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4b8VHn1l9作者:冯亚仁 青木 黄文炜 李迅典world.huanqiu.comarticle【环时深度】美国为何反复回归“孤岛心态”?/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美国正在自我孤立——这是否敲响了自由贸易的丧钟?”奥地利《标准报》近期不无担忧地以此为题报道称。面对美国四处加征关税、取消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收紧移民政策等做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美国这种“孤岛心态”非常担忧甚至厌倦。“孤岛心态”的形成与美国被两大洋“守护”的地理位置、长期“置身事外”的安全感、在世界战争中进进出出的历史、国内经济的波动都有联系。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舆论看来,美国的“孤岛心态”不仅会削弱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还会对全球多边沟通和经济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唯一一个外国游客消费下降的国家” “美国因加征关税而日益孤立。”美国非盈利机构“竞争性企业研究所”今年7月刊文称。同月,西班牙《机密报》也报道称,美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孤岛心态”。报道认为,当前全球动荡的部分原因就是美国试图与他国“脱钩”或重新定义与他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美国四处加征关税;质疑北约“集体防御”;试图把对乌克兰的援助成本转嫁给欧洲;取消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近年来,美国的经济表现一直优于其他发达国家,它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所在地,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最前沿,它具有鼓励创业的文化,是吸引外国人才的磁铁。“但是,过去如此,未来未必如此。”报道称,公共部门和美国大学的研究能力正在陷入困境,技术移民是否仍认为美国的大门在对外开放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对法治的怀疑可能使美国成为越来越不吸引人的投资目的国。 《机密报》也报道称,美国政府在国家层面采取的行动将对其全球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各大高校面临资金和福利流失,对海外科学家的吸引力被削弱。美国政府吊销参与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的学生的签证,一些非裔美国公民被驱逐到萨尔瓦多、卢旺达或南苏丹,美国政府还部署海军陆战队镇压洛杉矶街头抗议……这些戏剧性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德国。德国《时代周报》报道称,在先后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之后,美国7月底又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尼曼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说,美国“退群”的举动“对世界来说是令人悲伤的一步,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实力”。 德国《焦点》周刊则刊文对比了中美两国的入境政策。文章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例写道:“尽管我持有有效签证和有效证件,但自特朗普上任以来,每次入境,我都不得不担心被拒绝入境或驱逐出境。毕竟,我在哈佛大学待了3年,这所大学失去了特朗普的支持。”作者表示,随着中国不断优化免签政策,如今去中国旅游“一本护照就足够了”。而相比较之下,今年赴美旅游的人数则有明显下降。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4个国家中,美国将是今年唯一一个外国游客消费下降的国家。总体而言,今年到访美国的国际游客数量仅有2019年的80%。 “独一无二的孤岛心态”,早在2015年,一名马达加斯加网民就曾在美国博客平台Medium上刊文这样形容美国。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美国反复遇到的尴尬场景:每当作者说自己来自马达加斯加,总会被问道:“那是一个真实的国家吗?我以为它只是一部电影。”而当谈到马达加斯加的具体位置、人口构成时,美国人更是会问出“它在印度吗”“那里有很多印度人吗”等问题。而当作者回想起自己从小听着美国的歌曲、学习美国的地理,周围的人也都很欣赏美国时,心里不禁会感到沮丧和困扰。 这位作者在文中直言:“美国普通人对外国的了解非常有限,正如尼日利亚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所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孤立、最不好奇的人。” “美洲例外”的历史渊源 美国的“孤岛心态”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机密报》报道称,地域辽阔的美国不仅资源丰富,还有大西洋与太平洋两大洋作为天然屏障。许多美国国民甚至没有意愿探索其他国家——他们沉醉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世界其他地方在其眼中不过是“模糊的影像”。更重要的是,拥有天然战略缓冲区的美国在建国初期就得以远离欧亚大陆的战争与殖民冲突。这种“置身事外”的安全感为美国提供了专注向内发展的空间。 美国政府下属的历史文献办公室在官网上刊文回顾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历史渊源。早在建国初期,华盛顿总统就在其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明确主张,不应让美国本国的命运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命运交织在一起;1823年美国时任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对外政策原则(门罗主义),更是将“不干涉他人、不容他人干涉”的外交基调制度化,构建了“美洲例外”的国家叙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总统威尔逊提出美国干预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主张。