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2N9o world.huanqiu.comarticle【“一带一路”光明谈⑦】全球治理:彰显立正位行大道的大国担当/e3pmh22ph/e3pmh2398开栏的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负责。【“一带一路”光明谈⑦】全球治理:彰显立正位行大道的大国担当本期导读:历史跌宕处,峰回路转时。当前,国际关系浮云缭乱,各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暗流卷涌,全球经济陷入泥淖,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治理理论越来越失去解释力、指导力、号召力。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方大国,“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开启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篇章。本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原所长周晓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主持人:解析“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聆听智库专家睿智之言。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光明智库和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节目“‘一带一路’光明谈”。我是光明日报记者贾宇。 “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得到沿线国家广泛支持,一个更加紧密而强劲的伙伴关系网络正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而且也成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两位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研究和实践中有着深入思考和丰富经验的嘉宾,与我们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治理这个话题。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原所长周晓晶。主持人:从北京APCE会议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到G20杭州峰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开出“中国药方”,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在二位专家看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进程,体现出怎样的历史逻辑,现实选择和大国担当?王文:十八大以后,中国参与甚至是引领全球治理的进程越来越快。刚才你也讲到,2014年的APCE,我们对于自由贸易的推动,2016年的G20,我们对于全球治理体系更加联动、开放、包容的推动,是一脉相承的。这次“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在这个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节点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国际性峰会,是我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自设议题、自主邀请,在国内召开的全球峰会。过去的半年多,甚至过去的三年左右,我跟我的同事们去了几十个国家宣讲,尤其是过去小半年时间里面,我每到一个国家去,很多人都跟我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要召开了,你可不可以给我搞张票,我说我没那个能力,一票难求。那么从长期来看,我觉得我们也有这样的历史传统。中国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过去五六十年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当时确实很多老百姓还吃不饱饭,我们加强自己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温饱。解决温饱以后,我们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现在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很多大城市、发达的一些省份,如果单独抽列出来,已经达到了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还要更高。在这个时候,中国面临这样一个历史的使命,也是历史的机遇。所谓“历史使命”,就是中国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时候,应该做出一些事情来,给全世界作出贡献。所谓“历史机遇”,就是“冷战”结束以后20多年里面,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方案,实际上失效了,也给予中国这样的治理方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中国没有扩张、没有侵略他国,也没有给世界带来混乱,大家愿意倾听和吸取中国的发展经验。所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的,是我们向世界展示发展经验,与沿线各国推进下一步合作,推动世界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周晓晶:中国期待通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到推动共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这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预期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表现出来过去的全球治理结构体系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非均衡的。这着重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和意愿,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甚至完全被忽视,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发展,要求构建能够反映和保障他们权益的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所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恰恰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和历史诉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还有像孤立主义、恐怖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等,都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衰退没有根本地改变,同时全球经济力量格局首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2001年开始,发达国家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总量就降到了60%以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度超过了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达到了40%以上。全球经济力量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就反映了这种力量格局的演进变化和演进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古丝绸之路精神,集中体现为和平发展、开放共融、互学互鉴和合作共赢,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所以,我们说“一带一路”既有“路”又有“道”,有清晰的历史逻辑,更是无形的纽带,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得到沿线国家的高度赞誉。主持人:的确,就像刚才两位嘉宾所说的那样,在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当口,中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这样一个重大的倡议,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公共产品,意义重大而深远,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们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另外还有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有句古话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中国响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互利合作的迫切愿望,释放普惠包容、共赢发展的浓浓善意,以务实行动体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王院长,我知道您曾经提出过,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善意、真诚与奉献,将改写西方教科书中关于国际关系演变的逻辑。