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u5pPKnnoR作者:青木 李迅典world.huanqiu.comarticle投资吸引力下降,内外部压力重重,巨量资金转移海外引德国担忧/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编者的话:能源成本、外部竞争与美国关税政策正加剧德国的产业外流。有德国媒体近日披露,过去5年间,德国企业平均每年将超过2000亿欧元的资金投向海外。与此同时,德国在创新机制上也被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甩在身后。巴斯夫等德企巨头加速布局亚太市场的消息,似乎在印证德国的“欧洲制造业中心”地位面临危机。有专家告诉记者,德国能否扭转困局,既取决于其内部改革力度,更受制于复杂的地缘政治变量。 “整个行业看不到未来” 管理咨询公司西蒙顾和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凸显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70%的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在将投资转移到海外。德国《商报》25日的报道援引专家警告称,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可能导致德国工业附加值大幅下降。 报道称,接受调查的约240家德国企业均来自化工、钢铁、玻璃和水泥等“德国制造”代表行业。有31%的受调查企业表示,正积极将生产转移或扩展到欧洲以外地区;有42%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投资德国以外的欧洲国家”,或者将在德国本土的投资项目延后实施。 行业观察人士证实了这一黯淡的前景。德国化工产业园运营商Infraleuna的董事总经理克里斯托夫·君特尔表示,由于需求不足,他所熟知的许多公司已经很多年没有充分开动产能了,他感叹“整个行业看不到未来”。 为能源密集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Ritter Gent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伊冯娜·汉克也证实了这一趋势。她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将投资转移到中国、印度或美国等国家。这一趋势已经对德国“欧洲工业中心”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法国巴黎银行今年二季度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德国经济的传统增长动力正面临挑战。短期内,美国特朗普政府上调关税将对出口造成压力,并加剧经济不确定性。 报告显示,2021年底至2024年底,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出口下滑。2022年至2024年,德国出口额下降4.2%,这反映出成本上升以及亚洲竞争对手在多个行业的崛起导致的德国工业品竞争力下降。这一情况也反映在了德国企业的财报上。根据8月6日发布的业绩报告,德国化学巨头拜耳今年二季度净亏损同比增加6倍,达1.99亿欧元。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副研究员董一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短期看,这一趋势会对德国政府当前的经济提振计划形成对冲,包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补贴等政策的效果可能被削弱;从长期看,作为制造业立国的德国,其经济核心竞争力、就业稳定及社会问题防范都将面临挑战。 德国企业面临“双重挤压” 《商报》在采访部分德国能源密集型行业代表后报道称,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能源成本高企。欧盟的气候政策导致碳排放证书价格持续上涨,企业为每吨碳排放所需支付的费用已成为沉重负担。尽管目前部分证书仍免费发放,但企业对于未来补贴减少、成本压力上升的判断越发不安。特种化学品公司赢创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库尔曼公开呼吁取消欧洲的二氧化碳排放费,以缓解企业的压力。 第二,政策不确定性打击了企业的信心。2025年初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结束后,不少企业对新政府实施“秋季改革”的期待逐渐消退。德国联邦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约80%的受访企业对新政府能否改善经营环境持悲观态度。 德国政府迄今为止宣布的一些援助措施对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例如,德国政府计划在2026年为企业补贴总计65亿欧元的电网费用。化工产业园运营商君特尔坦言,这对电力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微乎其微。在他的企业所在的洛伊纳化工园,补贴金额为448万欧元,仅相当于该化工园电力成本的2%至3%。 第三,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战正在多方面给德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带来压力。欧洲钢铁制造商安赛乐米塔尔告诉《商报》,其正面临“来自欧盟以外持续涌入的不公平进口产品”。德国特种玻璃制造商肖特已主动调整其投资策略。该公司证实,其过去两年的投资决策“更有利于产能在德国以外的国家落地”。未来,肖特将继续推行更加服务本地化市场的模式。西蒙顾和合伙人扬·哈默表示:“许多能源密集型企业现在正在做出选址决策” 第四,经济疲软导致需求崩溃。目前,德国经济未能复苏:德国央行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将停滞不前,这令不少企业持续看低需求预期,控制生产规模。部分德国化工企业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仅为71%。根据行业协会的数据,只有在产能利用率达到82%左右,德国的化工企业才能盈利。 董一凡表示,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将投资转向国外的趋势,既是国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如上世纪日、欧、美在全球化浪潮中已呈现这一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德企的全球化布局正受到本土政治经济条件与地缘政治的双重挤压。