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jBEZi09Rt作者:陈茜 胡雨薇 黄兰岚 夏温新 陈子帅 王逸world.huanqiu.comarticle世界中国学大会推动文明互鉴,中外嘉宾: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陈茜 胡雨薇 黄兰岚 夏温新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对于有着延绵数千年不曾中断文明的中国,世界一直充满好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学已成为全球性现象。特别是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令世界惊讶;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的成就更是吸引世界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了解和学习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多名中外学者14日在大会发言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文明互鉴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当今中国的鲜明主张。如今世界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中国学将增进不同国家的平等对话、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在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要坚持全球视野,立足中国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更大作用。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在致辞中表示,中欧在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等领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战略性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基调。以此为基础,中欧方能超越分歧,共同塑造一个稳定与繁荣的未来。大会开幕前一晚,与会的各国学者乘船夜游黄浦江。秋风徐徐,两岸灯火璀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隔江相望,恰如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对话。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是首批留学中国的美国留学生之一,他在开幕式的发言中回忆道:“1980年,我应中国朋友邀请去他位于浦东乡下的母亲家做客。我们先是乘公交车到黄浦江轮渡码头,然后换乘公交车进入乡下,再步行很长一段路。那时那里没有高楼大厦,当然更没有摩天大楼、地铁、高速公路、磁悬浮列车或国际机场。”高棣民等外国学者经历的浦东变化,是上海乃至中国发展的缩影。荷兰汉学家田海也对《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几十年前浦东还是小村庄与小工厂,如今已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域,这种发展速度与质量让他惊叹。中国理念的文明逻辑“中国学研究正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学术领域之一,这背后是中国在全球格局中角色的日益凸显。”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理查德·萨克瓦道出了众多参会外国学者的共同感受。萨克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美国及西方强国相对衰退、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发展路径与全球治理理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谈及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萨克瓦特别关注“全球治理倡议”的推进情况。他认为该倡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的盛况显示出全球中国学研究版图的快速扩张,正是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生动体现。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从文明比较的视角,强调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价值。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一些西方国家沉迷于军备竞赛、陷入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时,中国却将资源投入民生改善与经济建设,这种发展选择彰显出深刻的战略远见。奥贝里称,中国不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他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搭建合作平台,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创“和而不同”的国际关系新境界,这与西方强推单一政治模式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王友明1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已成为全球性现象。这有助于理解中国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和”是中国诸多外交新理念的文化缘起。中国文化处理人际关系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处理家庭关系看重“家和万事兴”;处理国家关系强调“协和万邦”。经过这样的文化和历史溯源,就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为何积极响应这些中国理念,更好地理解中国参与创建和引领的南南合作机制,金砖机制和上合组织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与西方思维和理念不同,金砖、上合组织合作共赢的精神融入了中国“和”的理念,全球南方国家如何选择不言而喻。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借鉴在大会的讨论中,全球南方如何通过中国学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成为学者热议的话题。研究中国长达25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何广思是拉美中国学领域代表学者。他的著作《中国制造的世界》成为许多拉美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何广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学——尤其是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价值理念的研究——对全球南方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全球秩序不应只由西方价值观和标准主导,而应也纳入东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发展需求与利益诉求。”何广思表示,过去80年来,全球规则、标准多由西方制定,但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证明,单一的“西方模式”并非普适方案。而中国的发展理念与治理智慧,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这种借鉴价值,在非洲学者眼中更为鲜明。贝宁青年汉学研究者高发长期关注中国现代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方常要求发展中国家“抛弃传统才能现代化”,但中国用实践证明,文化自信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高发认为,客观认知中国必须突破西方滤镜,要深入中国土地、与当地人民对话、研读一手资料,否则极易陷入认知误区。在张江机器人谷,中外学者13日走进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百余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着倒饮料、叠衣服、分拣药品等精细操作的训练,这一场景让在场的国际学者们赞叹不已。从事数字技术研究的意大利学者利贝拉蒂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凭借后发优势,跳过了西方传统技术体系的路径依赖,直接迈入数字化生态建设,在高铁、数字支付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社会建构模式,对全球南方国家极具参考价值。中国的数字化实践展现出“体系性创新”,这种技术与社会发展协同进化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越西方模式的新选择。从经验分享到文明互鉴,从学术研讨到实践参考,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不仅是一场全球学者的思想盛宴,更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平台。正如开幕式上发表的《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所说,世界中国学的使命在于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大视角研究中国发展,以开放精神深化交流合作,汲取中华文明智慧回应时代课题。在多极化加速、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将继续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借鉴,与全球各国一道,在文明互鉴中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176046009608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48354419612[]{"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
