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TXrOKrTaI作者:殷淼 王佳琳 刘雅婷 刘海贝world.huanqiu.comarticle文化IP助力中国冰雪文旅“走出去”/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日前,如火如荼的亚冬会带火了“世界四大冰雪节”所在地之一哈尔滨的冰雪IP。很多国家纷纷致力于从影视、文学和城市文旅等方面打造属于自己的冰雪文化IP,创作了很多冰雪主题的银幕经典形象和脍炙人口的佳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下一步,冰雪文化IP一定会通过打造多元文化生态,进一步助力中国冰雪文旅走向海外,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冰雪影视有太多“宝藏”可挖 近日,迪士尼高管透露关于《冰雪奇缘3》剧情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虽然动画电影《冰雪奇缘2》已经播出6年,距离2027年《冰雪奇缘3》的上映还有2年,但依旧不影响人们对这部影视IP的热情。第一部《冰雪奇缘》于2013年上映后引发热烈关注,以1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跻身世界最受欢迎的动画影片之列。2019年推出的《冰雪奇缘2》热度不减,票房收入超过14亿美元,还带动了周边产品的销售。去年,迪士尼官方表示,《冰雪奇缘》每年可以带来10亿美元(衍生)收入。每次《冰雪奇缘》播出都会在全世界掀起一阵“冰雪热”。“电影里面的冰雪之景很美,好像还原了儿时的童话梦境。”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纳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纳溪很喜欢看以冰雪元素为背景的影视剧,比如日本电影《情书》、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美国电影《冰河时代》等。 “在色彩呈现方面,动画电影有一定的优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对记者说,相对于实拍,动画能够更加自如地描绘雪景——雪的质感、形状、光线,甚至其漫天飞舞的轨迹,都能得到细腻处理,增添更多的童话色彩,给观众“超现实”的视觉体验。其实这些动画场景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现实景色,冬季的挪威给了《冰雪奇缘》制作组很多灵感,比如挪威勒罗斯小镇的雪峰与房屋、巴勒斯特兰的圣奥拉夫教堂等。 实拍的影视剧更多采用真实雪景。《来自星星的你》里面有一幕经典雪景,就是在韩国京畿道的国望峰自然修养林拍摄的,男女主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漫步,浪漫的气息仿佛要溢出屏幕。若论冰雪取景,中国的影视行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雪季漫长的长白山、壮阔中又带着一丝西方精致的哈尔滨、拥有雾凇奇观的新疆阿勒泰……都是制作冰雪影视作品的沃土。中国的影视行业也没有浪费资源,已经推出不少优秀作品,如关于花滑运动员的励志电影《你是我的冠军》,实地拍摄冰城哈尔滨的地标建筑。以短道速滑为题材的电视剧《超越》,展现了冬季一片银白的松花江。战争电视剧《冰雪尖刀连》大量的战争场景在长白山上拍摄,让人们感受到山舞银蛇的万种风情。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真实再现了阿勒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以当地文化为特色的经典冰雪影视作品。中国冰雪影视作品题材也很丰富,有运动员题材,有战争题材,也有历史题材。“除了广袤的冰雪资源,中国还拥有优质的冰雪文化。”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副教授肖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关于冰雪影视作品的内容创作,中国还有太多宝藏可以挖掘。“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本土特色、不一样的生活文化,比如新疆有很多少数民族和独特的风俗,东北有不少老工业区,当地民风豪放,也有不少东西可以挖掘。” “影视作品将中国独特的冰雪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传递给全球观众,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冰雪文化IP不仅限于影视,还涉及游戏、文学、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应当见贤思齐,在文学、影视、游戏等领域,结合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创造独特冰雪文化IP,打造多元化内容生态。 以文学之笔书写冰雪魅力 从北京冬奥会、全国冬运会到哈尔滨亚冬会的成功举办,从“尔滨”冰雪文旅火爆出圈到越来越多人畅享冰雪运动乐趣,“冰雪热”正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文学如何更好地开掘、展示和书写冰雪文化,也成为作家们热议的话题。据了解,黑龙江省作协已成功举办两届黑龙江冰雪文学周,呈现文学世界的冰雪魅力。有作家表示,在当代中国,冰雪已超越自然景观的范畴,具有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对冰雪的文学书写,既应呈现北国风光的壮美,更要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活在这片冰雪之上的人们以坚韧的意志对抗严寒,以智慧的创造适应环境,文学创作应当捕捉这种精神特质,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 冰雪以自然之力启发人们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正如英国诗人坎贝尔所描写的极地:“冰川开始融化——在它消失之前,我想知道它教会我写下怎样的词汇。”