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0ewM3ZGc作者:林小艺world.huanqiu.comarticle声传山海 心聚丝路——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侧记/e3pmh22ph/e3pn61ka0【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林小艺】初秋,昆明,滇池波光潋滟,西山云蒸霞蔚。海埂会堂的阶梯上,一块“共担媒体责任,推动文明互鉴”的立牌吸引众多与会代表驻足合影。会堂内论坛现场的案头上,一张张同声传译指南记录着本次论坛囊括的汉语、英语、日语、韩语、老挝语、泰语等至少9种语言,一场跨越山海的媒体对话,一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思想碰撞,就这样展开了。9月16日至1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春城昆明举行。来自87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165家媒体和机构的200余位外方代表与会。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恰是对本届论坛初心的最佳诠释。围绕“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与会嘉宾既分享“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活实践,也探讨跨文化传播创新路径,在一次次点头认同、一回回提笔记录间,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各国媒体携手同行的画卷徐徐展开,让这场盛会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注脚。一条共享硕果的丝路2025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茶歇期间,会场内一派热闹景象。一群身着东南亚特色服饰的博主们围站在一起,镜头定格瞬间,大家齐声喊出统一口号:“我爱云南”。“我们之前并不相识,是这场论坛让我们聚在一起,而‘爱云南’是我们的共识。这份爱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长居云南的泰国博主陈慕筠动情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作为一名活跃在社交平台的自媒体人,她正通过镜头向东南亚观众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陈慕筠特意将她的海外社交账号命名为“云南故事”。她坦言,云南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但更吸引我的是它多元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每一次探索,总有新的惊喜。”聊起“一带一路”话题,陈慕筠难掩兴奋,以中老铁路为例分享起切身感受:“这条铁路的好处,是能实实在在‘摸得着’的!我的老挝朋友说,现在来中国旅游、留学比以前方便太多;泰国的榴莲、山竹这些热带水果,能更快运到中国朋友的餐桌上;中国的苹果,也能通过铁路送到泰国市场。”她对即将建成的中泰铁路更充满期待:“它不仅将促进贸易畅通,更将拉紧人文交流的纽带。”论坛开幕式上,这群齐声高呼“我爱云南”的东南亚博主们,在一幕幕情景讲述节目中,触摸到了“一带一路”跨越古今的力量。600多年前,从云南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肯尼亚,如今,“郑和号”班列沿中老铁路疾驰至万象,经多式联运通达新加坡,让古老的联通故事在当代焕发新生。数据更直观地展现这份“联通”的力量:中老铁路开通运营4年来,货运服务已覆盖19个国家,运输商品超3300种。沿着这条“钢铁丝路”,云南的鲜花、新鲜果蔬源源不断送往东南亚;南亚东南亚的热带水果,也能以最快速度抵达云南,让昆明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热带水果集散地,“双向奔赴”的贸易图景愈发鲜活。缅甸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瑞德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让他振奋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8月,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并加入该倡议。“这一倡议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收获友谊与机遇。”瑞德班说。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司长波拉·毛莫林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超越差异的全球公共产品,不仅开创了区域合作的全新模式,更成为互利共赢的典范。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平台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现场,无数媒体记者提到了今年7月刚首发的“郑和号”班列,这让来自肯尼亚的夏瑞馥心潮澎湃。这次来昆明参加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夏瑞馥还有个特别的收获——在开幕式现场,她凭着纪录片《肯尼亚的“中国女孩”》拿到了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提名奖。这部获奖纪录片,紧紧围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果展开,以夏瑞馥赴华学习中医的个人经历为线索,串联起跨越数百年的中非友好交往史。夏瑞馥的家乡在肯尼亚拉穆群岛西尤村,家族里祖祖辈辈都口口相传,他们是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水手的后代。这份特殊的渊源,让她对跨文化交流格外上心。