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p1STFmhsv作者:倪浩 李萌 冯亚仁 青木world.huanqiu.comarticle财经观察:海运价格上升,美零售业担忧“年底涨价”/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李萌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青木】编者的话:美国近日根据其所谓“301条款”调查结果,对与中国实体相关的船舶征收额外的港口服务费。此举引发中方反制。一个星期以来,中美跨太平洋航线尤其感受到“风高浪急”。不少贸易、航运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航线调整和运费上涨的成本传递终端会落在美国的零售货柜上。美国《国会山报》20日的一篇文章称,中美之间旷日持久的贸易争端开启了新的战线。港口费和关税狂潮正在令中美贸易驶入“风暴之海”。文章评论称,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共同规则下开展合作才是通往安全的最可靠途径。 “太平洋上的贸易正在放缓” 美国“海运新闻”网站20日报道称,国际物流技术平台笛卡尔公司最新发布的全球航运报告显示,9月美国集装箱进口量环比8月下降8.4%,至230万标准箱左右,主要品类呈现大幅下跌,其中包括铝制品(-43.8%)、鞋类(-33.9%)和电机设备(-31.5%)。报告显示,当月美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地的进口总量环比下降9.4%——合计减少16.9126万标准箱,其中中国商品进口量环比下降明显,意大利、韩国、德国也出现显著跌幅。由于多个贸易对象的进口量变动,当月全美前十大港口的吞吐量环比下降7.9%,合计流失16.9455万标准箱。 由于中美互征海运费落地叠加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11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税,全球海运市场费用价格飙升。10月17日,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周环比上涨12.9%,其中中国至美西航线集装箱运价周环比跳涨超过三成。10月17日,中美间货运量最大的中国至美西航线集装箱运价周环比上涨32%。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凯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当前中国对外船舶运力投放结构较疫情前有大幅调整。 他表示:“我们把更多的运力投放到了欧洲、中东、东盟、南美等航线,通过‘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来减少美国航线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很多班轮公司也因为美国的政策不可预期,早早调整了美国航线的运力结构。对美国自身港口发展而言,中国船舶减少停靠,意味着美港口业务和效率可能下降。”“太平洋上的贸易正在放缓,”德国《经济》周刊16日报道称,跨太平洋贸易航线正清晰地展现出全球经济在关税争端中所遭受的损害。西北海港联盟(运营美国西雅图和塔科马两大港口)的数据显示,该机构10月第一周的国际进口额同比大幅下降34.6%,环比下降28.3%。在美国西海岸的另一端,洛杉矶港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吞吐量为780万标准箱,低于去年同期。 报道称,航运专家们认为,今年第四季度及以后一段时间的全球海运前景不容乐观。货运预订平台Freightos研究主管尤达·莱文表示,预计该行业利润将出现下滑,“我们将看到航运公司调控运力以缓冲海运价格波动。”专家们认为,全球贸易正在从太平洋地区转向亚洲内部,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这种大规模转变势头明显。目前看来,让太平洋地区回归全球贸易流动中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德国《商报》称,由于关税争端,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寻找其他地区的市场,例如东南亚、非洲和欧洲,包括德国。 跨太平洋海运贸易受到波折,以及美国针对多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令美本土零售商对年底进口形势的预期愈发谨慎。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零售联合会(NRF)预测,美国未来数月的月度进口量可能跌破200万标准箱,创下今年新低。“今年的旺季已经提前结束,主要是因为零售商在新一轮‘对等关税’生效前抢先进口。”NRF供应链与海关政策副总裁乔纳森·戈尔德这样认为。 