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iymaQ5I9W作者:王雯雯 丁雅栀world.huanqiu.comarticle欧洲议会议员体验中国高铁引发热议后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欧洲人应以学习的心态看待世界/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王雯雯 丁雅栀】“我现在正在一列从北京开往香港的列车上,准时发车,全程2439公里,用时8小时10分钟……”今年6月,德国著名讽刺作家、欧洲议会议员马丁·松内博恩在社交平台X上分享了自己在中国高铁上的这段经历,并感慨德国和欧洲“正在与现实脱节”,引发网民热烈讨论。近日,松内博恩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结合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对中欧发展差异的深刻思考。“中国的整体氛围让我想起德国‘经济奇迹’时期”“作为一名德国人,我在中国震惊地发现,火车真的能准时发车、准点抵达,38摄氏度的酷暑天里,空调运转如常,厕所干净无故障。火车站现代化且工作人员充足,时速更是可以高达350公里。”松内博恩直言,相比之下,德国铁路的可靠性甚至可能不如二战末期。 在松内博恩看来,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发展模式的分野。“中国的整体氛围让我想起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时期。”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政府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社会各阶层共享发展红利,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而在如今的欧洲,有着80年历史的基础设施长期投资不足,发展模式也缺乏效率。曾经确保社会凝聚力、稳定性和充满希望的社会市场经济概念,已经逐渐被掏空,被一种新自由主义掠夺性资本主义所取代,这种资本主义优先将财富从底层重新分配到顶层。这不仅导致了中产阶级被侵蚀以及贫困加剧,还导致了基础设施的破败以及健康、教育和社会体系功能的日益失调。谈到城市治理,松内博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欧洲,我们的脑海中仍然有中国城市上空笼罩着雾霾的画面。但在上海,我看到了一个依据市民需求设计的、技术先进的、智能化的城市,我惊讶于一个拥有2800万人口的城市的生活可以如此协调。由于电动汽车的普及,上海比我预期的要安静和干净得多。这种系统性、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思维,与欧洲城市零散、被动的发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从高铁网络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从5G基站到北斗导航系统,中国的一系列国家工程按计划扎实推进。在松内博恩看来,这种“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坚决执行”的模式正是欧洲所缺乏的:“欧盟总在写各种报告,这些报告所追求的目标从未真正实现:从所谓的欧盟国际数字战略到欧洲绿色协议,这些宏伟的愿景在几个月内就被遗忘,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实质性步骤很少得到落实。”“文化认知的退化导致欧洲人的偏见”不过,这种真实图景却常常难以穿透欧洲社会长期形成的认知滤镜。“我必须承认,欧洲部分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并不太积极,但这并不是基于直接经验或独立判断的结果,而是源于媒体多年塑造的失真形象。”松内博恩直指西方舆论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体现在双重标准上:当欧盟的产出超出自身需求时,它们可被用于“出口”,这被视为一种“经济成功”,而当中国做同样的事情时,则被贴上“工业产能过剩”标签;西方对非洲提供贷款是“发展援助”,中国基建合作却被污名化为“债务陷阱外交”或“新殖民主义”。松内博恩的帖文评论区就展现出了这种认知偏差。有网民质疑:“这大概是只有中国富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难以相信这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这种论调立即遭到反驳:“在中国,每天有近1000万人乘坐高速列车;而在德国,只有约28万人乘坐高速列车。”在松内博恩看来,如今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处于相对的历史低点。他说:“大多数欧洲人对自己的历史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或政治了。他们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北京或上海,就像他们也很难找到哈瓦那、德黑兰或河内一样。”这种文化认知的退化与欧洲教育水平下降相关,导致欧洲公众极易受到媒体片面报道和偏见的影响。欧洲应改变“生锈”的心态在历史上,中欧曾有过深度互鉴的黄金时期。松内博恩回顾道:“想想莱布尼茨、沃尔夫和康德(均为德国著名哲学家),他们在欧洲启蒙运动期间学习了中国的知识。如果没有对儒家的详细了解,欧洲启蒙运动将会大不相同。”“亲眼所见一次,胜过耳闻千次”,松内博恩引用了这句德国谚语,并表示:“欧洲是一个古老的大陆,有一种‘生锈’的心态。但就像启蒙运动思想家一样,我们应再次睁开眼睛,以学习的心态看待世界,而不是以教导的心态。欧洲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会学习的大陆。”认知鸿沟也导致了政策选择的偏差。近年来,部分欧盟官员将中欧基于市场规律形成的产业分工布局歪曲为所谓“对华依赖”,借此推行所谓对华“去风险”的政策主张。松内博恩表示,这种立场很难自圆其说——鉴于欧盟单方面向美国传输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被用于保护(美国)公司的利润,还经常被用来对欧盟经济采取敌对行动。相比之下,欧盟对中国提出的所谓“安全担忧”就显得站不住脚了。在松内博恩看来,德国和整个欧洲人民真正渴望的是和平发展,而非追随美国领导下的经济或军事对抗,尽管欧洲国家政府的表态可能有所不同。“我相信,各国之间应该开展自由贸易以实现共同繁荣。我真诚期待金砖国家开启一个更加和平、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这将为全人类带来福祉”。