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BXqEgJiy3作者:李迅典world.huanqiu.comarticle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接受《环球时报》采访:“嫦娥月壤”将亮相大阪世博会/e3pmh22ph/e3pmh26vv<article><section data-type="rtext"><p>【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迅典】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2025年4月13日在大阪拉开帷幕,在中国馆的“生生不息”展区,中国将首次向世界公开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带回的珍贵月壤样品,观众可以在中国馆通过透镜装置观察月壤独特结构和两者细微差异,这一展示不仅是月壤样品零距离的对比展示,也是中国在逐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书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对话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胡浩表示,“此次大阪世博会的月壤展示不仅是中国航天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象征,也是科技强国的重要体现。” </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近日在国博对公众展出。图为现场展出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模型、嫦娥六号返回器、嫦娥六号降落伞。马俊摄"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9e316eb2a496a75423cd238c1adb1a5u1.png?imageView2/2/w/1260" /></i></p><p><em data-scene="strong">月球“土特产”将在世博会展示 </em></p><p>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1935.3克月背样品精准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胡浩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与月球正面土壤相比,月背土壤颜色更浅、堆积密度更小、颗粒来源更复杂,其形成机制与月球背面独特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p><p>此次嫦娥六号任务月球背面成功采样,成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胡浩表示:“此前,无论是美国的阿波罗任务、苏联的月球探测器,还是中国的嫦娥五号任务,采样工作均集中在月球正面,在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后,我们决定让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因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条件与正面存在显著差异,可能蕴含着独特的科学信息,从目前对月背土壤样品的分析来看,这些样品显著深化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尤其是在地月环境、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方面提供了新线索。” </p><p>胡浩表示,嫦娥六号任务不仅推动了人类对月球认知的科学发展,也为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胡浩表示,此次月壤样品的海外展示不仅是科学成果的亮相,更是中国航天领域开放合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p><p>他强调,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和平利用太空、推动人类共同认知宇宙的宗旨,致力于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 </p><p><em data-scene="strong">从“跟跑”到“领跑” </em></p><p>胡浩对记者说:“在嫦娥四号任务中,我们曾成功发射了鹊桥一号中继卫星。然而,随着嫦娥六号任务的推进,我们发现鹊桥一号的性能和功能已无法完全满足嫦娥六号的采样返回需求,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实施,我们决定发射一颗新的中继卫星,但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胡浩表示,“我们通过优化流程、集中资源和创新技术手段,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按时完成了鹊桥二号中继卫星的发射和部署,还确保了探测器与中继卫星之间的信号交联稳定可靠,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通信瓶颈问题,还为未来月背探测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p><p>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的中继通信,解决了月背与地球通信的世界级难题,这些成就不仅填补了人类探月空白,更让中国航天从“跟跑者”成为“并行者”,甚至部分领域的“领跑者”。 </p><p><em data-scene="strong">从探月到驻月的跨越 </em></p><p>在谈及下一步探月规划时,胡浩透露,嫦娥七号、八号任务将聚焦月球南极水冰探测与资源利用。其中,嫦娥七号计划验证月球南极是否存在水冰层,为资源开发提供关键数据;嫦娥八号则将开展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前期技术验证,为未来长期驻月探索奠定基础。 </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近日,参观者在国博观看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签名版)。(视觉中国)"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5b8bfb3df6c97ba8b68ffc85c034601u1.png?imageView2/2/w/1260" /></i></p><p>当记者问到对于月球科研站未来发展的展望时,胡浩表示,月球科研站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其核心目标是服务人类社会发展。“正如东方红一号卫星曾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如今卫星技术已渗透至通信、导航等民生领域,月球探测的价值也将随时间逐步显现。” </p><p>尽管当前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仍处于探索阶段,但胡浩对月球开发的前景充满信心。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月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起源和演化,还可能为未来的能源开发、深空探测和人类生存提供重要支持。“当前我们对月球的探索还处于逐步认识和掌握的阶段,未来一定会逐步深化,并找到更多实际应用场景。利用月球为人类社会服务是一个看得见的方向,后续探测和开发工作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p></section></article>17440482565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404825650211[]{"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