一个货柜多了4%的关税负担 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祝远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期中美航线涨价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10月14日起对中国船舶征收的特别港口费。“每停靠一次美国港口就收费一次,就意味着每个货柜都要对此进行分摊,船司就会提高对我们的报价,我们面向商户的报价也会水涨船高,涨价效应迅速传遍整个链条。”祝远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业内的一个共识是,航运成本的上升最终会反映到摆在美国货架上的商品价格上。祝远达表示,目前纺织、家具等货物首当其冲,“一个货柜光港口费就多花800多元人民币,还没算船司可能转嫁的成本,等于凭空多了4%的关税负担。” “我们代理的纺织品比较多,包括衣服、布匹,凡是含有纺织材质的产品都包括在内。这些纺织品的关税一直比其他类目产品高,加上美国又开征特别港口费,这些产品的价格肯定要上涨,美国消费者在消费终端看到的价签会被上调。”祝远达说,毫无疑问,美国消费者将成为美国政府的关税和对中国船舶征收的港口费的最大买单者。 “针对美国年末消费旺季的发货高峰已过。”祝远达说,“从中国到美国,航运周期长短不一,快船大概十几天就会到达,慢船20多天,再慢一点30多天也就都到了。9月份是美国备货年末消费季的高峰期,我猜测美国选择在10月14日开始征收港口费,也有避开美国年末消费旺季运输高峰的用意。”祝远达还表示,“我做这一行十几年了,从来没遇到过今年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四五月份的时候,美国的关税剧烈调整,整个中美贸易链条都处于极度的不确定性当中,波及全球贸易、产业合作链条。一片混乱当中,合作成本在上升,效率在降低。” 香港欧之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李华经营着一家国际贸易供应链公司,目前已在美国东部、西部和南部设有6个海外仓,李华每天都能监测到从中国跨洋而来的各种货物的变化。他告诉记者,目前航运价格在上涨,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于海运费的“靴子”已经落地。 目前公司在美国6个海外仓收纳最多的是来自中国的家居生活用品,包括起居用品、厨房用品等,以及美国即将到来的万圣节、圣诞节节日用品。李华认为,虽然关税多变,又叠加港口费的影响,但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然旺盛。 “航运价格上涨以及美国特别港口费的征收,一层层抬升商品价格,最终买单者非美国消费者莫属,而这无疑会加重美国的通胀压力,掣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影响美国的宏观经济表现。”李华表示,“包括美国的客户在内,我接触的国际客户都希望美国不要进一步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否则全球贸易秩序处于混乱当中,普通民众最终承担所有的成本,沦为贸易战的牺牲品。” 货架空空、价格上涨 瑞士SRF电视台报道称,年末购物消费季的生意对美国本土的实体店和网店至关重要。为确保美国市场能够及时备足库存,全球供应链机器往年此时都在高速运转,但今年面临着尤为严峻的压力。由于重要贸易路线的冲突和封锁,船舶被迫绕道而行,并承受着严重的延误。 “货架空空、价格上涨,美国人开始谈论特朗普关税的代价。”英国《卫报》19日报道称,尽管已经临近年末的购物消费季,但不少美国消费者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本土零售业面临困难,商品价格上涨,这与其让民众生活更实惠的竞选承诺相矛盾。 报道称,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38岁的佩奇·哈里斯注意到她为家人购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她说:“我经常买的东西价格一直在涨,从染发剂到婴儿配方奶粉,我们的购物清单越来越少,而预算却不得不增加。像牛排这样的肉类我们家根本买不起。”家住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米歇尔坦言:“我们需要给汽车买新轮胎,但买不到,因为价格实惠的轮胎早已售罄,我们承担不起一个轮胎250美元的价格。” 根据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截至9月25日,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平均关税约为58%。许多人对米歇尔的说法感同身受,形容这种情况导致“货架空空如也,价格上涨”。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娜塔莉说,她“已经好几个月”没见到某些食品储藏室里的必需品了。“商店货架越来越空,以前有很多选择,现在可能只有一两种,名牌商品也正在被普通品牌取代。” 《卫报》称,尽管美国通胀率徘徊在2.9%左右,较新冠疫情时期的峰值大幅下降,但关税并未降低其对美国人钱包的影响。81岁的理查德·乌尔默在佛罗里达州生活了35年,他表示今年是从财务角度来看最糟糕的一年,“从食品杂货到电费,所有东西都涨价了”。