但美国在一战中的惨痛经历反倒加固了孤立主义者的论点:他们认为,美国在那场战争中付出了不成比例的代价,而其在战争中的利益却微不足道。美国孤立主义阵营内部多元且复杂,既有进步派,也有保守派,既包括商界精英,也不乏和平主义者。由于国际主义者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与共识,孤立主义一度在国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30年代,在大萧条的冲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痛代价的双重阴影下,美国公众舆论与政策逐步滑向孤立主义。随着国内问题堆积如山,“别管他人瓦上霜”的情绪在美国蔓延开来。1933年,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德·奈伊发布了一份广为流传的报告,称美国银行家与军火商为了牟取暴利,推动美国卷入一战,这一说法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广泛共鸣。1934年,揭露了美国军火制造商为牟利将美国推入战争漩涡的书《死亡商人》出版并流行。次年,海军陆战队少将巴特勒的小册子《战争即骗局》更进一步激起公众对“战争贩子”的愤怒与怀疑。 直到1937年欧洲战云密布,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时任总统罗斯福才在一场讲话中首次将国际侵略比作“传染病”,主张对侵略者进行“隔离”。但当时的美国公众依旧不愿为海外和平付出生命与财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公众态度虽开始松动,但多数人仍倾向于保持中立,仅支持对盟国有限援助。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伤亡惨重,这一事件才真正激发起美国民众的强烈情绪,促使美国正式加入二战。 然而,每当国际干预成本过高或国内矛盾激化,美国的孤立主义便卷土重来。“9·11”恐袭事件、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深刻改变了美国公众对海外行动的容忍度。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以民粹形式回归主流政治。从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忍耐”,到特朗普的“退群式”外交,再到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坚定支持乌克兰,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参与意愿一直摇摆不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优先”政治口号应运而生,国际援助、军事干预乃至气候合作都被视为“外部负担”。有观点认为,孤立不再仅是地理或战略选择,更是一种可被动员的“民意武器”。德国电信政治网分析称,美国孤立主义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许多美国公民认为,美国的高度外向型经济,加上日益增强的全球化,是导致其去工业化和社会不平等加剧的根源,而特朗普的政治口号触及了许多美国人的这种基本信念。 “让世界其他地区有动力开展新合作” “美国正在自我孤立——这是否敲响了自由贸易的丧钟?”奥地利《标准报》报道称。文章进一步分析道,通过对全世界发动贸易战,美国可能面临“自我孤立的风险”,这种孤立正在让世界其他地区有动力开展新合作。比如,加拿大和欧洲的合作变得更紧密,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由于美国“伤害他人却期望忠诚”的不良模式,美非关系恶化,非洲更青睐中国。 美国财富管理和金融咨询公司洛克菲勒国际的主席、《资本主义出了什么问题》一书的作者卢奇尔·夏尔马今年早些时候在《金融时报》撰文称,“面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许多国家并未以牙还牙采取报复措施,而是转而寻求与其他贸易伙伴加强合作”。文章称,自2017年以来,世界贸易保持了在全球GDP中约60%的占比。但由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亚洲、欧洲和中东国家所占份额增加,有美国参与的贸易份额明显下降。当下,“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世界在继续进行贸易”。 此外,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德国e-fundresearch网站刊文称,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凭借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秩序”,美国处于“令人羡慕的地位”——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不仅是“最重要的球员”,也是“最重要的裁判”。而现在,美国的孤立政策正使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并将导致美元逐渐失去其储备货币的地位,削弱美元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埃及自由主义学者穆罕默德·诺西尔今年早些时候在欧洲《现代外交》刊文称,美国政治精英常标榜本国“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其实践常损害自身信誉。美国模糊且受自身利益驱动的政策,加之对所谓“原则”的选择性执行,正持续削弱其国际形象。 文章认为,虽然美国凭借文化输出、技术创新、英语霸权及思想影响力形成显著软实力,但其双重标准与单边主义行径正使这些优势面临风险。美国对全球近200个国家的复杂文化及动态了解有限,使其难以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而预设方案又常与美国霸权思维和利己主义相冲突。美国在全球80余国部署超过750个军事基地,存在规模远超他国总和。但是,因缺乏清晰战略使命及运作机制,这些基地恐沦为维系过时霸权野心的沉重负担。 日本多家媒体都分析称,美国向来有孤立主义的传统,美国保守派认为,国际政治“如同丛林”,比起国际组织、条约和集体安全保障等,最终“和平是通过力量实现的”。