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4u0SeNuJh作者:李迅典world.huanqiu.comarticle《环球时报》记者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倾听:外国专家畅谈人形机器人未来路径/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迅典】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期间,中国数十家顶尖科技公司的近百台人形机器在迎宾、交流、表演等场景中为与会嘉宾提供服务。《环球时报》记者在论坛年会期间采访了多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在未来世界中的无限可能。 AI+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领域的不断增强下,人形机器人已具备自主学习、自主决策,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首席科学家、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生物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全球机器人领域最权威专家之一保罗·达里奥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认为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是紧密相连的,机器能够收集数据,人工智能将数据变成可用性,两种技术的融合才成为真正的智能型机器人。在过去几年中机器人的发展缓慢,代入人工智能后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所以我认为两者的融合是成功且正在快速发展的。”感知与交互技术的进步让机器人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如高分辨率摄像头、激光雷达、触觉传感器等,人形机器人可以实时感知周围的世界,包括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硬度等信息,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与人类的自然交流。在华韩国创新中心(KIC中国)代表金钟文表示,从制造业角度而言,人形机器人通过精确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灵活性,通过对算法的处理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得到了本质的效率提升。 大语言模型、视觉基础模型等技术的应用,使人形机器人具备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它们可以不断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知识和经验,从而在面对各种复杂任务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首尔大学未来移动技术中心李东俊教授在论坛现场表示,机器人想要融入人们的生活,不仅需要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完成工作,还要投入到很多产业中,所以要做到AI+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整合升级,目前智能型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一些精细化的作业,比如机械臂可以准确地抓住一个光滑的盘子并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机器操作来说是很难的,如今已经实现了。 推进机器人产业国产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市场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意见》明确了2025年到2027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培育生态型企业等,鼓励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达里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从1983年开始就与中国合作,已经持续40多年了,见证了中国在机器人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这种进步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方面,我是一名国际科研期刊的主编,我每天都会收到世界各地的论文,而中国研究人员提交的论文数量正在急剧增长,质量也在大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在过去几年里看到了中国在科技生产成果质量上的不断进步,通过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了解,我认为中国目前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世界级领导者之一。”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截至2024年底,全球160余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中,中国企业超过60家。在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方面,中国均位居世界首位。 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镇守在论坛现场表示,中国大模型DeepSeek非常出圈,中国AI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准,具备非常强的竞争力,这种AI领域的革新也是与机器人产业紧密联结在一起,互相促进了各自的发展。纵观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和政府政策,他表示,韩国可以借鉴很多东西,在中国春节晚会上跳舞的机器人也对全世界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李镇守说,中国也在大力推进机器人国产化,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中的52.5%来自中国本土制造。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大放异彩,从工业制造到服务行业,从医疗健康到家庭生活,中国机器人正以多领域大显身手的姿态,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在工业制造领域,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等生产线高效作业,精准地完成焊接、装配等复杂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在服务行业,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手术辅助机器人等也表现亮眼。 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将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的技术难题。 金钟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崛起表示赞同,他说,中国目前拥有非常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和技术型人才,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应用市场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巨大的。 未来离不开国际合作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的推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中国与意大利在机器人领域方面的未来合作,达里奥非常乐观且充满期待,他表示:“我认为意大利在与中国合作方面是具有独特的统一性的,意大利在机器人技术和信息科学方面有丰富积累,我相信这是中国和意大利合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两国之间可以就不同学科、文化以及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进行深入探讨。制造智能型机器人需要非常谨慎的技术和精准的设计,中国和意大利都具备这种尖端技术的能力,所以我对中意两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合作非常乐观和期待。” 尽管人形机器人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但该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金钟文认为,虽然机器人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如何使机器人产业纵深发展更加快速,他提出了四个重要条件:一是有关硬件性能的提升以及核心硬件技术的成熟和进一步优化;二是AI大模型融合方式有待提高;三是政府政策的改善和支持;四是有关行业的资本支持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金钟文认为,虽然机器人产业链比较复杂,但主要由基础领域、计算领域和应用领域组成。中韩两国的合作可以先从机器人工业链的某个领域开始。