对此,二位专家能不能再详细谈谈?王文:“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也在谈历史,但他说“历史终结了”,任何国家都要学习西方这个模式。中国没有去全盘复制西方那种模式,而是自己设计一条道路来。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说,未来真正有信服力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未来真正有让全世界追随的大思想家,将是中国人或者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人。为什么?因为西方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过去尤其近40年以来改革开放取得得巨大成就。再比如,保罗·肯尼迪写的《大国的兴衰》、肯尼思·沃尔兹写的《国际政治理论》,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就是当大国崛起的时候,必然要引起一场战争。可是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的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中国没有任何意图要发动一场战争。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愿意跟全世界分享我们的发展经验,为西方教科书的重新书写提供着无限的素材支撑。所以我觉得,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的教科书,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而呈现出新的写法、新的叙事以及新的理论框架。主持人:正如您刚才谈到的,实际上,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一个传统的理念,那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周晓晶:“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习主席在今年1月18日联合国总部的讲话中,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而“一带一路”正是这一进程中意义重大的世界工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在国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表示,习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非常鼓舞人心,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这种理念向全世界传递的信息,不是减少经济全球化,而是要寻求更加优化的经济全球化,使参与者互相支持,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是我们“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标。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是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和平发展新型大国观。如果放眼全球经济走势,我们会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处在缓慢复苏过程之中,全球贸易投资并不强劲,增长动力也不稳固,各国之间各次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亟待升级。在二位嘉宾看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五通”理念推动世界的大交流大融合大联通,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怎样的新动能新活力?周晓晶:正如主持人所说,全球经济到2009年陷入衰退以来,一直到2016年持续了8年之久,始终没有实现像样的复苏,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二次衰退,甚至三次衰退。这反映了这次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深入探讨就不难发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在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民粹思潮,这毫无疑问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质上就是在包括亚欧非等在内的国际大平台上推进经济全球化,必然会极大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王文:从世界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一带一路”被世界所需求的基本的情况来看,的确如此。我们看一下全世界世界经济增长,2000年到2007年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长率是4.5%,因为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2009年坠入到低谷, 20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一直到2016年,全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3.0%左右。然而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中高速增长,要是没有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世界经济会更糟。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给全球增长和未来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同时为世界经济再平衡提供了有效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基础设施、金融等方面实实在在的支持,这些支持让这些国家看到了希望。此外,还有我国民众的贡献。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民众的国外消费能力也得到提升,比如,春节期间,泰国到北京的航班的线路甚至多于上海到北京的航班线路。为什么?因为大量的中国人到泰国曼谷去旅游、购物,客观上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保持了长期的繁荣稳定,没有向世界输出难民、输出革命、输出疾病,也是对全世界的重大贡献。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归功于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老百姓。主持人: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世界纷繁复杂,各国民众对和平繁荣的生活普遍期待,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播“一带一路”声音、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方面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王文:从我的经历来看,国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存在较大的“心理盲区”。有一次我在学校里上课,问研究生同学谁能说出中亚五国的名称和首都,结果知者寥寥。其实,这些国家离我们很近,有的还与我国接壤。从北京坐飞机到乌鲁木齐需要四个小时,但是从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飞到乌鲁木齐只需一个小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接壤,两国间有着绵长的边界线。所以,建议大家多到这些国家走一走、看一看。通过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通过媒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的大量报道,有意识地去除我们的“心理盲区”。同样地,其他国家也要主动了解深刻变革中的中国,消除观念上的偏见,消弭心理上的隔阂,消解行动上的掣肘。各国民众在情感上相互接纳和融通,各国之间在行动上携起手来同向而行,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另外,我想说的是,正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是扎根于土地革命、扎根于抗美援朝等重大时代现实,未来,要出现更好的作品,我觉得选材一定是来源于“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周晓晶:王文院长非常努力,几乎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访问了考察了一遍,所以他有发言权。前几天有一个朋友从马来西亚回来,他也讲到一个故事,说在马来西亚,你根本不用再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的思想理念,你直接谈哪些项目能和我们对接,意义和理念我们比你们都理解、都重视。“一带一路”作为一场“经济地理革命”和“思维革命”,对于中国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作为倡导者,作为强力的推动者,无论是从力量上的提供,还是思想上的倡导,都应该充分体现大国担当。我们的担当包括资金的担当,技术的担当,组织管理上的提供,既有经验的提供。