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Dbqti3ER5 world.huanqiu.comarticle从书斋里的“文本中国”,到实地考察的“当代中国”——听青年海外汉学家讲述新时代的汉学与中国/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丁雅栀 陈茜】近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联名致信中国领导人,分享他们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与体会,表达了深入研习中国学问、担当文明沟通桥梁的愿望。令人鼓舞的是,他们收到了中国领导人的真挚回信。信中指出,“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殷切期望他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这一来一往的通信,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又一重要契机。从布隆迪到意大利,从波兰到阿根廷,一批青年汉学家正通过其跨文化视角与亲身体验,积极更新着他们对中国的理解。“过去,我们更多是把中国视作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与思想来源;而现在,中国不仅在提出理念,也在为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案与未来愿景。”波兰青年汉学家蒲杉杉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用中国传统经典回应当代现实议题”过去,海外的汉学研究常被视为书斋里的学问,依赖于对古老经典的解读与诠释。但对青年一代汉学家来说,今天的汉学更包括在中国的实地亲身体验,这极大修正并丰富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 意大利青年汉学家范狄最初学习中文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对他而言,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作为交换生在广州生活的那一年。“那是我第一次站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不再是书页上的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国家、一种正在加速生长的社会。那种年轻而旺盛的生命力、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与欧洲‘旧大陆’的缓慢与稳定形成鲜明对比。那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感,让我意识到自己面前是一片值得长期探索的世界。”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来自阿根廷的青年汉学家马西向记者坦言,在学习中文之前,他对中国的认知几乎全部来自电影和西方媒体构建的碎片化影像。“20年前,对拉美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不发达的、遥远的地方,”他回忆道。2014年,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的项目,他获得了前往吉林大学学习的机会。短短半年的亲身体验,促使他做出一个重大人生抉择:放弃在阿根廷的稳定工作与熟悉的社交圈,留在中国,开启全新的研究与生活。 与传统汉学家不同,青年一代汉学家的研究中心正在从传统单一的“历史中国”“文本中国”,转向“历史中国”与“新时代中国”的有机结合。 蒲杉杉对记者介绍称,最初,她的研究侧重于“历史中国”,比如关注《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在波兰的传播与20世纪初两国的文学交流。那时的中国在她的研究中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本中国”。然而,她逐渐意识到,这些经典在波兰之所以能保持活力,恰恰是因为它们曾被用来回应波兰当时的现实议题,这促使她的研究重心发生转变。 “正是一个在全球化中发展的当代中国,才使其古典思想的海外传播不断有全新的动能。”这名波兰汉学家对《环球时报》举例称,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波兰激发的不仅是经济讨论,更是对当代中国的全面重新观察;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动出海”,也与早期经典被动发掘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观察让我深刻体会到,不理解当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活力,就无法完全理解中国古典思想在海外延续生命力的当代形态。” “中国不是被动融入西方定义的现代化,而是开创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布隆迪青年汉学家班超的研究轨迹,则折射出许多非洲学者的共同特征。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非洲学者,最初吸引他深入研究中国的,正是中国当代发展成就,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我们渴望了解这背后的逻辑,以期为非洲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他是从“当代中国”切入,再回溯到“历史中国”,并最终将两者结合的。 这种结合让他对新时代的中国有了新认知。“过去,我可能更关注经济腾飞这类‘硬实力’;但现在我认识到,文化自信与文明传承才是中国发展最深厚的软实力。”他表示,中国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不是被动融入西方定义的现代化,而是秉持自身文化基因,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他看来,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其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华“和合”、“天下观”与“睦邻友好”的传统思想智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 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非命运共同体就是最生动的体现。从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到如今中布共同创立的“布隆迪中文翻译者协会”,都是在切实解决中非合作中的沟通难题、促进务实合作,都是共商、共建、共享的鲜活例证。