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c61QgYVop作者:樊巍 刘欣 郭媛丹 柳玉鹏world.huanqiu.comarticle《环球时报》记者直击莫斯科红场阅兵,近距离观摩俄主战装备,现场感受当地民众热情/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俄罗斯共派出1万余名军人、调动近200件武器装备参加本次红场阅兵,其中不少武器装备经过了实战化检验与现代化改造。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除了俄罗斯本国的人员方阵与武器装备参加阅兵,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军队也参加了本次红场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组成的“中国排面”再次闪耀莫斯科红场。《环球时报》记者亲历了本次红场阅兵全过程,近距离观摩了俄主战装备,现场感受当地民众对红场阅兵的热情。 “钢铁洪流”方阵突出实战化改造 此次红场阅兵活动中,俄罗斯展出的武器装备依然以“钢铁洪流”为主,其规模虽然并非历届最大,却云集了装甲突击、火力打击等体现俄罗斯军事实力并经历实战检验的各型主战兵器。《环球时报》记者在阅兵式现场注意到,当地面装甲方阵亮相时,现场俄罗斯民众挥舞俄罗斯国旗与受阅部队互动,站在指挥塔上的俄军官兵则向俄罗斯民众挥手致意,场面十分热烈。 遵循以往红场阅兵的传统,此次地面装备方阵依然由二战传奇坦克T-34打头阵。该型坦克率领一众俄罗斯现役主战装备登场,也是向苏联卫国战争那段历史致敬。T-34坦克之后,各式俄军现代化地面装备开始逐一展示。 《俄罗斯报》9日报道称,今年在莫斯科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式生动展示了俄罗斯军队如何快速有效地调整其装备以适应现代军事冲突的现实。今年的展示重点不仅有最新的武器型号,还包括人们熟悉的战斗车辆。这些车辆根据实战应用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现代化改造。新型装甲车突出更强的防护和火力。在阅兵式上展示的装甲车的新型号中,最为突出的是“泰坦”装甲车,这是在“台风-VDV”基础上为特种部队建造的模块化装甲平台。它被设计用于复杂条件下的作战,能够很好地抵御地雷、轻武器和碎片袭击,能够搭载从大口径机枪到反坦克导弹和迫击炮等多种武器。首次参加红场阅兵的还有BRM-1K装甲车,该型装备是苏联武器型号成功实现现代化升级的案例,考虑到当前的作战要求,该装甲车更换了战斗模块,大大提高了打击精度和火力,更新了监视和通信系统,改进了伪装设备。 在机械化方阵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俄罗斯最新的自行火炮“马利瓦”和“风信子-K”。这两款火炮都是为了在激烈炮战中进行机动和精确射击而设计的,因此它们都是在轮式底盘上制造的。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公路上快速机动,并在射击后迅速改变位置。这两种自行火炮配备了先进制导和火力控制系统,能够使用高精度炮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界熟悉的BMP系列装甲车和多款俄军主战坦克,它们都加装了格栅、装甲板、网状防护装置等新的保护套件。这些改进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乘组人员和装甲车的一些最脆弱位置和部件。在步兵和登陆兵的战车侧面覆盖着装甲格栅。一些车辆在车身前部加装了新的动态保护或装甲板,光学设备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 俄媒认为,前几年参加红场阅兵的俄军地面装备主要凸显一些有前景的军事技术创新,但今年阅兵的主要关注点是在前线作战中已被证明有效的车辆。优先考虑的不是阅兵需求,而是实用性,特别是保护作战人员生命的实际需求以及如何在实战条件下提高装备效率。 T-72B3M、T-80BVM和T-90M 三款俄军主战坦克也悉数登场。《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此次亮相的三款坦克均在炮塔下方加装了外观类似球网的装甲,据了解,这种升级可进一步增强坦克对火箭弹等武器的防御。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次亮相红场阅兵的俄罗斯主战坦克T-14此次没有登场。该型坦克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被认为是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一位不具名军事专家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的红场阅兵主要有两个主题。首先,俄罗斯通过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强调二战期间苏军的历史贡献。其次通过阅兵式,俄罗斯也希望展示近些年在武装部队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军事专家张学峰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红场阅兵是近几年以来规模很可观的一次,不仅徒步方阵数量更多,也增添了更多的地面装备。 张学峰观察到在此次阅兵式中亮相的装备有一个特点:俄军针对实战中发现的短板进行了改进。比如BTR-MDM“贝壳”伞兵运输车安装了独立的装甲板。BTR-MDM“贝壳”是专为空降部队设计的装甲运兵车。此次展示的型号在两侧都加装了3排装甲板,可以在作战行动期间,为车内人员提供更强的防护。 上述不具名军事专家也表示了相同观点。他分析说,俄军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主战坦克进行了升级和技术改造,比如主战坦克T-90的改进型。“从外形上看,T-90附加了一些装甲,在炮塔顶部加装一些格栅装甲,针对此前防御能力比较薄弱的位置进行重点保护,提升了主战坦克针对攻顶弹药的防御能力。” “亚尔斯”来了,“地面在颤抖” 在防空火力方面,此次展示的重点是S-400防空导弹系统。S-400系统可以使用多种拦截弹应对不同来袭目标,可以同时跟踪和打击多个目标,使其成为俄罗斯综合防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部署加强了对战略资产与地面部队的保护。 S-400是红场阅兵防空导弹系统的“资深明星”。《环球时报》记者曾多次在电视直播以及新闻图片上看到该武器系统,不过,9日近距离看到S-400系统时,感到这款武器系统远比图片上看起来更震撼,也可以直观感受到这款武器的机动性较好。 在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方面,此次阅兵展出了“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系统。