同时,还应该注重做好相应沟通,避免可能产生的猜忌和不必要的摩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主持人:智库既是“一带一路”上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使者,又是讲好“一带一路”这一“新版的全球故事”的重要力量。继G20杭州峰会期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智库又将迎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周晓晶:近年来中国智库井喷式的发展,智库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体会更深。他们做了大量的努力,王文院长2016年绕地球飞行八圈,在全球推动“一带一路”的落实,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发展经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希望这些故事由王文院长讲一讲。王文:5月1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我一整版的文章,讲述了我所亲历的10个故事,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这10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来“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些是积极的方面,有一些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关于智库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加强的工作,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首先就是研究调研,因为我们对“一带一路”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盲区”。我去了伊朗5次,每次去之前都有朋友提醒我说,伊朗那么危险,千万注意生命安全。其实伊朗安全得很,治安非常好,你没去过你怎么知道危险?从书本到书本,这是不对的。要从调研中获取真知。“一带一路”的学问根子上是调研出来的学问,是脚底板下的学问,它不是空对空、理论到理论的学问,所以我觉得智库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走出去,通过走出去产生调研报告。更重要的是,将调研得到的感受讲给老百姓听,通过像光明日报这样一流的媒体,把它发表出来,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一带一路”到底是怎么个情况。第二,智库要更多地去做公共外交的工作。我们到国外宣讲“一带一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次,我在巴黎介绍中国的“一带一路”,下面坐着1400多位西方国家代表,我说我现在有点紧张,因为这么大的会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下面哄堂大笑。我讲完以后,很多人跟我交换名片。我还在不同规模的场合,向国外朋友面对面介绍“一带一路”的逻辑,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需要有一批英文水平较好,能够频繁走出去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的智库学者,去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存在极大人才的短缺问题,而智库是培养孕育人才一个重要的源泉,对此,智库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两代甚至更多代的人去完成。面对这么长期艰巨的任务,智库的工作也应该做得更加扎实。主持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王院长这样的行动家,越来越多的行动家。周晓晶:所以说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智库的潜力很大。如果能够将思想力、研究能力、咨政能力与舆论影响力、国际交往能力结合起来,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主持人:非常感谢二位嘉宾的观点,使我们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相信,以“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为重要抓手,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格局将逐渐显露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联通共建和平共赢发展的世界梦,放出夺目光彩。(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统筹:王斯敏、蒋正翔;主持:贾宇;整理:贾宇;摄像:董腾飞;导播、剪辑:刘希尧;包装:张瑜)1494850800000责编:lengchunyang光明网149485080000011["9CaKrnJjZVC","9CaKrnK2N96","9CaKrnK2N1W","9CaKrnK2MYu","9CaKrnK2MXu","9CaKrnK2MXq"]{"email":"lengchunyang@huanqiu.com","name":"lengchunyang"}
开栏的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负责。【“一带一路”光明谈⑦】全球治理:彰显立正位行大道的大国担当本期导读:历史跌宕处,峰回路转时。当前,国际关系浮云缭乱,各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暗流卷涌,全球经济陷入泥淖,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治理理论越来越失去解释力、指导力、号召力。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方大国,“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开启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篇章。本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原所长周晓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主持人:解析“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聆听智库专家睿智之言。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光明智库和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节目“‘一带一路’光明谈”。我是光明日报记者贾宇。 “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得到沿线国家广泛支持,一个更加紧密而强劲的伙伴关系网络正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而且也成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两位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研究和实践中有着深入思考和丰富经验的嘉宾,与我们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治理这个话题。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原所长周晓晶。主持人:从北京APCE会议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到G20杭州峰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开出“中国药方”,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在二位专家看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进程,体现出怎样的历史逻辑,现实选择和大国担当?王文:十八大以后,中国参与甚至是引领全球治理的进程越来越快。刚才你也讲到,2014年的APCE,我们对于自由贸易的推动,2016年的G20,我们对于全球治理体系更加联动、开放、包容的推动,是一脉相承的。这次“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在这个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节点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国际性峰会,是我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自设议题、自主邀请,在国内召开的全球峰会。过去的半年多,甚至过去的三年左右,我跟我的同事们去了几十个国家宣讲,尤其是过去小半年时间里面,我每到一个国家去,很多人都跟我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要召开了,你可不可以给我搞张票,我说我没那个能力,一票难求。那么从长期来看,我觉得我们也有这样的历史传统。中国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过去五六十年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当时确实很多老百姓还吃不饱饭,我们加强自己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温饱。解决温饱以后,我们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现在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很多大城市、发达的一些省份,如果单独抽列出来,已经达到了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还要更高。