如果美国过度强调“美国优先”,可能削弱全球合作基础,既影响美国自身,也可能对日美关系、全球多边沟通与经济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冯亚仁 青木 黄文炜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 175623497352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6250187290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美国正在自我孤立——这是否敲响了自由贸易的丧钟?”奥地利《标准报》近期不无担忧地以此为题报道称。面对美国四处加征关税、取消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收紧移民政策等做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美国这种“孤岛心态”非常担忧甚至厌倦。“孤岛心态”的形成与美国被两大洋“守护”的地理位置、长期“置身事外”的安全感、在世界战争中进进出出的历史、国内经济的波动都有联系。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舆论看来,美国的“孤岛心态”不仅会削弱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还会对全球多边沟通和经济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唯一一个外国游客消费下降的国家” “美国因加征关税而日益孤立。”美国非盈利机构“竞争性企业研究所”今年7月刊文称。同月,西班牙《机密报》也报道称,美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孤岛心态”。报道认为,当前全球动荡的部分原因就是美国试图与他国“脱钩”或重新定义与他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美国四处加征关税;质疑北约“集体防御”;试图把对乌克兰的援助成本转嫁给欧洲;取消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近年来,美国的经济表现一直优于其他发达国家,它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所在地,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最前沿,它具有鼓励创业的文化,是吸引外国人才的磁铁。“但是,过去如此,未来未必如此。”报道称,公共部门和美国大学的研究能力正在陷入困境,技术移民是否仍认为美国的大门在对外开放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对法治的怀疑可能使美国成为越来越不吸引人的投资目的国。 《机密报》也报道称,美国政府在国家层面采取的行动将对其全球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各大高校面临资金和福利流失,对海外科学家的吸引力被削弱。美国政府吊销参与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的学生的签证,一些非裔美国公民被驱逐到萨尔瓦多、卢旺达或南苏丹,美国政府还部署海军陆战队镇压洛杉矶街头抗议……这些戏剧性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德国。德国《时代周报》报道称,在先后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之后,美国7月底又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尼曼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说,美国“退群”的举动“对世界来说是令人悲伤的一步,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实力”。 德国《焦点》周刊则刊文对比了中美两国的入境政策。文章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例写道:“尽管我持有有效签证和有效证件,但自特朗普上任以来,每次入境,我都不得不担心被拒绝入境或驱逐出境。毕竟,我在哈佛大学待了3年,这所大学失去了特朗普的支持。”作者表示,随着中国不断优化免签政策,如今去中国旅游“一本护照就足够了”。而相比较之下,今年赴美旅游的人数则有明显下降。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4个国家中,美国将是今年唯一一个外国游客消费下降的国家。总体而言,今年到访美国的国际游客数量仅有2019年的80%。 “独一无二的孤岛心态”,早在2015年,一名马达加斯加网民就曾在美国博客平台Medium上刊文这样形容美国。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美国反复遇到的尴尬场景:每当作者说自己来自马达加斯加,总会被问道:“那是一个真实的国家吗?我以为它只是一部电影。”而当谈到马达加斯加的具体位置、人口构成时,美国人更是会问出“它在印度吗”“那里有很多印度人吗”等问题。而当作者回想起自己从小听着美国的歌曲、学习美国的地理,周围的人也都很欣赏美国时,心里不禁会感到沮丧和困扰。 这位作者在文中直言:“美国普通人对外国的了解非常有限,正如尼日利亚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所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孤立、最不好奇的人。” “美洲例外”的历史渊源 美国的“孤岛心态”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机密报》报道称,地域辽阔的美国不仅资源丰富,还有大西洋与太平洋两大洋作为天然屏障。许多美国国民甚至没有意愿探索其他国家——他们沉醉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世界其他地方在其眼中不过是“模糊的影像”。更重要的是,拥有天然战略缓冲区的美国在建国初期就得以远离欧亚大陆的战争与殖民冲突。这种“置身事外”的安全感为美国提供了专注向内发展的空间。 美国政府下属的历史文献办公室在官网上刊文回顾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历史渊源。早在建国初期,华盛顿总统就在其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明确主张,不应让美国本国的命运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命运交织在一起;1823年美国时任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对外政策原则(门罗主义),更是将“不干涉他人、不容他人干涉”的外交基调制度化,构建了“美洲例外”的国家叙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总统威尔逊提出美国干预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主张。