该导弹系统可精确打击高价值目标,机动性和快速部署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在战略导弹方面,俄罗斯依旧展出了“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在地面武器装备当中,“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是俄罗斯战略核武库中的一张王牌。俄军事观察网报道称,当“亚尔斯”导弹系统进入红场时,地面在颤抖。这是俄罗斯“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关键要素。 《环球时报》记者9日在莫斯科街头看到,当“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亮相时,俄罗斯民众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受阅装备的驾驶员则按响导弹发射车的喇叭与民众互动。现场还有俄罗斯民众高喊“乌拉”。 上述不具名军事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地面受阅装备中压轴出场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是具备远程核打击能力的“杀手锏”。该型导弹个头大,最大的优势就是射程远,它配备数个弹头,突防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而外界之前一直猜测可能会在本次红场阅兵中首次展示的俄罗斯先进中程弹道导弹“榛树”并没有出现。张学峰表示,这表明该型导弹可能还没有大规模列装部队,不宜在这个时机对外公开展示。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9日援引俄军事专家阿纳托利·马特维丘克的分析称,出于保密原因,“榛树”导弹系统没有展示。“这款导弹系统的技术机密程度很高。即使是通过其结构特性、外观,也容易被外界推测计算其空气动力特性。” “中国排面”再度闪耀俄罗斯 在5月9日红场阅兵现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高擎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威武的步伐,正步踏过广场青石路。队员们整齐划一的步伐,精准无误,引来现场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欢呼,成为红场上耀眼的“中国排面”。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共派出了119名官兵参加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其中有102名队员亮相红场,他们平均身高1.87米,平均年龄20岁。 “参加此次庆典活动,我们既是在展现中国军人的形象,也是在传递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期盼与追求,宣示共同捍卫和平的决心与信心。”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长张鼎新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张鼎新表示,针对这次任务特点,出国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还集体开展了二战战史的学习,专门组织官兵了解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重点是苏联卫国战争相关知识,增进了官兵对本次任务的理解。 在抵达莫斯科后,针对时差、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和红场凹凸不平的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共进行了3次适应性训练,以保证逐人逐排和整个方队都能在5月9日这一天达到最佳水平。比如在红场行进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针对性地编排行进方式,将步幅和步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每分钟112步调整至120步。 2015年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首次受邀赴俄参加阅兵。十年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再次受邀参加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这被认为既是对中俄反法西斯战争友谊的崇高礼赞,也是对二战历史正义的庄严捍卫,更是对维护世界和平决心的郑重宣示。 “十年前,我作为中国方队的一员,第一次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十年后,我以分队长的身份再次来到俄罗斯,走在红场上,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肩上的责任,更是中俄两国之间日益深厚的友谊。”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徐泽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间,自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指挥员,也亲眼见证了中俄友谊的历久弥新,见证了祖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 “当看到外军同行认真研究我们的训练标准,当听到红场周围响起同胞们高呼‘中国万岁’时,我感受到作为中国军人的无上光荣。”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王子赫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不仅是在展示国家形象,更是在践行维护和平的神圣使命。随着祖国日益强大,中国军人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体现中俄友谊,在参加此次阅兵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还学唱了经典歌曲《神圣的战争》《卡琳卡》,并且在红场用俄语高喊“中俄友谊万岁,世界和平万岁”的口号。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中俄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的历史记忆。 