在这个时候,中国面临这样一个历史的使命,也是历史的机遇。所谓“历史使命”,就是中国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时候,应该做出一些事情来,给全世界作出贡献。所谓“历史机遇”,就是“冷战”结束以后20多年里面,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方案,实际上失效了,也给予中国这样的治理方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中国没有扩张、没有侵略他国,也没有给世界带来混乱,大家愿意倾听和吸取中国的发展经验。所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的,是我们向世界展示发展经验,与沿线各国推进下一步合作,推动世界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周晓晶:中国期待通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到推动共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这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预期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表现出来过去的全球治理结构体系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非均衡的。这着重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和意愿,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甚至完全被忽视,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发展,要求构建能够反映和保障他们权益的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所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恰恰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和历史诉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还有像孤立主义、恐怖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等,都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衰退没有根本地改变,同时全球经济力量格局首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2001年开始,发达国家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总量就降到了60%以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度超过了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达到了40%以上。全球经济力量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就反映了这种力量格局的演进变化和演进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古丝绸之路精神,集中体现为和平发展、开放共融、互学互鉴和合作共赢,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所以,我们说“一带一路”既有“路”又有“道”,有清晰的历史逻辑,更是无形的纽带,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得到沿线国家的高度赞誉。主持人:的确,就像刚才两位嘉宾所说的那样,在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当口,中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这样一个重大的倡议,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公共产品,意义重大而深远,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们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另外还有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有句古话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中国响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互利合作的迫切愿望,释放普惠包容、共赢发展的浓浓善意,以务实行动体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王院长,我知道您曾经提出过,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善意、真诚与奉献,将改写西方教科书中关于国际关系演变的逻辑。对此,二位专家能不能再详细谈谈?王文:“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也在谈历史,但他说“历史终结了”,任何国家都要学习西方这个模式。中国没有去全盘复制西方那种模式,而是自己设计一条道路来。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说,未来真正有信服力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未来真正有让全世界追随的大思想家,将是中国人或者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人。为什么?因为西方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过去尤其近40年以来改革开放取得得巨大成就。再比如,保罗·肯尼迪写的《大国的兴衰》、肯尼思·沃尔兹写的《国际政治理论》,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就是当大国崛起的时候,必然要引起一场战争。可是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的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中国没有任何意图要发动一场战争。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愿意跟全世界分享我们的发展经验,为西方教科书的重新书写提供着无限的素材支撑。所以我觉得,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的教科书,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而呈现出新的写法、新的叙事以及新的理论框架。主持人:正如您刚才谈到的,实际上,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一个传统的理念,那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周晓晶:“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习主席在今年1月18日联合国总部的讲话中,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而“一带一路”正是这一进程中意义重大的世界工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在国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表示,习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非常鼓舞人心,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这种理念向全世界传递的信息,不是减少经济全球化,而是要寻求更加优化的经济全球化,使参与者互相支持,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是我们“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标。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是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和平发展新型大国观。如果放眼全球经济走势,我们会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处在缓慢复苏过程之中,全球贸易投资并不强劲,增长动力也不稳固,各国之间各次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亟待升级。在二位嘉宾看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五通”理念推动世界的大交流大融合大联通,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怎样的新动能新活力?周晓晶:正如主持人所说,全球经济到2009年陷入衰退以来,一直到2016年持续了8年之久,始终没有实现像样的复苏,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二次衰退,甚至三次衰退。这反映了这次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深入探讨就不难发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在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民粹思潮,这毫无疑问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质上就是在包括亚欧非等在内的国际大平台上推进经济全球化,必然会极大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王文:从世界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一带一路”被世界所需求的基本的情况来看,的确如此。