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WBU5Cm3K作者:青木 张继丹world.huanqiu.comarticle【环时深度】德国大选走向白热化,对华政策成各政党大谈特谈的辩论话题/e3pmh22ph/e3pmh26vv【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张继丹】编者的话: “毫无趣味”,往届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经常被外国记者这样吐槽。此前,默克尔与其他总理候选人之间的“电视对决”常被形容为“对话会”,很有“大局观”,却鲜有争论。今年不太一样了。执政16年的默克尔确定不再谋求连任总理,给德国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让其他政党看到了“机会”,各方早早开始摩拳擦掌。有媒体甚至用“美国化”来形容此次竞选过程——气氛火热,但政客的言辞“越来越粗暴”。竞选辩论的话题也出现显著变化。在以往大选中基本没有存在感的对华政策成为各政党大谈特谈的话题。中国对德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尽管不少德国政客看待中国的眼光仍带有偏见,也受到美国的影响。主要政党的竞选纲领都专门谈中国“以前,对华政策在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几乎不被讨论,但这次情况非常不同,中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德国已居住40多年的华人郑禾深有感触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据观察,这次德国主要政党在竞选纲领中几乎都将中国政策作为重点内容阐述,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现象。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将在今年9月举行。民调机构Insa 25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的支持率是27%,排在第一位,位列其后的是绿党(18%)和社民党(17%)。 6月21日,德国联盟党发布了竞选纲领,共140页,包含10个政策领域,开篇第一章就是关于国际关系。在第6节“重新关注亚太地区”中,联盟党首先强调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韩国等地区“民主国家”和“价值观伙伴”合作的重要性,接着以“平视中国”为题专门谈论中国。这部分的第一句话是:如今最大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来自中国,它是竞争者、合作伙伴,也是系统性对手。文件称,中国想要“根据自己的设想,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改变国际秩序”,它“利用科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力,令它们产生地缘政治依赖”。联盟党建议对中国采取“双重策略”:“必要时”,采取与跨大西洋伙伴和其他盟友更加协调一致的立场,在保护知识产权、数据、技术等方面与中国抗衡;“可能时”,推动与中国的合作,但需要建立在“平等竞争”和“互惠”的基础上。德国绿党的竞选纲领正文则长达近260页,共分为6章,在最后一章“国际合作”第3节“我们致力于在多极世界中发展良好关系”下,中国被单列出来,位于欧洲邻国、美国之后,在印太、俄罗斯、土耳其等部分之前。与联盟党一样,绿党也将中国视为“竞争者、伙伴和系统性对手”;不同的是,它对新疆、西藏、香港等中国内政问题指手画脚,声称中国“侵犯人权”。绿党还干涉台湾问题,称其虽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但“不允许以违背台湾人民意愿的方式统一台湾”。绿党在竞选纲领中主张就经济、气候变化等议题同中国开展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但《环球时报》记者发现,所谓的合作说法许多是“教师爷式”的说教,比如“敦促中国给予外来投资公平的市场准入、法治安全以及平等的竞争条件”。该文件还威胁,鉴于新疆问题,绿党“不会同意欧中投资协定现行版本”。支持率排名第三的社民党曾被普遍视为对华最友好的德国主要政党,前总理施罗德便属于该党。然而近年来,社民党也对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说三道四。与其他主要政党相比,社民党的竞选纲领篇幅最短,共66页,涉及中国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4章“立足世界的自主欧洲”的第4节“维护欧洲邻国关系”内。社民党首先肯定“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强调“如果没有北京,很难想象我们能在当今时代应对经济、生态、社会和政治挑战”。接着,这份文件提出与中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冲突”正在增多。对于新疆、香港、台湾问题,社民党使用了“谴责”“严重关切”等字眼。其他主要政党还包括自民党、德国选择党和左翼党,它们目前的支持率依次为13% 、11%和7%。从竞选纲领看,自民党“反华”色彩更突出,大谈香港、台湾等问题。