世界各国在冰雪中孕育出来的“冰雪文学IP”可谓百花齐放。除了北欧各国之外,俄罗斯大概是对冰雪最为熟悉的国家。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里,西伯利亚流放地的冰雪因为太过恒常,已然成为几近隐形的背景存在。契诃夫不带一个“雪”字地描述了“如坠冰窖”的人生样态。日本的文学意象中,冰雪是精致而残暴的,也是神秘不可测量的,由此催生出对于冰雪的拟人传说,如流传甚广的民俗文学小泉八云怪谈《雪女》中,对于冰雪的恐惧与浪漫化想象集中在一个女人形象之上:“雪女”既美丽又无情,强大且脆弱,正如柔软的雪与坚硬的冰,因其不可预测性让人着迷。 中国现代的冰雪文学也不乏优秀之作。曲波在《林海雪原》中书写了在剿匪战场上来回冲撞的飞舞雪粉。迟子建则将《额尔古纳河右岸》写成了“冰雪世界的《百年孤独》”。 有专家表示,北欧的萨迦文学和俄罗斯的冰雪题材作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现实、人性探索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而中国冰雪文学起步较晚,20世纪后期才逐渐兴起。与国外相比,中国冰雪文学在历史积淀、文学技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未来中国冰雪文学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内涵,丰富题材,提升国际影响力。 好IP要讲动人故事 随着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火热举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其成功不仅印证了中国冰雪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也为冰雪旅游IP提供了新范式。作为“世界四大冰雪节”所在地之一,哈尔滨与日本札幌、加拿大魁北克、挪威奥斯陆的冰雪盛典共同构筑全球冰雪文化图景。这些节庆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根基,展现出冰雪城市IP的无限可能。 哈尔滨是民间艺术冰灯的发源地,始于1963年的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是展现冰灯艺术的重要场合,而始于1985年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便是在冰灯游园会的基础上发展至今。哈尔滨将传统民俗与冰雪资源深度融合。如采冰节通过“迎风旗”“震天鼓”等仪式,将传统采冰活动升级为全民文旅IP;满族萨满舞蹈、鄂伦春族狩猎舞和斗熊舞等少数民族元素,进一步强化了“冰雪+民俗”的独特叙事。 其他三大冰雪节同样以文化基因立足,同时各具特色。日本札幌冰雪节始于1950年,主打雪雕艺术。如今的雪雕有的巧妙融合了二次元文化——初音未来等动漫角色雪雕吸引全球粉丝。近年来,札幌更通过阿伊努(北海道原住民族)文化主题雪雕与美食展示,推动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生。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的冰雪浴、雪地划艇、攀冰等极限活动则充满了北美式的冒险精神。为庆祝新年和丰收,当地居民会举行盛大的狂欢节活动,这便是魁北克冬季狂欢节的前身。当地人在活动上穿着的传统红色长袍和毛皮帽子,以及法式肉馅派、肉汤等特色食物,无不透露着法兰西(殖民)文化与原住民传统的交融。 挪威奥斯陆滑雪节以维京文化为魂,将滑雪运动推向极致。奥斯陆的霍尔门考伦山不仅是滑雪竞技场,更是全民狂欢的舞台——观众与运动员共饮烈酒、分享香肠的互动,再现了“维京战士森林狂欢”的原始激情。这项被视为挪威人坚韧不拔精神象征的运动,更是一种挪威文化传承。挪威极地冰乐团用冰做的竖琴、冰鼓、冰号等乐器演奏,诠释了挪威人对冰雪和音乐的热爱。 “哈尔滨城市IP的成功不仅依赖冰雪景观,更根植于东北民俗的深厚积淀。”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冰雪文旅的可持续发展需在自然资源与文化IP间找到平衡。他强调,文旅IP需与当地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否则单纯的自然景观难以转化为持续的人流量。IP化的关键在于通过拟人化形象和全民传播扩大影响力。例如“尔滨”这一昵称的走红,正是拟人化策略的典型案例,其亲和力助推了城市形象广泛传播。 尽管哈尔滨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但其国际影响力仍存在发展空间。孙佳山强调,中国冰雪文旅“走出去”首先要夯实国内基础,再逐步拓展海外市场,还要协调多方资源,完善文旅产业链,提高整体旅游体验,将哈尔滨冰雪节等IP嵌入全球冰雪旅游版图。“国外成功的冰雪文化IP都根植于本土文化,如《冰雪奇缘》借鉴北欧神话。而成功的IP通常有动人的故事和鲜明的角色,如《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安娜。”张颐武表示,“在讲好冰雪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推动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让中国冰雪文化IP在全球产生更大影响力。” 