但美国在一战中的惨痛经历反倒加固了孤立主义者的论点:他们认为,美国在那场战争中付出了不成比例的代价,而其在战争中的利益却微不足道。美国孤立主义阵营内部多元且复杂,既有进步派,也有保守派,既包括商界精英,也不乏和平主义者。由于国际主义者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与共识,孤立主义一度在国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30年代,在大萧条的冲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痛代价的双重阴影下,美国公众舆论与政策逐步滑向孤立主义。随着国内问题堆积如山,“别管他人瓦上霜”的情绪在美国蔓延开来。1933年,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德·奈伊发布了一份广为流传的报告,称美国银行家与军火商为了牟取暴利,推动美国卷入一战,这一说法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广泛共鸣。1934年,揭露了美国军火制造商为牟利将美国推入战争漩涡的书《死亡商人》出版并流行。次年,海军陆战队少将巴特勒的小册子《战争即骗局》更进一步激起公众对“战争贩子”的愤怒与怀疑。 直到1937年欧洲战云密布,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时任总统罗斯福才在一场讲话中首次将国际侵略比作“传染病”,主张对侵略者进行“隔离”。但当时的美国公众依旧不愿为海外和平付出生命与财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公众态度虽开始松动,但多数人仍倾向于保持中立,仅支持对盟国有限援助。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伤亡惨重,这一事件才真正激发起美国民众的强烈情绪,促使美国正式加入二战。 然而,每当国际干预成本过高或国内矛盾激化,美国的孤立主义便卷土重来。“9·11”恐袭事件、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深刻改变了美国公众对海外行动的容忍度。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以民粹形式回归主流政治。从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忍耐”,到特朗普的“退群式”外交,再到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坚定支持乌克兰,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参与意愿一直摇摆不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优先”政治口号应运而生,国际援助、军事干预乃至气候合作都被视为“外部负担”。有观点认为,孤立不再仅是地理或战略选择,更是一种可被动员的“民意武器”。德国电信政治网分析称,美国孤立主义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许多美国公民认为,美国的高度外向型经济,加上日益增强的全球化,是导致其去工业化和社会不平等加剧的根源,而特朗普的政治口号触及了许多美国人的这种基本信念。 “让世界其他地区有动力开展新合作” “美国正在自我孤立——这是否敲响了自由贸易的丧钟?”奥地利《标准报》报道称。文章进一步分析道,通过对全世界发动贸易战,美国可能面临“自我孤立的风险”,这种孤立正在让世界其他地区有动力开展新合作。比如,加拿大和欧洲的合作变得更紧密,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由于美国“伤害他人却期望忠诚”的不良模式,美非关系恶化,非洲更青睐中国。 美国财富管理和金融咨询公司洛克菲勒国际的主席、《资本主义出了什么问题》一书的作者卢奇尔·夏尔马今年早些时候在《金融时报》撰文称,“面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许多国家并未以牙还牙采取报复措施,而是转而寻求与其他贸易伙伴加强合作”。文章称,自2017年以来,世界贸易保持了在全球GDP中约60%的占比。但由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亚洲、欧洲和中东国家所占份额增加,有美国参与的贸易份额明显下降。当下,“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世界在继续进行贸易”。 此外,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德国e-fundresearch网站刊文称,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凭借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秩序”,美国处于“令人羡慕的地位”——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不仅是“最重要的球员”,也是“最重要的裁判”。而现在,美国的孤立政策正使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并将导致美元逐渐失去其储备货币的地位,削弱美元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埃及自由主义学者穆罕默德·诺西尔今年早些时候在欧洲《现代外交》刊文称,美国政治精英常标榜本国“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其实践常损害自身信誉。美国模糊且受自身利益驱动的政策,加之对所谓“原则”的选择性执行,正持续削弱其国际形象。 文章认为,虽然美国凭借文化输出、技术创新、英语霸权及思想影响力形成显著软实力,但其双重标准与单边主义行径正使这些优势面临风险。美国对全球近200个国家的复杂文化及动态了解有限,使其难以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而预设方案又常与美国霸权思维和利己主义相冲突。美国在全球80余国部署超过750个军事基地,存在规模远超他国总和。但是,因缺乏清晰战略使命及运作机制,这些基地恐沦为维系过时霸权野心的沉重负担。 日本多家媒体都分析称,美国向来有孤立主义的传统,美国保守派认为,国际政治“如同丛林”,比起国际组织、条约和集体安全保障等,最终“和平是通过力量实现的”。如果美国过度强调“美国优先”,可能削弱全球合作基础,既影响美国自身,也可能对日美关系、全球多边沟通与经济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冯亚仁 青木 黄文炜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