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FdtfUd7GR world.huanqiu.comarticle相隔万里 相知在心(讲好中国故事)参加书展、举办文物展览、派出文化志愿者,中国与秘鲁文化交流密切/e3pmh22ph/e3pmh2398图①:狄俊民和秘鲁学生排练中国舞。受访者供图图②:利马国际书展上,一名读者购买了近40本中国主题图书。孟可心摄图③:“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览现场。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制图:张芳曼11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离京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秘鲁与中国虽然地理距离遥远,却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在秘鲁,西班牙语“老乡”一词用来专指中国后裔,广东话“吃饭”一词演变为中餐厅的统称。 中国和秘鲁都是文明古国,数百年前中秘人民就开始了跨越大洋的交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参加书展、举办文物展览、派出文化志愿者……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更是架起一座跨越太平洋的桥梁,为中秘友好厚植文化基础。——编 者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杨琪——漂洋过海 以书会友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历经20多个小时的飞行,终于踏上了秘鲁的土地。回想起3个多月前的旅程,心中仍旧萦绕着亲近感。因为,我见到了“老朋友”——利马国际书展。“中国这么远,你们是怎么过来的?”尽管有着地理上的距离、语言上的隔阂,但一名读者拉家常式的攀谈,让我觉得,像来到了邻居家一样。利马国际书展是拉美五大国际书展之一。从1995年首届利马国际书展开始,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便会不定期参加。今年7月19日至8月6日,第二十八届利马国际书展在利马独立英雄公园举办,我带着12家国内出版单位组团参加本届书展。从过去较为狭小的展陈空间,拓展到专属独立展区;从过去单一的销售,到集版权输出、文创展示、特色体验于一体……中国图书展区的变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注脚,也折射出秘鲁读者对中国文化日益高涨的需求。书展展期恰逢秘鲁国庆日,我们的展区非常热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班牙文版售出了181册,带去的第四卷销售一空。一位秘鲁老人一口气买了近40本中国主题图书,临走前嘱咐:“下次给我预留一些好书。”“中国减贫奇迹是怎样炼成的?”在研讨活动上,一名《秘鲁人报》编辑的提问,令我印象深刻。秘鲁读者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相关书籍有浓厚兴趣。中国的少儿书也很受欢迎。为此,我们联合朝华出版社策划“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主题活动,小读者们拿起画笔饶有趣味地为美猴王上色。与秘鲁出版机构的密切合作,也进一步打开了文化交流的空间。书展期间,多家出版单位达成国际合作意向,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以及中国和平出版社与秘鲁国家出版社共同举办了《夏天》《茶文化》《图书馆之夜》等作品的西班牙语版权签约仪式;高等教育出版社实现《走向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发展》《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西班牙语版的版权输出。书展尾声,我走进一家书店,工作人员热心介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容和元素在这里“扎根”。不久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拉美地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秘鲁钱凯港即将落成。我期待,更多中国图书“漂洋过海”,搭建起跨越大洋的文化桥梁。(本报记者陈世涵采访整理) 中国歌剧舞剧院文化志愿者狄俊民——万里之遥“踏歌行”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一名舞蹈艺术指导。今年2月,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选派的中国文化志愿者,前往秘鲁若望二十三世秘中学校,教授舞蹈课程。这是我第三次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出发前,我用了近1个月时间为授课做准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3套课程。尽管做足了准备,但来到秘鲁,挑战仍然不小。报名参加课程的学生都是零基础,要在3个月内学会两支舞并上台表演,难度很大。第一堂课,我问大家为什么想学中国舞,学生们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好奇。我带学生观赏舞蹈视频,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舞蹈画面,教室里不时响起赞叹声。我带去了两支舞蹈——《欢庆秧歌》和《踏歌》。《欢庆秧歌》相对易学,欢快的曲调、鲜明的鼓点与秘鲁的莎莎舞有相似之处。但面对《踏歌》,不少学生犯了难。于是,我把基本动作拆分,从身韵、手位、步伐、舞姿等方面一点点教。每次近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我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浸透。辛苦是值得的。汇报演出上,当最后一个动作结束,观众起立鼓掌。尽管她们的舞姿尚显稚嫩,但举手投足间,都写满了对中国舞的热爱。这支舞,舞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播撒下一颗颗以艺通心的种子。