参加此次阅兵活动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受到了在俄中国留学生和本地民众的热烈欢迎,此前多家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在彩排活动中,中国留学生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的步伐一同前进,并高喊强军口号,合唱《强军战歌》。 “现场的中国留学生和本地民众的欢呼让我热泪盈眶。留学生同胞们自发流露的热情,让我深切感受到即便身在异国他乡,我们的年轻一代对祖国的高度认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郭兴中向记者表示,“这种认同已经升华为对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中国同胞不仅是为仪仗队员鼓掌喝彩,更是在为祖国这些年的发展成就喝彩。” “中国仪仗队展现的不仅是军事素质,更是一种文明底蕴的现代表达。留学生和当地民众的热烈反应,正是这种文化感召力的最佳注脚,也表明新一代中国年轻人正在全球舞台上树立起更加自信的形象。”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范子骏称。 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彩排环节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还特意高唱了《游击队之歌》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歌,并高喊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口号。 有在场的中国留学生还举起了一张1945年8月1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号外,这张号外记录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的胜利时刻,5天后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 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和苏联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在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期间,抗日元素的展现也有其特殊意义。 “我们这一次在红场上喊出的‘三个必胜’,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和平正义的热切呼吁。”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政治委员朱威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这次应邀参加阅兵式,并高唱抗日歌曲,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就是要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中国声音响彻世界,充分彰显大国军队的时代风范和使命担当。 “天竺葵”“柳叶刀”主打性价比 空中编队方面,俄罗斯的“勇士”和“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驾驶着苏-30SM和米格-29战斗机以高难度的“钻石”特技动作亮相。《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苏-30SM和米格-29战斗机之间的间隔非常小,编队以较低的飞行高度飞越红场,这充分展现出两个特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具有很高的飞行技术和人机配合默契度。“勇士”和“雨燕”的亮相也将阅兵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阅兵活动中,由6架苏-25攻击机组成的编队在红场上空飞过,机尾喷出俄罗斯国旗白、蓝、红三色彩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红场阅兵中,俄罗斯还展出了多款自研的无人机系统和巡飞弹。 据俄罗斯《观点报》9日报道,在胜利日阅兵式上,展示了一系列最新型无人机和巡飞弹,其中包括“海鹰-10”“海鹰-30”和“天竺葵”系列无人机以及“柳叶刀”系列巡飞弹。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俄罗斯民众看到这些首次对外公开展示的无人机与巡飞弹时非常兴奋,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首次亮相红场阅兵的“天竺葵”无人机是一种三角翼无人机,该型无人机长约3.5米,翼展2.5米,操作简单,且具备远程作战能力,此外,它还可以加装多种弹头,对敌人的加固阵地和基础设施具有较强杀伤力。 该型无人机连同发射器被安装在8×8军用卡车上接受检阅,该无人机系统可实现快速战场部署,并可以提高战场机动性。 张学峰分析认为,此次阅兵武器装备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天竺葵-2”首次公开亮相。该型无人机经过实战检验,可以对敌方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同时价格低廉,相当于廉价版巡航导弹。 上文提到的不具名军事专家表示,“天竺葵-2”的飞行速度虽然较慢,但打击距离很远,可以达到数百公里,甚至接近1000公里左右。“因此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远程精准火力打击系统,和巡航导弹以及近程的弹道导弹相比,其性价比非常高,可以集群使用。” 除了“天竺葵-2”,“柳叶刀”系列巡飞弹也亮相红场,“它们可以被誉为俄罗斯的功勋巡飞弹,其相同点在于皆经历了实战考验,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学峰表示。 据介绍,“柳叶刀”巡飞弹可以精确打击高价值目标,可以在战场上空巡逻,识别目标并实施自杀式攻击,有效打击敌方人员、车辆和雷达等重要目标。 针对“柳叶刀”巡飞弹,军事专家介绍,该巡飞弹价格便宜,从红场阅兵展示型号的外形看,该型巡飞弹个头仅1.6米长,有两组十字型弹翼,利用简易的倾斜发射架进行部署,可以和小型侦察无人机进行搭配作战,针对对方的火力点和机动作战兵力进行精准攻击。 该军事专家表示,“此次红场阅兵中,‘柳叶刀’巡飞弹和‘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的展示体现出俄军在武器装备发展方面的实用主义思路。” 