左翼党态度相对温和,它写道:“美国与欧盟试图通过反对俄罗斯和中国维持自身权力地位,这有可能带来‘新冷战’。在北约和欧盟的战略文件中,俄罗斯和中国被塑造为‘假想敌’,对此我们不予认同。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德国选择党则一边肯定中国作为德国贸易伙伴的重要性,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世纪项目”,一边表达对欧洲技术“被卖光”的警惕、对孔子学院海外影响力的担忧。候选人提中国次数不亚于美国今年,各政党总理候选人接受媒体采访谈论外交政策时,提及中国的次数不亚于美国。“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的话有些刺耳,但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重视。”就职于德国一家软件公司的工程师汪思理对《环球时报》说。绿党候选人贝尔伯克的涉华表态最为极端。她时常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将“西方”“民主”“价值观联盟”等挂在嘴边。比如贝尔伯克4月下旬对《法兰克福汇报》称,德国及欧洲和中国的关系是“自由民主”和“威权力量”之间的“制度竞争”关系,她还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强硬的权力政治”挂钩。贝尔伯克暗示要将华为排除在德国5G网络以外。相比较而言,绿党籍前外长菲舍尔的观点更为理性。他近日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文,表示“孤立中国”的想法是荒谬的。对于被认为是“默克尔继承人”的拉舍特的对华路线,外界看法比较复杂。有分析认为,联盟党的竞选纲领反映出,他将脱离默克尔的对华政策道路;但也有不少媒体称,他会延续默克尔的“中间道路”,并致力于吸引中国投资。拉舍特目前任州长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华为、小米、中兴等公司的欧洲或德国总部所在地。该州的杜伊斯堡是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拉舍特6月下旬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警告说,各国不应在地缘政治冲突中陷入冷战思维,与中国打交道时,“我会尽一切可能促进关系,但同时,我也会明确我们的期望:中国应接受互惠和多边主义原则,并尊重人权”。在参加德国工业联合会举办的另一场活动时,拉舍特称:“如果有人想开始一场新冷战,那将是错误的答案。”“对于拉舍特而言,最大的问题是默克尔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令他左右为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2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道,从其表态来看,拉舍特确有追随默克尔的意思,但如果基民盟能在大选中以明显优势胜出、组成新政府,那么对他来说,是否真的要继承默克尔的外交遗产就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如果拉舍特的党内支持率不够高,且基民盟在新政府中不够强势,那么默克尔的遗产可以成为他的一张“挡箭牌”。至于绿党的总理候选人,其涉华立场一直比较极端,预计短时间内不会有变化,但绿党能否参与组建政府、与谁联合,将对其对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崔洪建表示,目前德国各政党处于大选期间的“亮牌”阶段,也就是说,各方的表态迎合某种舆论观点的意味更强烈,所以会比较极端。德国目前在对华关系中承受比较大的压力,欧洲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德国是从中国“获利”最多的欧洲国家。中德经贸关系似乎成了一种“罪证”。所以,德国各党派现在有意跟中国拉开一点距离。“德国今后的对华政策走向还要看新政府最终以什么方式组成,”崔洪建说,“但无论是怎样的德国新政府,中德的经济合作基础是无法轻易被抹杀掉的。”德国学者德莱赫尔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政府对华政策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最近的三位总理科尔、施罗德和默克尔都对中国采取比较理性和务实的态度。热议中国,“这在欧洲是普遍现象”在“超级选举年”,“中国热”也蔓延到德国各类社会活动中。由于疫情原因,德国许多研究所、基金会等取消了现场活动,但网上活动非常丰富。《环球时报》记者几乎每周都能收到两到三个与中国相关的在线研讨活动的邀请,中德未来关系是热门主题。4月底,德国一家研究机构邀请联邦议院各大党团的外交事务负责人举行了一场网络研讨会,主题围绕德国及欧洲应该对中国采取怎样的态度。联盟党籍德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勒特根认为,如今德国在中国问题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个实力强大、信念坚定的中国正试图“改写国际秩序”,这是德国必须接受的现实。社民党联邦议院外交政策发言人施密德声称,中国已经向德国和欧洲“发起了全方位的挑战”。