这些倡议和实践,正是中国将古老的“天下大同”理想,转化为推动全球治理、谋求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方案。 “请把当代中国的实践当作一部正在书写的巨著来阅读”与传统汉学家相比,青年一代汉学家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理解者”或“阐释者”,他们更渴望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者”。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汉学研究的深化,也与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推动国际交流的政策密不可分。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出各项免签安排、签证优化等政策措施,越来越多外国人走进中国,感受中国活力、见证中国发展、把握中国机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2089万人次,同比增长超50%。 联名致信中国领导人的发起人之一、埃及青年汉学家高山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青年汉学家不仅是学术的研究者,更是文化表达的参与者、技术工具的使用者,是连接传统与当代、母语与中文、本土经验与全球语境之间的桥梁。 班超则对记者表示,中国签证优化等政策措施意义非凡,它不仅为外国旅客提供了便利,更是一种开放、自信与信任的姿态,极大地鼓舞了全球汉学界。 “它让学者有机会‘到场’,亲眼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城乡各地的具体实践,感受社会的脉搏。这样,我们讲述的中国故事才能更加立体、全面和客观。”每一次来华,对班超而言都是一次知识的更新和思想的深化。他相信,基于亲身观察的研究将更具深度和说服力,从而有效驳斥那些囿于意识形态偏见的刻板印象,推动全球对华认知回归理性与事实。 “我强烈建议年轻学者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亲自来中国看一看。正如中国领导人所倡导的,文明交流需要直接的对话与互动。只有踏上这片土地,才能捕捉到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他说。 蒲杉杉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有助于培育一种更为平等、更具内省精神的新一代汉学。长久以来,西方学术传统中的汉学研究,有时难免带有一种“他者”的凝视,将中国视为一个被观察的客体。而当越来越多的汉学家能够轻松地来到中国,与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成为朋友、同事与合作者时,这种单向的“凝视”便自然而然地被双向的对话所取代。 “对于世界各地刚刚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的年轻人,我的建议是:请带着历史的纵深感与当代的参与感开启这段探索之旅。要突破固有思维,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并非一个扁平的标签,而是一个在多重时空维度中不断演进的文明体。”她表示,“在获得历史坐标后,请将当代中国的实践——无论是数字经济、乡村振兴还是‘一带一路’——当作一部正在书写的巨著来阅读。不要满足于二手叙事,主动接触中国影视作品、社交媒体上的真实声音,若有机会更应亲自来走走看看。”她对《环球时报》这样说道。 1763628174356责编:李莹莹环球时报-环球网176362817435611[]{"email":"liyingying@huanqiu.com","name":"李莹莹"}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丁雅栀 陈茜】近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联名致信中国领导人,分享他们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与体会,表达了深入研习中国学问、担当文明沟通桥梁的愿望。令人鼓舞的是,他们收到了中国领导人的真挚回信。信中指出,“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殷切期望他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这一来一往的通信,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又一重要契机。从布隆迪到意大利,从波兰到阿根廷,一批青年汉学家正通过其跨文化视角与亲身体验,积极更新着他们对中国的理解。“过去,我们更多是把中国视作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与思想来源;而现在,中国不仅在提出理念,也在为世界提供具体的方案与未来愿景。”波兰青年汉学家蒲杉杉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用中国传统经典回应当代现实议题”过去,海外的汉学研究常被视为书斋里的学问,依赖于对古老经典的解读与诠释。但对青年一代汉学家来说,今天的汉学更包括在中国的实地亲身体验,这极大修正并丰富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 意大利青年汉学家范狄最初学习中文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对他而言,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作为交换生在广州生活的那一年。“那是我第一次站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不再是书页上的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国家、一种正在加速生长的社会。那种年轻而旺盛的生命力、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与欧洲‘旧大陆’的缓慢与稳定形成鲜明对比。那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感,让我意识到自己面前是一片值得长期探索的世界。”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来自阿根廷的青年汉学家马西向记者坦言,在学习中文之前,他对中国的认知几乎全部来自电影和西方媒体构建的碎片化影像。“20年前,对拉美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不发达的、遥远的地方,”他回忆道。2014年,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的项目,他获得了前往吉林大学学习的机会。短短半年的亲身体验,促使他做出一个重大人生抉择:放弃在阿根廷的稳定工作与熟悉的社交圈,留在中国,开启全新的研究与生活。 