【环球时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樊巍 刘欣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玉鹏】174681258338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6830620318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俄罗斯共派出1万余名军人、调动近200件武器装备参加本次红场阅兵,其中不少武器装备经过了实战化检验与现代化改造。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除了俄罗斯本国的人员方阵与武器装备参加阅兵,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军队也参加了本次红场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组成的“中国排面”再次闪耀莫斯科红场。《环球时报》记者亲历了本次红场阅兵全过程,近距离观摩了俄主战装备,现场感受当地民众对红场阅兵的热情。 “钢铁洪流”方阵突出实战化改造 此次红场阅兵活动中,俄罗斯展出的武器装备依然以“钢铁洪流”为主,其规模虽然并非历届最大,却云集了装甲突击、火力打击等体现俄罗斯军事实力并经历实战检验的各型主战兵器。《环球时报》记者在阅兵式现场注意到,当地面装甲方阵亮相时,现场俄罗斯民众挥舞俄罗斯国旗与受阅部队互动,站在指挥塔上的俄军官兵则向俄罗斯民众挥手致意,场面十分热烈。 遵循以往红场阅兵的传统,此次地面装备方阵依然由二战传奇坦克T-34打头阵。该型坦克率领一众俄罗斯现役主战装备登场,也是向苏联卫国战争那段历史致敬。T-34坦克之后,各式俄军现代化地面装备开始逐一展示。 《俄罗斯报》9日报道称,今年在莫斯科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式生动展示了俄罗斯军队如何快速有效地调整其装备以适应现代军事冲突的现实。今年的展示重点不仅有最新的武器型号,还包括人们熟悉的战斗车辆。这些车辆根据实战应用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现代化改造。新型装甲车突出更强的防护和火力。在阅兵式上展示的装甲车的新型号中,最为突出的是“泰坦”装甲车,这是在“台风-VDV”基础上为特种部队建造的模块化装甲平台。它被设计用于复杂条件下的作战,能够很好地抵御地雷、轻武器和碎片袭击,能够搭载从大口径机枪到反坦克导弹和迫击炮等多种武器。首次参加红场阅兵的还有BRM-1K装甲车,该型装备是苏联武器型号成功实现现代化升级的案例,考虑到当前的作战要求,该装甲车更换了战斗模块,大大提高了打击精度和火力,更新了监视和通信系统,改进了伪装设备。 在机械化方阵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俄罗斯最新的自行火炮“马利瓦”和“风信子-K”。这两款火炮都是为了在激烈炮战中进行机动和精确射击而设计的,因此它们都是在轮式底盘上制造的。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公路上快速机动,并在射击后迅速改变位置。这两种自行火炮配备了先进制导和火力控制系统,能够使用高精度炮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界熟悉的BMP系列装甲车和多款俄军主战坦克,它们都加装了格栅、装甲板、网状防护装置等新的保护套件。这些改进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乘组人员和装甲车的一些最脆弱位置和部件。在步兵和登陆兵的战车侧面覆盖着装甲格栅。一些车辆在车身前部加装了新的动态保护或装甲板,光学设备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 俄媒认为,前几年参加红场阅兵的俄军地面装备主要凸显一些有前景的军事技术创新,但今年阅兵的主要关注点是在前线作战中已被证明有效的车辆。优先考虑的不是阅兵需求,而是实用性,特别是保护作战人员生命的实际需求以及如何在实战条件下提高装备效率。 T-72B3M、T-80BVM和T-90M 三款俄军主战坦克也悉数登场。《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此次亮相的三款坦克均在炮塔下方加装了外观类似球网的装甲,据了解,这种升级可进一步增强坦克对火箭弹等武器的防御。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多次亮相红场阅兵的俄罗斯主战坦克T-14此次没有登场。该型坦克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被认为是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一位不具名军事专家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的红场阅兵主要有两个主题。首先,俄罗斯通过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强调二战期间苏军的历史贡献。其次通过阅兵式,俄罗斯也希望展示近些年在武装部队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军事专家张学峰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红场阅兵是近几年以来规模很可观的一次,不仅徒步方阵数量更多,也增添了更多的地面装备。 张学峰观察到在此次阅兵式中亮相的装备有一个特点:俄军针对实战中发现的短板进行了改进。比如BTR-MDM“贝壳”伞兵运输车安装了独立的装甲板。BTR-MDM“贝壳”是专为空降部队设计的装甲运兵车。此次展示的型号在两侧都加装了3排装甲板,可以在作战行动期间,为车内人员提供更强的防护。 上述不具名军事专家也表示了相同观点。他分析说,俄军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主战坦克进行了升级和技术改造,比如主战坦克T-90的改进型。“从外形上看,T-90附加了一些装甲,在炮塔顶部加装一些格栅装甲,针对此前防御能力比较薄弱的位置进行重点保护,提升了主战坦克针对攻顶弹药的防御能力。” “亚尔斯”来了,“地面在颤抖” 在防空火力方面,此次展示的重点是S-400防空导弹系统。S-400系统可以使用多种拦截弹应对不同来袭目标,可以同时跟踪和打击多个目标,使其成为俄罗斯综合防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部署加强了对战略资产与地面部队的保护。 S-400是红场阅兵防空导弹系统的“资深明星”。《环球时报》记者曾多次在电视直播以及新闻图片上看到该武器系统,不过,9日近距离看到S-400系统时,感到这款武器系统远比图片上看起来更震撼,也可以直观感受到这款武器的机动性较好。 在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方面,此次阅兵展出了“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系统。