【环球时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陈茜 胡雨薇 黄兰岚 夏温新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对于有着延绵数千年不曾中断文明的中国,世界一直充满好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学已成为全球性现象。特别是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令世界惊讶;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的成就更是吸引世界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了解和学习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多名中外学者14日在大会发言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文明互鉴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当今中国的鲜明主张。如今世界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中国学将增进不同国家的平等对话、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在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要坚持全球视野,立足中国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更大作用。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在致辞中表示,中欧在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等领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战略性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基调。以此为基础,中欧方能超越分歧,共同塑造一个稳定与繁荣的未来。大会开幕前一晚,与会的各国学者乘船夜游黄浦江。秋风徐徐,两岸灯火璀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隔江相望,恰如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对话。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是首批留学中国的美国留学生之一,他在开幕式的发言中回忆道:“1980年,我应中国朋友邀请去他位于浦东乡下的母亲家做客。我们先是乘公交车到黄浦江轮渡码头,然后换乘公交车进入乡下,再步行很长一段路。那时那里没有高楼大厦,当然更没有摩天大楼、地铁、高速公路、磁悬浮列车或国际机场。”高棣民等外国学者经历的浦东变化,是上海乃至中国发展的缩影。荷兰汉学家田海也对《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几十年前浦东还是小村庄与小工厂,如今已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域,这种发展速度与质量让他惊叹。中国理念的文明逻辑“中国学研究正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学术领域之一,这背后是中国在全球格局中角色的日益凸显。”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理查德·萨克瓦道出了众多参会外国学者的共同感受。萨克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美国及西方强国相对衰退、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发展路径与全球治理理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谈及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萨克瓦特别关注“全球治理倡议”的推进情况。他认为该倡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的盛况显示出全球中国学研究版图的快速扩张,正是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生动体现。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从文明比较的视角,强调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价值。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一些西方国家沉迷于军备竞赛、陷入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时,中国却将资源投入民生改善与经济建设,这种发展选择彰显出深刻的战略远见。奥贝里称,中国不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他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搭建合作平台,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创“和而不同”的国际关系新境界,这与西方强推单一政治模式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王友明1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已成为全球性现象。这有助于理解中国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和”是中国诸多外交新理念的文化缘起。中国文化处理人际关系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处理家庭关系看重“家和万事兴”;处理国家关系强调“协和万邦”。经过这样的文化和历史溯源,就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为何积极响应这些中国理念,更好地理解中国参与创建和引领的南南合作机制,金砖机制和上合组织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与西方思维和理念不同,金砖、上合组织合作共赢的精神融入了中国“和”的理念,全球南方国家如何选择不言而喻。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借鉴在大会的讨论中,全球南方如何通过中国学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成为学者热议的话题。研究中国长达25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何广思是拉美中国学领域代表学者。他的著作《中国制造的世界》成为许多拉美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何广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学——尤其是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价值理念的研究——对全球南方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全球秩序不应只由西方价值观和标准主导,而应也纳入东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发展需求与利益诉求。”何广思表示,过去80年来,全球规则、标准多由西方制定,但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证明,单一的“西方模式”并非普适方案。而中国的发展理念与治理智慧,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这种借鉴价值,在非洲学者眼中更为鲜明。贝宁青年汉学研究者高发长期关注中国现代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方常要求发展中国家“抛弃传统才能现代化”,但中国用实践证明,文化自信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高发认为,客观认知中国必须突破西方滤镜,要深入中国土地、与当地人民对话、研读一手资料,否则极易陷入认知误区。在张江机器人谷,中外学者13日走进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百余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着倒饮料、叠衣服、分拣药品等精细操作的训练,这一场景让在场的国际学者们赞叹不已。从事数字技术研究的意大利学者利贝拉蒂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凭借后发优势,跳过了西方传统技术体系的路径依赖,直接迈入数字化生态建设,在高铁、数字支付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社会建构模式,对全球南方国家极具参考价值。中国的数字化实践展现出“体系性创新”,这种技术与社会发展协同进化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越西方模式的新选择。从经验分享到文明互鉴,从学术研讨到实践参考,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不仅是一场全球学者的思想盛宴,更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平台。正如开幕式上发表的《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所说,世界中国学的使命在于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大视角研究中国发展,以开放精神深化交流合作,汲取中华文明智慧回应时代课题。在多极化加速、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将继续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借鉴,与全球各国一道,在文明互鉴中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