今年8月,秘鲁若望二十三世秘中学校21名师生来华开展文化交流。参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观看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排练,体验京剧等非遗项目……师生们被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结业演出上,学生们表演了新学的中国舞,这一次,她们跳得更加有模有样了。回国前,孩子们依依不舍,不少人流下了眼泪,与我们拥抱告别。有学生说,“有机会还要再来中国,再来学习中国舞。”我想,或许将来,她们会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秘鲁,教更多人跳中国舞。(本报记者曹雪盟采访整理) 陕西历史博物馆印加文明展策展人姜鹏——文物“串门”受欢迎中国和秘鲁同为文明古国。2016年11月,“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展”曾在秘鲁举行,展出来自中国的玉器、兵马俑、唐三彩、瓷器等凝聚5000年华夏文明精华的共121件展品。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有69件(组)文物参展,其中一级文物16件(组)。自那时起,我和同事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能否将秘鲁的文化遗产引进陕西,让观众在家门口感受悠久灿烂的秘鲁文明?2023年6月10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与秘鲁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引进展览“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3个月内,展览观众达40多万人次。作为策展人,我见证了中国观众对于秘鲁文化的浓厚兴趣。策展团队想尽办法查找资料,尽可能准确展现文物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向着更好呈现展览的共同目标,我们与秘鲁同行在工作中结下深厚情谊。这次展览,留给双方点交布展的时间只有4天。展览开幕的前一个夜晚,我们和秘鲁文化部人员一同工作到凌晨。有一件丝织品,外方提供的文物尺寸和我们展柜设计尺寸有误差,经过双方的协调,这件文物最终在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达到了预期的展陈效果。这让我意识到,尊重和真诚是解决分歧的“秘诀”。前些日子,我去购物,店员得知我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兴奋地告诉我:“去年夏天,你们博物馆举办了秘鲁文物展览,我们全家都去看了,很感兴趣。”作为文物交流活动的践行者,这次展览拓宽了我的认知:交流是双向的。不仅要积极推动中国文物“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需要将文物展览“引进来”,持续强化文化交流互动。(本报记者张丹华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4日 第 10 版)1731564903817责编:赵钰阳人民日报173156490381712[]{"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图①:狄俊民和秘鲁学生排练中国舞。受访者供图图②:利马国际书展上,一名读者购买了近40本中国主题图书。孟可心摄图③:“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览现场。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制图:张芳曼11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离京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秘鲁与中国虽然地理距离遥远,却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在秘鲁,西班牙语“老乡”一词用来专指中国后裔,广东话“吃饭”一词演变为中餐厅的统称。 中国和秘鲁都是文明古国,数百年前中秘人民就开始了跨越大洋的交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参加书展、举办文物展览、派出文化志愿者……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更是架起一座跨越太平洋的桥梁,为中秘友好厚植文化基础。——编 者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杨琪——漂洋过海 以书会友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历经20多个小时的飞行,终于踏上了秘鲁的土地。回想起3个多月前的旅程,心中仍旧萦绕着亲近感。因为,我见到了“老朋友”——利马国际书展。“中国这么远,你们是怎么过来的?”尽管有着地理上的距离、语言上的隔阂,但一名读者拉家常式的攀谈,让我觉得,像来到了邻居家一样。利马国际书展是拉美五大国际书展之一。从1995年首届利马国际书展开始,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便会不定期参加。今年7月19日至8月6日,第二十八届利马国际书展在利马独立英雄公园举办,我带着12家国内出版单位组团参加本届书展。从过去较为狭小的展陈空间,拓展到专属独立展区;从过去单一的销售,到集版权输出、文创展示、特色体验于一体……中国图书展区的变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注脚,也折射出秘鲁读者对中国文化日益高涨的需求。书展展期恰逢秘鲁国庆日,我们的展区非常热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班牙文版售出了181册,带去的第四卷销售一空。一位秘鲁老人一口气买了近40本中国主题图书,临走前嘱咐:“下次给我预留一些好书。”“中国减贫奇迹是怎样炼成的?”在研讨活动上,一名《秘鲁人报》编辑的提问,令我印象深刻。秘鲁读者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相关书籍有浓厚兴趣。中国的少儿书也很受欢迎。