该导弹系统可精确打击高价值目标,机动性和快速部署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在战略导弹方面,俄罗斯依旧展出了“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在地面武器装备当中,“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是俄罗斯战略核武库中的一张王牌。俄军事观察网报道称,当“亚尔斯”导弹系统进入红场时,地面在颤抖。这是俄罗斯“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关键要素。 《环球时报》记者9日在莫斯科街头看到,当“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亮相时,俄罗斯民众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受阅装备的驾驶员则按响导弹发射车的喇叭与民众互动。现场还有俄罗斯民众高喊“乌拉”。 上述不具名军事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地面受阅装备中压轴出场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是具备远程核打击能力的“杀手锏”。该型导弹个头大,最大的优势就是射程远,它配备数个弹头,突防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而外界之前一直猜测可能会在本次红场阅兵中首次展示的俄罗斯先进中程弹道导弹“榛树”并没有出现。张学峰表示,这表明该型导弹可能还没有大规模列装部队,不宜在这个时机对外公开展示。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9日援引俄军事专家阿纳托利·马特维丘克的分析称,出于保密原因,“榛树”导弹系统没有展示。“这款导弹系统的技术机密程度很高。即使是通过其结构特性、外观,也容易被外界推测计算其空气动力特性。” “中国排面”再度闪耀俄罗斯 在5月9日红场阅兵现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高擎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威武的步伐,正步踏过广场青石路。队员们整齐划一的步伐,精准无误,引来现场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欢呼,成为红场上耀眼的“中国排面”。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共派出了119名官兵参加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其中有102名队员亮相红场,他们平均身高1.87米,平均年龄20岁。 “参加此次庆典活动,我们既是在展现中国军人的形象,也是在传递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期盼与追求,宣示共同捍卫和平的决心与信心。”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长张鼎新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张鼎新表示,针对这次任务特点,出国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还集体开展了二战战史的学习,专门组织官兵了解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重点是苏联卫国战争相关知识,增进了官兵对本次任务的理解。 在抵达莫斯科后,针对时差、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和红场凹凸不平的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共进行了3次适应性训练,以保证逐人逐排和整个方队都能在5月9日这一天达到最佳水平。比如在红场行进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针对性地编排行进方式,将步幅和步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每分钟112步调整至120步。 2015年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首次受邀赴俄参加阅兵。十年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再次受邀参加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这被认为既是对中俄反法西斯战争友谊的崇高礼赞,也是对二战历史正义的庄严捍卫,更是对维护世界和平决心的郑重宣示。 “十年前,我作为中国方队的一员,第一次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十年后,我以分队长的身份再次来到俄罗斯,走在红场上,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肩上的责任,更是中俄两国之间日益深厚的友谊。”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徐泽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间,自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指挥员,也亲眼见证了中俄友谊的历久弥新,见证了祖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 “当看到外军同行认真研究我们的训练标准,当听到红场周围响起同胞们高呼‘中国万岁’时,我感受到作为中国军人的无上光荣。”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王子赫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不仅是在展示国家形象,更是在践行维护和平的神圣使命。随着祖国日益强大,中国军人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体现中俄友谊,在参加此次阅兵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还学唱了经典歌曲《神圣的战争》《卡琳卡》,并且在红场用俄语高喊“中俄友谊万岁,世界和平万岁”的口号。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中俄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的历史记忆。 