他还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希望两国政府加强机器人相关领域科学家、企业家的人才交流,通过政府主导的机制化合作来加强青年科学家的交流计划,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二,建立机器人产业的多层级信任体系,“我认为中关村论坛作为中国国家级大型科技盛事,它举办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信任关系和高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 174335668799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4335668799911[]{"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迅典】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期间,中国数十家顶尖科技公司的近百台人形机器在迎宾、交流、表演等场景中为与会嘉宾提供服务。《环球时报》记者在论坛年会期间采访了多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在未来世界中的无限可能。 AI+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领域的不断增强下,人形机器人已具备自主学习、自主决策,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首席科学家、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生物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全球机器人领域最权威专家之一保罗·达里奥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认为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是紧密相连的,机器能够收集数据,人工智能将数据变成可用性,两种技术的融合才成为真正的智能型机器人。在过去几年中机器人的发展缓慢,代入人工智能后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所以我认为两者的融合是成功且正在快速发展的。”感知与交互技术的进步让机器人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如高分辨率摄像头、激光雷达、触觉传感器等,人形机器人可以实时感知周围的世界,包括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硬度等信息,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与人类的自然交流。在华韩国创新中心(KIC中国)代表金钟文表示,从制造业角度而言,人形机器人通过精确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灵活性,通过对算法的处理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得到了本质的效率提升。 大语言模型、视觉基础模型等技术的应用,使人形机器人具备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它们可以不断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知识和经验,从而在面对各种复杂任务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首尔大学未来移动技术中心李东俊教授在论坛现场表示,机器人想要融入人们的生活,不仅需要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完成工作,还要投入到很多产业中,所以要做到AI+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整合升级,目前智能型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一些精细化的作业,比如机械臂可以准确地抓住一个光滑的盘子并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机器操作来说是很难的,如今已经实现了。 推进机器人产业国产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市场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意见》明确了2025年到2027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培育生态型企业等,鼓励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达里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从1983年开始就与中国合作,已经持续40多年了,见证了中国在机器人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这种进步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方面,我是一名国际科研期刊的主编,我每天都会收到世界各地的论文,而中国研究人员提交的论文数量正在急剧增长,质量也在大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在过去几年里看到了中国在科技生产成果质量上的不断进步,通过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了解,我认为中国目前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世界级领导者之一。”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截至2024年底,全球160余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中,中国企业超过60家。在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方面,中国均位居世界首位。 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镇守在论坛现场表示,中国大模型DeepSeek非常出圈,中国AI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准,具备非常强的竞争力,这种AI领域的革新也是与机器人产业紧密联结在一起,互相促进了各自的发展。纵观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和政府政策,他表示,韩国可以借鉴很多东西,在中国春节晚会上跳舞的机器人也对全世界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李镇守说,中国也在大力推进机器人国产化,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中的52.5%来自中国本土制造。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大放异彩,从工业制造到服务行业,从医疗健康到家庭生活,中国机器人正以多领域大显身手的姿态,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在工业制造领域,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等生产线高效作业,精准地完成焊接、装配等复杂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在服务行业,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手术辅助机器人等也表现亮眼。 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将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的技术难题。 金钟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崛起表示赞同,他说,中国目前拥有非常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和技术型人才,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应用市场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巨大的。 未来离不开国际合作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的推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中国与意大利在机器人领域方面的未来合作,达里奥非常乐观且充满期待,他表示:“我认为意大利在与中国合作方面是具有独特的统一性的,意大利在机器人技术和信息科学方面有丰富积累,我相信这是中国和意大利合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两国之间可以就不同学科、文化以及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进行深入探讨。制造智能型机器人需要非常谨慎的技术和精准的设计,中国和意大利都具备这种尖端技术的能力,所以我对中意两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合作非常乐观和期待。” 尽管人形机器人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但该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金钟文认为,虽然机器人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如何使机器人产业纵深发展更加快速,他提出了四个重要条件:一是有关硬件性能的提升以及核心硬件技术的成熟和进一步优化;二是AI大模型融合方式有待提高;三是政府政策的改善和支持;四是有关行业的资本支持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金钟文认为,虽然机器人产业链比较复杂,但主要由基础领域、计算领域和应用领域组成。中韩两国的合作可以先从机器人工业链的某个领域开始。他还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希望两国政府加强机器人相关领域科学家、企业家的人才交流,通过政府主导的机制化合作来加强青年科学家的交流计划,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二,建立机器人产业的多层级信任体系,“我认为中关村论坛作为中国国家级大型科技盛事,它举办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信任关系和高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