与传统汉学家不同,青年一代汉学家的研究中心正在从传统单一的“历史中国”“文本中国”,转向“历史中国”与“新时代中国”的有机结合。 蒲杉杉对记者介绍称,最初,她的研究侧重于“历史中国”,比如关注《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在波兰的传播与20世纪初两国的文学交流。那时的中国在她的研究中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本中国”。然而,她逐渐意识到,这些经典在波兰之所以能保持活力,恰恰是因为它们曾被用来回应波兰当时的现实议题,这促使她的研究重心发生转变。 “正是一个在全球化中发展的当代中国,才使其古典思想的海外传播不断有全新的动能。”这名波兰汉学家对《环球时报》举例称,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波兰激发的不仅是经济讨论,更是对当代中国的全面重新观察;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动出海”,也与早期经典被动发掘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观察让我深刻体会到,不理解当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活力,就无法完全理解中国古典思想在海外延续生命力的当代形态。” “中国不是被动融入西方定义的现代化,而是开创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布隆迪青年汉学家班超的研究轨迹,则折射出许多非洲学者的共同特征。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非洲学者,最初吸引他深入研究中国的,正是中国当代发展成就,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我们渴望了解这背后的逻辑,以期为非洲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他是从“当代中国”切入,再回溯到“历史中国”,并最终将两者结合的。 这种结合让他对新时代的中国有了新认知。“过去,我可能更关注经济腾飞这类‘硬实力’;但现在我认识到,文化自信与文明传承才是中国发展最深厚的软实力。”他表示,中国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不是被动融入西方定义的现代化,而是秉持自身文化基因,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他看来,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其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华“和合”、“天下观”与“睦邻友好”的传统思想智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 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非命运共同体就是最生动的体现。从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到如今中布共同创立的“布隆迪中文翻译者协会”,都是在切实解决中非合作中的沟通难题、促进务实合作,都是共商、共建、共享的鲜活例证。这些倡议和实践,正是中国将古老的“天下大同”理想,转化为推动全球治理、谋求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方案。 “请把当代中国的实践当作一部正在书写的巨著来阅读”与传统汉学家相比,青年一代汉学家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理解者”或“阐释者”,他们更渴望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者”。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汉学研究的深化,也与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推动国际交流的政策密不可分。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出各项免签安排、签证优化等政策措施,越来越多外国人走进中国,感受中国活力、见证中国发展、把握中国机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2089万人次,同比增长超50%。 联名致信中国领导人的发起人之一、埃及青年汉学家高山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青年汉学家不仅是学术的研究者,更是文化表达的参与者、技术工具的使用者,是连接传统与当代、母语与中文、本土经验与全球语境之间的桥梁。 班超则对记者表示,中国签证优化等政策措施意义非凡,它不仅为外国旅客提供了便利,更是一种开放、自信与信任的姿态,极大地鼓舞了全球汉学界。 “它让学者有机会‘到场’,亲眼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城乡各地的具体实践,感受社会的脉搏。这样,我们讲述的中国故事才能更加立体、全面和客观。”每一次来华,对班超而言都是一次知识的更新和思想的深化。他相信,基于亲身观察的研究将更具深度和说服力,从而有效驳斥那些囿于意识形态偏见的刻板印象,推动全球对华认知回归理性与事实。 “我强烈建议年轻学者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亲自来中国看一看。正如中国领导人所倡导的,文明交流需要直接的对话与互动。只有踏上这片土地,才能捕捉到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他说。 蒲杉杉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有助于培育一种更为平等、更具内省精神的新一代汉学。长久以来,西方学术传统中的汉学研究,有时难免带有一种“他者”的凝视,将中国视为一个被观察的客体。而当越来越多的汉学家能够轻松地来到中国,与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成为朋友、同事与合作者时,这种单向的“凝视”便自然而然地被双向的对话所取代。 “对于世界各地刚刚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的年轻人,我的建议是:请带着历史的纵深感与当代的参与感开启这段探索之旅。要突破固有思维,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并非一个扁平的标签,而是一个在多重时空维度中不断演进的文明体。”她表示,“在获得历史坐标后,请将当代中国的实践——无论是数字经济、乡村振兴还是‘一带一路’——当作一部正在书写的巨著来阅读。不要满足于二手叙事,主动接触中国影视作品、社交媒体上的真实声音,若有机会更应亲自来走走看看。”她对《环球时报》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