176106835609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61068356096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李萌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青木】编者的话:美国近日根据其所谓“301条款”调查结果,对与中国实体相关的船舶征收额外的港口服务费。此举引发中方反制。一个星期以来,中美跨太平洋航线尤其感受到“风高浪急”。不少贸易、航运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航线调整和运费上涨的成本传递终端会落在美国的零售货柜上。美国《国会山报》20日的一篇文章称,中美之间旷日持久的贸易争端开启了新的战线。港口费和关税狂潮正在令中美贸易驶入“风暴之海”。文章评论称,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共同规则下开展合作才是通往安全的最可靠途径。 “太平洋上的贸易正在放缓” 美国“海运新闻”网站20日报道称,国际物流技术平台笛卡尔公司最新发布的全球航运报告显示,9月美国集装箱进口量环比8月下降8.4%,至230万标准箱左右,主要品类呈现大幅下跌,其中包括铝制品(-43.8%)、鞋类(-33.9%)和电机设备(-31.5%)。报告显示,当月美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地的进口总量环比下降9.4%——合计减少16.9126万标准箱,其中中国商品进口量环比下降明显,意大利、韩国、德国也出现显著跌幅。由于多个贸易对象的进口量变动,当月全美前十大港口的吞吐量环比下降7.9%,合计流失16.9455万标准箱。 由于中美互征海运费落地叠加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11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税,全球海运市场费用价格飙升。10月17日,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周环比上涨12.9%,其中中国至美西航线集装箱运价周环比跳涨超过三成。10月17日,中美间货运量最大的中国至美西航线集装箱运价周环比上涨32%。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凯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当前中国对外船舶运力投放结构较疫情前有大幅调整。 他表示:“我们把更多的运力投放到了欧洲、中东、东盟、南美等航线,通过‘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来减少美国航线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很多班轮公司也因为美国的政策不可预期,早早调整了美国航线的运力结构。对美国自身港口发展而言,中国船舶减少停靠,意味着美港口业务和效率可能下降。”“太平洋上的贸易正在放缓,”德国《经济》周刊16日报道称,跨太平洋贸易航线正清晰地展现出全球经济在关税争端中所遭受的损害。西北海港联盟(运营美国西雅图和塔科马两大港口)的数据显示,该机构10月第一周的国际进口额同比大幅下降34.6%,环比下降28.3%。在美国西海岸的另一端,洛杉矶港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吞吐量为780万标准箱,低于去年同期。 报道称,航运专家们认为,今年第四季度及以后一段时间的全球海运前景不容乐观。货运预订平台Freightos研究主管尤达·莱文表示,预计该行业利润将出现下滑,“我们将看到航运公司调控运力以缓冲海运价格波动。”专家们认为,全球贸易正在从太平洋地区转向亚洲内部,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这种大规模转变势头明显。目前看来,让太平洋地区回归全球贸易流动中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德国《商报》称,由于关税争端,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寻找其他地区的市场,例如东南亚、非洲和欧洲,包括德国。 跨太平洋海运贸易受到波折,以及美国针对多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令美本土零售商对年底进口形势的预期愈发谨慎。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零售联合会(NRF)预测,美国未来数月的月度进口量可能跌破200万标准箱,创下今年新低。“今年的旺季已经提前结束,主要是因为零售商在新一轮‘对等关税’生效前抢先进口。”NRF供应链与海关政策副总裁乔纳森·戈尔德这样认为。 一个货柜多了4%的关税负担 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祝远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期中美航线涨价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10月14日起对中国船舶征收的特别港口费。