德国本土基础设施老化,加之俄乌冲突后能源成本攀升及激进能源转型带来的冲击,使得这些企业在成本收益核算后,将外迁视为现实选择。 每年超过2000亿欧元流出 对于调查结果,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魏德尔评论称,德国正大幅丧失工业投资吸引力。这意味着大量德国工厂关闭,以及数十万个工作岗位的流失。受冲击的城市将面临贸易税收的进一步下降。斯图加特市的部分汽车产业集中区有可能像曾经的美国底特律一样,面临被遗弃的危险。 “德国之声”网站称,如今的德国制造业在高能源价格、激烈的外国竞争以及美国对欧盟产品征收新关税的影响下苦苦挣扎。德国《焦点》周刊认为,德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将资金转移到海外,过去几十年已累计达34520亿欧元。2024年,外国企业在德投资总额为232亿欧元。欧元在过去5年间,平均每年有超过2000亿欧元流出德国。如果这些资金投资于德国本土的工厂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初创企业扶持等,德国可能已经创造出“经济奇迹”。报道还称,相比中国等国,德国的创新机制已经显得“十分迟缓”——任何想在德国建厂的计划,从规划到投产通常需要5到7年时间。如今,中国拥有高铁、5G网络、智能港口、先进的机场和大量顶尖科研机构。中国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数万亿美元,其结果是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工厂”,也日益成为“世界创新中心”。这一切都在展现出一个国家大力投资未来所能取得的成就。 《商报》则认为,作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如今德国需要设法重新跟上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的增长步伐。报道援引德国化工巴斯夫发言人的话称:“到2030年,亚太地区将占全球化工市场的70%左右。”巴斯夫目前正在位于中国广东省的湛江市建设一个新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并声称“未来希望在能够看到市场持续增长的地方投入生产。” 《焦点》周刊称,在这样的对比下,不仅德国的企业投资在大量流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也在大量离开德国。因此,德国必须尽快恢复成为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法国巴黎银行的报告认为,美国针对欧盟的新关税政策可能加剧德国的现有压力。数据显示,美国是德国的核心市场,2024年德国出口总额的超过10%发往美国。德国央行行长预计,到2027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5个百分点。 董一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本土企业投资外流的趋势未来仍将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地缘政治与内部政策是核心变量。176159625765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605247675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编者的话:能源成本、外部竞争与美国关税政策正加剧德国的产业外流。有德国媒体近日披露,过去5年间,德国企业平均每年将超过2000亿欧元的资金投向海外。与此同时,德国在创新机制上也被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甩在身后。巴斯夫等德企巨头加速布局亚太市场的消息,似乎在印证德国的“欧洲制造业中心”地位面临危机。有专家告诉记者,德国能否扭转困局,既取决于其内部改革力度,更受制于复杂的地缘政治变量。 “整个行业看不到未来” 管理咨询公司西蒙顾和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凸显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70%的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在将投资转移到海外。德国《商报》25日的报道援引专家警告称,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可能导致德国工业附加值大幅下降。 报道称,接受调查的约240家德国企业均来自化工、钢铁、玻璃和水泥等“德国制造”代表行业。有31%的受调查企业表示,正积极将生产转移或扩展到欧洲以外地区;有42%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投资德国以外的欧洲国家”,或者将在德国本土的投资项目延后实施。 行业观察人士证实了这一黯淡的前景。德国化工产业园运营商Infraleuna的董事总经理克里斯托夫·君特尔表示,由于需求不足,他所熟知的许多公司已经很多年没有充分开动产能了,他感叹“整个行业看不到未来”。 为能源密集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Ritter Gent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伊冯娜·汉克也证实了这一趋势。她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将投资转移到中国、印度或美国等国家。这一趋势已经对德国“欧洲工业中心”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法国巴黎银行今年二季度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德国经济的传统增长动力正面临挑战。短期内,美国特朗普政府上调关税将对出口造成压力,并加剧经济不确定性。 报告显示,2021年底至2024年底,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出口下滑。2022年至2024年,德国出口额下降4.2%,这反映出成本上升以及亚洲竞争对手在多个行业的崛起导致的德国工业品竞争力下降。这一情况也反映在了德国企业的财报上。根据8月6日发布的业绩报告,德国化学巨头拜耳今年二季度净亏损同比增加6倍,达1.99亿欧元。