自民党联邦议院外交政策发言人萨雷则称,欧洲迫切需要统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只有加强经济和科技实力,欧洲才能和中国“平起平坐”地对话。绿党联邦议院外交政策发言人诺理普尔认为,“思考和中国的未来伙伴关系时,‘脱钩’是无稽之谈”,但他同时也谈及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今年有关中国的书籍也在被积极推介或热卖中。比如,德国电视二台前驻华记者托马斯·莱夏特的新书《龙之火》讲述了他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莱夏特认为,中国人不仅勤奋,更富有创新能力,不过,他的叙述也带有偏见。德国经济学家沃尔夫拉姆·埃尔斯纳的新书《中国世纪》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形象,倡导欧洲与中国对话。整体而言,如今德国市场上关于中国的书籍更加多元化,其中不乏正面刻画中国形象的。而在德国电视台,有关中国的节目也很多,尤其是德国电视一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几乎每天都有中国的新闻。对于德国今年这么关注中国的原因,崔洪建首先表示,是因为中国自身的“能见度”升高了,“这在欧洲是普遍现象,包括在欧盟的各项议程中,中国被提及频率之高、议题所涉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已将中国崛起视为一个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德国各界关于中国的讨论不乏负面声音。颇具影响力的德国工业联合会此前罕见表示,德国需要诚实地讨论如何与中国等贸易伙伴打交道,如果有国家越过了人权的红线,不能回避对抗。而根据科尔伯基金会的一项调查,76%的德国人愿意支持欧盟对中国的制裁。研究中国问题的德国学者德莱赫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几乎每周都会“策划”一个攻击中国的话题,德国主流媒体也会“跟风”,许多报道甚至没有经过验证就广泛传播。这些消息给读者带来负面的“中国形象”。崔洪建则认为,德国更多谈论中国也是对“德美关系压力”的一种释放,因为现在美国对德外交的一个重点就是迫使其在对华政策上表态,甚至“选边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德关系的未来决定着德美关系的未来”。另一方面,德国热议中国反映中德关系的复杂性。两国是紧密的贸易伙伴,但同时,德国也越来越多地讨论“依赖中国”的问题。整体而言,德国热议中国说明其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论调。162733516422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2733516422411[]{"email":"yuanxiaocun@huanqiu.com","name":"袁小存"}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张继丹】编者的话: “毫无趣味”,往届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经常被外国记者这样吐槽。此前,默克尔与其他总理候选人之间的“电视对决”常被形容为“对话会”,很有“大局观”,却鲜有争论。今年不太一样了。执政16年的默克尔确定不再谋求连任总理,给德国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让其他政党看到了“机会”,各方早早开始摩拳擦掌。有媒体甚至用“美国化”来形容此次竞选过程——气氛火热,但政客的言辞“越来越粗暴”。竞选辩论的话题也出现显著变化。在以往大选中基本没有存在感的对华政策成为各政党大谈特谈的话题。中国对德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尽管不少德国政客看待中国的眼光仍带有偏见,也受到美国的影响。主要政党的竞选纲领都专门谈中国“以前,对华政策在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几乎不被讨论,但这次情况非常不同,中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德国已居住40多年的华人郑禾深有感触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据观察,这次德国主要政党在竞选纲领中几乎都将中国政策作为重点内容阐述,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现象。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将在今年9月举行。民调机构Insa 25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的支持率是27%,排在第一位,位列其后的是绿党(18%)和社民党(17%)。 6月21日,德国联盟党发布了竞选纲领,共140页,包含10个政策领域,开篇第一章就是关于国际关系。在第6节“重新关注亚太地区”中,联盟党首先强调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韩国等地区“民主国家”和“价值观伙伴”合作的重要性,接着以“平视中国”为题专门谈论中国。