如今拿了奖,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份荣誉让她更加坚信媒体传递真实故事的力量。夏瑞馥说她观察到,过去诸多中非合作所带来的惠及民生的项目因传播不足而被遮蔽,这正是媒体人该去补的“空白”。她表示,600多年前郑和驾着船队远航,用和平的方式连起了不同文明“现在这个时代,也需要更多像郑和这样推动互联互通的人。而这次论坛现场的很多同行,身上就有着这样的开拓精神和向善初心。”这位肯尼亚女孩将自己的中文名取为“夏瑞馥”,寓意美好与芬芳。在她看来,媒体的一项重要使命,正是传递这样的美好与芬芳,凝聚振奋人心的力量。夏瑞馥认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提供了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也为当今时代的“记录者”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和夏瑞馥想法一致的还有同样来自非洲的加纳广播公司总经理阿明·阿尔哈桑。他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共担媒体责任,推动文明互鉴”提出得恰逢其时。中国的媒体实践树立了典范:新闻报道应聚焦解决方案,而非渲染负面。“在加纳乃至整个非洲,我们希望讲述承载希望与梦想的故事,而不是放大恐惧与失败;我们希望讲述如灯塔般指引前行的故事,助力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共同推动社区发展。”英国《晨星报》国际版主编本·查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场论坛是一场极具多元文化特色、秉持开放态度的国际盛会,核心始终围绕和平与合作“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在论坛上分享了该倡议如何改善民生的积极故事,这正体现出媒体的价值。这些故事为国际合作注入了‘人情味’,是文明交流的精彩范例。”相比之下,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推行的却是激进的单边主义宣传叙事,这令人感到遗憾。 在论坛上,泰国民众联络厅厅长素拉塔・拉卡赛穆,则特别提到了和“人情味”相通的概念。她表示,媒体作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肩负传播真实信息、增进信任、凝聚共识的使命。“在这个往往充满分歧与隔阂的世界里,媒体人不仅要报道新闻,更应搭建理解之桥,推动相互尊重,彰显我们共同的人性。”“媒体互联互通是这一切的核心。这不仅关乎新闻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内容共享,更意味着我们要善用平台,讲述能够凝聚人心、彰显共同目标的故事,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合作是一股正向的力量。”素拉塔・拉卡赛穆说。一方凝聚共识的天地巴西247新闻网主编莱昂纳多·阿图奇在描述参加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体验时用了“认真享受”这个说法。他表示,自己格外珍惜与“全球南方”国家媒体同行深入交流的机会,也从中国官员和媒体专家的分享中获益良多。阿图奇表示,论坛中处处可感的“真诚信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这种信任源于发展机遇的共享和文明之间的彼此尊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特别反驳了一些西方媒体叙事中常用的“债务陷阱”说法,“事实上,众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对合作表达了高度满意。”阿图奇说,这场媒体合作论坛他更加坚定一个信念:要把247新闻网的平台进一步向“全球南方”国家开放,让更多声音被听见。“全球南方必须加强媒体合作,不仅是内容交流,还有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分享经验、深化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塑造更加公正的叙事,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阿图奇的发言,与南非《开普时报》总编辑西亚武亚・姆赞齐在主论坛上的致辞不谋而合。姆赞齐提出:“合作而非对抗,才是当今世界的主基调。”他强调,“我们不应吝于赞美那些将多边主义置于发展核心的国家”,并呼吁出现更多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领导者,“搭建理解之桥,弥合文明之间的裂痕”。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副社长亚历杭德罗·戈麦斯也在区域合作论坛中指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相继发起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对推进文明间对话具有决定性意义。他坚定地表示支持这些旨在为人类共同未来而努力的举措,并认可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公平正义和共同进步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我们坚信,大家齐心协力,定能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更加响亮,共同促进和平、正义与发展,支持我们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论坛落幕之际,《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一位来自非洲的媒体人小心翼翼地将参会证收进包中。这张被仔细收好的参会证,也是此次“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一份关于跨区域交流的具体印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无数这样的具体印记,正汇成全球南方媒体深化交流合作、共塑公正国际叙事的鲜活实践,为人类共同发展之路增添温暖而坚实的支撑。