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8htHRQDsI作者:丁雅栀 刘彩玉 张常悦world.huanqiu.comarticle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最新民调发现:中国发展让年轻人更加自信!/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在报告结尾部分向青年殷切寄语。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实力提升,不仅给了广大青年更广阔的舞台,还提升了他们面对西方国家时的自信。《环球时报》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连续两年的数据显示,“平视”乃至“俯视”西方的中国年轻人比例持续上升,中国在社会治安、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优秀表现,是他们自信的重要来源。超九成年轻人“平视”或“俯视”西方今年9月23日到30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中国100多个城市年龄在14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展开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通过样本库会员在线填答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共收回1655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自信。对于“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对等、平视、没什么感觉”等“平视”态度的受访者(39.3%),以及选择“没什么了不起、鄙视、讨厌”等“俯视”态度的受访者(54.6%),加起来超过93%。2021年,选择这两种态度的中国年轻人总共占比90%。与此同时,选择“羡慕、崇拜、尊重、自叹不如”等“仰视”西方态度的受访者,呈大幅下跌态势。今年,选择“仰视”西方态度的中国年轻人占3.9%,比2021年(8.1%)下降一半多。值得注意的是,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去年对“5年前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进行调查,当时选择“仰视”态度的年轻人占比37.2%。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年轻人自信的重要原因。在认同中国现在可以“平视”西方国家的受访者中,20.8%的人认为这是中国不断发展、实力提升的自然结果;20.7%的人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显著作用,可以也应该更自信;13.5%的人表示,中国与西方在不同领域各具优势,可以互相借鉴,而9.4%的人认为,西方国家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看待它们时更加客观。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阶段正是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海外影响力的增强全世界有目共睹,因此这些年轻人信心的增强是很正常的。与此同时,在中国迅速强大的过程中,社会始终很稳定,民众普遍安居乐业,而西方国家近年来却因为政治分裂、种族主义、政党斗争等动荡不断。中西方的鲜明对比让中国年轻人更有底气。此外,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这使得中国年轻人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让他们对不同国家作出更加客观的判断。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国在下列哪些领域中的表现优于西方国家?”时,分别有45.1%、40.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社会治安、历史文化领域的表现优于西方国家,超过1/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对人权的尊重方面优于西方。这些数据是对一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人权状况的有力驳斥。在中国年轻人看来,一些西方国家才是暴力冲突频发、人权状况糟糕的代表。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国国会山骚乱让大家清楚看到,美国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实际上是内部动荡甚至是内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沈雅梅称,美西方所谓的“民主”“人权”等具有虚伪性,没有在实践中保障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公民能够充分行使其政治和公民权利,受益的实际上是少数白人精英群体。相较之下,中国在更大规模上解决了更多人面临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根本问题。从制度上来讲,除了对人权的保护外,中国的优势还在于治理的有效性,一个例子是制定长期稳定的规划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此次调查还显示,约两成受访者认为相较于西方,中国在科技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仍有差距。对于这一结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表示,这反映出对于西方中国年轻一代既有自信的一面,又能看出自己的不足,而承认不足是更高层次的自信。多因素导致对西方好感度降低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对西方国家整体好感度呈下降趋势。对于“最近几年,您对西方国家的整体好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四成多受访者表示好感度变差,其中1/4的年轻人对西方国家的印象“由好变差”,近20%的人“由差变更差”。只有13.7%的受访者对西方国家好感度变好。近六成受访者不想去西方国家,比2021年上升超30个百分点;想去西方国家旅游的比例较2021年下降约24个百分点;想去西方国家留学或访学的比例下降约5个百分点,不足6%。中国年轻人为何对西方国家好感度降低?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排挤、遏制、打压或敌视”以及“西方国家在国际层面傲慢、双重标准”的受访者均超过50%;选择“有些西方国家用强化对抗的方式干预乌克兰危机”“西方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受访者占总受访者的30%以上。此外,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问题、社会治理问题也是造成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整体好感度变差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这7个国家中,中国年轻人对美国和日本的好感度最差,其中72.1%的受访者对美国好感度“差”(含“较差”和“非常差”),70.1%的人对日本好感度“差”。有专家表示,中国年轻人对美日印象差是可以理解的。自从把中国定为“主要威胁”后,美国“逢中必反”,这必然招致中国年轻一代的反感和愤怒。而日本甘做美国在亚太地区制造动荡的推手,试图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使中国年轻人对美日两国没有好感。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对西方国家好感度变差的受访者中,43%的人表示这是因为“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此展开进一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或冲突,18.1%的人认为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或冲突比较显著,还有两成多受访者认为不存在矛盾或冲突。值得注意的是,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美国故意挑起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矛盾。“现在中国同美西方的意识形态对立比几年前更为尖锐。”杨希雨分析说,随着美西方遏制中国的战略投入越来越大,利用意识形态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抹黑或攻击中国的动作越来越多,而中国对此作出回应和反击,“根本原因不在于我们,因为真正具有侵略性的是西方的意识形态”。根据此次调查结果,38.9%的受访者认同“西方文化渗透”中国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文化本身更具扩张性、对抗性”或“这与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伴随而生”;23.1%的人反对这一说法。