为此,我们联合朝华出版社策划“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主题活动,小读者们拿起画笔饶有趣味地为美猴王上色。与秘鲁出版机构的密切合作,也进一步打开了文化交流的空间。书展期间,多家出版单位达成国际合作意向,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以及中国和平出版社与秘鲁国家出版社共同举办了《夏天》《茶文化》《图书馆之夜》等作品的西班牙语版权签约仪式;高等教育出版社实现《走向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发展》《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西班牙语版的版权输出。书展尾声,我走进一家书店,工作人员热心介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容和元素在这里“扎根”。不久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拉美地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秘鲁钱凯港即将落成。我期待,更多中国图书“漂洋过海”,搭建起跨越大洋的文化桥梁。(本报记者陈世涵采访整理) 中国歌剧舞剧院文化志愿者狄俊民——万里之遥“踏歌行”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一名舞蹈艺术指导。今年2月,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选派的中国文化志愿者,前往秘鲁若望二十三世秘中学校,教授舞蹈课程。这是我第三次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出发前,我用了近1个月时间为授课做准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3套课程。尽管做足了准备,但来到秘鲁,挑战仍然不小。报名参加课程的学生都是零基础,要在3个月内学会两支舞并上台表演,难度很大。第一堂课,我问大家为什么想学中国舞,学生们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好奇。我带学生观赏舞蹈视频,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舞蹈画面,教室里不时响起赞叹声。我带去了两支舞蹈——《欢庆秧歌》和《踏歌》。《欢庆秧歌》相对易学,欢快的曲调、鲜明的鼓点与秘鲁的莎莎舞有相似之处。但面对《踏歌》,不少学生犯了难。于是,我把基本动作拆分,从身韵、手位、步伐、舞姿等方面一点点教。每次近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我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浸透。辛苦是值得的。汇报演出上,当最后一个动作结束,观众起立鼓掌。尽管她们的舞姿尚显稚嫩,但举手投足间,都写满了对中国舞的热爱。这支舞,舞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播撒下一颗颗以艺通心的种子。今年8月,秘鲁若望二十三世秘中学校21名师生来华开展文化交流。参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观看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排练,体验京剧等非遗项目……师生们被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结业演出上,学生们表演了新学的中国舞,这一次,她们跳得更加有模有样了。回国前,孩子们依依不舍,不少人流下了眼泪,与我们拥抱告别。有学生说,“有机会还要再来中国,再来学习中国舞。”我想,或许将来,她们会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秘鲁,教更多人跳中国舞。(本报记者曹雪盟采访整理) 陕西历史博物馆印加文明展策展人姜鹏——文物“串门”受欢迎中国和秘鲁同为文明古国。2016年11月,“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展”曾在秘鲁举行,展出来自中国的玉器、兵马俑、唐三彩、瓷器等凝聚5000年华夏文明精华的共121件展品。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有69件(组)文物参展,其中一级文物16件(组)。自那时起,我和同事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能否将秘鲁的文化遗产引进陕西,让观众在家门口感受悠久灿烂的秘鲁文明?2023年6月10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与秘鲁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引进展览“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3个月内,展览观众达40多万人次。作为策展人,我见证了中国观众对于秘鲁文化的浓厚兴趣。策展团队想尽办法查找资料,尽可能准确展现文物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向着更好呈现展览的共同目标,我们与秘鲁同行在工作中结下深厚情谊。这次展览,留给双方点交布展的时间只有4天。展览开幕的前一个夜晚,我们和秘鲁文化部人员一同工作到凌晨。有一件丝织品,外方提供的文物尺寸和我们展柜设计尺寸有误差,经过双方的协调,这件文物最终在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达到了预期的展陈效果。这让我意识到,尊重和真诚是解决分歧的“秘诀”。前些日子,我去购物,店员得知我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兴奋地告诉我:“去年夏天,你们博物馆举办了秘鲁文物展览,我们全家都去看了,很感兴趣。”作为文物交流活动的践行者,这次展览拓宽了我的认知:交流是双向的。不仅要积极推动中国文物“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需要将文物展览“引进来”,持续强化文化交流互动。(本报记者张丹华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4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