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xjnsqwlWu world.huanqiu.comarticle生活用电优先保障、供需矛盾亟待破解,中国设法应对电力紧缺难题/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环球时报驻德国、美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吴 倩】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8日召开保障供电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称,坚决守住大电网安全生命线和民生用电底线,全力以赴保障电力供应。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持续处于高位运行,受煤炭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电力供需出现不平衡,各地开始采取不同程度的“限电限产”措施。多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能源行业专家认为,电力需求不会长期处于高位,随着政府出手调控以及对高耗能企业限制,限电措施尤其是东北地区对民用电的限制有望陆续缓解。整体上看,中国不存在大规模的电力短缺。限电后,多方发力保障供应突如其来的断电断水、交通信号灯失灵、卖断货的发电机……近期,我国东北地区出现的限电情况引发热议。“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停电了,没有提前通知”,哈尔滨市民陈先生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上周以来,停电就不时发生,甚至小区广场和楼与楼之间的路灯也受到影响,晚上小区一片漆黑。 黑龙江大庆市民刘女士也遇到类似情况。“现在天黑得早,有时候一直到晚上10点才来电,家里吃饭什么都是摸黑进行”,刘女士说,以前偶尔也会停电,但从来没有这样连续、突然地停电。东北限电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影响民用电。公开报道显示,全国多地近期面临电力短缺考验,已有十几个省份出台力度不等的限电措施,例如江苏、广东等省份提出“开二停五”“限产90%”等措施。温州一家卫浴工厂的负责人邱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已于上周接到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工厂在本月底前停产4天,减少电能耗用。来自江苏某纺织厂的经理路先生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工厂从9月中旬至10月初由于停电而完全停产,500名工人带薪休假,订单也不得不被重新排期生产或者取消。对于限电话题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有数亿的浏览量,来自东三省不同城市的网友都反映遭遇限电问题。28日,国家电网召开保障供电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提到,国家电网将加大电网跨区跨省资源调配力度,同时全力守住民生用电底线。黑龙江发改委方面近日表示,该省电力系统将优先保障疫情防控、居民生活、关键公共设施、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及重要客户的用电需求。27日,吉林省省长韩俊表示将千方百计保供电、保供暖、保民生、保生产,决不能因缺煤缺电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吉林振兴发展大局。目前多路并进保煤炭供应,派专人到内蒙古驻煤矿,逐一落实煤炭购销运输合同,争取更多的进口指标,抓紧推进俄煤、印尼煤、蒙古煤等外采计划等。专家:东北限电与“双控”政策关系不大由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部分省市限电措施也被外媒关注。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苹果与特斯拉的供应商乙盛精密公司26日表示,其工厂将从当日到10月1日停止生产,以响应江苏昆山当地的限电措施。此外,位于江苏苏州的苹果扬声器部件供应商康而富也将停产5天。不过,路透社称,上述企业可以用库存来满足需求,不会对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德国《经济周刊》28日称,西方国家担心,中国限电可能会加剧全球供应链问题。分析认为,中国限电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全球都在进口“中国制造”,企业加班加点导致用电需求猛增。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认为,此次中国多地限电的原因是多元的,包括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的供给相对不足,电煤价格上涨以及受到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政策影响。能源行业分析师童蓝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称“不能简单说能源‘双控’给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21年1-8月,全国用电量54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为2003年以来最大增幅;与此同时,发电使用的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且持续高位运行,但电价却没怎么涨,因此存在“越发电越赔钱”的情况,导致有能力发电的省份和电厂不愿发电。“概括来说,目前出现疫情后复工复产、出口增长导致的用电量大增与发电积极性不足之间的矛盾,”童蓝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东北限电其实与“双控”政策关系不大,此次主要问题还是供需矛盾突出。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全局性打击对于中国部分地区的限电行为,外界认为将影响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彭博社28日称,野村证券已经将中国今年GDP增速从8.2%下调至7.7%。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则预测,今年剩余的时间如果按照目前速度实施减产,中国四季度GDP增长将减少约1个百分点。林伯强认为,限电措施对一些具体领域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但要把限电夸大成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的事件完全是外行话。“既然不是持续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既然中国整体并没有大规模电力短缺,且供电紧张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产能上升,那么怎么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全局性打击?”“中国整个电力系统是不缺电的”,林伯强对《环球时报》记者强调,目前出现的限电属于特殊情况,如此高的电力需求不会一直持续,相关部门也会出手调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2.8亿千瓦,发电能力依然充裕。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解决电力供应矛盾问题不应当“一刀切”要求企业停产限产,更不应影响民用电。林伯强认为,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控制高耗能企业的用电,这样既符合“双控”政策,也符合经济转型的需要。童蓝则认为,可以加强企业在需求侧的管理,如峰谷差价,对非连续生产企业可以给予非高峰用电优惠。而从更宏观角度看,一方面要调整煤电结构,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国内电力调配的统筹。德国新闻电视台28日称,北京方面表示,目前正努力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长远看,中国会确保一些高科技产业用电,并逐步淘汰高耗能、低产值等产业,对中国工业生产结构进行转型。