在过去数十年里,西方媒体以煽动性以及夸大事实的报道操纵舆论,成为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侵略的工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媒体涉华新闻报道偏负面;30.2%的人认为西方媒体涉华新闻报道“正负参半”;只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媒体的涉华新闻报道偏正面。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表示,西方媒体在有关中国的话题上有时报道不够深入和客观。如果要让世界看到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不被某一种极端的声音所主导,那么首先就要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让研究者、民众等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用事实给予不实报道最有力的反击。杨希雨则认为,不管西方怎么污蔑,我们都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始终凝心聚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应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专家普遍认为,在中西方意识形态冲突日益加剧的当下,仍应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您认为中国近段时间应该重点加强与哪些西方国家(以及组织)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问题,近四成受访者选择欧盟,紧随其后的是澳大利亚(33.1%)、英国(31.7%)、新西兰(28.6%)、加拿大(26.8%)、美国(26.6%);选择日本的人最少,仅占总受访者的15.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中国年轻人之所以认为中国近期最应该与欧盟加强沟通,部分原因是欧盟的“能见度”在中国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欧盟在对外关系以及国际事务中展现更多的是软实力,这可能是中国年轻人对欧盟认同度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崔洪建称,在和欧盟的沟通中,我们要坚持合作对话,同时保持耐心和定力,本着求同存异、文明互鉴、经验共享的原则进行全方位交流。对于如何向西方同龄人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超四成受访者表示可以通过推荐美食和分享影视作品。选择“分享中国的文学作品”“推荐他们关注中国媒体的报道”“给他们赠送蕴含中国文化特色的礼物”“教他们象棋、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和“邀请或陪同他们在中国旅游”的占比均超过1/3。在加强中西方之间交流与理解的做法中,“通过社交媒体账号主动发声”的做法最受年轻受访者认可,约37%的人选择这一做法。对“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志愿者以及在海外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和合作”以及“开展媒体合作,推进对双方多元、立体的报道”的认可率也比较高,分别有35.8%和35%的受访者选择这两种做法。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和西方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走出去”是多维度的,可以是人、社交媒体、舆论或创作,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更真实的中国;“请进来”也是多维度的,让外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来中国访学、旅游,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交流感受中国变化,从而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杨希雨认为,中国应该通过“巧实力”来加强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沟通,“善于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对中西方交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166629296316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663035630361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d1b171d26c347c3191acb21f7e875aeu5.jpg{"email":"yuanxiaocun@huanqiu.com","name":"袁小存"}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在报告结尾部分向青年殷切寄语。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实力提升,不仅给了广大青年更广阔的舞台,还提升了他们面对西方国家时的自信。《环球时报》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连续两年的数据显示,“平视”乃至“俯视”西方的中国年轻人比例持续上升,中国在社会治安、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优秀表现,是他们自信的重要来源。超九成年轻人“平视”或“俯视”西方今年9月23日到30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中国100多个城市年龄在14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展开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通过样本库会员在线填答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共收回1655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自信。对于“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对等、平视、没什么感觉”等“平视”态度的受访者(39.3%),以及选择“没什么了不起、鄙视、讨厌”等“俯视”态度的受访者(54.6%),加起来超过93%。2021年,选择这两种态度的中国年轻人总共占比90%。与此同时,选择“羡慕、崇拜、尊重、自叹不如”等“仰视”西方态度的受访者,呈大幅下跌态势。今年,选择“仰视”西方态度的中国年轻人占3.9%,比2021年(8.1%)下降一半多。值得注意的是,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去年对“5年前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进行调查,当时选择“仰视”态度的年轻人占比37.2%。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年轻人自信的重要原因。在认同中国现在可以“平视”西方国家的受访者中,20.8%的人认为这是中国不断发展、实力提升的自然结果;20.7%的人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显著作用,可以也应该更自信;13.5%的人表示,中国与西方在不同领域各具优势,可以互相借鉴,而9.4%的人认为,西方国家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看待它们时更加客观。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阶段正是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海外影响力的增强全世界有目共睹,因此这些年轻人信心的增强是很正常的。与此同时,在中国迅速强大的过程中,社会始终很稳定,民众普遍安居乐业,而西方国家近年来却因为政治分裂、种族主义、政党斗争等动荡不断。中西方的鲜明对比让中国年轻人更有底气。此外,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这使得中国年轻人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让他们对不同国家作出更加客观的判断。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国在下列哪些领域中的表现优于西方国家?”时,分别有45.1%、40.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社会治安、历史文化领域的表现优于西方国家,超过1/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对人权的尊重方面优于西方。这些数据是对一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人权状况的有力驳斥。在中国年轻人看来,一些西方国家才是暴力冲突频发、人权状况糟糕的代表。