1758255972307责编:魏少璞环球时报-环球网17582566782121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d5fd3da1c33225e345cc57b4846e0cdu1.png{"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林小艺】初秋,昆明,滇池波光潋滟,西山云蒸霞蔚。海埂会堂的阶梯上,一块“共担媒体责任,推动文明互鉴”的立牌吸引众多与会代表驻足合影。会堂内论坛现场的案头上,一张张同声传译指南记录着本次论坛囊括的汉语、英语、日语、韩语、老挝语、泰语等至少9种语言,一场跨越山海的媒体对话,一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思想碰撞,就这样展开了。9月16日至1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春城昆明举行。来自87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165家媒体和机构的200余位外方代表与会。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恰是对本届论坛初心的最佳诠释。围绕“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主题,与会嘉宾既分享“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活实践,也探讨跨文化传播创新路径,在一次次点头认同、一回回提笔记录间,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各国媒体携手同行的画卷徐徐展开,让这场盛会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注脚。一条共享硕果的丝路2025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茶歇期间,会场内一派热闹景象。一群身着东南亚特色服饰的博主们围站在一起,镜头定格瞬间,大家齐声喊出统一口号:“我爱云南”。“我们之前并不相识,是这场论坛让我们聚在一起,而‘爱云南’是我们的共识。这份爱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长居云南的泰国博主陈慕筠动情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作为一名活跃在社交平台的自媒体人,她正通过镜头向东南亚观众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陈慕筠特意将她的海外社交账号命名为“云南故事”。她坦言,云南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但更吸引我的是它多元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每一次探索,总有新的惊喜。”聊起“一带一路”话题,陈慕筠难掩兴奋,以中老铁路为例分享起切身感受:“这条铁路的好处,是能实实在在‘摸得着’的!我的老挝朋友说,现在来中国旅游、留学比以前方便太多;泰国的榴莲、山竹这些热带水果,能更快运到中国朋友的餐桌上;中国的苹果,也能通过铁路送到泰国市场。”她对即将建成的中泰铁路更充满期待:“它不仅将促进贸易畅通,更将拉紧人文交流的纽带。”论坛开幕式上,这群齐声高呼“我爱云南”的东南亚博主们,在一幕幕情景讲述节目中,触摸到了“一带一路”跨越古今的力量。600多年前,从云南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肯尼亚,如今,“郑和号”班列沿中老铁路疾驰至万象,经多式联运通达新加坡,让古老的联通故事在当代焕发新生。数据更直观地展现这份“联通”的力量:中老铁路开通运营4年来,货运服务已覆盖19个国家,运输商品超3300种。沿着这条“钢铁丝路”,云南的鲜花、新鲜果蔬源源不断送往东南亚;南亚东南亚的热带水果,也能以最快速度抵达云南,让昆明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热带水果集散地,“双向奔赴”的贸易图景愈发鲜活。缅甸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瑞德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让他振奋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8月,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并加入该倡议。“这一倡议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收获友谊与机遇。”瑞德班说。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司长波拉·毛莫林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超越差异的全球公共产品,不仅开创了区域合作的全新模式,更成为互利共赢的典范。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平台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现场,无数媒体记者提到了今年7月刚首发的“郑和号”班列,这让来自肯尼亚的夏瑞馥心潮澎湃。这次来昆明参加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夏瑞馥还有个特别的收获——在开幕式现场,她凭着纪录片《肯尼亚的“中国女孩”》拿到了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提名奖。这部获奖纪录片,紧紧围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果展开,以夏瑞馥赴华学习中医的个人经历为线索,串联起跨越数百年的中非友好交往史。夏瑞馥的家乡在肯尼亚拉穆群岛西尤村,家族里祖祖辈辈都口口相传,他们是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水手的后代。这份特殊的渊源,让她对跨文化交流格外上心。如今拿了奖,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份荣誉让她更加坚信媒体传递真实故事的力量。