参加此次阅兵活动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受到了在俄中国留学生和本地民众的热烈欢迎,此前多家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在彩排活动中,中国留学生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的步伐一同前进,并高喊强军口号,合唱《强军战歌》。 “现场的中国留学生和本地民众的欢呼让我热泪盈眶。留学生同胞们自发流露的热情,让我深切感受到即便身在异国他乡,我们的年轻一代对祖国的高度认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郭兴中向记者表示,“这种认同已经升华为对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中国同胞不仅是为仪仗队员鼓掌喝彩,更是在为祖国这些年的发展成就喝彩。” “中国仪仗队展现的不仅是军事素质,更是一种文明底蕴的现代表达。留学生和当地民众的热烈反应,正是这种文化感召力的最佳注脚,也表明新一代中国年轻人正在全球舞台上树立起更加自信的形象。”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队员范子骏称。 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彩排环节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还特意高唱了《游击队之歌》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歌,并高喊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口号。 有在场的中国留学生还举起了一张1945年8月1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号外,这张号外记录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的胜利时刻,5天后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 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和苏联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在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期间,抗日元素的展现也有其特殊意义。 “我们这一次在红场上喊出的‘三个必胜’,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和平正义的热切呼吁。”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政治委员朱威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这次应邀参加阅兵式,并高唱抗日歌曲,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就是要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中国声音响彻世界,充分彰显大国军队的时代风范和使命担当。 “天竺葵”“柳叶刀”主打性价比 空中编队方面,俄罗斯的“勇士”和“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驾驶着苏-30SM和米格-29战斗机以高难度的“钻石”特技动作亮相。《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苏-30SM和米格-29战斗机之间的间隔非常小,编队以较低的飞行高度飞越红场,这充分展现出两个特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具有很高的飞行技术和人机配合默契度。“勇士”和“雨燕”的亮相也将阅兵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阅兵活动中,由6架苏-25攻击机组成的编队在红场上空飞过,机尾喷出俄罗斯国旗白、蓝、红三色彩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红场阅兵中,俄罗斯还展出了多款自研的无人机系统和巡飞弹。 据俄罗斯《观点报》9日报道,在胜利日阅兵式上,展示了一系列最新型无人机和巡飞弹,其中包括“海鹰-10”“海鹰-30”和“天竺葵”系列无人机以及“柳叶刀”系列巡飞弹。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俄罗斯民众看到这些首次对外公开展示的无人机与巡飞弹时非常兴奋,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首次亮相红场阅兵的“天竺葵”无人机是一种三角翼无人机,该型无人机长约3.5米,翼展2.5米,操作简单,且具备远程作战能力,此外,它还可以加装多种弹头,对敌人的加固阵地和基础设施具有较强杀伤力。 该型无人机连同发射器被安装在8×8军用卡车上接受检阅,该无人机系统可实现快速战场部署,并可以提高战场机动性。 张学峰分析认为,此次阅兵武器装备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天竺葵-2”首次公开亮相。该型无人机经过实战检验,可以对敌方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同时价格低廉,相当于廉价版巡航导弹。 上文提到的不具名军事专家表示,“天竺葵-2”的飞行速度虽然较慢,但打击距离很远,可以达到数百公里,甚至接近1000公里左右。“因此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远程精准火力打击系统,和巡航导弹以及近程的弹道导弹相比,其性价比非常高,可以集群使用。” 除了“天竺葵-2”,“柳叶刀”系列巡飞弹也亮相红场,“它们可以被誉为俄罗斯的功勋巡飞弹,其相同点在于皆经历了实战考验,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学峰表示。 据介绍,“柳叶刀”巡飞弹可以精确打击高价值目标,可以在战场上空巡逻,识别目标并实施自杀式攻击,有效打击敌方人员、车辆和雷达等重要目标。 针对“柳叶刀”巡飞弹,军事专家介绍,该巡飞弹价格便宜,从红场阅兵展示型号的外形看,该型巡飞弹个头仅1.6米长,有两组十字型弹翼,利用简易的倾斜发射架进行部署,可以和小型侦察无人机进行搭配作战,针对对方的火力点和机动作战兵力进行精准攻击。 该军事专家表示,“此次红场阅兵中,‘柳叶刀’巡飞弹和‘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的展示体现出俄军在武器装备发展方面的实用主义思路。” 【环球时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樊巍 刘欣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