计总监史蒂夫马丁,而公司首位外国总裁——前通用汽车高管、瑞典人博安德森也已上任,俄业内对这二人组合寄予厚望,相信他们能给拉达带来全新的理念。2012年,拉达推出Vesta和X-Ray两款新车,其造型让拉达的面貌焕然一新,外形设计不仅跟上了时下趋势,也丝毫看不出抄袭痕迹。史蒂夫马丁表示,两款车的现代化设计将颠覆拉达以往的品牌形象,他们将借鉴韩系汽车的经验,从外观下手,提升整体形象。凭借变革性的新产品,拉达一方面希望重新找回失去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希望继续制造成本,更大发挥其价格优势;同时,拉达也希望在新兴国家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与国际制造厂商展开竞争。(文/刘怡然)1421837760000责编:千帆新华国际1421837760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四方的前脸、平直的腰线、有棱有角的车身……经典的拉达轿车以这样的造型屹立俄罗斯车坛40多年。现如今,这款车依然在莫斯科街头穿梭。就像伏特加一样,老拉达已成为俄罗斯的符号:烈酒折射了当地人刚烈的性格;老爷车则显示了这个民族坚韧的品格。“拉达开得比火箭快”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决定打造一款廉价的国民轿车,特意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引进技术,在伏尔加河畔的陶里亚蒂开设了拉达工厂。1971年,首款拉达日古力下线,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老拉达,这款车40多年里卖掉2000多万辆,成为苏联汽车工业不朽的传奇。虽然进口车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拉达品牌本身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老拉达还在发挥余热。记者近几年常驻莫斯科,呼啸来往的老拉达依然随处可见,不少还作为警车仍在服役当中。 记得有一次坐夜班火车回莫斯科,记者在火车站叫到一辆老款拉达出租车。在深夜空旷的大街上,司机一上主路就狠踩油门,直接把车速提到八九十公里。连续并线、急起急停,老拉达的优良性能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这辆已到报废年限的老车还能如此矫捷。“拉达开得比火箭快”这是华人总结的俄罗斯“四大怪”之一。俄罗斯人爱飙车,动力强劲、操控灵便的拉达正合其口味,而皮实耐用的特点又让它成为不二之选。尽管已经停产,但拉达车的保有量太大,所以在俄罗斯,这款车的配件至今依然好找,有故障随处可修。拉达不光“开得比火箭快”,它的生产周期也堪比火箭。在鼎盛时期,拉达汽车的生产线总长超过270公里,日产量达2500辆,也就是说,每22秒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苏联的出口产品作为苏联老大哥的工业成就,拉达不仅在俄国内产销两旺,也一度卖到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在漫长的冷战时期,拉达是东欧和苏联加盟国年轻人最追捧的汽车品牌之一。在那个年代,大洋彼岸的美国兴起“肌肉车文化”;而在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拉达则是都市生活的标志。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拉达也曾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北方城市还把它作为出租车使用。在当时,拉达更是一些民企老板的第一部私家车,“先富起来”的他们能开上自己的拉达,这是足够让人羡慕的事情。在东北,拉达的知名度更高。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拉达车就开始进入黑龙江,一度成为轿车市场上的主力品牌。黑龙江甚至曾经流传着“冬天开拉达,夏天坐尼桑”的顺口溜。前一句的意思是拉达车更适应冰雪道路条件;后一句则是指日本车的空调系统更好。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德国、日本品牌的大举进入,拉达也逐渐淡出中国市场。对很多东北人来说,拉达轿车承载了他们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坚韧的国车拉达并非不思进取,老车型至今仍未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还是它过于成功。从1970年投产,到2012年4月全面停产,老拉达不仅成为俄罗斯城市的移动风景,更深深根植到俄罗斯当代文化当中。俄罗斯人讲求实用,并不太在意面子。在莫斯科街头,有商贩把拉达当小货车,车里塞满瓜果蔬菜;也有职场人身着笔挺西装,开着破拉达上班;还有人拿它玩起改装,拆掉消音器,换上大口径排气管,加速的轰鸣声不亚于超级跑车;甚至还有人东拼西凑,自制了加长版的豪华拉达。透过这些稀奇古怪的拉达,能看到俄罗斯人的可爱之处。事实上,便宜才是俄罗斯人依然钟爱老拉达的最现实因素。90年代初,一辆新拉达大约卖4000美元;而目前在二手车市上,一辆老拉达也就几百美元。低廉的身价有时也让它遭到嫌弃,以至于俄罗斯流传着一个冷笑话:警察抓到一个偷老拉达车的嫌犯,没把他带到警局,而是精神病院。意思是“精神正常的人为什么要偷这么一辆破车”。记者曾于2012年自驾穿越西伯利亚,发现越是偏远地区,老拉达车就越多,这一方面是由偏远地区消费能力决定,另一方面拉达更高的底盘、更大的接近角更适合农村路况。在农村,甚至有人把拉达改装成拖拉机,干起农活来也是一把好手。当然,拉达也并非无所不能。记者连续几年在莫斯科观察到,每当冬天雪季一到,街上的拉达车就难觅踪影,俄罗斯漫长的严冬对于任何汽车都是考验,何况是古董级的老拉达。不过一开春,这些老爷车又像刚放学的小学生,跑到大街小巷撒欢。何时焕发第二春?再耐用的汽车也有开不动的一天,年复一年,俄罗斯街头老拉达越来越少,但拉达作为俄罗斯汽车工业的象征,至今仍保持发展活力。多年来,拉达立足中低端乘用车市场,不断拓展产品领域,涵盖两厢小型车、三厢紧凑型车、旅行车和越野车。