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r6o1DPa62作者:李迅典 刘乐意world.huanqiu.comarticle中外“农民网红”把乡村生活变成“诗”/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乐意】“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这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杨柳有约春已归,人间花开又一回,地脉根深藏新岁,耕云种月待芳菲。”这些近日在社交平台上走红的诗句,并非出自文学院教授之手,而是来自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53岁的“沂蒙二姐”原名吕玉霞,是山东临沂蒙阴县的一名桃农,靠着把创作的诗录成短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在全网收获了200多万粉丝,并被多家央媒点赞和报道。《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这位新农人,谈如何靠诗句在田野犁出独特的文化田垄。 吕玉霞与读书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父亲的熏陶。在吕玉霞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农民,常在干农活的间隙,给她讲历史名人轶事、分享对古诗词的见解,诗词的种子也悄然种下。 吕玉霞表示,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的点滴,大到田间的麦浪、红艳的桃林,小到邻里间的日常琐事、孩子们的欢笑、老人的皱纹,都能成为她诗里的主角。“书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吟诗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后,吕玉霞开始在个人账号的直播间卖起了家乡特产桃子。“锄头是农民的老农具,那网络就是农民的新工具。我的直播间就像一个新型的农具,是家乡和乡土文化的宣传名片。因为网络,让即使在很远地方的人,也可以品尝到我们种的桃、樱桃等农产品。”吕玉霞生动地比喻道,“我用诗句赋能乡村,也是希望能以这种形式来表达我们农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互联网的发展也使海外涌现出许多“农民网红”,展示属于他们的诗与远方。例如,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催生了一批分享牧羊生活的牧民网红,夏洛特·阿什利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国坎布里亚郡拥有一个小型家庭农场,个人账号拥有超过15万粉丝。除了分享农作日常外,她还会将从自家小羊身上收集的羊毛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并分享至个人账号,深受粉丝的喜爱。而一头红发的汉娜·杰克逊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关于牧羊的灵感和见解,并凭借乐观的性格和对动物的热爱赢得了超过20万的粉丝,也因此成为英国农业界最年轻、最有影响力的网红之一。除了活跃于社交媒体平台,汉娜还希望通过写作提高公众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在其回忆录《叫我红发》一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如何打破“城里人”的刻板印象,勇敢冒险,直面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在农业行业中的种种挑战,并最终追随内心,成为了“红发牧羊女”。 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中央车站”的博客网站也获得了大批粉丝的欢迎。该网站由某牧业公司的赛尔女士创立,起初她只是为了展现自己在牧场养牛的生活。但不经意间,赛尔就将这个网站运作成了一个属于澳大利亚牧民们的网络社区。如今“中央车站”在脸书上的粉丝达到7万多人。赛尔还根据“中央车站”的经历出版了名为《中央车站:澳大利亚养牛场的真实故事》的书籍。书中的主角包括牧场老板、厨房厨娘、牧牛工人、孩子、家庭教师等,他们以幽默的口吻讲述着他们围捕牲畜、驻营放牧的故事,还有荒野婚礼的热闹、露天牛仔竞技的轻松与乐趣,以及面对洪水、山火与干旱时的惊险经历。这些鲜活的故事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往牧场体验。174837558953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838624508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乐意】“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这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杨柳有约春已归,人间花开又一回,地脉根深藏新岁,耕云种月待芳菲。”这些近日在社交平台上走红的诗句,并非出自文学院教授之手,而是来自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53岁的“沂蒙二姐”原名吕玉霞,是山东临沂蒙阴县的一名桃农,靠着把创作的诗录成短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在全网收获了200多万粉丝,并被多家央媒点赞和报道。《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这位新农人,谈如何靠诗句在田野犁出独特的文化田垄。 吕玉霞与读书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父亲的熏陶。在吕玉霞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农民,常在干农活的间隙,给她讲历史名人轶事、分享对古诗词的见解,诗词的种子也悄然种下。 吕玉霞表示,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的点滴,大到田间的麦浪、红艳的桃林,小到邻里间的日常琐事、孩子们的欢笑、老人的皱纹,都能成为她诗里的主角。“书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吟诗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后,吕玉霞开始在个人账号的直播间卖起了家乡特产桃子。“锄头是农民的老农具,那网络就是农民的新工具。我的直播间就像一个新型的农具,是家乡和乡土文化的宣传名片。因为网络,让即使在很远地方的人,也可以品尝到我们种的桃、樱桃等农产品。”吕玉霞生动地比喻道,“我用诗句赋能乡村,也是希望能以这种形式来表达我们农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互联网的发展也使海外涌现出许多“农民网红”,展示属于他们的诗与远方。例如,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催生了一批分享牧羊生活的牧民网红,夏洛特·阿什利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国坎布里亚郡拥有一个小型家庭农场,个人账号拥有超过15万粉丝。除了分享农作日常外,她还会将从自家小羊身上收集的羊毛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并分享至个人账号,深受粉丝的喜爱。而一头红发的汉娜·杰克逊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关于牧羊的灵感和见解,并凭借乐观的性格和对动物的热爱赢得了超过20万的粉丝,也因此成为英国农业界最年轻、最有影响力的网红之一。除了活跃于社交媒体平台,汉娜还希望通过写作提高公众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在其回忆录《叫我红发》一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如何打破“城里人”的刻板印象,勇敢冒险,直面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在农业行业中的种种挑战,并最终追随内心,成为了“红发牧羊女”。 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中央车站”的博客网站也获得了大批粉丝的欢迎。该网站由某牧业公司的赛尔女士创立,起初她只是为了展现自己在牧场养牛的生活。但不经意间,赛尔就将这个网站运作成了一个属于澳大利亚牧民们的网络社区。如今“中央车站”在脸书上的粉丝达到7万多人。赛尔还根据“中央车站”的经历出版了名为《中央车站:澳大利亚养牛场的真实故事》的书籍。书中的主角包括牧场老板、厨房厨娘、牧牛工人、孩子、家庭教师等,他们以幽默的口吻讲述着他们围捕牲畜、驻营放牧的故事,还有荒野婚礼的热闹、露天牛仔竞技的轻松与乐趣,以及面对洪水、山火与干旱时的惊险经历。这些鲜活的故事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往牧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