这部分的第一句话是:如今最大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来自中国,它是竞争者、合作伙伴,也是系统性对手。文件称,中国想要“根据自己的设想,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改变国际秩序”,它“利用科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力,令它们产生地缘政治依赖”。联盟党建议对中国采取“双重策略”:“必要时”,采取与跨大西洋伙伴和其他盟友更加协调一致的立场,在保护知识产权、数据、技术等方面与中国抗衡;“可能时”,推动与中国的合作,但需要建立在“平等竞争”和“互惠”的基础上。德国绿党的竞选纲领正文则长达近260页,共分为6章,在最后一章“国际合作”第3节“我们致力于在多极世界中发展良好关系”下,中国被单列出来,位于欧洲邻国、美国之后,在印太、俄罗斯、土耳其等部分之前。与联盟党一样,绿党也将中国视为“竞争者、伙伴和系统性对手”;不同的是,它对新疆、西藏、香港等中国内政问题指手画脚,声称中国“侵犯人权”。绿党还干涉台湾问题,称其虽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但“不允许以违背台湾人民意愿的方式统一台湾”。绿党在竞选纲领中主张就经济、气候变化等议题同中国开展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但《环球时报》记者发现,所谓的合作说法许多是“教师爷式”的说教,比如“敦促中国给予外来投资公平的市场准入、法治安全以及平等的竞争条件”。该文件还威胁,鉴于新疆问题,绿党“不会同意欧中投资协定现行版本”。支持率排名第三的社民党曾被普遍视为对华最友好的德国主要政党,前总理施罗德便属于该党。然而近年来,社民党也对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说三道四。与其他主要政党相比,社民党的竞选纲领篇幅最短,共66页,涉及中国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4章“立足世界的自主欧洲”的第4节“维护欧洲邻国关系”内。社民党首先肯定“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强调“如果没有北京,很难想象我们能在当今时代应对经济、生态、社会和政治挑战”。接着,这份文件提出与中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冲突”正在增多。对于新疆、香港、台湾问题,社民党使用了“谴责”“严重关切”等字眼。其他主要政党还包括自民党、德国选择党和左翼党,它们目前的支持率依次为13% 、11%和7%。从竞选纲领看,自民党“反华”色彩更突出,大谈香港、台湾等问题。左翼党态度相对温和,它写道:“美国与欧盟试图通过反对俄罗斯和中国维持自身权力地位,这有可能带来‘新冷战’。在北约和欧盟的战略文件中,俄罗斯和中国被塑造为‘假想敌’,对此我们不予认同。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德国选择党则一边肯定中国作为德国贸易伙伴的重要性,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世纪项目”,一边表达对欧洲技术“被卖光”的警惕、对孔子学院海外影响力的担忧。候选人提中国次数不亚于美国今年,各政党总理候选人接受媒体采访谈论外交政策时,提及中国的次数不亚于美国。“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的话有些刺耳,但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重视。”就职于德国一家软件公司的工程师汪思理对《环球时报》说。绿党候选人贝尔伯克的涉华表态最为极端。她时常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将“西方”“民主”“价值观联盟”等挂在嘴边。比如贝尔伯克4月下旬对《法兰克福汇报》称,德国及欧洲和中国的关系是“自由民主”和“威权力量”之间的“制度竞争”关系,她还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强硬的权力政治”挂钩。贝尔伯克暗示要将华为排除在德国5G网络以外。相比较而言,绿党籍前外长菲舍尔的观点更为理性。他近日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文,表示“孤立中国”的想法是荒谬的。对于被认为是“默克尔继承人”的拉舍特的对华路线,外界看法比较复杂。有分析认为,联盟党的竞选纲领反映出,他将脱离默克尔的对华政策道路;但也有不少媒体称,他会延续默克尔的“中间道路”,并致力于吸引中国投资。拉舍特目前任州长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华为、小米、中兴等公司的欧洲或德国总部所在地。该州的杜伊斯堡是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拉舍特6月下旬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警告说,各国不应在地缘政治冲突中陷入冷战思维,与中国打交道时,“我会尽一切可能促进关系,但同时,我也会明确我们的期望:中国应接受互惠和多边主义原则,并尊重人权”。在参加德国工业联合会举办的另一场活动时,拉舍特称:“如果有人想开始一场新冷战,那将是错误的答案。”