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为拉达打气,几年前自掏腰包购买了一辆拉达涅瓦越野车。今年以来,美欧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俄罗斯也毫不手软,对西方国家部分产品实施进口禁令,鼓励国内进口替代。2014年9月,俄罗斯又宣布对“不友好国家”汽车产品采取进口限制的措施,这一决定对俄罗斯车企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尽管有政策扶植,但拉达要想继续称霸国内车市也并非轻而易举。由于需求疲弱,俄罗斯2014年车市一片惨淡,前11个月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1.6%,而拉达的降幅更达16%,降幅为销量前五车企之最。同样在俄主打经济适用牌的丰田则逆市而上,销量一举挤进前五。或许是因为老拉达打下的烙印太深,拉达设计师们的理念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产品设计总是跟不上时代,过于单调的外形令其品牌形象不佳,“过时”的帽子迟迟摘不下来。就凭这一条,拉达无论性价比再高、再适合俄罗斯市场,也注定会损失大量年轻消费者。 好在拉达的母公司——伏尔加汽车集团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2011年挖来前沃尔沃的设计总监史蒂夫马丁,而公司首位外国总裁——前通用汽车高管、瑞典人博安德森也已上任,俄业内对这二人组合寄予厚望,相信他们能给拉达带来全新的理念。2012年,拉达推出Vesta和X-Ray两款新车,其造型让拉达的面貌焕然一新,外形设计不仅跟上了时下趋势,也丝毫看不出抄袭痕迹。史蒂夫马丁表示,两款车的现代化设计将颠覆拉达以往的品牌形象,他们将借鉴韩系汽车的经验,从外观下手,提升整体形象。凭借变革性的新产品,拉达一方面希望重新找回失去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希望继续制造成本,更大发挥其价格优势;同时,拉达也希望在新兴国家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与国际制造厂商展开竞争。(文/刘怡然)斯蒂夫·马丁和拉达。坚韧的国车拉达并非不思进取,老车型至今仍未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还是它过于成功。从1970年投产,到2012年4月全面停产,老拉达不仅成为俄罗斯城市的移动风景,更深深根植到俄罗斯当代文化当中。俄罗斯人讲求实用,并不太在意面子。在莫斯科街头,有商贩把拉达当小货车,车里塞满瓜果蔬菜;也有职场人身着笔挺西装,开着破拉达上班;还有人拿它玩起改装,拆掉消音器,换上大口径排气管,加速的轰鸣声不亚于超级跑车;甚至还有人东拼西凑,自制了加长版的豪华拉达。透过这些稀奇古怪的拉达,能看到俄罗斯人的可爱之处。事实上,便宜才是俄罗斯人依然钟爱老拉达的最现实因素。90年代初,一辆新拉达大约卖4000美元;而目前在二手车市上,一辆老拉达也就几百美元。低廉的身价有时也让它遭到嫌弃,以至于俄罗斯流传着一个冷笑话:警察抓到一个偷老拉达车的嫌犯,没把他带到警局,而是精神病院。意思是“精神正常的人为什么要偷这么一辆破车”。记者曾于2012年自驾穿越西伯利亚,发现越是偏远地区,老拉达车就越多,这一方面是由偏远地区消费能力决定,另一方面拉达更高的底盘、更大的接近角更适合农村路况。在农村,甚至有人把拉达改装成拖拉机,干起农活来也是一把好手。当然,拉达也并非无所不能。记者连续几年在莫斯科观察到,每当冬天雪季一到,街上的拉达车就难觅踪影,俄罗斯漫长的严冬对于任何汽车都是考验,何况是古董级的老拉达。不过一开春,这些老爷车又像刚放学的小学生,跑到大街小巷撒欢。何时焕发第二春?再耐用的汽车也有开不动的一天,年复一年,俄罗斯街头老拉达越来越少,但拉达作为俄罗斯汽车工业的象征,至今仍保持发展活力。多年来,拉达立足中低端乘用车市场,不断拓展产品领域,涵盖两厢小型车、三厢紧凑型车、旅行车和越野车。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为拉达打气,几年前自掏腰包购买了一辆拉达涅瓦越野车。今年以来,美欧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俄罗斯也毫不手软,对西方国家部分产品实施进口禁令,鼓励国内进口替代。2014年9月,俄罗斯又宣布对“不友好国家”汽车产品采取进口限制的措施,这一决定对俄罗斯车企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尽管有政策扶植,但拉达要想继续称霸国内车市也并非轻而易举。由于需求疲弱,俄罗斯2014年车市一片惨淡,前11个月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1.6%,而拉达的降幅更达16%,降幅为销量前五车企之最。同样在俄主打经济适用牌的丰田则逆市而上,销量一举挤进前五。或许是因为老拉达打下的烙印太深,拉达设计师们的理念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产品设计总是跟不上时代,过于单调的外形令其品牌形象不佳,“过时”的帽子迟迟摘不下来。就凭这一条,拉达无论性价比再高、再适合俄罗斯市场,也注定会损失大量年轻消费者。 好在拉达的母公司——伏尔加汽车集团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2011年挖来前沃尔沃的设计总监史蒂夫马丁,而公司首位外国总裁——前通用汽车高管、瑞典人博安德森也已上任,俄业内对这二人组合寄予厚望,相信他们能给拉达带来全新的理念。2012年,拉达推出Vesta和X-Ray两款新车,其造型让拉达的面貌焕然一新,外形设计不仅跟上了时下趋势,也丝毫看不出抄袭痕迹。史蒂夫马丁表示,两款车的现代化设计将颠覆拉达以往的品牌形象,他们将借鉴韩系汽车的经验,从外观下手,提升整体形象。凭借变革性的新产品,拉达一方面希望重新找回失去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希望继续制造成本,更大发挥其价格优势;同时,拉达也希望在新兴国家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与国际制造厂商展开竞争。(文/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