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F3FJ world.huanqiu.comarticle美国科学院评如何选院士/e3pmh22ph/e3pn4qomc导语:近日,中科院和工程院修改章程的举动再次引发公众对院士制度改革的关注。实际上,相比中国院士选举制度中饱受争议的行政化,美国科学院只是民间学术机构,为了保证独立性和公平性,其院士遴选机制非常复杂,最大的特点就是只对成员内部透明,而对外界、包括候选人都全程保密。【环球网综合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等机构都只是民间自治学术组织,他们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但并不能接受财政拨款,也不下设研究机构,而在增选院士上也完全由自己内部决定,不受行政等因素干扰。在美国,入选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确意味着一种荣誉,甚至是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但这并不能为入选者带来经济或者行政上的利益,甚至相反入选者还须缴纳每年200美元的会费。实际上,美国并不存在所谓的“院士”头衔一说,其对应的词“member”准确来说应该翻译为会员,而非中文语境里更具身份地位象征的院士称号,如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王晓东所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其实只是成为其中一员,并没有为我带来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上的任何改变。”在评选流程上,美国科学院设计了细致又繁琐的整套程序,导致每年学会有大量时间都消耗在新成员评选上,以致有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等人因此愤而退出学会。而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曾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专门撰文进行说明,这种评选制度的复杂度是为了“不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对选举结果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提名环节上,除了各学科分组提名,还可以多名会员联合提名,但这种“志愿提名小组”人数要在20-30之间,且不能有5人同属某一机构,也不能有超过12人同属某一学科分组,参与者当年只能提名一次。 而且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章程规定,会员只能由内部推荐投票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因此候选人的正式提名只能由现任会员提交。另外,每份提名材料也由提名者负责提供,但是与中国申报院士动辄厚厚一叠材料相比,美国的提名材料相对要简单得多,只包括候选人的简历、限定在250词左右的候选人学术成就概述,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之所以做出篇数限制,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的解释,“这是为了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投票环节上,美国科学院的程序设计则更为复杂,在最终确定之前,被提名的候选人往往要经过四五轮筛选,争取得到该学科内最多数的认同。美国科学院分为6个学部,学部下面又共分为31个学科分组,因此在收集提名后,各学科分组就要先取得一致意见,进行至少两轮投票,不包括预选、选举协调会之类的口头征询。例如先来一次非正式选举,得到40%以上的票数后再进入下一轮正式选举,这次要得到三分之二的票数才能确定为该学科分组的提名名单。而如果候选人同时在两个或以上的学科领域获得提名,那还要另外计算。之后各学科的名单提交到学部里,学部委员会要对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提名名单进行统一的排序,讨论得出代表该学部的名单。六个学部根据他们的排序选出约为名额150%的人数组成 “优选名单”(Preference Ballot),提交到大会进行投票。尽管在前期学科内提名的阶段,整个过程都尊重同行评审的原则,但依然是为了防止选举被少数团体操纵,变成内部人选内部人,美国科学院选择最后由全体成员依据学术标准进行投票。因此在最终大会上,各位成员不仅要投自己研究的领域,还必须对其他领域都进行投票,且选出人数要达到最低要求才算有效。全体成员投票后,将候选人根据得票数进行排名,排在前84位的组成一个整体入围名单,剩下的为候补名单,这个整体名单还要再经过最后一次表决才能通过。正因为美国科学院是自治的学术机构,“院士选举”其实是给学会增加合格的成员,所以他们增选成员过程中最重要的考虑就是保证学术独立,不受外界无关人士的干扰。于是从提名到投票,整个耗时长达一年的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程保密,所谓的公开透明仅对内部评选而言。结果连候选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更谈不上提前拉票、包装助选之类的“积极准备活动”了,如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常孙阳得知自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时,“感觉自己被惊喜砸晕了,因为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被提名这回事。”一直有评论称美国科学院的成员给人的印象就是老迈的白人男性,但近年来科学院开始朝院士多样化的方向努力,比如2003年以后组建的“临时提名小组”就是为了避免遗漏名单,专门负责提名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候选人,而且还要审视哪些群体被选举所忽视了,比如女性科学家、年轻候选人和未被充分代表的新兴学科等,但美国科学院秘书长Susan Wessler对此表示:“我们并没有因此改变评判标准——仍然是杰出的学术贡献。”