【环球时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殷淼 环球时报记者 王佳琳 刘雅婷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海贝】173946733010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3948699967711[]{"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日前,如火如荼的亚冬会带火了“世界四大冰雪节”所在地之一哈尔滨的冰雪IP。很多国家纷纷致力于从影视、文学和城市文旅等方面打造属于自己的冰雪文化IP,创作了很多冰雪主题的银幕经典形象和脍炙人口的佳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下一步,冰雪文化IP一定会通过打造多元文化生态,进一步助力中国冰雪文旅走向海外,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冰雪影视有太多“宝藏”可挖 近日,迪士尼高管透露关于《冰雪奇缘3》剧情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虽然动画电影《冰雪奇缘2》已经播出6年,距离2027年《冰雪奇缘3》的上映还有2年,但依旧不影响人们对这部影视IP的热情。第一部《冰雪奇缘》于2013年上映后引发热烈关注,以1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跻身世界最受欢迎的动画影片之列。2019年推出的《冰雪奇缘2》热度不减,票房收入超过14亿美元,还带动了周边产品的销售。去年,迪士尼官方表示,《冰雪奇缘》每年可以带来10亿美元(衍生)收入。每次《冰雪奇缘》播出都会在全世界掀起一阵“冰雪热”。“电影里面的冰雪之景很美,好像还原了儿时的童话梦境。”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纳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纳溪很喜欢看以冰雪元素为背景的影视剧,比如日本电影《情书》、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美国电影《冰河时代》等。 “在色彩呈现方面,动画电影有一定的优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对记者说,相对于实拍,动画能够更加自如地描绘雪景——雪的质感、形状、光线,甚至其漫天飞舞的轨迹,都能得到细腻处理,增添更多的童话色彩,给观众“超现实”的视觉体验。其实这些动画场景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现实景色,冬季的挪威给了《冰雪奇缘》制作组很多灵感,比如挪威勒罗斯小镇的雪峰与房屋、巴勒斯特兰的圣奥拉夫教堂等。 实拍的影视剧更多采用真实雪景。《来自星星的你》里面有一幕经典雪景,就是在韩国京畿道的国望峰自然修养林拍摄的,男女主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漫步,浪漫的气息仿佛要溢出屏幕。若论冰雪取景,中国的影视行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雪季漫长的长白山、壮阔中又带着一丝西方精致的哈尔滨、拥有雾凇奇观的新疆阿勒泰……都是制作冰雪影视作品的沃土。中国的影视行业也没有浪费资源,已经推出不少优秀作品,如关于花滑运动员的励志电影《你是我的冠军》,实地拍摄冰城哈尔滨的地标建筑。以短道速滑为题材的电视剧《超越》,展现了冬季一片银白的松花江。战争电视剧《冰雪尖刀连》大量的战争场景在长白山上拍摄,让人们感受到山舞银蛇的万种风情。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真实再现了阿勒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以当地文化为特色的经典冰雪影视作品。中国冰雪影视作品题材也很丰富,有运动员题材,有战争题材,也有历史题材。“除了广袤的冰雪资源,中国还拥有优质的冰雪文化。”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副教授肖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关于冰雪影视作品的内容创作,中国还有太多宝藏可以挖掘。“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本土特色、不一样的生活文化,比如新疆有很多少数民族和独特的风俗,东北有不少老工业区,当地民风豪放,也有不少东西可以挖掘。” “影视作品将中国独特的冰雪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传递给全球观众,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冰雪文化IP不仅限于影视,还涉及游戏、文学、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应当见贤思齐,在文学、影视、游戏等领域,结合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创造独特冰雪文化IP,打造多元化内容生态。 以文学之笔书写冰雪魅力 从北京冬奥会、全国冬运会到哈尔滨亚冬会的成功举办,从“尔滨”冰雪文旅火爆出圈到越来越多人畅享冰雪运动乐趣,“冰雪热”正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文学如何更好地开掘、展示和书写冰雪文化,也成为作家们热议的话题。据了解,黑龙江省作协已成功举办两届黑龙江冰雪文学周,呈现文学世界的冰雪魅力。有作家表示,在当代中国,冰雪已超越自然景观的范畴,具有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对冰雪的文学书写,既应呈现北国风光的壮美,更要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活在这片冰雪之上的人们以坚韧的意志对抗严寒,以智慧的创造适应环境,文学创作应当捕捉这种精神特质,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 冰雪以自然之力启发人们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正如英国诗人坎贝尔所描写的极地:“冰川开始融化——在它消失之前,我想知道它教会我写下怎样的词汇。”