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国国会山骚乱让大家清楚看到,美国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实际上是内部动荡甚至是内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沈雅梅称,美西方所谓的“民主”“人权”等具有虚伪性,没有在实践中保障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公民能够充分行使其政治和公民权利,受益的实际上是少数白人精英群体。相较之下,中国在更大规模上解决了更多人面临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根本问题。从制度上来讲,除了对人权的保护外,中国的优势还在于治理的有效性,一个例子是制定长期稳定的规划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此次调查还显示,约两成受访者认为相较于西方,中国在科技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仍有差距。对于这一结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表示,这反映出对于西方中国年轻一代既有自信的一面,又能看出自己的不足,而承认不足是更高层次的自信。多因素导致对西方好感度降低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对西方国家整体好感度呈下降趋势。对于“最近几年,您对西方国家的整体好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四成多受访者表示好感度变差,其中1/4的年轻人对西方国家的印象“由好变差”,近20%的人“由差变更差”。只有13.7%的受访者对西方国家好感度变好。近六成受访者不想去西方国家,比2021年上升超30个百分点;想去西方国家旅游的比例较2021年下降约24个百分点;想去西方国家留学或访学的比例下降约5个百分点,不足6%。中国年轻人为何对西方国家好感度降低?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排挤、遏制、打压或敌视”以及“西方国家在国际层面傲慢、双重标准”的受访者均超过50%;选择“有些西方国家用强化对抗的方式干预乌克兰危机”“西方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受访者占总受访者的30%以上。此外,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问题、社会治理问题也是造成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整体好感度变差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这7个国家中,中国年轻人对美国和日本的好感度最差,其中72.1%的受访者对美国好感度“差”(含“较差”和“非常差”),70.1%的人对日本好感度“差”。有专家表示,中国年轻人对美日印象差是可以理解的。自从把中国定为“主要威胁”后,美国“逢中必反”,这必然招致中国年轻一代的反感和愤怒。而日本甘做美国在亚太地区制造动荡的推手,试图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使中国年轻人对美日两国没有好感。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对西方国家好感度变差的受访者中,43%的人表示这是因为“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此展开进一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或冲突,18.1%的人认为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或冲突比较显著,还有两成多受访者认为不存在矛盾或冲突。值得注意的是,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美国故意挑起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矛盾。“现在中国同美西方的意识形态对立比几年前更为尖锐。”杨希雨分析说,随着美西方遏制中国的战略投入越来越大,利用意识形态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抹黑或攻击中国的动作越来越多,而中国对此作出回应和反击,“根本原因不在于我们,因为真正具有侵略性的是西方的意识形态”。根据此次调查结果,38.9%的受访者认同“西方文化渗透”中国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文化本身更具扩张性、对抗性”或“这与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伴随而生”;23.1%的人反对这一说法。在过去数十年里,西方媒体以煽动性以及夸大事实的报道操纵舆论,成为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侵略的工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媒体涉华新闻报道偏负面;30.2%的人认为西方媒体涉华新闻报道“正负参半”;只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媒体的涉华新闻报道偏正面。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表示,西方媒体在有关中国的话题上有时报道不够深入和客观。如果要让世界看到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不被某一种极端的声音所主导,那么首先就要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让研究者、民众等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用事实给予不实报道最有力的反击。杨希雨则认为,不管西方怎么污蔑,我们都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始终凝心聚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应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专家普遍认为,在中西方意识形态冲突日益加剧的当下,仍应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您认为中国近段时间应该重点加强与哪些西方国家(以及组织)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问题,近四成受访者选择欧盟,紧随其后的是澳大利亚(33.1%)、英国(31.7%)、新西兰(28.6%)、加拿大(26.8%)、美国(26.6%);选择日本的人最少,仅占总受访者的15.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中国年轻人之所以认为中国近期最应该与欧盟加强沟通,部分原因是欧盟的“能见度”在中国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欧盟在对外关系以及国际事务中展现更多的是软实力,这可能是中国年轻人对欧盟认同度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崔洪建称,在和欧盟的沟通中,我们要坚持合作对话,同时保持耐心和定力,本着求同存异、文明互鉴、经验共享的原则进行全方位交流。对于如何向西方同龄人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超四成受访者表示可以通过推荐美食和分享影视作品。选择“分享中国的文学作品”“推荐他们关注中国媒体的报道”“给他们赠送蕴含中国文化特色的礼物”“教他们象棋、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和“邀请或陪同他们在中国旅游”的占比均超过1/3。在加强中西方之间交流与理解的做法中,“通过社交媒体账号主动发声”的做法最受年轻受访者认可,约37%的人选择这一做法。对“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志愿者以及在海外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和合作”以及“开展媒体合作,推进对双方多元、立体的报道”的认可率也比较高,分别有35.8%和35%的受访者选择这两种做法。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和西方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走出去”是多维度的,可以是人、社交媒体、舆论或创作,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更真实的中国;“请进来”也是多维度的,让外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来中国访学、旅游,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交流感受中国变化,从而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杨希雨认为,中国应该通过“巧实力”来加强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沟通,“善于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对中西方交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