文/玉米14026292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houxu环球网140262924000011["9CaKrnJEZiP","9CaKrnJEWMy","9CaKrnJER1I","9CaKrnJx8wb","9CaKrnJx2TU"]{"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导语:近日,中科院和工程院修改章程的举动再次引发公众对院士制度改革的关注。实际上,相比中国院士选举制度中饱受争议的行政化,美国科学院只是民间学术机构,为了保证独立性和公平性,其院士遴选机制非常复杂,最大的特点就是只对成员内部透明,而对外界、包括候选人都全程保密。【环球网综合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等机构都只是民间自治学术组织,他们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但并不能接受财政拨款,也不下设研究机构,而在增选院士上也完全由自己内部决定,不受行政等因素干扰。在美国,入选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确意味着一种荣誉,甚至是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但这并不能为入选者带来经济或者行政上的利益,甚至相反入选者还须缴纳每年200美元的会费。实际上,美国并不存在所谓的“院士”头衔一说,其对应的词“member”准确来说应该翻译为会员,而非中文语境里更具身份地位象征的院士称号,如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王晓东所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其实只是成为其中一员,并没有为我带来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上的任何改变。”在评选流程上,美国科学院设计了细致又繁琐的整套程序,导致每年学会有大量时间都消耗在新成员评选上,以致有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等人因此愤而退出学会。而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曾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专门撰文进行说明,这种评选制度的复杂度是为了“不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对选举结果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提名环节上,除了各学科分组提名,还可以多名会员联合提名,但这种“志愿提名小组”人数要在20-30之间,且不能有5人同属某一机构,也不能有超过12人同属某一学科分组,参与者当年只能提名一次。 而且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章程规定,会员只能由内部推荐投票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因此候选人的正式提名只能由现任会员提交。另外,每份提名材料也由提名者负责提供,但是与中国申报院士动辄厚厚一叠材料相比,美国的提名材料相对要简单得多,只包括候选人的简历、限定在250词左右的候选人学术成就概述,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之所以做出篇数限制,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的解释,“这是为了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投票环节上,美国科学院的程序设计则更为复杂,在最终确定之前,被提名的候选人往往要经过四五轮筛选,争取得到该学科内最多数的认同。美国科学院分为6个学部,学部下面又共分为31个学科分组,因此在收集提名后,各学科分组就要先取得一致意见,进行至少两轮投票,不包括预选、选举协调会之类的口头征询。例如先来一次非正式选举,得到40%以上的票数后再进入下一轮正式选举,这次要得到三分之二的票数才能确定为该学科分组的提名名单。而如果候选人同时在两个或以上的学科领域获得提名,那还要另外计算。之后各学科的名单提交到学部里,学部委员会要对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提名名单进行统一的排序,讨论得出代表该学部的名单。六个学部根据他们的排序选出约为名额150%的人数组成 “优选名单”(Preference Ballot),提交到大会进行投票。尽管在前期学科内提名的阶段,整个过程都尊重同行评审的原则,但依然是为了防止选举被少数团体操纵,变成内部人选内部人,美国科学院选择最后由全体成员依据学术标准进行投票。因此在最终大会上,各位成员不仅要投自己研究的领域,还必须对其他领域都进行投票,且选出人数要达到最低要求才算有效。全体成员投票后,将候选人根据得票数进行排名,排在前84位的组成一个整体入围名单,剩下的为候补名单,这个整体名单还要再经过最后一次表决才能通过。正因为美国科学院是自治的学术机构,“院士选举”其实是给学会增加合格的成员,所以他们增选成员过程中最重要的考虑就是保证学术独立,不受外界无关人士的干扰。于是从提名到投票,整个耗时长达一年的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程保密,所谓的公开透明仅对内部评选而言。结果连候选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更谈不上提前拉票、包装助选之类的“积极准备活动”了,如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常孙阳得知自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时,“感觉自己被惊喜砸晕了,因为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被提名这回事。”一直有评论称美国科学院的成员给人的印象就是老迈的白人男性,但近年来科学院开始朝院士多样化的方向努力,比如2003年以后组建的“临时提名小组”就是为了避免遗漏名单,专门负责提名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候选人,而且还要审视哪些群体被选举所忽视了,比如女性科学家、年轻候选人和未被充分代表的新兴学科等,但美国科学院秘书长Susan Wessler对此表示:“我们并没有因此改变评判标准——仍然是杰出的学术贡献。”文/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