世界各国在冰雪中孕育出来的“冰雪文学IP”可谓百花齐放。除了北欧各国之外,俄罗斯大概是对冰雪最为熟悉的国家。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里,西伯利亚流放地的冰雪因为太过恒常,已然成为几近隐形的背景存在。契诃夫不带一个“雪”字地描述了“如坠冰窖”的人生样态。日本的文学意象中,冰雪是精致而残暴的,也是神秘不可测量的,由此催生出对于冰雪的拟人传说,如流传甚广的民俗文学小泉八云怪谈《雪女》中,对于冰雪的恐惧与浪漫化想象集中在一个女人形象之上:“雪女”既美丽又无情,强大且脆弱,正如柔软的雪与坚硬的冰,因其不可预测性让人着迷。 中国现代的冰雪文学也不乏优秀之作。曲波在《林海雪原》中书写了在剿匪战场上来回冲撞的飞舞雪粉。迟子建则将《额尔古纳河右岸》写成了“冰雪世界的《百年孤独》”。 有专家表示,北欧的萨迦文学和俄罗斯的冰雪题材作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现实、人性探索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而中国冰雪文学起步较晚,20世纪后期才逐渐兴起。与国外相比,中国冰雪文学在历史积淀、文学技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未来中国冰雪文学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内涵,丰富题材,提升国际影响力。 好IP要讲动人故事 随着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火热举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其成功不仅印证了中国冰雪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也为冰雪旅游IP提供了新范式。作为“世界四大冰雪节”所在地之一,哈尔滨与日本札幌、加拿大魁北克、挪威奥斯陆的冰雪盛典共同构筑全球冰雪文化图景。这些节庆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根基,展现出冰雪城市IP的无限可能。 哈尔滨是民间艺术冰灯的发源地,始于1963年的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是展现冰灯艺术的重要场合,而始于1985年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便是在冰灯游园会的基础上发展至今。哈尔滨将传统民俗与冰雪资源深度融合。如采冰节通过“迎风旗”“震天鼓”等仪式,将传统采冰活动升级为全民文旅IP;满族萨满舞蹈、鄂伦春族狩猎舞和斗熊舞等少数民族元素,进一步强化了“冰雪+民俗”的独特叙事。 其他三大冰雪节同样以文化基因立足,同时各具特色。日本札幌冰雪节始于1950年,主打雪雕艺术。如今的雪雕有的巧妙融合了二次元文化——初音未来等动漫角色雪雕吸引全球粉丝。近年来,札幌更通过阿伊努(北海道原住民族)文化主题雪雕与美食展示,推动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生。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的冰雪浴、雪地划艇、攀冰等极限活动则充满了北美式的冒险精神。为庆祝新年和丰收,当地居民会举行盛大的狂欢节活动,这便是魁北克冬季狂欢节的前身。当地人在活动上穿着的传统红色长袍和毛皮帽子,以及法式肉馅派、肉汤等特色食物,无不透露着法兰西(殖民)文化与原住民传统的交融。 挪威奥斯陆滑雪节以维京文化为魂,将滑雪运动推向极致。奥斯陆的霍尔门考伦山不仅是滑雪竞技场,更是全民狂欢的舞台——观众与运动员共饮烈酒、分享香肠的互动,再现了“维京战士森林狂欢”的原始激情。这项被视为挪威人坚韧不拔精神象征的运动,更是一种挪威文化传承。挪威极地冰乐团用冰做的竖琴、冰鼓、冰号等乐器演奏,诠释了挪威人对冰雪和音乐的热爱。 “哈尔滨城市IP的成功不仅依赖冰雪景观,更根植于东北民俗的深厚积淀。”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冰雪文旅的可持续发展需在自然资源与文化IP间找到平衡。他强调,文旅IP需与当地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否则单纯的自然景观难以转化为持续的人流量。IP化的关键在于通过拟人化形象和全民传播扩大影响力。例如“尔滨”这一昵称的走红,正是拟人化策略的典型案例,其亲和力助推了城市形象广泛传播。 尽管哈尔滨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但其国际影响力仍存在发展空间。孙佳山强调,中国冰雪文旅“走出去”首先要夯实国内基础,再逐步拓展海外市场,还要协调多方资源,完善文旅产业链,提高整体旅游体验,将哈尔滨冰雪节等IP嵌入全球冰雪旅游版图。“国外成功的冰雪文化IP都根植于本土文化,如《冰雪奇缘》借鉴北欧神话。而成功的IP通常有动人的故事和鲜明的角色,如《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安娜。”张颐武表示,“在讲好冰雪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推动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让中国冰雪文化IP在全球产生更大影响力。” 【环球时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殷淼 环球时报记者 王佳琳 刘雅婷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