“每停靠一次美国港口就收费一次,就意味着每个货柜都要对此进行分摊,船司就会提高对我们的报价,我们面向商户的报价也会水涨船高,涨价效应迅速传遍整个链条。”祝远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业内的一个共识是,航运成本的上升最终会反映到摆在美国货架上的商品价格上。祝远达表示,目前纺织、家具等货物首当其冲,“一个货柜光港口费就多花800多元人民币,还没算船司可能转嫁的成本,等于凭空多了4%的关税负担。” “我们代理的纺织品比较多,包括衣服、布匹,凡是含有纺织材质的产品都包括在内。这些纺织品的关税一直比其他类目产品高,加上美国又开征特别港口费,这些产品的价格肯定要上涨,美国消费者在消费终端看到的价签会被上调。”祝远达说,毫无疑问,美国消费者将成为美国政府的关税和对中国船舶征收的港口费的最大买单者。 “针对美国年末消费旺季的发货高峰已过。”祝远达说,“从中国到美国,航运周期长短不一,快船大概十几天就会到达,慢船20多天,再慢一点30多天也就都到了。9月份是美国备货年末消费季的高峰期,我猜测美国选择在10月14日开始征收港口费,也有避开美国年末消费旺季运输高峰的用意。”祝远达还表示,“我做这一行十几年了,从来没遇到过今年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四五月份的时候,美国的关税剧烈调整,整个中美贸易链条都处于极度的不确定性当中,波及全球贸易、产业合作链条。一片混乱当中,合作成本在上升,效率在降低。” 香港欧之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李华经营着一家国际贸易供应链公司,目前已在美国东部、西部和南部设有6个海外仓,李华每天都能监测到从中国跨洋而来的各种货物的变化。他告诉记者,目前航运价格在上涨,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于海运费的“靴子”已经落地。 目前公司在美国6个海外仓收纳最多的是来自中国的家居生活用品,包括起居用品、厨房用品等,以及美国即将到来的万圣节、圣诞节节日用品。李华认为,虽然关税多变,又叠加港口费的影响,但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然旺盛。 “航运价格上涨以及美国特别港口费的征收,一层层抬升商品价格,最终买单者非美国消费者莫属,而这无疑会加重美国的通胀压力,掣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影响美国的宏观经济表现。”李华表示,“包括美国的客户在内,我接触的国际客户都希望美国不要进一步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否则全球贸易秩序处于混乱当中,普通民众最终承担所有的成本,沦为贸易战的牺牲品。” 货架空空、价格上涨 瑞士SRF电视台报道称,年末购物消费季的生意对美国本土的实体店和网店至关重要。为确保美国市场能够及时备足库存,全球供应链机器往年此时都在高速运转,但今年面临着尤为严峻的压力。由于重要贸易路线的冲突和封锁,船舶被迫绕道而行,并承受着严重的延误。 “货架空空、价格上涨,美国人开始谈论特朗普关税的代价。”英国《卫报》19日报道称,尽管已经临近年末的购物消费季,但不少美国消费者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本土零售业面临困难,商品价格上涨,这与其让民众生活更实惠的竞选承诺相矛盾。 报道称,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38岁的佩奇·哈里斯注意到她为家人购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她说:“我经常买的东西价格一直在涨,从染发剂到婴儿配方奶粉,我们的购物清单越来越少,而预算却不得不增加。像牛排这样的肉类我们家根本买不起。”家住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米歇尔坦言:“我们需要给汽车买新轮胎,但买不到,因为价格实惠的轮胎早已售罄,我们承担不起一个轮胎250美元的价格。” 根据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截至9月25日,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平均关税约为58%。许多人对米歇尔的说法感同身受,形容这种情况导致“货架空空如也,价格上涨”。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娜塔莉说,她“已经好几个月”没见到某些食品储藏室里的必需品了。“商店货架越来越空,以前有很多选择,现在可能只有一两种,名牌商品也正在被普通品牌取代。” 《卫报》称,尽管美国通胀率徘徊在2.9%左右,较新冠疫情时期的峰值大幅下降,但关税并未降低其对美国人钱包的影响。81岁的理查德·乌尔默在佛罗里达州生活了35年,他表示今年是从财务角度来看最糟糕的一年,“从食品杂货到电费,所有东西都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