我们看一下全世界世界经济增长,2000年到2007年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长率是4.5%,因为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2009年坠入到低谷, 20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一直到2016年,全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3.0%左右。然而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中高速增长,要是没有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世界经济会更糟。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给全球增长和未来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同时为世界经济再平衡提供了有效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基础设施、金融等方面实实在在的支持,这些支持让这些国家看到了希望。此外,还有我国民众的贡献。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民众的国外消费能力也得到提升,比如,春节期间,泰国到北京的航班的线路甚至多于上海到北京的航班线路。为什么?因为大量的中国人到泰国曼谷去旅游、购物,客观上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保持了长期的繁荣稳定,没有向世界输出难民、输出革命、输出疾病,也是对全世界的重大贡献。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归功于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老百姓。主持人: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世界纷繁复杂,各国民众对和平繁荣的生活普遍期待,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播“一带一路”声音、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方面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王文:从我的经历来看,国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存在较大的“心理盲区”。有一次我在学校里上课,问研究生同学谁能说出中亚五国的名称和首都,结果知者寥寥。其实,这些国家离我们很近,有的还与我国接壤。从北京坐飞机到乌鲁木齐需要四个小时,但是从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飞到乌鲁木齐只需一个小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接壤,两国间有着绵长的边界线。所以,建议大家多到这些国家走一走、看一看。通过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通过媒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的大量报道,有意识地去除我们的“心理盲区”。同样地,其他国家也要主动了解深刻变革中的中国,消除观念上的偏见,消弭心理上的隔阂,消解行动上的掣肘。各国民众在情感上相互接纳和融通,各国之间在行动上携起手来同向而行,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另外,我想说的是,正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是扎根于土地革命、扎根于抗美援朝等重大时代现实,未来,要出现更好的作品,我觉得选材一定是来源于“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周晓晶:王文院长非常努力,几乎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访问了考察了一遍,所以他有发言权。前几天有一个朋友从马来西亚回来,他也讲到一个故事,说在马来西亚,你根本不用再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的思想理念,你直接谈哪些项目能和我们对接,意义和理念我们比你们都理解、都重视。“一带一路”作为一场“经济地理革命”和“思维革命”,对于中国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作为倡导者,作为强力的推动者,无论是从力量上的提供,还是思想上的倡导,都应该充分体现大国担当。我们的担当包括资金的担当,技术的担当,组织管理上的提供,既有经验的提供。同时,还应该注重做好相应沟通,避免可能产生的猜忌和不必要的摩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主持人:智库既是“一带一路”上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使者,又是讲好“一带一路”这一“新版的全球故事”的重要力量。继G20杭州峰会期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智库又将迎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周晓晶:近年来中国智库井喷式的发展,智库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体会更深。他们做了大量的努力,王文院长2016年绕地球飞行八圈,在全球推动“一带一路”的落实,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发展经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希望这些故事由王文院长讲一讲。王文:5月1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我一整版的文章,讲述了我所亲历的10个故事,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这10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来“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些是积极的方面,有一些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关于智库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加强的工作,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首先就是研究调研,因为我们对“一带一路”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盲区”。我去了伊朗5次,每次去之前都有朋友提醒我说,伊朗那么危险,千万注意生命安全。其实伊朗安全得很,治安非常好,你没去过你怎么知道危险?从书本到书本,这是不对的。要从调研中获取真知。“一带一路”的学问根子上是调研出来的学问,是脚底板下的学问,它不是空对空、理论到理论的学问,所以我觉得智库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走出去,通过走出去产生调研报告。更重要的是,将调研得到的感受讲给老百姓听,通过像光明日报这样一流的媒体,把它发表出来,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一带一路”到底是怎么个情况。第二,智库要更多地去做公共外交的工作。我们到国外宣讲“一带一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次,我在巴黎介绍中国的“一带一路”,下面坐着1400多位西方国家代表,我说我现在有点紧张,因为这么大的会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下面哄堂大笑。我讲完以后,很多人跟我交换名片。我还在不同规模的场合,向国外朋友面对面介绍“一带一路”的逻辑,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需要有一批英文水平较好,能够频繁走出去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的智库学者,去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存在极大人才的短缺问题,而智库是培养孕育人才一个重要的源泉,对此,智库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两代甚至更多代的人去完成。面对这么长期艰巨的任务,智库的工作也应该做得更加扎实。主持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王院长这样的行动家,越来越多的行动家。周晓晶:所以说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智库的潜力很大。如果能够将思想力、研究能力、咨政能力与舆论影响力、国际交往能力结合起来,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主持人:非常感谢二位嘉宾的观点,使我们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相信,以“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为重要抓手,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格局将逐渐显露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联通共建和平共赢发展的世界梦,放出夺目光彩。(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统筹:王斯敏、蒋正翔;主持:贾宇;整理:贾宇;摄像:董腾飞;导播、剪辑:刘希尧;包装:张瑜)