175398420121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398420121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0646b7d1bc46981161ecaf1630e64f1u1.png{"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王雯雯 丁雅栀】“我现在正在一列从北京开往香港的列车上,准时发车,全程2439公里,用时8小时10分钟……”今年6月,德国著名讽刺作家、欧洲议会议员马丁·松内博恩在社交平台X上分享了自己在中国高铁上的这段经历,并感慨德国和欧洲“正在与现实脱节”,引发网民热烈讨论。近日,松内博恩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结合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对中欧发展差异的深刻思考。“中国的整体氛围让我想起德国‘经济奇迹’时期”“作为一名德国人,我在中国震惊地发现,火车真的能准时发车、准点抵达,38摄氏度的酷暑天里,空调运转如常,厕所干净无故障。火车站现代化且工作人员充足,时速更是可以高达350公里。”松内博恩直言,相比之下,德国铁路的可靠性甚至可能不如二战末期。 在松内博恩看来,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发展模式的分野。“中国的整体氛围让我想起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时期。”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政府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社会各阶层共享发展红利,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而在如今的欧洲,有着80年历史的基础设施长期投资不足,发展模式也缺乏效率。曾经确保社会凝聚力、稳定性和充满希望的社会市场经济概念,已经逐渐被掏空,被一种新自由主义掠夺性资本主义所取代,这种资本主义优先将财富从底层重新分配到顶层。这不仅导致了中产阶级被侵蚀以及贫困加剧,还导致了基础设施的破败以及健康、教育和社会体系功能的日益失调。谈到城市治理,松内博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欧洲,我们的脑海中仍然有中国城市上空笼罩着雾霾的画面。但在上海,我看到了一个依据市民需求设计的、技术先进的、智能化的城市,我惊讶于一个拥有2800万人口的城市的生活可以如此协调。由于电动汽车的普及,上海比我预期的要安静和干净得多。这种系统性、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思维,与欧洲城市零散、被动的发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从高铁网络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从5G基站到北斗导航系统,中国的一系列国家工程按计划扎实推进。在松内博恩看来,这种“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坚决执行”的模式正是欧洲所缺乏的:“欧盟总在写各种报告,这些报告所追求的目标从未真正实现:从所谓的欧盟国际数字战略到欧洲绿色协议,这些宏伟的愿景在几个月内就被遗忘,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实质性步骤很少得到落实。”“文化认知的退化导致欧洲人的偏见”不过,这种真实图景却常常难以穿透欧洲社会长期形成的认知滤镜。“我必须承认,欧洲部分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并不太积极,但这并不是基于直接经验或独立判断的结果,而是源于媒体多年塑造的失真形象。”松内博恩直指西方舆论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体现在双重标准上:当欧盟的产出超出自身需求时,它们可被用于“出口”,这被视为一种“经济成功”,而当中国做同样的事情时,则被贴上“工业产能过剩”标签;西方对非洲提供贷款是“发展援助”,中国基建合作却被污名化为“债务陷阱外交”或“新殖民主义”。松内博恩的帖文评论区就展现出了这种认知偏差。有网民质疑:“这大概是只有中国富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难以相信这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这种论调立即遭到反驳:“在中国,每天有近1000万人乘坐高速列车;而在德国,只有约28万人乘坐高速列车。”在松内博恩看来,如今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处于相对的历史低点。他说:“大多数欧洲人对自己的历史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或政治了。他们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北京或上海,就像他们也很难找到哈瓦那、德黑兰或河内一样。”这种文化认知的退化与欧洲教育水平下降相关,导致欧洲公众极易受到媒体片面报道和偏见的影响。欧洲应改变“生锈”的心态在历史上,中欧曾有过深度互鉴的黄金时期。松内博恩回顾道:“想想莱布尼茨、沃尔夫和康德(均为德国著名哲学家),他们在欧洲启蒙运动期间学习了中国的知识。如果没有对儒家的详细了解,欧洲启蒙运动将会大不相同。”“亲眼所见一次,胜过耳闻千次”,松内博恩引用了这句德国谚语,并表示:“欧洲是一个古老的大陆,有一种‘生锈’的心态。但就像启蒙运动思想家一样,我们应再次睁开眼睛,以学习的心态看待世界,而不是以教导的心态。欧洲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会学习的大陆。”认知鸿沟也导致了政策选择的偏差。近年来,部分欧盟官员将中欧基于市场规律形成的产业分工布局歪曲为所谓“对华依赖”,借此推行所谓对华“去风险”的政策主张。松内博恩表示,这种立场很难自圆其说——鉴于欧盟单方面向美国传输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被用于保护(美国)公司的利润,还经常被用来对欧盟经济采取敌对行动。相比之下,欧盟对中国提出的所谓“安全担忧”就显得站不住脚了。在松内博恩看来,德国和整个欧洲人民真正渴望的是和平发展,而非追随美国领导下的经济或军事对抗,尽管欧洲国家政府的表态可能有所不同。“我相信,各国之间应该开展自由贸易以实现共同繁荣。我真诚期待金砖国家开启一个更加和平、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这将为全人类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