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副研究员董一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短期看,这一趋势会对德国政府当前的经济提振计划形成对冲,包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补贴等政策的效果可能被削弱;从长期看,作为制造业立国的德国,其经济核心竞争力、就业稳定及社会问题防范都将面临挑战。 德国企业面临“双重挤压” 《商报》在采访部分德国能源密集型行业代表后报道称,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能源成本高企。欧盟的气候政策导致碳排放证书价格持续上涨,企业为每吨碳排放所需支付的费用已成为沉重负担。尽管目前部分证书仍免费发放,但企业对于未来补贴减少、成本压力上升的判断越发不安。特种化学品公司赢创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库尔曼公开呼吁取消欧洲的二氧化碳排放费,以缓解企业的压力。 第二,政策不确定性打击了企业的信心。2025年初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结束后,不少企业对新政府实施“秋季改革”的期待逐渐消退。德国联邦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约80%的受访企业对新政府能否改善经营环境持悲观态度。 德国政府迄今为止宣布的一些援助措施对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例如,德国政府计划在2026年为企业补贴总计65亿欧元的电网费用。化工产业园运营商君特尔坦言,这对电力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微乎其微。在他的企业所在的洛伊纳化工园,补贴金额为448万欧元,仅相当于该化工园电力成本的2%至3%。 第三,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战正在多方面给德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带来压力。欧洲钢铁制造商安赛乐米塔尔告诉《商报》,其正面临“来自欧盟以外持续涌入的不公平进口产品”。德国特种玻璃制造商肖特已主动调整其投资策略。该公司证实,其过去两年的投资决策“更有利于产能在德国以外的国家落地”。未来,肖特将继续推行更加服务本地化市场的模式。西蒙顾和合伙人扬·哈默表示:“许多能源密集型企业现在正在做出选址决策” 第四,经济疲软导致需求崩溃。目前,德国经济未能复苏:德国央行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将停滞不前,这令不少企业持续看低需求预期,控制生产规模。部分德国化工企业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仅为71%。根据行业协会的数据,只有在产能利用率达到82%左右,德国的化工企业才能盈利。 董一凡表示,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将投资转向国外的趋势,既是国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如上世纪日、欧、美在全球化浪潮中已呈现这一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德企的全球化布局正受到本土政治经济条件与地缘政治的双重挤压。德国本土基础设施老化,加之俄乌冲突后能源成本攀升及激进能源转型带来的冲击,使得这些企业在成本收益核算后,将外迁视为现实选择。 每年超过2000亿欧元流出 对于调查结果,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魏德尔评论称,德国正大幅丧失工业投资吸引力。这意味着大量德国工厂关闭,以及数十万个工作岗位的流失。受冲击的城市将面临贸易税收的进一步下降。斯图加特市的部分汽车产业集中区有可能像曾经的美国底特律一样,面临被遗弃的危险。 “德国之声”网站称,如今的德国制造业在高能源价格、激烈的外国竞争以及美国对欧盟产品征收新关税的影响下苦苦挣扎。德国《焦点》周刊认为,德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将资金转移到海外,过去几十年已累计达34520亿欧元。2024年,外国企业在德投资总额为232亿欧元。欧元在过去5年间,平均每年有超过2000亿欧元流出德国。如果这些资金投资于德国本土的工厂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初创企业扶持等,德国可能已经创造出“经济奇迹”。报道还称,相比中国等国,德国的创新机制已经显得“十分迟缓”——任何想在德国建厂的计划,从规划到投产通常需要5到7年时间。如今,中国拥有高铁、5G网络、智能港口、先进的机场和大量顶尖科研机构。中国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数万亿美元,其结果是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工厂”,也日益成为“世界创新中心”。这一切都在展现出一个国家大力投资未来所能取得的成就。 《商报》则认为,作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如今德国需要设法重新跟上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的增长步伐。报道援引德国化工巴斯夫发言人的话称:“到2030年,亚太地区将占全球化工市场的70%左右。”巴斯夫目前正在位于中国广东省的湛江市建设一个新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并声称“未来希望在能够看到市场持续增长的地方投入生产。” 《焦点》周刊称,在这样的对比下,不仅德国的企业投资在大量流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也在大量离开德国。因此,德国必须尽快恢复成为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法国巴黎银行的报告认为,美国针对欧盟的新关税政策可能加剧德国的现有压力。数据显示,美国是德国的核心市场,2024年德国出口总额的超过10%发往美国。德国央行行长预计,到2027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5个百分点。 董一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本土企业投资外流的趋势未来仍将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地缘政治与内部政策是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