163287600709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樊羽玮环球时报163287600709711[]{"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环球时报驻德国、美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吴 倩】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8日召开保障供电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称,坚决守住大电网安全生命线和民生用电底线,全力以赴保障电力供应。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持续处于高位运行,受煤炭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电力供需出现不平衡,各地开始采取不同程度的“限电限产”措施。多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能源行业专家认为,电力需求不会长期处于高位,随着政府出手调控以及对高耗能企业限制,限电措施尤其是东北地区对民用电的限制有望陆续缓解。整体上看,中国不存在大规模的电力短缺。限电后,多方发力保障供应突如其来的断电断水、交通信号灯失灵、卖断货的发电机……近期,我国东北地区出现的限电情况引发热议。“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停电了,没有提前通知”,哈尔滨市民陈先生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上周以来,停电就不时发生,甚至小区广场和楼与楼之间的路灯也受到影响,晚上小区一片漆黑。 黑龙江大庆市民刘女士也遇到类似情况。“现在天黑得早,有时候一直到晚上10点才来电,家里吃饭什么都是摸黑进行”,刘女士说,以前偶尔也会停电,但从来没有这样连续、突然地停电。东北限电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影响民用电。公开报道显示,全国多地近期面临电力短缺考验,已有十几个省份出台力度不等的限电措施,例如江苏、广东等省份提出“开二停五”“限产90%”等措施。温州一家卫浴工厂的负责人邱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已于上周接到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工厂在本月底前停产4天,减少电能耗用。来自江苏某纺织厂的经理路先生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工厂从9月中旬至10月初由于停电而完全停产,500名工人带薪休假,订单也不得不被重新排期生产或者取消。对于限电话题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有数亿的浏览量,来自东三省不同城市的网友都反映遭遇限电问题。28日,国家电网召开保障供电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提到,国家电网将加大电网跨区跨省资源调配力度,同时全力守住民生用电底线。黑龙江发改委方面近日表示,该省电力系统将优先保障疫情防控、居民生活、关键公共设施、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及重要客户的用电需求。27日,吉林省省长韩俊表示将千方百计保供电、保供暖、保民生、保生产,决不能因缺煤缺电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吉林振兴发展大局。目前多路并进保煤炭供应,派专人到内蒙古驻煤矿,逐一落实煤炭购销运输合同,争取更多的进口指标,抓紧推进俄煤、印尼煤、蒙古煤等外采计划等。专家:东北限电与“双控”政策关系不大由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部分省市限电措施也被外媒关注。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苹果与特斯拉的供应商乙盛精密公司26日表示,其工厂将从当日到10月1日停止生产,以响应江苏昆山当地的限电措施。此外,位于江苏苏州的苹果扬声器部件供应商康而富也将停产5天。不过,路透社称,上述企业可以用库存来满足需求,不会对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德国《经济周刊》28日称,西方国家担心,中国限电可能会加剧全球供应链问题。分析认为,中国限电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全球都在进口“中国制造”,企业加班加点导致用电需求猛增。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认为,此次中国多地限电的原因是多元的,包括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的供给相对不足,电煤价格上涨以及受到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政策影响。能源行业分析师童蓝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称“不能简单说能源‘双控’给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21年1-8月,全国用电量54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为2003年以来最大增幅;与此同时,发电使用的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且持续高位运行,但电价却没怎么涨,因此存在“越发电越赔钱”的情况,导致有能力发电的省份和电厂不愿发电。“概括来说,目前出现疫情后复工复产、出口增长导致的用电量大增与发电积极性不足之间的矛盾,”童蓝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东北限电其实与“双控”政策关系不大,此次主要问题还是供需矛盾突出。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全局性打击对于中国部分地区的限电行为,外界认为将影响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彭博社28日称,野村证券已经将中国今年GDP增速从8.2%下调至7.7%。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则预测,今年剩余的时间如果按照目前速度实施减产,中国四季度GDP增长将减少约1个百分点。林伯强认为,限电措施对一些具体领域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但要把限电夸大成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的事件完全是外行话。“既然不是持续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既然中国整体并没有大规模电力短缺,且供电紧张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产能上升,那么怎么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全局性打击?”“中国整个电力系统是不缺电的”,林伯强对《环球时报》记者强调,目前出现的限电属于特殊情况,如此高的电力需求不会一直持续,相关部门也会出手调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2.8亿千瓦,发电能力依然充裕。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解决电力供应矛盾问题不应当“一刀切”要求企业停产限产,更不应影响民用电。林伯强认为,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控制高耗能企业的用电,这样既符合“双控”政策,也符合经济转型的需要。童蓝则认为,可以加强企业在需求侧的管理,如峰谷差价,对非连续生产企业可以给予非高峰用电优惠。而从更宏观角度看,一方面要调整煤电结构,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国内电力调配的统筹。德国新闻电视台28日称,北京方面表示,目前正努力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长远看,中国会确保一些高科技产业用电,并逐步淘汰高耗能、低产值等产业,对中国工业生产结构进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