“对于拉舍特而言,最大的问题是默克尔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令他左右为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2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道,从其表态来看,拉舍特确有追随默克尔的意思,但如果基民盟能在大选中以明显优势胜出、组成新政府,那么对他来说,是否真的要继承默克尔的外交遗产就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如果拉舍特的党内支持率不够高,且基民盟在新政府中不够强势,那么默克尔的遗产可以成为他的一张“挡箭牌”。至于绿党的总理候选人,其涉华立场一直比较极端,预计短时间内不会有变化,但绿党能否参与组建政府、与谁联合,将对其对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崔洪建表示,目前德国各政党处于大选期间的“亮牌”阶段,也就是说,各方的表态迎合某种舆论观点的意味更强烈,所以会比较极端。德国目前在对华关系中承受比较大的压力,欧洲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德国是从中国“获利”最多的欧洲国家。中德经贸关系似乎成了一种“罪证”。所以,德国各党派现在有意跟中国拉开一点距离。“德国今后的对华政策走向还要看新政府最终以什么方式组成,”崔洪建说,“但无论是怎样的德国新政府,中德的经济合作基础是无法轻易被抹杀掉的。”德国学者德莱赫尔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政府对华政策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最近的三位总理科尔、施罗德和默克尔都对中国采取比较理性和务实的态度。热议中国,“这在欧洲是普遍现象”在“超级选举年”,“中国热”也蔓延到德国各类社会活动中。由于疫情原因,德国许多研究所、基金会等取消了现场活动,但网上活动非常丰富。《环球时报》记者几乎每周都能收到两到三个与中国相关的在线研讨活动的邀请,中德未来关系是热门主题。4月底,德国一家研究机构邀请联邦议院各大党团的外交事务负责人举行了一场网络研讨会,主题围绕德国及欧洲应该对中国采取怎样的态度。联盟党籍德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勒特根认为,如今德国在中国问题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个实力强大、信念坚定的中国正试图“改写国际秩序”,这是德国必须接受的现实。社民党联邦议院外交政策发言人施密德声称,中国已经向德国和欧洲“发起了全方位的挑战”。自民党联邦议院外交政策发言人萨雷则称,欧洲迫切需要统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只有加强经济和科技实力,欧洲才能和中国“平起平坐”地对话。绿党联邦议院外交政策发言人诺理普尔认为,“思考和中国的未来伙伴关系时,‘脱钩’是无稽之谈”,但他同时也谈及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今年有关中国的书籍也在被积极推介或热卖中。比如,德国电视二台前驻华记者托马斯·莱夏特的新书《龙之火》讲述了他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莱夏特认为,中国人不仅勤奋,更富有创新能力,不过,他的叙述也带有偏见。德国经济学家沃尔夫拉姆·埃尔斯纳的新书《中国世纪》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形象,倡导欧洲与中国对话。整体而言,如今德国市场上关于中国的书籍更加多元化,其中不乏正面刻画中国形象的。而在德国电视台,有关中国的节目也很多,尤其是德国电视一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几乎每天都有中国的新闻。对于德国今年这么关注中国的原因,崔洪建首先表示,是因为中国自身的“能见度”升高了,“这在欧洲是普遍现象,包括在欧盟的各项议程中,中国被提及频率之高、议题所涉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已将中国崛起视为一个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德国各界关于中国的讨论不乏负面声音。颇具影响力的德国工业联合会此前罕见表示,德国需要诚实地讨论如何与中国等贸易伙伴打交道,如果有国家越过了人权的红线,不能回避对抗。而根据科尔伯基金会的一项调查,76%的德国人愿意支持欧盟对中国的制裁。研究中国问题的德国学者德莱赫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几乎每周都会“策划”一个攻击中国的话题,德国主流媒体也会“跟风”,许多报道甚至没有经过验证就广泛传播。这些消息给读者带来负面的“中国形象”。崔洪建则认为,德国更多谈论中国也是对“德美关系压力”的一种释放,因为现在美国对德外交的一个重点就是迫使其在对华政策上表态,甚至“选边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德关系的未来决定着德美关系的未来”。另一方面,德国热议中国反映中德关系的复杂性。两国是紧密的贸易伙伴,但同时,德国也越来越多地讨论“依赖中国”的问题。整体而言,德国热议中国说明其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