夏瑞馥说她观察到,过去诸多中非合作所带来的惠及民生的项目因传播不足而被遮蔽,这正是媒体人该去补的“空白”。她表示,600多年前郑和驾着船队远航,用和平的方式连起了不同文明“现在这个时代,也需要更多像郑和这样推动互联互通的人。而这次论坛现场的很多同行,身上就有着这样的开拓精神和向善初心。”这位肯尼亚女孩将自己的中文名取为“夏瑞馥”,寓意美好与芬芳。在她看来,媒体的一项重要使命,正是传递这样的美好与芬芳,凝聚振奋人心的力量。夏瑞馥认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提供了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也为当今时代的“记录者”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和夏瑞馥想法一致的还有同样来自非洲的加纳广播公司总经理阿明·阿尔哈桑。他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共担媒体责任,推动文明互鉴”提出得恰逢其时。中国的媒体实践树立了典范:新闻报道应聚焦解决方案,而非渲染负面。“在加纳乃至整个非洲,我们希望讲述承载希望与梦想的故事,而不是放大恐惧与失败;我们希望讲述如灯塔般指引前行的故事,助力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共同推动社区发展。”英国《晨星报》国际版主编本·查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场论坛是一场极具多元文化特色、秉持开放态度的国际盛会,核心始终围绕和平与合作“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在论坛上分享了该倡议如何改善民生的积极故事,这正体现出媒体的价值。这些故事为国际合作注入了‘人情味’,是文明交流的精彩范例。”相比之下,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推行的却是激进的单边主义宣传叙事,这令人感到遗憾。 在论坛上,泰国民众联络厅厅长素拉塔・拉卡赛穆,则特别提到了和“人情味”相通的概念。她表示,媒体作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肩负传播真实信息、增进信任、凝聚共识的使命。“在这个往往充满分歧与隔阂的世界里,媒体人不仅要报道新闻,更应搭建理解之桥,推动相互尊重,彰显我们共同的人性。”“媒体互联互通是这一切的核心。这不仅关乎新闻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内容共享,更意味着我们要善用平台,讲述能够凝聚人心、彰显共同目标的故事,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合作是一股正向的力量。”素拉塔・拉卡赛穆说。一方凝聚共识的天地巴西247新闻网主编莱昂纳多·阿图奇在描述参加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体验时用了“认真享受”这个说法。他表示,自己格外珍惜与“全球南方”国家媒体同行深入交流的机会,也从中国官员和媒体专家的分享中获益良多。阿图奇表示,论坛中处处可感的“真诚信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这种信任源于发展机遇的共享和文明之间的彼此尊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特别反驳了一些西方媒体叙事中常用的“债务陷阱”说法,“事实上,众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对合作表达了高度满意。”阿图奇说,这场媒体合作论坛他更加坚定一个信念:要把247新闻网的平台进一步向“全球南方”国家开放,让更多声音被听见。“全球南方必须加强媒体合作,不仅是内容交流,还有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分享经验、深化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塑造更加公正的叙事,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阿图奇的发言,与南非《开普时报》总编辑西亚武亚・姆赞齐在主论坛上的致辞不谋而合。姆赞齐提出:“合作而非对抗,才是当今世界的主基调。”他强调,“我们不应吝于赞美那些将多边主义置于发展核心的国家”,并呼吁出现更多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领导者,“搭建理解之桥,弥合文明之间的裂痕”。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副社长亚历杭德罗·戈麦斯也在区域合作论坛中指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相继发起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对推进文明间对话具有决定性意义。他坚定地表示支持这些旨在为人类共同未来而努力的举措,并认可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公平正义和共同进步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我们坚信,大家齐心协力,定能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更加响亮,共同促进和平、正义与发展,支持我们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论坛落幕之际,《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一位来自非洲的媒体人小心翼翼地将参会证收进包中。这张被仔细收好的参会证,也是此次“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一份关于跨区域交流的具体印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无数这样的具体印记,正汇成全球南方媒体深化交流合作、共塑公正国际叙事的鲜活实践,为人类共同发展之路增添温暖而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